 
			 
				  《国际经典交互设计教程:界面设计》从设计师的角度讲解了界面设计的基本版式、色彩、字体、图形图像、动画等设计规律及实战技法,使读者快速的掌握界面设计常用的创意手法和设计规律。本书中提供了很多精彩案例和设计师采访,清晰的思路,流畅的文笔,更能够让读者与界面设计师深层次、近距离接触。本书得到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的推荐。
  《国际经典交互设计教程:界面设计》主要从设计师的角度讲解了界面设计的基本版式、色彩、字体、图像图像、动画等设计规律及其实战技法,使读者快速的掌握界面设计常用的创意手法和设计规律。本书的特色包括:
  1.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图形界面设计,从平面设计师的角度解读界面不同元素是如何搭配和设计的。
  2.强调了实用和美观一致的重要性,并教会读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此点
  3.提供了很多精彩案例和设计师采访,了解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大卫·伍德(Dave Wood),是英国一所学校的数字化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讲师。同时也是英国知名度颇高的平面设计师、交互设计师。
  孔祥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  辽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1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选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入选上海电气杯银奖辽宁省政府新产品奖三等奖
简介 6
1视觉传达:交互设计的标准 9
界面传达 10 
交互流程设计 16
用户是王道(你不是) 20
史蒂夫?克鲁格访谈 28
案例研究:在线打印 32
2流程挖掘:交互设计 37
图形用户界面 38
信息结构 42
信息结构的全局导航和语境导航46
层级结构 48
测试:初期设计测试 52
格雷?吉布森访谈 58 
案例研究:韦德?普赖斯网站的视觉层级测试 60
练习:流程挖掘64
3数字媒体的平面设计 67
网格交互68
界面字体74
屏幕配色80
图像和像素86
图像和隐喻90
动态效果96
麦克?库斯访谈100
案例研究:蓝光DVD界面设计102
练习:交互视觉传达 106
4用户审美体验设计111
设计与用户112
内容副本和用户116
界面符号118
国际化122
克里斯丁?克雷默访谈126
案例研究:世界技能大赛交互设计128
练习:解构界面符号134
5与程序员合作    139                                   
模块化设计原则140
火星与金星视角 142
美感模块化144
设计师要提供什么?148
阿兰?布莱吉访谈 150 
案例研究:为程序员准备网站设计 152 
练习:模块化概要156
6通过界面增强人的能力159
二维码――印刷与交互相遇160 
增强交互 164
触屏世界 168
凯特?胡访谈172
案例研究:史基浦机场的麦卡伦微软界面174
练习:智能电话应用软件的增强现实概念设计178
术语表182
图片出处说明186
致谢187
  界面是人与机器联系的节点。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游戏机的用户界面(简称UI),由能够与程序性运行的后台进行信息传达的视觉交互前台组成,前台界面也称作“图形用户界面”。
  一个成功的界面设计是在满足了用户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拥有好的可用性、功能性,以及美感的综合体。所以,好的界面设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为核心,而不是程序员遵循的逻辑或设计师追求的酷炫效果。
  正如开车的司机们不愿阅读复杂的操作手册,不愿去了解位于驾驶座位前面的发动机,也不愿被复杂的仪表板搞得晕头转向。同样,当人们第一次面对一个全新的界面时,也想马上就能感受到好的设计带来的交互结果,这就意味着,为了创造非凡的用户体验,界面的美感和功能必须结合起来。
我最近在学习UI设计,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实践性的指导书。翻阅了市面上不少同类书籍,大部分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浅显,很难真正帮助我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国际经典交互设计教程:界面设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讲解风格非常清晰,没有过多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图文结合,将复杂的交互概念具象化。例如,在讲到“原型设计”时,它不仅仅是介绍工具,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原型在设计流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原型类型,这对于我这种新手来说,避免了少走很多弯路。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视觉层级”和“动效设计”的章节,它们并没有将视觉设计孤立起来,而是强调了视觉元素如何服务于交互的流畅性和用户体验。我过去常常陷入“画得多好看”的误区,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美观的界面是交互设计的自然延伸,而不是脱离于用户需求之外的装饰。它教我如何通过色彩、排版、留白等元素来引导用户的注意力,如何运用恰当的动效来增强反馈和趣味性,从而让界面“活”起来。这对于我即将开展的实际项目,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作为一名有着几年经验的设计师,我总觉得自己的设计能力在某个瓶颈期徘徊,尤其是在处理复杂信息和多人协作项目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突破现状、提升设计思维层面的书籍。《国际经典交互设计教程:界面设计》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不像一些速成教程那样,只停留在表面操作技巧。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交互设计背后的哲学和原则。书中关于“用户中心设计”的论述,以及如何将其贯穿于整个设计流程的讲解,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设计习惯。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迭代设计”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用户测试和反馈来不断优化产品。这让我认识到,好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打磨、不断完善的过程。书中提供的多种用户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为我后续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行的操作指南。此外,它还触及了“设计伦理”和“无障碍设计”等前沿话题,这些都是我过去在工作中容易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方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交互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也激励我去探索更人性化、更具包容性的设计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国际经典交互设计教程:界面设计》绝对是我的设计启蒙书,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流畅、直观的App和网站界面着迷,但自己动手的时候总是感觉差那么点意思,要么是用户体验一团糟,要么是视觉设计不够吸引人。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理论性太强的书,上来就是一堆概念让你云里雾里。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以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从最基础的用户需求分析讲起,一步步引导你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设计,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 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简直是宝藏!它选取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优秀产品,深入剖析了它们成功的交互设计背后逻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用户旅程地图”的部分,通过拆解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每一个触点和情绪变化,我才真正理解了如何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去思考设计,如何预测用户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规避。还有关于“信息架构”的章节,它用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语言,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分类、导航逻辑变得易于理解和实践。让我摆脱了以往那种“想到哪儿设计到哪儿”的混乱状态,学会了如何构建一个逻辑清晰、易于导航的数字产品。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准备毕业设计的学生,选择交互设计作为我的研究方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本《国际经典交互设计教程:界面设计》。起初,我只是抱着姑且一看的心态,没想到它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完整,从用户研究、信息架构、线框图绘制,到高保真原型和用户测试,几乎涵盖了交互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像某些书那样,内容零散,或者只侧重于某个小方面。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让我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全面地了解交互设计的大致流程和核心要点。 书中举例的案例都非常经典,而且分析得透彻。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导航设计”和“表单设计”时,所提供的多种解决方案和权衡考量。这让我明白,并没有绝对“最好”的设计,只有在特定场景下最“适合”的设计。它教会我去分析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对于我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项目,这本书提供的系统性指导和丰富案例,无疑是无价之宝。我感觉自己不再像之前那样茫然无措,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行动路线图。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交互设计”这个概念一直有点模糊,总觉得它和UI设计差不多,都是做界面好看的。但读完《国际经典交互设计教程:界面设计》之后,我才算真正理解了这个领域。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由浅入深”和“以人为本”。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很多复杂的理论,而是先从最基本的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讲起,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做交互设计。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可用性原则”的讲解,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如何让产品更容易被用户理解和使用。 它教会我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按钮的大小、文字的间距、反馈的提示方式等等。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用户的使用感受。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线框图”和“原型制作”的方法,并且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与开发团队的沟通协作。这让我意识到,交互设计并不仅仅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跨部门的紧密配合。这本书让我开始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我觉得好看”的层面。它让我明白,一个好的交互设计,应该是能够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任务,并且感到愉悦和高效。
评分内容非常棒!强烈推荐!
评分送货很快 东西不错
评分好 质量很好 正版图书 内容详实 有阅读价值!
评分价格便宜,送货速度快,满意
评分凑单购入,还未拆封,满150减50
评分最近买了好多相关书籍,都很赞!希望能得到提升。这一系列有三本会陆续加入
评分物流很快,图书很棒,很喜欢!
评分质量不错 正版图书 内容好 送货快 很满意
评分还没看,应该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