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

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管建刚 著
图书标签:
  • 阅读教学
  • 建构主义
  • 小学语文
  • 教育创新
  • 管建刚
  • 阅读方法
  • 课堂教学
  • 思维训练
  • 教育理念
  • 名师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81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2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梦山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1
字数:1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详述了管建刚的阅读教学革命,即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主要观点和教学实践。书中回答了关于“指向写作”的五个疑问,澄清了“指向写作”的五种误读,指出了“指向写作”的五个要点,解读了五篇课文,并收录了作者及其团队的课堂教学实录各五篇。作者关于阅读教学的观点鲜明,独树一帜,曾引起广泛的讨论,是为首次将其主要观点和课例集结成书。

作者简介

  管建刚,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1998年起安心做老师,“十年磨一剑”,2008年成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
  2010年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12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课例》,2013年出版《我的作文评改举隅》《教师成长的秘密》,2014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一线表扬学》。

目录

我的写读史(代序)
写在前面
第一部分 指向写作:回答5个疑问
1.就是“指向表达”吗?
2.就是“读写结合”吗?
3.会少了“语文味”吗?
4.会导致机械、枯燥吗?
5.就是“讲评”课文吗?

第二部分 指向写作:防止5种误读
1.不是所有的年级都“指向写作”
2.不是所有的阅读课都“指向写作”
3.“指向写作”不是不要意思的理解
4.“指向写作”也不是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
5.“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能取代作文教学

第三部分 指向写作:把握5个要点
1.再“简单”的课文也值得教
2.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
3.从“字词句”转向“段与篇”
4.从“朗读为主”转向“默读为主”
5.从“以文定教”到“以学定教”

第四部分 指向写作:解读5篇课文
1.如是解读《变色龙》
2.如是解读《莫高窟》
3.如是解读《大江保卫战》
4.如是解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5.如是解读《轮椅上的霍金》

第五部分 指向写作:管建刚的5堂新课
1.我教《水》
2.我教《黄山奇松》
3.我教《滴水穿石的启示》
4.我教《春联》
5.我教《泉城》

第六部分 指向写作:管建刚团队5课
1.《珍珠鸟》教学实录
2.《秦兵马俑》教学实录
3.《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实录
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实录
5.《钱学森》教学实录

后记:在路上
《通往智慧的航船:一段关于阅读与启蒙的旅程》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跟随一位执着的探索者,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阅读之旅。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文本堆砌,而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知识边界的无限拓展。它讲述的,是人类如何通过阅读,点亮智慧的火炬,穿越蒙昧的迷雾,最终抵达理解与创新的彼岸。 故事的起点,并非某个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源于个体最深切的渴望——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追寻。我们的主人公,一个对世界充满疑问的孩子,在书本中找到了回应。那些承载着古老智慧与现代思想的书页,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为他指引方向。他开始沉浸其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养分,字里行间跳跃的灵感,在他稚嫩的心灵中播撒下思想的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阅读并非仅仅是信息的接收,更是一场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辨别,学会了在纷繁的信息洪流中,捕捉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金句。他开始意识到,每一个作者,都曾是站在自己时代前沿的思想者,他们的文字,是他们对世界观察的结晶,是他们对生命理解的凝练。通过阅读,他得以窥探不同的视野,体验别样的人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早已逝去的伟大灵魂进行思想的碰撞。 这本书的主题,并非仅仅是“读多少书”,而是“如何阅读”。它深入探讨了阅读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将阅读转化为一种真正的能力。我们将会看到,主人公是如何从一个懵懂的读者,成长为一个能够深刻理解文本、批判性思考、并能将所学融会贯通的阅读者。他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这套方法不拘泥于刻板的教条,而是强调理解、思考与实践的结合。 例如,在接触某个复杂的哲学概念时,他不会止步于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会去追溯该概念的起源,探究其发展的脉络,并尝试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联系起来。他会主动去寻找不同的解读,对比不同学者的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认知。他明白,阅读的最高境界,是能够“用”书中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 书中对“阅读的革命性”有着深刻的阐释。这种革命性,体现在它能够颠覆个人的固有认知,重塑思维模式。主人公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遇到那些挑战他现有观念的文本。起初,他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抗拒。但正是这种“不适”,成为了他成长的重要契机。他学会了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思想,并能理性地分析其合理性。他明白,真正的智慧,在于不断地打破旧有的认知框架,建立更为精进、更为宏观的认知体系。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如同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辟出一条通往新世界的道路。他开始看到,那些曾经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在新的认知框架下,变得豁然开朗。他能够更清晰地洞察事物的本质,更精准地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这是一种质的飞跃,是将阅读的力量,真正转化为一种引领方向的智慧。 这本书还会触及“阅读的教育意义”。它强调,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一个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的社会,才更有可能孕育出创新性的思想,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主人公在自己的实践中,也积极地将这种阅读理念传播给他人。他发现,当人们学会了如何阅读,如何思考,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可能被动接受信息的人们,开始变得主动探究,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我们将会看到,主人公是如何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组织阅读社群,甚至参与到教育改革的讨论中,来推动一种更为深入、更为有效的阅读文化的形成。他相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个体。而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通往智慧的航船:一段关于阅读与启蒙的旅程》并非一本教你“背诵”多少经典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思考”的书。它所描绘的,是一幅关于个体生命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宏大画卷。在这幅画卷中,阅读是那条最亮的丝线,它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织就了通往智慧的壮丽图景。 书中对“阅读教学”的阐述,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传递。它并非具体罗列教学步骤,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何引导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如何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强调个性化,强调启发性,强调将阅读与生活紧密结合。 他认为,好的阅读教学,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为他们打开一扇扇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建构。他会设计各种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不那么成熟。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阅读者的潜力,关键在于如何去发掘和培养。 书中还会探讨“阅读的时代意义”。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过载。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辨别真伪,如何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如何避免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挟,这些都成为了阅读者必须面对的挑战。主人公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悟。他会分享自己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构建自己的信息筛选机制,以及如何利用阅读来提升自己的判断力。 他强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而阅读,正是最有效的终身学习的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了解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总而言之,《通往智慧的航船:一段关于阅读与启蒙的旅程》是一本关于阅读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阅读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文字理解,到最深层的思想启迪。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人生态度。它鼓励我们,用阅读的力量,去点亮自己的智慧,去丰富自己的人生,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这本书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对阅读的敬畏,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一种对个体成长的坚定信念。它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拿起书本,开启属于自己的智慧之旅,驶向那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广阔海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未来教育形态的深度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审慎态度和开放胸襟。他没有将任何一种方法奉为圭臬,而是鼓励教师在理解了背后的哲学基础后,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回溯,展现了教育思想流派的兴衰与更迭,使得我们能够跳出当下的喧嚣,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眼前的改革。这种历史的纵深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让我们不至于在教育的潮流中迷失方向。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论据翔实有力,阅读过程中,那种被知识和洞察力所充盈的感觉,是近些年来阅读其他教育类书籍所未曾有过的。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一本关于“未来”的书。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令人信服的、近乎布道者的力量,但这种力量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根植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它巧妙地避开了学术界常用的晦涩术语,转而使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画面感的叙述方式。比如,书中对比了几种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眼神的变化,这种细节描写极具冲击力,瞬间就能让读者感受到教育选择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这种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复杂的教育学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是关于“如何做一个更完整的人”的哲学思考,而非仅仅是教学方法论。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关注“教什么”和“怎么考”,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教”以及“阅读如何塑造人的灵魂深度”。书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的阐释也颇具启发性,它不鼓励盲从,而是倡导在文本中寻找对话的可能,这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阅读”与“个体生命叙事构建”之间关系的深刻揭示。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帮助每一个生命学会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并理解他人的故事。书中对一些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不再是停留在传统文学分析的层面,而是将其作为激发学生生命体验的催化剂。例如,书中分析了某篇课文如何帮助一个内向的孩子找到了表达自我的勇气,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它超越了应试教育的藩篱,直击教育的人文价值核心。同时,书中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形成合力的探讨,也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它强调了成人世界对阅读氛围的营造,对孩子心智成熟的重要性。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对“教育”这个词汇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感和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展现出一种近乎音乐般的节奏感,时而激昂,时而沉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教师角色转变”这一主题的探讨。书中详尽描述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权威到学生的伙伴,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灵挣扎与认知飞跃。特别是关于教师如何克服自身路径依赖,去接纳那些看似“不规范”的、充满学生个性的阅读反馈时,描述得极为细腻。那种“放下”和“重新学习”的过程,对于所有身处教育一线的人来说,都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书中的许多段落,仿佛就是对我过去教学场景的一次精准复盘,然后提供了全新的、充满生命力的解决方案。它不是空泛地提出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甚至带点烟火气的案例,展示了这种转变在现实中是如何发生的,其间所有的困难、小的胜利以及最终的欣慰,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回到讲台去实践一番。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回顾性、平铺直叙的传记风格,而是像一部侦探小说,一步步揭开这位教育家的思想演变脉络。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教育理念与具体的课堂实践案例穿插融合,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阅读体验”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教导学生如何“读懂”文字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阅读如何重塑个体的认知结构和社会参与感。那种将阅读视为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建构过程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语文教学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凝练而富有张力,仿佛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每一次教学革新背后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书中对早期教育思想的引用考证也十分扎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最终所有的理论都服务于一个目标:如何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并从中获得力量。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

评分

内容充实

评分

活动买的,还算比较实惠吧,质量不错,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内容充实

评分

管老师的作文书看过,很接地气,符合一线教学的需要。这本阅读教学总结也和其作文书一样,很有借鉴价值。

评分

嗯,很好。

评分

帮老妈买的,很好

评分

《名作欣赏》杂志创刊于1980年,以鉴赏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文学和艺术欣赏趣味、提升人文素养为宗旨,以发表名家赏析名著的经典之作为特色。

评分

不敢试,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学学。

评分

默默模棱两可可口可乐了可口可乐了他太可怜了交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