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魅于一个祛魅的世界:消费圣殿的传承与变迁 [Enchanting a Disenchanted World: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Cathedrals of Consumption]

赋魅于一个祛魅的世界:消费圣殿的传承与变迁 [Enchanting a Disenchanted World: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Cathedrals of Consump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乔治·瑞泽尔 著
图书标签:
  • 消费文化
  • 现代性
  • 祛魅
  • 仪式
  • 象征
  • 空间人类学
  • 文化遗产
  • 旅游
  • 宗教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68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573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nchanting a Disenchanted World: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Cathedrals of Consump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站在大衰退的背景下,如何重新解读消费?乔治·瑞泽尔在书中为我们指出,消费特别是消费圣殿总体上处于一个相继传承和不断变迁的进程中,狂热消费和具有魅惑力的消费圣殿是导致大衰退的重要原因。过高水平的消费,导致人们处于不可持续的消费窘境。但与此同时,高消费以及华丽的消费场所依然存在,建造更大、更为壮观的消费圣殿的竞赛将持续上演,而且在未来数年里,世界上再没有其他的地方会比中国多上演这一竞赛。

作者简介

  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zer),男,生于1940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里兰大学社会学系杰出教授。主要代表作有《社会学:一门多元范式的科学》(1975年)、《古典社会学理论》(1992年),《社会的麦当劳化》(1993年)、《表达美国:全球信用卡社会之评论》(1995年)、《后现代社会理论》(1997年)、《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2003年)、《虚无的全球化》(2004年)等。多部著作被世界众多知名高校选作教材,并在世界范围内被译为多种语言文字出版发行。
  
  罗建平,男,1975年出生,河南商城人,哲学博士。现任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获哲学和法学双硕士学位;2007-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系访学。主要从事消费哲学和消费社会学研究。在《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东南学术》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新消费工具之旅
迪士尼的世界
新消费工具
消费圣殿
消费圣殿概览
其他消费工具
小 结

第二章 消费革命和大社会
革命何以发生?
变化1:我们消费了多少?
变化2:我们的消费方式的变化
变化3:其他地方消费方式的变化
小 结

第三章 社会理论与新消费工具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消费工具
韦伯主义理论与赋魅、理性化、祛魅
后现代社会理论与重新赋魅
小 结

第四章 理性化、赋魅和祛魅
新消费工具的理性化
理性化与祛魅的耦合
作为赋魅的理性化
小 结

第五章 重新赋魅:通过铺张华丽的表演和模拟创造奇观
奇观
场面铺张华丽的表演
通过模拟创造奇观
小结

第六章 重新赋魅:通过内爆、时间和空间创造奇观
内 爆
时间与空间
小 结

第七章 消费景观
社会地理学和景观
消费景观
小 结

第八章 消费圣殿和消费景观的传承与变迁
美国经济的选择
从圣殿到恐龙
创造性破坏理论与“烂尾”消费圣殿
最糟糕的情况
展望奇观的未来
索 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从2008年末到2009年,当我着手对《赋魅于一个祛魅的世界:消费圣殿的传承与变迁》进行第三版修订时,我们正进入“大衰退”时期。经济世界已经被颠覆得乱七八糟:有的国家整体(如,冰岛)面临着破产;传奇式的华尔街公司(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一夜之间消失;银行(如,印地麦克)倒闭或者像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一样被国有化;大公司(如,通用和克莱斯勒)破产或者像美国国际集团(AIG)一样获得政府救助;在美国,那些参加了401K退休计划的个人失去了大部分的退休储蓄。此外,美国的失业率逐月攀升,直逼10%,甚至到2009年末达到了更高值。
  同样的,部分既是作为上述现象的结果,部分又是作为引起上述现象的原因,至少到目前为止,在美国以及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消费停滞不前了,而且已近为零的储蓄率却令人惊讶地大幅增加。这与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及2007年末的那段时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时期以经济的繁荣(现在将之视为泡沫)为特征,消费领域出现了激动人心的被我称为狂热消费的快速增长。此外,这一时期还是消费场所大规模扩张的时期,我把这些为了适应和刺激狂热消费而建的消费场所称为消费圣殿。
  事实上,可以说狂热消费和消费圣殿都是导致“大衰退”的重要原因。过高水平的住房消费、汽车消费,以及其他消费品的消费,导致人们处于不可持续的房贷、车贷以及信用卡债务之中。房价像火箭一样一路飙升,当价格暴跌时,许多人便陷入财务破产的窘境。
  无论如何,随着经济危机不断加剧,消费急剧下滑,这使得我们必须正视无法再无限度地追求狂热消费这一现实。此外,消费圣殿也感受到了痛苦,伴随着消费的下降,有些消失了,其余的也都经历了很大的困难。
  尽管有所衰退,但有一点是很清晰的,那就是:在发生多种改变的同时,消费和消费圣殿依然存在并将持续占据社会的中心位置。不管怎样,“大衰退”带来的变化相同程度地给予了外行和专家们一些重要的教训,这些教训需要加以彻底的思考并且融入本书的新版本中。最终,“大衰退”有助于本人对消费和消费圣殿概念性分析的完善和改进,这些也在本书的新版本中得以体现。
霓虹与回响:现代生活中的神圣空间与世俗仪式 在这个被理性、科学和工业化深刻改变的世界里,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许多意义系统和价值观念似乎正在逐渐消解。古老的宗教仪式、家族的传统、社区的凝聚力,在现代化的洪流中,许多都呈现出一种“祛魅”的姿态,失去了原有的神秘色彩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然而,人类对意义、归属感和超越性的追求从未停止。那么,在一个“祛魅”的时代,人们又在何处寻找慰藉、体验仪式感、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呢? 本书将目光投向一个看似寻常却蕴含深刻变革的领域——消费空间。这些空间,从宏伟的购物中心、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店,到精致的咖啡馆、主题鲜明的专卖店,再到如今无处不在的线上商城,它们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商品交易场所的功能。它们正悄然成为我们现代社会中新的“圣殿”,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并为我们提供着独特的体验和仪式。 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消费圣殿”是如何在祛魅的世界中,重新“赋魅”的。它们并非简单的商品堆砌,而是精心设计的场所,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情感的调动,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沉浸其中。每一个陈列架的摆放,每一首背景音乐的选择,每一位导购员的服务,甚至每一次购物的流程,都被精心策划,以期激发我们的欲望,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并最终促成消费行为。 本书的写作,并非对消费主义的简单讴歌或批判,而是旨在揭示这些现代“圣殿”在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层面的复杂运作。我们将考察这些消费空间是如何继承和转化了传统宗教或仪式空间的一些核心功能: 神圣空间的构建与边界的划分: 传统的宗教场所之所以具有神圣感,在于其明确的物理边界和特殊的氛围营造。现代的购物中心、高端品牌门店,亦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内部装饰、灯光以及相对隔离的社会环境,划定了属于它们自己的“神圣”地带,将日常生活的琐碎隔离开来,让进入其中的消费者仿佛进入了另一个领域,准备迎接一场特别的“朝圣”。 仪式感的再现与现代化的演变: 传统的仪式往往具有固定的流程、象征性的符号和集体参与的特征。在消费空间中,购物本身被赋予了仪式性。从浏览商品、试穿、挑选,到最终付款、将商品带回家,这个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现代的仪式。而各种促销活动、节日庆典、新品发布会,更像是现代化的“庆典”,通过集体的参与和狂欢,增强了消费的仪式感和情感体验。 身份认同的构建与社会阶层的象征: 传统的宗教和社会群体能够提供清晰的身份认同。在消费空间中,消费者通过选择购买的商品、品牌,以及在特定空间中的消费行为,来表达和构建自己的身份。特定的消费空间,如奢侈品店、独立设计师品牌店,往往成为特定社会阶层或生活方式的象征,成为人们展示自我、寻找同类的场所。 意义的生产与情感的投射: 宗教和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超越物质层面的意义和精神寄托。在祛魅的世界里,消费空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幸福、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的投射。品牌的故事、商品的背后含义,都被赋予了情感价值,使得消费行为不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一种情感的满足和意义的寻求。 社群的生成与虚拟空间的渗透: 宗教和传统社区能够将人们连接在一起。现代消费空间,无论是线上的社群论坛、社交媒体上的购物分享,还是线下主题体验店、品牌活动,都在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的“社群”。人们通过共同的消费兴趣、品牌忠诚度,在虚拟或现实空间中找到归属感和连接。 本书将沿着传承与变迁的脉络,深入考察这些消费空间如何继承了传统仪式和精神空间的某些特质,又如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心理需求而发生着深刻的变迁。 传承之处体现在: 对“稀缺性”和“独特体验”的追求: 传统宗教场所往往是人们接触神圣、获得独特精神体验的少数地方。现代的“旗舰店”、“概念店”,以及限量版商品,都在强调其独特性和稀缺性,试图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区别于日常的、超越性的体验。 叙事与象征的运用: 宗教通过神话、传说和象征来传达其教义。品牌也通过精心打造的品牌故事、视觉标识、产品设计,来构建其独特的叙事和象征体系,赋予商品更深层的含义。 对“朝圣”式体验的模拟: 许多大型的购物中心或主题公园,其设计和运营都模仿了“朝圣”的模式,通过精心规划的游览路线、充满惊喜的环节,让消费者在其中流连忘返,获得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 变迁之处则体现在: 从单一到多元的意义承载: 传统宗教往往提供一种统一的、权威的意义体系。而现代消费空间,其意义是多元的、碎片化的,并且是消费者主动参与建构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选择和解读商品的意义。 从集体到个体的仪式重心转移: 尽管仍有集体参与的促销活动,但现代消费仪式越来越强调个体的体验和感受。“为自己购买”、“犒劳自己”成为重要的消费理由,个体的满足和愉悦成为仪式体验的核心。 从封闭到开放的边界: 传统的宗教场所往往有明确的物理边界。而现代消费空间,特别是线上消费,其边界模糊而开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消费活动能够随时随地进行。 从追求永恒到追求即时满足: 传统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救赎或永恒的安宁。而现代消费空间,则更侧重于即时的感官享受、情感满足和物质上的充裕,满足当下人的即时需求。 本书将通过对不同类型消费空间的案例分析,如大型购物中心作为“消费都市”的建构,精品百货商店作为“品味阶层”的实验室,咖啡馆作为“第三空间”的演变,线上购物平台作为“虚拟集市”的兴起,以及主题性消费空间(如主题餐厅、IP衍生品店)作为“情感投射”的载体,来深入探讨这些“赋魅”的机制。我们将探讨营销策略、空间设计、技术应用,以及消费者心理如何共同作用,在祛魅的世界中,创造出这些新的“圣殿”,并不断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自我认知。 通过本书的阅读,您将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日常消费行为背后的复杂逻辑,更能看到在一个日益理性化和物质化的世界里,人类对于意义、归属和超越性体验的永恒渴望,是如何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形式,在这些现代的“消费圣殿”中得到回应和延续。这不仅仅是对消费现象的观察,更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入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曾担心它会陷入那种老生常谈的“消费主义批判”的窠臼,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复杂性和不彻底性。它没有简单地将消费场所定性为压迫和异化的温床,而是着重探讨了在这种看似高度理性化、流程化的商业环境中,消费者是如何积极地、甚至可以说是创造性地重新“赋魅”这些空间的。比如,书中对“主题化体验”的分析,揭示了人们如何主动寻求那些能暂时逃离日常平庸的“微型乌托邦”,无论是精心设计的灯光、定制的背景音乐,还是那些旨在引发怀旧或异域幻想的陈设,都体现了商业叙事与个体心理需求的精妙对接。这种动态的、双向建构的视角,让整个论述充满了张力,引人深思:我们是被消费文化塑造,还是我们在不断地重塑消费文化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且充满画面感,简直像是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城市漫游。作者的语言功力令人赞叹,他能将社会学理论的抽象概念,巧妙地转化为读者可以亲身感受到的场景描述。我仿佛能闻到老式剧院里地毯的灰尘味,感受到巨型购物中心中央大厅里空调吹出的微风,体会到排队等待限量版商品时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特别是对“排队文化”和“限定感”的深入剖析,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揭示了稀缺性是如何被系统性地制造和神圣化,从而将一种单纯的购买行为提升至一种需要付出努力、值得炫耀的“功绩”。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人每翻阅一页,都仿佛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光顾过的每一个商店门口。

评分

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弥合了文化研究与城市地理学之间的鸿沟。它没有止步于对符号和意义的解读,而是坚实地将这些文化现象锚定在具体的物理空间和经济结构之中。作者对“传承”与“变迁”的把握,尤其精准——旧世界的仪式感是如何被精确地拆解、重组成新的商业话语的。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策略,既满足了市场对“真实性”和“怀旧”的渴望,又完美适应了资本对效率和规模化的追求。读完后,我再走进任何一家新的零售综合体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那些“魅影”——那些残存的、被挪用的、或者全新编织的仪式结构,思考它们在新的经济周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哲学思辨的深度。它挑战了我们对“实用性”的传统理解。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那些华丽的、耗费资源的“消费奇观”?作者暗示,这种对于“魅”的追逐,或许是对现代社会理性化、工具化生活方式的一种本能反抗。那些巨大的玻璃幕墙、精心布置的橱窗展示,不再仅仅是为了销售商品,而是在宣告一种“存在感”——我们在这里,我们有能力参与这场盛大的物质剧场。这种对人类精神需求与商业空间形态之间深层联系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对商业现象的描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层的欲望与信仰体系的复杂构造。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真是独到,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寻常的消费场所——那些闪烁着霓虹、充斥着人潮的“消费圣殿”——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仿佛手里拿着一把精巧的手术刀,深入剖析了现代商业空间如何从单纯的交易场所,一步步演变成承载着集体仪式、个人身份构建和情感投射的复杂文化景观。我尤其欣赏它探讨的“魅”(Enchantment)是如何在“祛魅”(Disenchantment)的现代性浪潮中顽强生存并不断自我重塑的过程。那种对历史脉络的追溯,从早期的集市到维多利亚时代的百货大楼,再到如今的线上商城和主题购物中心,清晰地勾勒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永恒渴求是如何依托于物质载体进行空间化的叙事。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商业报告,而是一部关于现代性焦虑与商业奇观共谋的社会学寓言,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对大众文化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

网络推荐 还没看

评分

还没细看,标题很吸引人

评分

很好的书,就是价格贵了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还没有看,不过送货挺快的,赞一个,等有空再来好好看看哈哈哈

评分

还没有看,不过送货挺快的,赞一个,等有空再来好好看看哈哈哈

评分

Hdhdjdkfkfkfkfj

评分

内容好,翻译也很好。快递员的态度值得肯定。

评分

拿到手里发现竟然不是精装的,不符合甲骨文的风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