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华大典·天文典》的分典之一。它择取我国古籍中有关天文仪器的文献材料,对其进行标点并加以科学分类,以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可以比较便利地从浩繁的古籍中获取相关信息。本书对天文学史的研究大有益处。
本书是《中华大典·天文典》的最后一个分典。它择取我国古籍中有关天文仪器的文献材料,对其进行标点并加以科学分类,以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可以比较便利地从浩繁的古籍中获取相关信息。本书对天文学史的研究大有益处。
《天文典》总主编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家、科学文化专家,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观测仪器总部
圭表部
浑仪部
演示仪器总部
时间测量仪器总部
日晷部
漏刻部
引用书目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罕见的广度和扎实的深度上。它似乎汇集了历代关于天文仪象的精粹文献,并且在整理和阐释上,做到了极高的学术标准。特别是对那些已经失传或仅存残篇的古代文献的重新考证和还原工作,其严谨程度令人赞叹。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团队在每一个脚注、每一个引文出处上的反复推敲。这种对原始资料的忠实和对学术规范的恪守,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权威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梳理,更是一种对古代科学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历法学或科学技术史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绕不开的、基石性的著作。它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相关研究的资料库,是当代学者对古代智慧的最好致敬。
评分在内容的编排结构上,这部《中华大典·天文典·仪象分典》展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它似乎遵循着一套古老的、却又经过现代学术洗礼的内在脉络在铺陈。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然,从宏观的宇宙观到微观的历法制定,再到具体的观测工具和图谱的解读,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历史时期天文思想演变的梳理,不是简单地时间排序,而是将同一时期的不同学派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学术争鸣和发展动力。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时间线和多源信息时,采用了非常有效的交叉引用和索引机制,这极大地提高了资料检索的效率。对于需要进行跨章节比对的研究者来说,这种布局无疑是极为友好的,它避免了信息碎片化,确保了读者能够在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内进行学习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之下,会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但细品之下,又能从中咂摸出一种别样的韵味。作者似乎极为擅长在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述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他不会仅仅罗列枯燥的史料和数据,而是善于将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重新构建起来,仿佛带领读者穿越回古代的观星台上。那些对古代天文学家心路历程的描摹,对特定天文现象观测的记录方式的解析,都处理得细致入微,充满了人文关怀。例如,书中对某些古代观测仪器的原理剖析,不仅仅是机械层面的解释,更结合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进行阐述,使得原本晦涩的知识变得立体而鲜活。这种叙事方式,让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感到亲切,而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又能从中挖掘出新的视角和启发。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笔触,实在难得。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去思考书中描述的那些古代的观测场景。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光学仪器的时代,仅凭肉眼和精心制作的青铜器、浑天仪,古人是如何捕捉到天体的运行轨迹,又是如何建立起一套复杂而精准的历法体系的。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比如对特定节气天文现象的描述,对古代计时方法的精妙之处的揭示,都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敬畏。这种敬畏,并非仅仅来自对知识的获取,更是源于对古人那种近乎本能的对自然秩序的探索精神的共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激励着现代人重新审视我们与宇宙的关系。书中那些看似朴实的记录背后,蕴藏着的是跨越千年的不懈求真精神,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深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部《中华大典·天文典·仪象分典》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稳而又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采用的材质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配合着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精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纸张在阅读时能有效减轻视觉疲劳,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酸涩。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没得说,每一个细节、每一笔图文都处理得极为到位,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星图和古代仪器的复原图,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智慧。装订方面也看得出制作的用心,书脊结实,可以平摊阅读,这对于查阅资料或仔细研究特定章节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总而言之,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尊重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以让人对手中的内容产生无限的敬意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