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维 著,孔庆东 编
图书标签:
  • 王国维
  • 人间词话
  • 词学
  • 文学批评
  • 宋词
  • 美学
  • 文化
  • 古典文学
  • 中国文学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ISBN:97875581148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2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王国维著,孔庆东主编的《人间词话/品读经典》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他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并以此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颇有创见,被认为是中国近代以来负有盛名的词话著作,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内容简介

  孔庆东主编的《人间词话/品读经典》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著作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作品并无显著的差别,却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许多人奉它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关学的根据,影响深远,在学术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著名的“三境界”说:“古今之成人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谥忠悫。浙江嘉兴海宁人,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学者,国学大师,甲骨四堂之一,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他精通英文、德文、日文,是运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人。主要著作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

目录

词评经典一一人间词话
一 词以境界为最上\二
二 有造境有写境\二
三 有我与无我之境\三
四 优美与宏壮\八
五 写实家与理想家之关系\八
六 境界\九
七 著一字而有境界\一〇
八 境界有大小\一二
九 境界为本\一五
十 太白纯以气象胜\一六
十一 评词\一九
十二词品、词句\二一
十三 南唐中主词\二四
十四 温飞卿、韦端己、李重光\二八
十五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三〇
十六词人者\三二
十七 客观与主观\三三
十八 以血书者\三四
十九 冯正中词\三六
二十 《醉花间》词\三七
二十一 欧九词尤工\四〇
二十二学习境界\四二
二十三 咏春草\四四
二十四 诗人风致\四七
二十五 诗人之忧生、忧世\四九
二十六 成大事三境界\五二
二十七 豪放中有沈著\五四
二十八 淡语有味,浅语有致\五五
二十九少游词境\五八
三十 气象相似的词句\五九
三十一 陶渊明与薛收词中气象\六一
三十二 词之雅郑\六四
三十三 美成词\六五
三十四 词忌用替代字\六五
三十五 代字不为工巧\六八
三十六 美成《青玉案》 \七二
三十七 才不可强求\七五
三十八 咏物之词\七六
三十九 白石写景\七九
四十 问隔与不隔\八二
四十一 写情、写景的不隔\八七
四十二 古今词人格调\九〇
四十三 南宋词人\九〇
四十四 学词勿东施效颦\九二
四十五 东坡稼轩词\九三
四十六 狂、狷、乡愿\九四
四十七 稼轩咏月词\九五
四十八 史达祖与周邦彦词\九九
四十九 介存评梦窗词\一〇〇
五十 评吴文英与张炎词\一〇三
五十一 千古壮观的境界\一〇四
五十二 评纳兰容若\一〇八
五十三 五代词\一〇八
五十四 论文体 \一一一
五十五 论诗词的题目\一一二
五十六 大家之作\一一四
五十七 作诗词之法\一一四
五十八 自居易与吴伟业优劣\一一五
五十九 近体诗体制\一一八
六十 诗人对宇宙人生之法\一一九
六十一诗人之于外物\ ---一
六十二 写词勿虚情假意\一二一
六十三 《天净沙》意境高妙\一二五
六十四 人有擅与不擅\一二六
词评补遗一一人间词话删稿
一 白石之词\一三〇
二 双声叠韵之论\一三一
三 叠韵\一三四
四 文学体裁的兴衰\一三五
五 曾纯甫中秋应制\一三六
六 梅溪梦窗等人词失之肤浅\一三七
七 余填词不喜作长调\一三九
八 余友沈昕伯\一四四
九 樊抗父谓余词\一四五
十 抒情诗\一四九
十一 北宋词家\一五〇
十二 学与工\一五二
十三 诗词乃心之呐喊\一五三
十四 论习惯\一五五
十五 词与诗\一五六
十六 有境界则气质、神韵得\一五六
十七 借他境为己境\一五八
十八 昔人论诗词\一六〇
十九 引用诗句表达看法\一六一
二十 抒情绝妙句\一六三
二十一 长调工致者\一六七
二十二 稼轩《贺新郎》词“别茂嘉十二弟” \一六九
二十三 暮雨潇潇郎不归\一七二
二十四 北曲四声通押之祖\一七五
二十五谭复堂论词\一七七
二十六 贺裳论《乐府指迷》 \一八二
二十七 周济评张炎\一八三
二十八 词家时代之说\一八五
二十九 唐五代北宋之词\--l\七
三十 衍波词\一八八
三十一 近人词\一九一
三十二 寄兴深微之词\一九四
三十三 《鹜翁词》最精者\一九五
三十四 兴到之作\一九七
三十五 评贺裳论史达祖词 \二〇〇
三十六元好问的《论诗绝句》 \二〇二
三十七 论佳句\二〇四
三十八 朱子论梅圣俞诗\二〇五
三十九 不值为警句\二〇六
四十 文文山词\二〇八
四十一 和凝《长命女》词\二一二
四十二格调日下\二一三
四十三 毛西河论曲\二一四
四十四 说“致语” \二二四
四十五 论《草堂诗余》与《绝妙好词》 \二二八
四十六 《尊前集》 \二二九
四十七 《古今词话》 \二三二
四十八 政治家与词人 \二三四
四十九宋人小说\二三六
五十 唐五代之词\二三九
五十一 唐五代北宋之词家\二四〇
五十二 《蝶恋花》“独倚危楼”\二四一
五十三 词不可作儇薄语\二四二
五十四 词人之忠实\二四四
五十五 文体应重视继承\二四五
五十六 词之工致者\二四六
五十七 词集与诗集之相似处\二四九
五十八 论词者的不足之处\二五一
五十九 旷达有分别\二五二
六十 作词应内外兼修\二五四
六十一 诗人视一切外物\二五五
六十二词之弊病\二五五
《人间词话》的美学实践一一人间词
顾序 \二五八
人间词甲稿序\二五八
人间词乙稿序\二六〇
人间词\二六二
王国维三十自序
三十自序(一) \二八八
三十自序(二) \二九一
《人间词话》的介绍: 《人间词话》是一部由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王国维创作的词学理论著作,于1908年首次出版。它以其深刻的见解、精辟的论述和独特的分析方法,在中国词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并非对词的具体作品进行赏析或解读,而是着眼于词的本质、境界、格调以及创作的规律,旨在提炼出词的艺术生命力,构建一套系统而富有创见的词学理论体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词的“境界”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是其理论的核心。他认为,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与意境的融合,是作者内心世界与外部景物的交融。而“境界”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是作者通过文字所能达到的、读者能够感受到的那种超乎寻常的精神与审美境界。他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强调景物描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当景物与情感达到高度统一,便能营造出感人至深的“境界”。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也区分了不同的词学境界,并以此来评价词人的优劣。他将词的境界大致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指词中融入了作者浓烈的主观情感,字字句句都带着作者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无我之境”则是指词人将个人的情感置于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情感内敛含蓄,不露痕迹,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他尤其推崇“无我之境”,认为这种境界更为高远、更为耐人寻味,能达到“隔一层”的艺术效果,避免了直白的情感抒发所带来的俗腻感。 为了形象地说明词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了著名的“三种境界”的说法,这三种境界分别源自辛弃疾的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词并非孤立的例子,而是被王国维提炼出来,用以象征人生和艺术创作中追求理想、历经磨难、最终豁然开朗的不同阶段和境界。第一境界,是目标渺远、孤寂求索的阶段;第二境界,是为理想付出巨大代价、承受痛苦而不悔的阶段;第三境界,是在经历了无数次挫折与失败后,在不经意间蓦然发现成功的喜悦。这三种境界的提出,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内涵,使其超越了纯粹的文学范畴,与人生哲理紧密相连。 《人间词话》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境界”的理论阐释,它还深入探讨了词的“格调”问题。王国维认为,“格调”是词的内在精神和品格的体现,是词人思想情操、审美趣味的流露。他将词的格调分为“写实”与“写意”两大类。写实之格调,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摹,表达真切的情感;写意之格调,则更偏重于主观的抒发和意象的营造,追求一种含蓄、朦胧的美。他强调,优秀的词作,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应具备高雅的格调,避免庸俗浅薄。 在《人间词话》的论述中,王国维将历代词人进行了细致的品评,并依据其创作的境界和格调,将他们划分等级。他推崇了作为“大家”的苏轼、辛弃疾,认为他们将词的境界推向了新的高峰。同时,他也对唐五代词人如温庭筠、韦庄、冯延巳等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并对南宋词人如李清照、吴文英等人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精当的评价。他的评点并非一味赞美,而是深刻剖析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指出其优点与不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人间词话》的语言风格极为凝练、深刻。王国维善于运用精巧的比喻、恰当的典故,将深奥的理论道理阐述得清晰明了,富有启发性。他的文字简洁而富有力量,每句话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字字珠玑,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这种语言风格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远的格调,与他所倡导的词学理念相契合。 《人间词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词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打破了以往以词人、词集为中心的传统研究模式,转向了对词的本质、规律和审美特征的深入探索。王国维的“境界说”、“格调论”以及“三种境界”的说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词学研究,也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词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蕴含丰富人生哲理和审美智慧的著作,对于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而言之,《人间词话》并非一本讲述具体词作内容的书籍,而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词、如何欣赏词、如何创作词的理论著作。它通过对“境界”和“格调”的深刻剖析,为我们揭示了词这种文学体裁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人间词话》,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对词的字面理解,进入到对词的深层审美体验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艺术品。它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结合,读起来有一种天然的节奏感,仿佛作者在无形中为文字谱了曲。我发现,很多评论家写作时,容易陷入术语的泥潭,使得读者望而却步,但这位作者显然深谙“大音希声”的道理,他总能用最精准、最贴切,有时甚至是略带俏皮的词汇来概括复杂的文学现象。他对于典故的运用也十分考究,既增添了文字的厚度,又不会显得卖弄。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作者提供的视角是多维度的,今天看重意境,明天看重气韵,后天又关注细节的锤炼,这使得这本书具备了极高的重读价值。它不像快消品,读完就忘,而是像一坛老酒,每一次开启都有新的香气释放出来,让人沉醉其中,久久回味。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偏向考据和评论类的书籍抱有一丝畏惧,担心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且富有韵味。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清泉般潺潺流淌,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雷乍响,一语中的。尤其欣赏他对特定作家风格的定调和总结,那几笔勾勒,简直是神来之笔,精准地抓住了文人灵魂深处的特质。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洞察。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心神,与之进行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向交流。每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合上书卷,望着窗外,回味那份意境。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在文学鉴赏上的贫瘠,同时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去翻阅那些被我忽视的经典,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匆匆略过的篇章,这对我个人阅读习惯的改变,影响是深远且积极的。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装帧和名声吸引,但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其内容厚度远超预期。它不仅仅是对文学现象的记录,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人精神史。作者在梳理流派和风格演变时,展现出的宏大叙事能力令人赞叹,他能将看似分散的个体作品,整合进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中。我特别欣赏那种将文学评论上升到哲学思辨的尝试,他不仅仅停留在“好不好”的层面,而是探讨了“美”的本质和时代精神是如何影响艺术表达的。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让整部作品的格局瞬间打开。书中的某些观点极其锐利,直指时弊,但又处理得极其圆融,没有丝毫的戾气,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审慎与智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评判标准,而是能以更包容和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一场语言的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视角,将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字重新唤醒,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引路人,穿梭于不同朝代的文人墨客之间,感受他们笔下世界的跌宕起伏。那些对辞章格律的精妙剖析,绝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每当读到他对某一句词的揣摩,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他不仅告诉我“好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何如此之好”,这种由表及里的阐释,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审美层次。我过去可能只是泛泛地欣赏某首词的意境,但经过此书的点拨,我开始真正领悟到声律、对仗、用典背后蕴含的匠心。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让文学欣赏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殿堂,而是人人可入的园林,让人对古典诗词的热情油然而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全新钥匙,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人,变得亲切可感。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人味儿”的著作,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学术姿态,反而透露着一种真诚的分享欲。作者谈论词曲时,用的词汇是如此鲜活,仿佛他就是那个与词人对饮、共赏月色的友人。我特别喜欢他穿插的一些个人化的体验和感受,这些细节让冰冷的文本分析变得有血有肉。比如,当他描述某个意象在不同作者笔下的细微差别时,那种细腻到近乎偏执的关注,体现了他对文学的虔诚。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集中火力攻克那些最精华、最耐人寻味的部分。翻阅时,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书房中,手持卷宗,冥思苦想时的神态。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发现的惊喜。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我这个现代读者,得以真切地体会到千年前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这比单纯学习技巧来得更动人心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