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伏尔泰:
《赵氏孤儿》,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王国维
《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赫察特(英国剧作家)
《赵氏孤儿》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
两千多年前的晋国,一起弑君事件引发了惊天血案。
晋灵公是一位荒淫无耻的国君,他大兴土木,征收重税,民不聊生。当朝相国赵盾屡次向灵公进谏,灵公非但没有采纳,反而动了杀机。几经劫难,赵盾脱离虎口,和弟弟赵穿密谋杀掉了灵公。
灵公被弑以后,赵盾与赵穿迎接灵公的叔叔黑臀回国继位,也就是后来的晋成公。成公死后,儿子景公继位。景公三年,其时赵盾已死,大司寇屠岸贾借口赵盾曾“弑君”之名,将赵家满门抄斩,只剩下一个孤儿被草泽医生程婴带离驸马府,这个孤儿就是后来的赵氏孤儿。
程婴为接近屠岸贾,让赵氏孤儿认屠岸贾为义父。赵氏孤儿逐渐长大成人,与屠岸贾的养女屠岸柔荑发生了恋情,就在他们打算喜结连理的时候,程婴忽然说出了这个惊天秘密……
目录
第一章 祸起萧墙
公元前620年晋灵公夷皋继位,其时年龄尚幼,好慕声色。赵盾作为晋国元老,三朝执政大夫,曾经力排众议,要立夷皋的叔叔黑臀为主,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作罢。夷皋继位后,对赵盾始终耿耿于怀,及至年长,宠任屠岸贾,更加荒淫,大兴土木,加重赋税,民情沸腾。随着和赵盾矛盾的激化,君臣之间走向不归路……
第二章 相国遇刺
赵盾的再三劝谏终于激怒了灵公,让他决心除掉这个碍手碍脚的老东西。派刺客暗杀,刺客居然宁可自杀也不愿谋害赵盾,临死之前还给赵盾提了个醒。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灵公与得力助手屠岸贾决定让赵盾赴“鸿门宴”。赵盾能否逃过这一劫?
第三章 赵穿弑君
公元前607年,赵盾的弟弟赵穿弑灵公于桃园。说来,赵穿还是襄公的女婿,灵公的大舅子。由于赵氏一族当时如日中天,即便是弑君这样的大罪,最后也无人追究,不了了之……
第四章 灭门之灾
中国有句古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有时候也可以说:前人砍树,后人遭殃。赵盾砍掉了灵公这棵大树,自己没事,倒是这棵大树倒下来的时候把子孙后代全砸死了……
第五章 舍命保孤
一个仁心仁术的民间草医——程婴,面对大难中的晋国公主,面对一个性命不保的孤儿,甘冒断头之祸、灭门之灾,作出了自己人生最艰难的抉择;公孙杵臼,赵家的世交,年逾古稀的老臣,为保赵氏孤儿,从容赴难。
第六章 瞒天过海
程婴背负着泯灭天良、卖孤求荣、为虎作伥的沉重骂名,抚养赵氏孤儿。但到处都是仇人的眼线,赵氏孤儿随时都在危险当中,哪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的地方就最安全。孩子的心天真烂漫,在对危险的不知不觉中度过快乐的童年,而程婴却只能把痛苦和仇恨掩埋在内心深处,面对仇人,强颜欢笑。
第七章 青梅竹马
老天似乎有意捉弄人,赵氏孤儿程武身负国仇家恨,却无端生出一段孽缘,这个被命运捉弄的赵氏孤儿将何去何从,一边是血海深仇,一边是义父和爱人……
第八章 真相灼人
程婴当初让赵氏孤儿认屠岸贾为义父是为了方便复仇,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如今,爱情、恩情、国仇家恨交织成一张巨网,程婴该如何向赵氏孤儿讲述二十年前的那桩惊世惨案,身陷重重纠葛的程武又将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第九章 恩仇断魂
程武在晋景公的支持下,准备将灭门之祸还给屠岸贾。但事到临头,他又割舍不下自己的爱人,也是屠岸贾的养女——屠岸柔荑。在大屠杀即将发生的前夜,他救出了屠岸柔荑,两个人度过了一个激情的夜晚,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艰难的抉择。
第十章 情何以堪
程武答应屠岸柔荑不杀害无辜,可是领兵包围屠岸府之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不受他掌控,他惊恐、愤怒,就在这时,心爱的人却出现在面前,目睹了这一幕幕惨剧,该如何向自己的爱人交代……
前言/序言
要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戏曲,那非《赵氏孤儿》莫属了。
《赵氏孤儿》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真正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见是在宋元之后,得益于宋元话本和戏曲的广泛流传。《赵氏孤儿》所歌颂的大义和复仇精神符合当时反抗外族侵略的同仇敌忾之气。
《赵氏孤儿》获得国际影响力还得感谢法国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1775年伏尔泰将《赵氏孤儿》翻译成《中国孤儿》,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后,反响空前。随后,该剧又被英国剧作家改编,在英国上演后同样引起很大的轰动。德国诗人歌德曾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还着手改编过此剧。
这个剧本流传这么久,要想写出新意难上加难。在综合历史和传说的基础上,本书作者另辟蹊径,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构了流传千年的“奸臣残害忠良”的故事,代之以权力和欲望背后人性的丧心病狂。故事在歌颂了生命力顽强的同时,也呼唤着人性的回归!
故事大体是根据《史记·赵世家》和纪君祥的剧本改编的。
《赵氏孤儿》被誉为中国的《哈姆雷特》,流传下来最早的剧本为元代纪君祥所作,原名是《冤报冤赵氏孤儿》或者《赵氏孤儿大报仇》。但如果没有司马迁的如椽巨笔给了后人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这个故事也不会经久不衰,到今天还炒得这么火热。
纪君祥的剧本对《史记·赵世家》的内容作了一些改编:
故事发生的背景由晋景公改成晋灵公。这主要是为了迎合市井的心理习惯,灵公是个公认的昏君,景公算是有作为的君主,这笔账算在灵公头上容易引起人们对昏君奸臣的痛恨。本书在这点上还原史实,目的在于揭示背后“君权和卿权”的矛盾冲突,而不单单是奸邪陷害忠良的简单定论。
纪君祥剧本把孤儿深山长大改为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岸府长大后杀屠岸贾报仇。这主要是增加故事的离奇性和曲折性。本书沿袭纪君祥的套路,将孤儿的生活背景限定在程婴家和屠岸贾家之间,从而更加丰富孤儿成长的经历,为其性格的矛盾性做了一个铺垫。
此外,韩厥在历史上并未自杀,相反是向景公为赵氏孤儿请封;程婴和公孙杵臼在历史上都是赵盾的门客,纪的剧本为了突出他们高大全的性格,将程婴写成一个草泽医生,公孙杵臼则是赵盾的同朝僚友。本书都作了合理的借鉴和化用,但书中并没有把程婴写成一个道德“高大全”的人,更多地是把他写成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小人物,深陷命运之轮,无可自拔。公孙杵臼则是一个重道义、讲仁爱的人,这样的人是古代的道德楷模。对于庄姬的身份作了一下调整,在《史记》中庄姬是晋成公的姐姐,书中改为晋景公的姐姐。
这本书试图解读“大奸臣残害忠良”背后更加血淋淋的骇人真相,所以对三朝国君着墨甚深。至于为赵氏孤儿设置一个青梅竹马的爱人屠岸柔荑,则纯粹是作者的虚构,这一点在《史记》和纪君祥的剧本中都没出现过。之所以加入这个人,是为了让赵氏孤儿的形象更丰满、性情更真实,否则他只是一个复仇的机器,一个权力斗争的工具!
书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和正史记载有所出入,其目的是基于一种“求真”的意志。当我们已经习惯妖魔化历史人物以后,我们接着就是将现实中的人妖魔化,以后这种妖魔化又会继续延续下去。所以这本书无法写得回肠荡气、慷慨激昂,它更多的是冷眼旁观,只有这样才能从历史华丽的外衣下看出人性中那错综复杂的欲望。法国小说家司汤达说:“一部小说犹如一面在大街上行走的镜子。”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我们需要一面镜子,但镜子不应该是在大路上的,否则这面镜子也实在太嚣张了,所以我们需要一面“古镜”,最好是“铜镜”,我们通过“铜镜”可以看到一群衣冠不整的人,假如读者在看的同时稍稍整理下自己的领子,这部小说的目的就达到了。
需要说明的是:司马迁多少有些诗人气质,虽然把这个故事写得生动曲折,但很多情节与史实不合。纪君祥更是把这个故事改写成“奸臣残害忠良”的传统戏剧模式。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显然无法满足多元的审美需求。我们已经看到,历史和人性都是复杂多变的,它们会有种种伪装,正如胡适所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性也是如此啊!
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如果我们还想追寻一些真实的东西,不能光看舞台上的光鲜表演、粉墨秀场,还需跑到幕后一窥究竟!但这段历史毕竟相去不止两千年,连司马迁都只能假借于想象来书写历史,我们要触摸当时所发生的真实情景,光凭历史典籍中一些零星的记载,有如盲人摸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用小说来演绎这段历史,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历史小说的典范是姚雪垠的《李自成》,这本小说跟《李自成》有所不同,它虚构的成分更大,与其说它忠于历史,不如说它忠于人性,用现代人的视野来审视和想象二千多年前的那场天地惊鬼神泣的悲剧!其中,夹叙夹议,不拘成俗。
我与本书作者姚尧初识,是拜读他的长篇小说《秋千人语》。初看时,还以为是本平常的网络小说,但随着阅读的进程,姚尧笔下的哲理和灵性打动了我,深沉隽永、回味悠长。这次再读他的《赵氏孤儿》,更被其敏锐的才思、生动的文笔所吸引,其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对复杂人性的洞察,正是他所擅长的地方。与赵氏孤儿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姚尧生动的文字、冷峻的剖析像一瓢清水,兑入赵氏孤儿这锅浓烈的老汤中,果真是有滋有味、恰到好处。一个沉淀千年的好故事,让我们带着万分复杂的心情读下来,一边读一边情不自禁地去回味、感慨、思索。这就是这本小说的成功之处。我相信作者的潜力,将来一定可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赵氏孤儿》是一部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元代杂剧,由纪君祥创作。然而,此简介将聚焦于一部同名但内容完全不同的书籍,该书并非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而是另一部探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学术著作。 书名: 赵氏孤儿 内容简介 本书《赵氏孤儿》并非戏剧作品,而是一部深入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民间信仰演变以及区域文化互动的大型学术专著。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海量的史料考证,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揭示了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商业网络的形成与扩展,以及士大夫阶层在维护传统与接受新思想之间的复杂心态。 研究视角与核心论点 本书并非以单一的戏剧叙事为线索,而是将“赵氏孤儿”作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指向了在历史洪流中那些被遗忘、被压抑但又顽强生存下来的群体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作者摒弃了宏大叙事的单一视角,而是从微观的个体命运切入,通过对大量地方志、族谱、契约文书、寺庙碑记、民间歌谣、戏曲史料(非特指元杂剧《赵氏孤儿》)等一手资料的爬梳整理,力图还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的真实生活图景。 核心论点之一在于,本书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活力并非仅集中于少数富庶地区,广阔的内陆腹地和沿海边陲同样孕育着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文化现象。作者通过对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景德镇瓷业、山西票号的兴衰,以及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崛起与衰落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区域分工的演变。他特别强调了“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在商业发展中的制约与推动作用,以及民间资本如何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另一个重要论点是关于民间信仰的演变及其社会功能。本书并不将民间信仰视为简单的迷信,而是将其视为社会结构、伦理规范和民众心理的重要载体。作者详细考察了各地妈祖信仰、关帝崇拜、城隍庙会、灶神习俗等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分析了这些信仰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商业活动、社会救济乃至于政治权力结构之中。他认为,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国家权力覆盖的不足,成为维系社会秩序、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士大夫阶层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复杂心态。在传统儒家思想与日益增长的商业利益、以及外来文化因素的冲击下,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裂变。作者通过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文学作品以及社会活动的研究,展现了他们在维护正统、抵制异端、改良社会以及追求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矛盾与挣扎,这为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新的维度。 章节结构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结构设计严谨,章节之间相互呼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明清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立体图景。 第一部分:经济脉络与区域活力 第一章:江南丝绸之路的转型: 深入分析明清时期江南丝绸生产的组织形式、市场网络以及面临的挑战,探讨其如何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以及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 第二章:窑火与瓷韵:景德镇的千年传奇: 详细考察景德镇瓷业的生产技术、商业运作、官窑与民窑的关系,以及其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揭示了手工业发展中的集聚效应和技术传承。 第三章:晋商的崛起与票号的金融创新: 探讨山西商帮如何凭借其独特的组织能力和商业信誉,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商业网络,并分析票号作为早期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及其对中国古代金融业的贡献。 第四章: Inland Empire的生命力:内陆腹地商业的韧性: 关注那些不为人熟知的内陆商业活动,如茶叶贸易、粮食买卖、杂货经营等,揭示其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沿海商业的互动。 第二部分:信仰的纹理与社会的基石 第五章:妈祖的庇佑与海上的秩序: 考察妈祖信仰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传播与演变,分析其如何影响渔民、商人的生活,以及在海上贸易中的象征意义。 第六章:关公的忠义与社会认同: 深入研究关羽的“神化”过程,探讨其忠义形象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得到认同,以及其在军事、商业、民间教化中的多重角色。 第七章:城隍庙会的变迁:都市的节日与社区的凝聚: 以多个区域的城隍庙会为例,考察其节庆活动的组织、社会功能以及在维护社区秩序、传递道德观念方面的作用。 第八章:家常的仪式:灶神、土地与日常生活的信仰实践: 关注普通家庭的宗教仪式,如灶神崇拜、土地神信仰等,分析其如何构成民众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撑。 第三部分:士人精神与文化的回响 第九章:经世致用与晚明士风的转向: 分析晚明时期部分士大夫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其在社会经济改革、民生关切方面的实践与局限。 第十章:文人雅集与隐逸情怀: 考察明清时期文人阶层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动以及他们对隐逸、闲适的追求,探讨这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压力与精神寄托。 第十一章:戏曲、小说与民间故事的流变: (此处非特指元杂剧《赵氏孤儿》)研究明清时期戏曲、小说、民间故事的创作与传播,分析其如何反映社会现实、传播价值观念,并与士大夫文化、民间信仰形成互动。 第十二章:思想的碰撞与文化的融合: 总结明清时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内部的争论与交流,以及外来思想(如早期传教士带来的西学)的初步影响,为理解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融合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思想史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微观史学的应用: 作者善于从具体的个案、人物、事件入手,通过对细节的深入挖掘,展现宏观历史进程中的微观动态。例如,通过对某一个体商人的账簿、某一个村落的族谱、某一个地方的寺庙碑记的分析,来揭示更广泛的社会现象。 口述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借鉴: 虽然本书以文献研究为主,但在民间信仰、歌谣、传说等章节,作者也充分借鉴了口述史的方法,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力图从更广阔的维度理解历史。 跨区域比较研究: 本书并未将研究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而是通过对不同地域的经济模式、信仰习俗、文化特征进行比较,揭示中国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与联系性,以及它们在中国整体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扎实的文献考据: 作者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极为审慎,力求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严谨的推断和论证,避免空泛的议论。对古籍的辨析、对文献的解读,均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 价值与意义 本书《赵氏孤儿》的出版,不仅为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深刻的理论启发,也为广大对中国古代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的窗户。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的传奇,更在于无数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在于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在于他们精神世界的寄托。 通过对“赵氏孤儿”这一象征性意象的深入挖掘,本书成功地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声音重新带回视野,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惊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以及在变迁中寻求秩序与意义的永恒主题。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新视角,即从微观的、草根的、多元的层面去审视历史,从而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历史的“还原”与“重塑”,在于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独特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其为当代社会提供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