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高分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权,崔占臣 编
图书标签:
  • 高分子化学
  • 高分子材料
  • 高分子科学
  • 大学教材
  • 化学
  • 材料科学
  • 高教
  • 理工科
  • 专业课
  • 基础课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393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10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9
字数:6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分子化学》是为高等学校化学类等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编写的教材,主要以聚合反应和聚合物化学反应的机理/动力学作主线,配以多种聚合物实例作辅线,意在交织深化。在剖析聚合机理一般规律时,紧密结合典型聚合物作案例分析,以便让读者加深印象。全书分九章:绪论、逐步聚合反应、自由基聚合、乳液聚合、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开环聚合、新型聚合反应、聚合物的化学反应和功能高分子。每章后附本章总结、参考文献和习题与思考题。
  《高分子化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和材料等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1.2 聚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1.2.1 聚合物的分类
1.2.2 聚合物的命名
1.3 制备高分子的聚合反应
1.3.1 按单体转变成聚合物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分类
1.3.2 按聚合反应机理分类
1.4 分子量及其分布
1.4.1 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1.4.2 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
1.5 线型、支链型和交联型高分子
1.6 高分子表征方法
1.6.1 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方法
1.6.2 聚合物的链结构表征
1.6.3 聚合物聚集态的表征
1.6.4 聚合物的热分析
1.6.5 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1.7 聚合物的成型加工
1.7.1 聚合物的成型加工方法与分类
1.7.2 高分子材料的添加剂
1.7.3 聚合物成型加工的主要方法与分类
1.8 高分子科学发展史
1.8.1 合成聚合物的发展史
1.8.2 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史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习题与思考题

第二章 逐步聚合反应
2.1 逐步聚合反应的一般特点和类型
2.1.1 逐步聚合反应的一般特点
2.1.2 逐步聚合反应的类型
2.2 线型缩聚反应机理
2.2.1 缩聚反应单体的官能度
2.2.2 官能团的等活性概念
2.2.3 线型缩聚反应机理
2.2.4 数均聚合度和反应程度
2.2.5 缩聚中的副反应
2.3 线型缩聚动力学
2.3.1 缩聚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2.3.2 不可逆条件下的缩聚动力学
2.3.3 平衡条件下的缩聚动力学
2.4 线型缩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2.4.1 数均聚合度的影响因素
2.4.2 线型缩聚物的分子量分布
2.5 非线型逐步聚合反应
2.5.1 支化逐步聚合反应
2.5.2 体型逐步聚合反应
2.6 逐步聚合反应实施方法
2.6.1 熔融聚合
2.6.2 溶液聚合
2.6.3 界面缩聚
2.6.4 固相缩聚
2.7 重要的逐步聚合物举例
2.7.1 聚酯
2.7.2 聚碳酸酯
2.7.3 聚酰胺
2.7.4 聚氨酯
2.7.5 酚醛树脂
2.7.6 氨基树脂
2.7.7 环氧树脂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第四章 乳液聚合
第五章 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
第六章 开环聚合
第七章 新型聚合反应
第八章 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第九章 功能高分子
跨越边界的化学交织:现代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前沿探索 本书聚焦于现代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前沿,旨在为致力于理解和创造新型功能材料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本书不涉及高分子化学的特定内容,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元素周期表内部,探索从原子到宏观结构功能化的奇妙旅程。 --- 第一部分:无机化学的基石与元素周期律的重塑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经典无机化学的核心概念,但着重于从量子力学的角度重新阐释键合理论,特别是在过渡金属络合物和稀土元素体系中的应用。我们探讨了现代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如何帮助我们精确预测化合物的稳定性、电子态和光谱性质。 第一章:现代键合理论的深化:从路易斯结构到分子轨道图景 本章详细剖析了价键理论(VB)和分子轨道理论(MO)在解释复杂无机结构,如金属-金属键、多中心键以及非经典芳香性体系中的局限与优势。重点介绍了多中心多电子键(MCMO)理论在解释金属簇化学中的关键作用,并引入了拓扑量子化学的概念,用以描述固体材料中拓扑非平庸的电子态。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如钛酸钡($ ext{BaTiO}_3$)中的极化现象,说明了电子结构如何直接决定宏观铁电性质。 第二章:s、p、d、f区元素的特异性化学行为 摒弃传统按族划分的叙述方式,本章侧重于相对论效应对重元素化学的深刻影响。例如,如何解释金($ ext{Au}$)的惰性与银($ ext{Ag}$)的反应性差异,这主要归因于其$6 ext{s}$轨道的收缩。对于$ ext{f}$区元素,我们深入研究了配位场理论(CFT)和配位化学(CC)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如何利用更精细的$J-J$耦合模型来模拟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磁性和光学性质,为新型发光材料和核燃料循环材料的设计奠定基础。 第三章:酸碱理论的拓展:超越布朗斯特-洛瑞体系 本章引入了路易斯酸碱理论的溶剂化扩展,以及对硬软酸碱(HSAB)原理的动态修正。我们特别关注在非水或固态环境下的质子转移和电子得失行为,例如在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导电机制。引入了电荷转移能量(CTE)和相对电负性(RE)的概念,以更精确地预测化合物在极端条件下的反应活性。 --- 第二部分:无机功能材料的理性设计与合成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将无机化学的原理直接应用于当前最热门的功能材料领域,强调“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合成策略的融合。 第四章:晶体工程与结构导向合成 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结构导向剂(SDA)和模板合成法来控制无机材料的孔隙结构和晶格缺陷。内容涵盖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精确构建。我们不仅讨论了溶剂热法、水热法,还深入探讨了非平衡结晶动力学在生成具有特殊形貌(如纳米线、纳米片)晶体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晶体生长中的表面能调控及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第五章:固体氧化物与电子传输材料 本章集中于固态化学在能源领域(电池、燃料电池、光电转换)的应用。我们深入分析了离子导电性的微观机制,如晶格缺陷的生成与迁移(施科特基缺陷、芬克尔缺陷)。针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如$ ext{NMC}$系列),我们使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原位X射线衍射(XRD)技术,解析了充放电过程中的相变和应力演变,强调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问题。 第六章:光电功能无机材料:从宽禁带半导体到钙钛矿 本章聚焦于光的吸收、激发和发射过程在无机材料中的实现。内容包括: 1. 宽禁带半导体(如$ ext{GaN}$,$ ext{SiC}$)的掺杂机制与缺陷工程,以提高高温高功率器件的性能。 2. 量子点(QDs)的尺寸效应与表面钝化技术。我们详细探讨了激子(Exciton)的产生、弛豫和辐射复合,并介绍了核壳结构的构建策略,以提高量子效率和稳定性。 3.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如$ ext{ABX}_3$结构)的晶体学柔性和离子迁移率。本节重点分析了碘离子迁移导致的迟滞效应,并介绍了通过引入大分子阳离子来稳定晶格的新型策略。 第七章:非晶态与玻璃态无机材料的结构特性 区别于晶体的周期性,本章探讨了玻璃化转变温度($T_{ ext{g}}$)、自由体积理论以及结构弛豫在无定形氧化物(如光纤材料、特种玻璃)中的重要性。我们应用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和核磁共振(NMR)来解析近程有序结构,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快速冷却和组分工程来控制玻璃的粘滞性、透明度和耐腐蚀性。 --- 第三部分:无机化学在催化与环境中的应用前沿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无机材料在加速化学反应和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前沿应用。 第八章:非均相催化剂的设计与表征 本章聚焦于高活性无机表面的构建。我们详细阐述了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合成技术,特别是如何通过原子层沉积(ALD)或高温焙烧实现贵金属原子在载体上的锚定。对于多相催化,我们着重介绍了反应机理的表征手段,包括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 $ ext{FTIR}$)用于监测反应中间体,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用于确定活性位点的氧化态。讨论了电子耦合效应在提高催化剂本征活性中的作用。 第九章:环境修复与绿色合成中的无机材料 本章探讨了无机材料在水净化、碳捕获和污染物降解方面的创新应用。重点内容包括: 1. 高效吸附剂: 讨论了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如$ ext{MnO}_2$)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以及磁性纳米材料在污染物快速分离中的应用。 2. 光催化降解: 深入研究了半导体光催化剂(如$ ext{TiO}_2$)的带隙工程(如非金属掺杂),以拓宽其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实现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分解。 3. $ ext{CO}_2$捕获与转化: 考察了基于胺功能化的多孔无机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在低能耗下捕获和催化还原$ ext{CO}_2$的最新进展。 --- 总结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连接基础无机化学原理与尖端材料科学应用的桥梁。它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并引导其运用现代物理化学工具,去理性地设计和理解那些构成我们未来技术的无机功能实体。全书贯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指导应用”的核心思想,是无机化学、材料物理及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理想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高分子化学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对高分子材料应用领域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我发现它在理论知识的深度之外,还展现了高分子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抽象的化学反应和理论模型上,而是将这些理论与各种实际的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紧密结合。比如,在介绍不同类型的聚合反应时,它会明确指出这些方法分别适用于合成哪些重要的工业高分子,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等,并且还会简单介绍这些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用途。书中还专门开辟了篇章来介绍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技术,如共聚、共混、填充、交联等,以及这些改性如何影响材料的性能,比如提高强度、韧性、耐热性、阻燃性等。这对于我这种想要了解如何通过化学手段来“设计”材料以满足特定需求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生物高分子、液晶高分子、导电高分子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合成特点和潜在应用,这让我看到了高分子科学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应用场景联系起来,让我觉得高分子化学的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是真正地在探索如何创造更美好的物质世界。

评分

拿到这本《高分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的时候,我原本抱着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心态,毕竟在本科阶段就接触过高分子化学,但一直觉得有些概念不够深入。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空白,并且以一种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视角来展现高分子世界的魅力。它在讲解高分子物理化学部分,尤其是在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关于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它详细阐述了Flory-Huggins理论,并且通过引入各种参数,让我们理解了溶胀、相分离等现象的微观根源。在动力学方面,它不仅仅是讲解聚合速率,还深入到链增长、链终止、链转移等过程的速率常数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动力学研究来优化聚合反应条件,提高产率和选择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高分子链运动性的讨论,它将玻璃化转变温度与链段运动的自由度联系起来,并引入了Williams-Landel-Ferry (WLF)方程来描述粘弹性行为,这对于理解高分子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至关重要。书中还涉及了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凝胶等一些前沿方向的基础知识,虽然篇幅不多,但足以勾起读者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需要你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厚重”。但这种厚重并非令人望而生畏,反而是带来一种踏实的学习体验。作为一名刚刚接触高分子科学的研究人员,我发现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可观。它在讲解高分子合成方面,不仅涵盖了经典的聚合反应,如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还深入探讨了配位聚合、开环聚合、缩聚等多种合成途径,并且对于每种聚合方式的反应机理、动力学过程、立体化学控制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活性/可控聚合”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现代高分子合成技术至关重要,书中对ATRP、RAFT、DMP等方法的原理、优点、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实现精确的分子量和低多分散度的控制,都做了非常清晰的讲解。这对于我进行一些新型功能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此外,书中对于高分子链的构象、构型、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的表征方法,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各种光谱、色谱、粘度法等,并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获得高分子材料的关键信息。它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完整,从单体到高分子,从合成到结构,再到性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整体脉络。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高分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高等学校教材”这几个字有时候会让人联想到枯燥、晦涩的理论堆砌。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尤其是针对一些我之前学习中感到模糊的概念进行巩固时,这本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在讲解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时,能够从微观层面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比如,关于高分子的链结构、分子量分布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书中不仅仅是给出结论,而是详细解释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链的运动、链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导致宏观性能的差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高分子结晶的部分,书中不仅介绍了结晶的驱动力,还通过不同晶型的结构示意图,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了结晶度、结晶形态对材料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的重要性。此外,它对高分子物理性质的讲解也十分到位,从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到粘弹性,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提供了常用的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的思路。我感觉它非常适合作为本科生入门高分子科学的教材,也能帮助研究生巩固基础知识。书中还涉及到一些高分子分析表征的方法,比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等,虽然不是专门讲仪器分析的书,但它能告诉你这些方法是如何用来研究高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并且如何解读谱图和数据,这对于我们理解实验结果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想为它写点什么。作为一名正在攻读高分子方向研究生的学生,之前确实对高分子化学这门课有着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情。拿到这本《高分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预期的,想着大概会是偏理论、偏基础的一本教材。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那种冲击感是远超我想象的。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条理清晰的逻辑结构,章节的划分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单体分类、聚合反应机理,到高分子的结构表征、物理性质,再到最后的高分子材料应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它没有上来就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大量精美的插图和示意图,将抽象的高分子世界具象化。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聚合机理时,通过一步步的反应路径示意,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大分子是如何“生长”起来的。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的高分子合成方法,比如自由基聚合、离子型聚合,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包括它们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甚至是一些关键的反应条件控制。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自己设计合成路线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太及时太有帮助了。它不是那种死板的知识罗列,而是在讲解原理的同时,还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比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常见高分子的合成与性能。读到这些,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学习理论,而是能将其与现实世界中触手可及的材料联系起来,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