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藏禮 中國古代設計製度研究

器以藏禮 中國古代設計製度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熊嫕 著,許平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設計史
  • 設計製度
  • 器物研究
  • 文化史
  • 禮製
  • 文物
  • 曆史
  • 中國文化
  • 傳統工藝
  • 社會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16172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934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設計卓越論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1
字數:20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器以藏禮 中國古代設計製度研究》共分為六章,分彆為設計製度研究所指、設計製度的文本印象、宋個案:法式看詳、明個案:格古復禮、清個案:恭造之式、將然,已然:中國古代設計製度的情境邏輯。*後將“器以藏禮,政治大節”作為中國古代設計製度的內在邏輯,嘗試分析當代社會語境中,再建設計製度的條件與途徑。

目錄

0 導論
0.1 一個消失的假定
0.2 概念重構
0.3 研究視角與方法
0.4 材料
本章小結

1 設計製度的文本印象
1.1 分彆禮數,莫過輿服
1.2 從傢天下到禮天下
1.3 器以藏禮:中國古代設計製度的潛行
本章小結

2 法式看詳
2.1 從“降紙式”談起
2.2 營造法式:一種設計趨勢
本章小結

3 圖、譜、說、考
3.1 忠靜冠服
3.2 網巾先生
3.3 服捨違式
3.4 文人雅作
本章小結

4 恭造之式
4.1 “成做”與“各做”
4.2 “各作”如何“成做”
本章小結

5 將然,已然
5.1 從無物、觀物走嚮造物
5.2 非天子不製度
5.3 再讀《考工記》
本章小結

6 器以藏禮,政之大節
6.1 條件:中國道理的沉澱
6.2 途徑:設計製度的再建
本章小結
餘論 述者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好的,下麵為您創作一個不涉及《器以藏禮:中國古代設計製度研究》內容的圖書簡介。這個簡介將圍繞一個假設的、關於中國古代服飾製度與社會等級的全新主題展開,力求詳盡且具有文獻研究的厚重感。 --- 《黼黻昭度:華夏衣冠的禮製演變與社會權力景觀》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Ritual Evolution and Social Power Landscape of Chinese Garb and Adornment) 內容提要: 本書聚焦於上古至秦漢時期,中國古代服飾製度(黼黻製度)從原始圖騰崇拜、部族標識,逐步演化為國傢權力結構核心要素的全過程。通過對考古遺存、傳世文獻如《周禮》、《儀禮》、《禮記》、以及敦煌、雲岡等石窟壁畫中服飾圖像的細緻比對與交叉印證,本書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衣冠權力場”模型,深入剖析服飾的形製、色彩、紋飾在不同曆史階段如何被製度化、禮儀化,並最終固化為一種不可僭越的社會等級標識。 本書摒棄以往僅從藝術史角度審視古代服飾的局限,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政治哲學與社會治理體係中進行考察。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僅是“穿什麼”,更是“為何這樣穿”以及“誰有資格這樣穿”的深層機製。 第一部分:源起與萌芽——服飾的社會學初探 (先秦時期)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服飾製度的源頭,探討瞭早期先民如何通過染色、編織與刺綉等技術,將自然界的符號(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轉化為具有特定含義的部落徽章。重點分析瞭“辨東西南北”與“彆親疏貴賤”在服飾上的早期體現。通過對殷商甲骨文中與服飾、祭祀相關的記錄的整理,梳理瞭“大服”、“小服”的初始界限。 隨後,研究深入到周代的“禮樂文明”框架內。周公製禮作樂,服飾製度被納入宗法製度的剛性約束之中。《周禮·春官宗伯》中對不同等級官職的朝服、公服、祭服、喪服的明確劃分,標誌著服飾禮製化的完成。我們詳細考察瞭“冕服製度”的結構,分析瞭玉佩、組佩的聲響在禮儀場閤中所承載的道德教化功能——“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探究瞭聲音、材質與身份的多感官關聯。 第二部分:諸侯爭霸與禮製重塑 (春鞦戰國)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背景下,服飾製度也迎來瞭劇烈的張力與適應性變化。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列國如何藉用或“僭越”周禮服飾來彰顯其政治野心。例如,楚國獨特的深衣形製與中原服飾體係的差異,以及秦國在服色上對“尚黑”的固執追求,均是政治權力擴張在視覺層麵的直接投射。 我們運用社會史的方法,研究瞭士階層在這一時期對服飾自由度的探索。深衣的流行,既是實用性的體現,也暗含瞭“不拘泥於舊製”的文化思潮。通過對各國墓葬齣土紡織品殘片的高精度縴維分析,試圖還原那些文獻中記載模糊的“奇服”,並探討它們在國傢認同構建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大一統下的“定製帝國”——秦漢服飾製度的鞏固與定型 秦漢時期,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得服飾製度的執行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嚴密性。本書將“皇帝冕服”視為整個帝國權力運作的核心符號。詳細剖析瞭漢代“冠服製度”中對“色製”的嚴格控製,如袍服的顔色與官階的對應關係(如絳、紫、青、黑的層級遞進)。 尤為重要的是,本書對“文飾禁令”進行瞭專題研究。哪些動物紋樣、幾何圖案被禁止用於平民服飾,哪些特定的雲雷紋、龍鳳紋被牢牢鎖定在帝王或特定宗室手中,這些禁令體現瞭國傢對文化符號的絕對壟斷意圖。我們考察瞭漢代“刺綉與織錦”的生産體係,揭示瞭這些高度復雜的工藝如何被納入國傢官營作坊進行集中管理,確保瞭中央對“美”與“權”的定義權。 通過對漢畫像石、磚中服飾描繪的細緻考訂,辨析瞭“朝會服”與“燕居服”的區彆,以及“緄邊”、“緣飾”等細微之處如何成為識彆身份的“視覺密碼”。本書試圖證明,秦漢的服飾製度不僅是對周禮的繼承,更是對權力邊界進行製度化、可視化丈量的工程。 本書特色與學術價值: 1. 跨學科的綜閤視角: 本書深度融閤瞭考古學、社會學、政治史和技術史的成果,避免瞭傳統服飾研究的孤立性。 2. 注重“製度”而非“風格”: 將服飾視為一套運行的、具有約束力的治理工具,而非僅僅是審美産物。 3. 基於物證的考證: 依托最新的紡織品考古發現和圖像學分析,對文獻記載的模糊之處進行嚴謹的還原與校訂。 本書適閤曆史學、考古學、藝術史、社會學以及對中國古代禮製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專業人士和普通讀者。它將帶領讀者深入理解,華夏衣冠之美背後,所蘊含的數韆年國傢治理的智慧與權力的痕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紙張,古樸的色彩搭配,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預示著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學術力作。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嚴謹與考究,這對於研究傳統文化和設計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特彆是那些配圖的質量,清晰度和考據的嚴謹性都做得非常齣色,能夠直觀地幫助讀者理解復雜的製度演變。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僅憑初步的翻閱,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巨大投入,這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瞭期待。這種對細節的打磨,正是現代設計研究中常常缺失的一環,讓人由衷贊嘆。

評分

我是一名建築學專業的學生,在課程中接觸到不少關於古代建築形製和材料的討論,但總覺得缺乏一個係統的理論框架來串聯這些零散的知識點。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僅僅羅列瞭各種器物的形製,更深入剖析瞭這些設計背後所承載的禮製思想和社會結構。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將書中的觀點與我所學的西方設計理論進行對比,發現古代的“製度”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復雜和精妙。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將抽象的禮儀規範轉化為具體的物質載體,這種深入淺齣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提升瞭我對中國古代設計思維的理解深度。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這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入門指南。

評分

讀完近半,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製度”二字的內涵挖掘得極其徹底。這裏的“製度”並非僵硬的法令條文,而是一套貫穿於社會生活方方麵麵的、通過物質形態得以固化的行為規範和價值取嚮。書中的很多案例,比如不同等級的官員在服飾、車輿乃至日常用具上的差異化要求,生動地展現瞭古代社會是如何通過設計語言來實現對個體身份的標記和約束的。這種對“設計倫理”的探討,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充滿瞭藉鑒意義。它提醒我們,設計從來都不是中立的,它始終是權力與秩序的載體。這本書無疑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體係中權力運作機製的一部力作。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古董收藏愛好者,我平日裏關注的焦點多集中於器物的藝術價值和工藝水平。然而,這本書讓我對這些“舊物”有瞭全新的認識角度。原來,一件看似尋常的青銅器或玉器,其每一個細節的設計,都是特定曆史時期政治倫理的直觀體現。書中所描述的等級製度對器物形製、紋飾、乃至色彩的嚴格規定,簡直是一部無聲的“社會憲章”。這種從“物”看“製”的視角,非常新穎且具有穿透力,讓我對以往在博物館中匆匆掠過的展品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恨不得立刻迴去重溫一遍。它教導我們如何去“閱讀”一件物品背後的權力語言,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審美判斷上。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對於高校教師或資深研究人員來說,它無疑是一部重要的參考資料。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視野。他不僅精通曆史文獻的解讀,對於考古學齣土實物的分析也頗有建樹,甚至在討論某些工藝限製時,還能巧妙地結閤材料學的基本原理。這種多維度的交叉印證,使得全書的論點紮實有力,不易被輕易推翻。雖然部分章節的理論推導略顯晦澀,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消化,但這恰恰體現瞭其作為前沿研究的價值——它敢於觸及那些尚未被充分闡釋的復雜議題,並提齣瞭令人信服的見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