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水力學(上冊 第二版)》是在*一版的基礎上修訂完成的。*書分為上、下兩冊,共17章,其中上冊8章,下冊9章。
《水力學(上冊 第二版)》在整體安排上與*一版相比做瞭較大的調整。其中上冊主要為水力學的基本理論和管流水力學問題,內容包括緒論,水靜力學,水動力學的基本原理,液流形態和水頭損失,有壓管道恒定流,有壓管道非恒定流,液體三元流動基本理論和邊界層理論基礎。下冊主要為明渠水力學和工程水力學問題,內容包括明渠恒定均勻流,明渠恒定非均勻流,明渠恒定急變流——水躍和水跌,明渠非恒定流簡介,堰*溢流和孔流,泄水建築物下遊水流銜接與消能,滲流基礎和動床水力學基礎,並增加瞭計算水力學基礎的內容,使學生在掌握水力學基本理論的同時,對水力學數值計算方法有一定的瞭解。
《水力學(上冊 第二版)》可作為高等學校水利類、熱能動力類、土建類及環境工程類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高等職業大學和成人教育學院師生及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水力學的問題和任務
1.2 液體的基本特徵和連續介質假設
1.3 影響液體運動因素的分析
1.4 作用於液體上的力和液體的機械能
習題
第2章 水靜力學
2.1 概述
2.2 靜水壓強及其特性
2.3 液體的平衡微分方程——歐拉(Euler)平衡微分方程及其積分
2.4 重力作用下的液體平衡
2.5 液體的相對平衡
2.6 作用於平麵上的靜水總壓力
2.7 作用於麯麵上的靜水總壓力
習題
第3章 水動力學的基本原理
3.1 描述液體運動的兩種方法
3.2 恒定流與非恒定流
3.3 跡綫與流綫
3.4 流管、元流、總流、過水斷麵、流量與斷麵平均流速
3.5 一元流、二元流、三元流
3.6 恒定一元流的連續方程
3.7 理想液體及實際液體恒定流微小流束的能量方程
3.8 均勻流與非均勻流
3.9 實際液體恒定總流的能量方程
3.10 能量方程應用舉例
3.11 實際液體恒定總流的動量方程
3.12 恒定總流動量方程應用舉例
3.13 量綱分析與相似原理
習題
第4章 液流形態和水頭損失
4.1 概述
4.2 恒定均勻流的切應力
4.3 沿程水頭損失的計算
4.4 液流運動的兩種形態——層流和紊流
4.5 層流的水力特性及沿程水頭損失的計算
4.6 素流的水力特性
4.7 圓管紊流的沿程水頭損失
4.8 明渠紊流的沿程水頭損失
4.9 非圓形管道的沿程水頭損失
4.10 計算沿程水頭損失的經驗公式
4.11 局部水頭損失
習題
第5章 有壓管道恒定流
5.1 概述
5.2 簡單管道的水力計算
5.3 簡單管道長管的水力計算
5.4 復雜短管的水力計算
5.5 復雜長管的水力計算
5.6 連續齣流管道的水力計算
5.7 管網的水力計算
習題
第6章 有壓管道非恒定流
6.1 概述
6.2 水擊現象及其傳播過程
6.3 水擊壓強的計算和水擊波的傳播速度
6.4 直接水擊和間接水擊
6.5 非恒定流的基本方程
6.6 水擊基本方程
6.7 水擊計算的方法
6.8 調壓係統中的水麵振蕩
習題
第7章 液體三元流動基本理論
第8章 邊界層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2011年《水力學》(上、下冊)齣版瞭第一版。通過4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水力學教材中一些問題的深入研究,對本教材進行瞭以下方麵的修訂:
(1)對原教材中的章節順序做瞭調整,新增加瞭計算水力學基礎。修訂後的內容順序上冊為:第1章緒論,第2章水靜力學,第3章水動力學的基本原理,第4章液流形態和水頭損失,第5章有壓管道恒定流,第6章有壓管道非恒定流,第7章液體三元流動基本理論,第8章邊界層理論。下冊為:第1章明渠恒定均勻流,第2章明渠恒定非均勻流,第3章明渠恒定急變流——水躍和水跌,第4章明渠非恒定流簡介,第5章堰頂溢流和孔流,第6章泄水建築物下遊水流銜接與消能,第7章滲流基礎,第8章動床水力學基礎,第9章計算水力學基礎。
(2)對部分內容進行瞭修訂。主要包括:上冊第1章對第1.3.1.7小節中的汽化、空化和空蝕重新做瞭改寫,以使概念更加清楚;第2章將第2.6.1小節中的靜水壓強分布圖放在第2.4.4小節,使得內容更加緊湊,增加瞭例題2.26;第3章在第3.13.6小節中增加瞭紊動阻力相似準則。下冊第2章第2.7.3小節中的水力指數法計算公式部分由於查錶計算繁瑣而全部刪除;第3章的第3.4.2小節中的梯形斷麵水躍共軛水深的計算、第3.6節中棱柱體水平明渠中水躍的長度計算、第3.9節中非棱柱體明渠水躍共軛水深的計算均應用瞭新的簡化計算公式;第6章的第6.3.1小節中的降低護坦高程所形成的消力池、第6.3.2小節中的在護坦末端修建消力坎形成的消力池、第6.3.3小節中的綜閤式消力池的水力計算均應用瞭新的研究成果。
(3)對原文中的部分文字、公式、圖錶、例題、習題進行瞭校核和修正,新增參考文獻12篇。
《水力學》(上、下冊)(第二版)由張誌昌主編,李國棟、李治勤為上冊副主編,魏炳乾、郝瑞霞為下冊副主編。其中張誌昌編寫上冊第1章、第3~5章和第8章、下冊第2章、第5~6章和第9章,李國棟編寫上冊第6~7章,魏炳乾編下冊第3章和第8章,李治勤編寫下冊第1章和第4章,郝瑞霞編寫下冊第7章。
機械設計基礎(第三版) 作者: 王誌強、李明 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2年10月 --- 內容簡介 本書是為工科院校機械類、材料類、自動化類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編寫的基礎教材。它係統地介紹瞭機械設計所需的基本理論、分析方法和工程實踐知識,旨在培養學生紮實的理論基礎、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本書內容涵蓋瞭機械設計學的核心領域,並結閤最新的工業標準和技術發展進行瞭修訂和更新。 第一部分:機械設計基礎理論與方法 第一章 機械設計緒論 本章首先闡述瞭機械在現代工業和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明確瞭現代機械設計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特彆是數字化、智能化設計理念的引入。隨後,係統地介紹瞭機械設計的基本程序、設計原則(如可靠性、經濟性、安全性、環保性)以及設計過程中的人機工程學考量。強調瞭在設計初期進行係統分析和方案比選的重要性。 第二章 機械工程材料基礎 本章側重於機械設計中常用工程材料的選擇依據和性能要求。詳細討論瞭金屬材料(如鋼、鑄鐵、鋁閤金)的微觀結構、力學性能(強度、剛度、韌性、疲勞特性)及其熱處理對性能的影響。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復閤材料)的適用範圍及其在特定環境下的應用也進行瞭深入剖析。特彆關注瞭材料的失效模式及預防措施。 第三章 機械傳動基礎 本章是全書的核心之一,詳細闡述瞭各種機械傳動裝置的設計與計算。 1. 摩擦與滾動接觸: 深入分析瞭摩擦理論,包括靜摩擦、動摩擦以及滾動摩擦的特性。闡述瞭軸承的選擇、潤滑方式的選擇與維護,特彆是滾動軸承和滑動軸承的壽命計算與優化。 2. 齒輪傳動: 詳細介紹瞭漸開綫圓柱齒輪的幾何尺寸計算、強度校核(包括齒根彎麯疲勞強度和接觸疲勞強度)以及熱處理對齒輪性能的改善。對於人字齒輪、蝸輪蝸杆傳動,也提供瞭相應的失效分析和設計規範。 3. 帶傳動與鏈傳動: 闡述瞭V帶、平帶、同步帶傳動的張緊力計算、中心距確定及效率分析。鏈傳動的節距選擇、鏈輪配齒、潤滑要求以及鏈條的壽命評估方法被詳盡闡述。 第四章 聯接技術 本章涵蓋瞭永久性聯接和可拆卸聯接的設計與計算。 1. 螺紋聯接: 詳細介紹瞭標準螺紋的幾何參數、材料選擇、預緊力的確定以及疲勞強度校核。重點講解瞭螺栓組在承受橫嚮載荷時的應力分布和防鬆措施。 2. 鍵、銷與花鍵: 分析瞭平鍵、楔鍵、圓柱/錐形花鍵的承載能力計算,並討論瞭在交變載荷下聯接的可靠性設計。 3. 鉚接與焊接: 介紹瞭不同類型焊縫的強度計算、焊點的疲勞特性以及連接的可靠性評估,特彆針對承受交變載荷的結構進行瞭疲勞壽命估算。 第二部分:機械零部件設計與分析 第五章 軸係零部件設計 本章聚焦於軸的設計、校核與優化。從靜力學和動力學角度分析瞭軸的載荷情況,包括彎麯、扭轉和振動。詳細介紹瞭軸的強度設計(疲勞強度和靜強度)以及剛度校核。內容涵蓋瞭軸的材料選擇、錶麵強化處理(如滲碳、氮化),以及軸的連接設計(鍵槽、軸肩等對強度的影響)。 第六章 彈性元件與密封技術 1. 螺鏇彈簧設計: 闡述瞭拉伸彈簧、壓縮彈簧和扭轉彈簧的材料選擇、疲勞壽命預測和剛度計算。重點介紹瞭彈簧的預應力處理和防腐蝕措施。 2. 密封技術: 係統介紹瞭靜密封(如墊片、O形圈)和動密封(如填料密封、唇形密封、迷宮密封)的工作原理、選擇依據及失效分析,強調瞭在高速、高壓工況下的密封方案優化。 第七章 機構運動與動力學分析 本章將理論力學與機械設計相結閤。首先介紹瞭平麵機構的運動分析(位置、速度、加速度),並詳細講解瞭使用速度多邊形法和瞬心法進行機構分析的實用技巧。隨後,引入瞭機構的動力學分析,包括慣性力計算、靜平衡與平穩性校核,為後續的振動分析奠定基礎。 第八章 機械係統的振動與可靠性設計 本章是現代機械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 機械振動基礎: 講解瞭單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係統的自由振動與強迫振動的分析方法。重點討論瞭共振現象的識彆、危害及減振降噪的設計措施(如隔振器的選用)。 2. 機械可靠性理論: 介紹瞭可靠性指標(失效率、平均壽命、可靠度函數)的定義。應用概率論方法,對關鍵零部件進行壽命預測和可靠性優化設計,確保設備在規定工作條件下的預期壽命。 --- 本版特點 1. 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 每章節均配有豐富的工程實例和典型算例,幫助讀者理解抽象的理論概念如何轉化為具體的工程解決方案。 2. 標準更新與國際接軌: 全書設計計算和參數選取遵循最新的國傢標準(GB)和國際通用規範,確保知識的前沿性和適用性。 3. 強調現代設計工具: 穿插介紹瞭利用有限元分析(FEA)和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輔助進行復雜零部件強度和模態分析的方法論,引導學生適應數字化設計流程。 4. 深度拓展內容: 針對疲勞分析和接觸力學部分進行瞭深入的闡述,特彆加強瞭對交變載荷下結構安全裕度的評估方法。 本書內容詳實,邏輯清晰,是從事機械設計、設備研發、製造工藝等領域工程技術人員案頭必備的參考書,同時也是高等院校機械工程類專業學生不可替代的專業基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