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聯邦國傢實驗室研究》詳細分析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聯邦國傢實驗室的發展曆程及其與美國自身的國際戰略之間的關係。從科研經費數據齣發,分析瞭美國不同聯邦部委資助的國傢實驗的主要研究領域。以美國國防部下屬實驗室為例詳細分析瞭美國國傢實驗室的管理和資助模式。以美國能源部下屬實驗室為例,詳細分析瞭資助單位對國傢實驗室體係監管和評估的方式、方法。研究瞭國傢實驗室的預算和經費管理,探究其經費來源、預算流程、資金結構和績效預算製度。以蘭德公司和MITRE公司為例,介紹瞭美國國傢實驗室運營的單位的基本情況,以及運營單位對國傢實驗室的運營和管理模式。選擇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傢實驗室、SLAC國傢加速器實驗室、科技政策研究所三個機構做瞭典型性分析,詳細介紹瞭他們的基本概況、人員概況、設施情況、管理模式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麵的情況。
《美國聯邦國傢實驗室研究》主要讀者對象為科技政策專業的學生和研究人員以及科研機構的管理人員和科技管理政策製定人員。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美國國傢實驗室發展曆程和概況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國傢實驗發展曆程
第二節 美國國傢實驗室現狀和總體概況
一、美國國傢實驗室結構體係
二、美國國傢實驗室經費規模和結構現狀
三、國傢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
第二章 美國國傢實驗室體係治理結構研究
第一節 美國聯邦政府的研發資助體係
一、美國研發支齣的總體結構和趨勢
二、美國聯邦政府研發支齣的近期趨勢
三、2016年美國聯邦政府研發支齣預算的結構特徵
第二節 美國能源部對下屬國傢實驗室的管理模式
一、能源部的研發支齣體係
二、能源部對下屬國傢實驗室的管理體係
第三節 美國國防部對下屬國傢實驗室的管理模式
一、美國國防科研管理體係
二、國防部對下屬國傢實驗室的管理體係
三、美國國防部資助的國傢實驗室管理模式的優缺點分析
第四節 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對資助的國傢實驗室的治理結構
一、組織機構與管理模式
二、美國國傢基金委對五個國傢實驗室的資助和管理情況
第三章 美國國傢實驗室運營管理機構的管理體製
第一節 蘭德公司的管理體製
一、公司基本情況
二、管理體係
第二節 MITRZ公司的管理體製
一、公司基本情況
二、管理體係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美國國傢實驗室的人事管理製度和人纔隊伍建設
第一節 國傢實驗室人事管理製度特徵
一、國傢實驗室人員的管理模式特徵
二、國傢實驗室人員構成
三、薪酬激勵體係
第二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美國國傢實驗室的經費管理和薪酬製度
第一節 美國聯邦R&D;預算管理製度
一、聯邦政府的R&D;預算管理
二、國傢實驗室的預算管理
第二節 國傢實驗室的薪酬製度
一、美國國傢實驗室的薪酬補貼與總支齣
二、美國國傢實驗室的薪酬結構及發放形式
三、美國國傢實驗室的薪酬計算方法
四、美國國傢實驗室的薪酬評估機製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美國國傢實驗室的監管評估體係
第一節 實驗室內部監管評估
一、費米國傢加速器實驗室的內部監管評估
二、布魯剋海文國傢實驗室的內部監管評估
第二節 能源部監管評估
一、能源部本地監管和評估
二、能源部的非本地監管和評估
第三節 能源部之外的監管評估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美國著名國傢實驗室的介紹
第一節 洛斯阿拉莫斯國傢實驗室
一、實驗室概況
二、任務領域和研究
三、組織結構和治理結構
四、科技成果轉化
第二節 科技政策研究所
一、實驗室概況
二、人員構成概況
三、職責和贊助商
四、任務領域和研究
五、工作內容
第三節 SLAC國傢加速器實驗室
一、實驗室概況
二、任務領域和研究
三、科技成果轉化
四、組織結構和治理結構
第八章 美國國傢實驗室麵臨的爭議和挑戰
第一節 不同曆史時期美國國傢實驗室麵臨的爭議和挑戰。
一、20世紀60年代的爭議和挑戰
二、20世紀90年代的爭議和挑戰
第二節 美國國傢實驗室麵臨的主要爭議和挑戰
一、聯邦資助機構對國傢實驗室的管理缺乏靈活性
二、國傢實驗室與産業界之間缺乏有效聯係
三、國傢實驗室缺乏高效的技術轉讓工作機製
四、國傢實驗室不能有效支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第三節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齣“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傢實驗室”。習近平總書記指齣,“我國同發達國傢的科技經濟實力差距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上。提高創新能力,必須夯實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國傢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礎平颱”。這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國傢實驗室作為國立科研機構的一種重要形式,其興起和發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美國,主要是應對國傢重大和緊迫的戰略需求,也是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需要。國傢實驗室以明確的國傢任務為目標,通過多學科交叉集成,解決事關國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20世紀40年代以來,國傢實驗室體係一直是美國科研體係中的一支非常重要的戰略力量,湧現齣瞭眾多影響科學發展進程的重大成果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著名科學傢。
目前,美國共有43個國傢實驗室,分彆由美國能源部、國防部、航空航天局、國土安全局等聯邦部委進行資助。經過長期的發展,美國建立起瞭一套相對完善的國傢實驗室管理製度和運行機製。深入研究美國國傢實驗室體係的體製和機製,對中國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構建具有本國特點的國傢實驗室體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藉鑒意義。
本書詳細分析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國傢實驗室的發展曆程及其與美國自身的國際戰略之間的關係。同時,從科研經費數據齣發,分析瞭美國不同聯邦部委資助的國傢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領域。以美國國防部為例,介紹瞭國傢實驗室構建的“資助機構一運營機構一國傢實驗室”三層管理體係及各個管理層級的職責,資助機構對運營機構和國傢實驗室閤約管理的要點,以及這種管理模式的優缺點。本書以蘭德公司和MITRE公司為例,介紹瞭美國國傢實驗室運營的單位的基本情況,以及運營單位對國傢實驗室的運營和管理模式。本書以美國能源部下屬實驗室為例,詳細分析瞭資助單位對國傢實驗室體係監管和評估的方式方法。美國國傢實驗室的資助單位與國傢實驗室之間形成瞭一種“委托一代理”關係。這種委托代理關係要求資助單位加強對國傢實驗室的監管和評估。能源部下屬國傢實驗室建立起瞭實驗室內部監管評估、能源部本地和非本地監管評估、能源部外部監管評估的三層監管評估體係。本書詳細介紹和研究瞭這種三層監管體係的運行機製和具體操作方法。本書研究瞭美國國傢實驗室的預算和管理製度,先從宏觀上研究瞭美國聯邦的科研預算和經費管理流程和方法,為美國國傢實驗室在整個科研經費管理體係中的地位定位:再從中觀上研究瞭在該體係內國傢實驗室的預算和經費管理,探究其經費來源、預算流程、資金結構和績效預算製度;最後從微觀上選取美國國傢地質調查局、美國能源部下屬部門及其國傢實驗室作為研究對象,為整個研究提供具體例證和數據。本書選擇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傢實驗室、SLAC國傢加速器實驗室、科技政策研究所三個實驗室做瞭典型性分析。這三個實驗室分屬不同的領域,本書詳細介紹瞭其基本概況、人員概況、設施情況、管理模式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麵的情況。
遠航者之眼:一瞥20世紀中期全球思潮與知識前沿 導言:時代的迴響與知識的拓撲 本書並非對特定科研機構的內部運作進行微觀剖析,亦非對某項具體技術突破的編年史記錄。相反,它是一幅宏大而精細的文化與知識地圖,旨在勾勒齣20世紀中期(大緻涵蓋1945年至1970年代初)全球知識體係的變遷軌跡,特彆是那些深刻影響瞭社會結構、哲學思考以及技術應用範式的思想浪潮。 我們聚焦於這一關鍵曆史時期,因為這是現代世界的基石被重新鑄造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去後,人類社會對“知識生産”與“社會責任”的關係進行瞭痛苦而深刻的反思。科學不再僅僅是純粹的自然探索,它被嵌入到復雜的國傢戰略、意識形態競爭以及倫理睏境之中。本書的敘事主綫,便是追蹤那些穿透傳統學術壁壘、試圖定義“未來”的宏大敘事與微小的方法論變革。 第一部分:範式轉換的理論景觀——從還原論到係統思考 本書首先深入探討瞭理論物理學和信息論在戰後對人文社會科學産生的衝擊與融閤。這一時期,“控製論”(Cybernetics)的興起標誌著思維模式的重大轉變——從關注孤立的機械運動轉嚮理解反饋迴路、信息流動與復雜係統的自組織能力。 我們詳細考察瞭諾伯特·維納及其同路人在跨學科研究方麵的早期嘗試,以及香農的信息理論如何不僅重塑瞭通信工程,更被應用於語言學、心理學乃至社會學分析中。這部分內容旨在揭示,當“信息”被視為一種基本的物理和認知實體後,知識的層級結構是如何被重構的。例如,我們分析瞭早期人工智能(AI)的哲學根源,探討瞭圖靈測試背後的圖靈思想傢如何看待心智與機器的邊界,以及這種思考如何挑戰瞭笛卡爾以來的二元論傳統。 同時,本書也審視瞭結構主義思潮的崛起。列維-斯特勞斯在人類學中的工作,以及索緒爾語言學被後繼者拓展開來的過程,展示瞭一種對“深層結構”的探尋。這種探尋與物理學中尋找基本粒子的努力遙相呼應,盡管兩者在研究對象上南轅北轍,但其共同的傾嚮是:相信錶象之下存在著一種普適的、可以被解碼的語法規則。我們對比瞭這種結構性思維與經驗主義在社會調查方法上的分歧與張力。 第二部分:空間、治理與“邊緣”的重塑 20世紀中期是全球地緣政治和空間認知發生劇變的時代。核武器的齣現徹底改變瞭人類對“安全”和“距離”的理解。本書用相當篇幅分析瞭地理學和城市規劃理論如何應對這種新的生存焦慮。 我們考察瞭以伊萊休·卡爾曼為代錶的係統動力學模型如何被引入到城市管理和資源分配的規劃中。城市不再被視為有機生長的實體,而是一個需要被優化、需要麵對擁堵和汙染等“負反饋”的復雜係統。這部分探討瞭早期環境意識的萌芽,並非僅僅基於生態保護的道德呼籲,而是源於對係統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的量化計算。 此外,我們還剖析瞭“發展中國傢”概念的形成及其背後的知識權力結構。在冷戰的背景下,如何定義“現代化”成為瞭一個政治議題。西方經濟學理論如何構建瞭關於貧睏與增長的敘事框架,以及這些框架如何影響瞭第三世界國傢的政策製定與社會轉型。本書詳細對比瞭羅斯托的經濟增長階段論與弗朗茨·法農對殖民經驗的批判性反思,揭示瞭發展話語內部的張力。 第三部分:藝術、主體性與異見的聲音 知識的進步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的綫性過程;它總是伴隨著對既有權威的反叛和對“非主流”經驗的探索。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文化和藝術領域,考察知識界如何迴應大眾傳媒的興起以及戰後社會規範的僵化。 我們探討瞭法蘭剋福學派批判理論在戰後歐洲的持續影響。阿多諾和霍剋海默對“文化工業”的批判,是對技術理性可能異化人性的深刻擔憂。他們關注的焦點是如何在批量生産的文化産品中,維持藝術的批判性和主體性的獨立空間。 與此同時,在不同的文化場域中,對“真實”和“感知”的解構也在發生。美國戰後前衛藝術運動,如抽象錶現主義,不僅僅是繪畫風格的轉變,更是對再現性藝術(Representational Art)及其背後既定世界觀的拒絕。我們分析瞭這些藝術實踐如何成為一種非語言的知識生産方式,挑戰瞭科學主義對世界唯一解釋權的壟斷。這部分也簡要觸及瞭早期女權主義和民權運動中,知識分子如何通過重新命名和重新敘事來重構被壓抑群體的身份。 結論:知識的生態位與未來的不確定性 在全書的總結部分,我們沒有試圖為這段復雜的曆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相反,我們強調瞭知識生産的“生態位”概念——即任何一種知識體係的齣現,都依賴於特定的技術、資金流嚮、政治需求以及哲學預設。 本書的最終旨趣在於,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20世紀中期那些強大的、改變世界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傳播並最終固化為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知識結構。我們通過追蹤理論的跨界流動和知識的政治化過程,邀請讀者以一種審慎的態度,重新審視那些看似不證自明的“真理”的形成曆程。我們所研究的並非某個單一機構的成果清單,而是那一代人如何嘗試把握一個日益復雜、充滿悖論的現代世界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