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描写了发生在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它是一场以平民百姓为主体的移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扯了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家庭和宗族等。《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用详细生动的笔墨描写了将迁徙过程中移民的生活状态故事,用若干生动、微小的细节加以表现,如广大下层百姓是如何“填”四川?填川过程中移民究竟是怎样生活的?遇到了一些什么困难?经历何种艰辛与磨难?全书是深入移民原乡,对移民在原乡的生存环境及迁徙原因,迁移路线、路上遭遇等做细致解剖和叙述的著作,完整地再现了清初“填四川”的生动场景。
陈世松,1940年生,四川三台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特殊贡献*秀专家。美国Haverfordcollege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访问学人。1966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68年~1978年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工作。1978年10月进入四川省社科院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曾任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现任四川省社科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代表作有:《余玠传》《蒙古定蜀史稿》《宋元之际的泸州》《宋元战争史》《宋哲元传》《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元朝卷)、《四川通史》《成都通史》《天下四川人》《四川客家》《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大变迁:“湖广填四川”影响解读》《大移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解读》等。荣获国家图书一等奖一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十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
★作者努力将他的理论追求融汇于无形,眼光向下,写一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史,写一部油盐柴米的家庭史,读《大迁徙》,像在听作者摆龙门阵,感觉好极了。
——曹树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书对清代以来的一些民间传说,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分析,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如对四川地区200多年来一直在民间社会流传,且至今仍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捆绑入川”与“解手”的传说的分析。
——刘正刚(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绪论
第一篇 原乡篇
第一章 访族谱观来潮
一、族谱背后的故事
二、族谱里面的学问
第二章 敢问乡关何处
一、西蜀望岭南
二、孝感乡之谜
三、寻找原乡坐标
第三章 走原乡探踪迹
一、实地证谱牒
二、寻访近世祖
三、追溯远世祖
第四章 送亲人出闽西
一、大岭下的山村
二、生活重压
三、走出岭下
四、先行者·同路人
五、内因剖析
第二篇 迁移篇
第一章 长途迁移准备
一、心理准备
二、摸底准备
三、精神准备
四、路票准备
五、盘费准备
第二章 吃住行用难题
一、干粮、盐蛋与岩洞
二、族谱、祖骸与画像
三、土地老爷与狮子龙灯
第三章 择吉辞行上路
一、择吉启程有讲究
二、禀告祖先有规矩
第四章 迁川方式剖析
一、结伴而行
二、“捆绑入川”质疑
三、历史附会
第五章 迁川路线考察
一、上川之路
二、迁徙路线
三、程途实例
第六章 沧桑岁月留痕
一、旷世磨难
二、卓然超群
三、空谷绝响
四、薪火相传
第三篇 创业篇
第一章 敞开蜀门迎客
一、白骨堆·万人坟
二、蓬蒿世界
三、虎患酷烈
四、鼠疫流行
五、“飞人”与白毛女
第二章 城头高悬招民旗
一、“川民实川”
二、“移民填川”
三、“奉诏填川”
第三章 蜀中掀起垦荒热
一、“插占”荒地风潮
二、贱价转让田地
三、一锄挖个“金娃娃”
第四章 适应客居环境
一、择地而居
二、“住山”与“住坝”
三、河滨人家
第五章 备尝创业艰辛
一、佣工谋生
二、佃耕度日
三、成功之道
尾声:移民社会
一、五方杂处
二、土客冲突
三、融合趋势
后记
附录
一部“过程”的移民史曹树基
重新解读清代四川移民史
改版后语
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宏大历史事件的叙述,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挖掘出那些尘封在地方志和族谱中的零星片段,将“湖广填四川”这个看似简单的历史标签,拆解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社会变迁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背井离乡的艰辛,以及在陌生土地上重塑家园的勇气。尤其是在对人口迁徙动机的剖析上,书中避免了脸谱化的解释,而是将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因素编织在一起,呈现出极具层次感的历史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关于不同籍贯群体在新的安居点如何相互影响、文化如何融合与冲突的描写,都显得真实而富有洞察力。整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又不乏微观个体的命运刻画,读来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了那场改变川蜀面貌的巨大浪潮。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采用了“时间—空间—人物”三维交织的叙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叙述变得引人入胜。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从水路到陆路的漫长旅程,看到了那些陌生面孔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将一片新的土地打造成了他们的新家园。我对书中对文化传播与在地化改造的探讨尤为欣赏。迁徙者带来了他们的信仰、习俗和技术,但最终,这些元素又不得不与本地文化进行深刻的交融与重塑。作者没有简单地断言哪一方占了上风,而是描绘了一种动态的、相互塑造的文化景观。这本书为我理解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都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分析框架,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倾听历史深处那些微弱却坚韧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赞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原以为这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史学著作,但翻开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流畅而富有画面感。那些描述沿途艰险、安家立业的段落,读来简直像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更妙的是,作者没有满足于陈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那种对社会结构、地方权力制衡以及移民文化心理的探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移民”这个概念,意识到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背后,都是无数个体选择与命运的交织。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历史进程中人性光辉与挣扎的深度思考,读完后有一种被启迪的满足感。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类专题史的兴趣不大,总觉得内容会比较单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展现出的史料挖掘的广度与深度,令人咋舌。作者似乎将巴蜀地区乃至湖广地区的各种档案、碑刻、地方志翻了个底朝天,然后用一种极富条理性的方式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碎片重新组装起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例如,在赞美开拓精神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中伴随的对原住民可能造成的冲击和利益冲突。这种客观、多维度的叙事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异常扎实可信。它不是一份简单的功绩赞歌,而是一部严肃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社会变迁实录,读起来让人感到思想被充分尊重和挑战。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细致的社会生态模型。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数据和事件,而是通过对具体区域、具体家族的追踪研究,展示了迁徙如何重塑了地方的经济地理和宗族关系。书中对于“填补”过程中资源分配、土地兼并以及新旧势力摩擦的描述,极其到位,充满了张力。它揭示了看似统一的历史事件背后,无数地方性的博弈和适应策略。例如,关于不同来源地的移民群体在不同行业中形成的专业化分工,这一观察视角非常新颖,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社会经济史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宏大的国家战略层面的“迁徙”行动,落实到了每一个具体的人、每一个村落的微观层面,使得历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社会实验。
评分了解历史,对祖先的迁徒很感兴趣!
评分买来收藏的,质量蛮好的,用了满400-300的券,支持京东做活动,哈哈~~
评分好好好,给公司买的,一直在这上买。
评分书收到了,具体内容看过再评价
评分物有所值,包装也挺好的!多看书,长知识
评分最想看的清朝时期的湖广填四川好像没有写
评分好,物流很慢
评分了解历史,对祖先的迁徒很感兴趣!
评分不错,好书,买了,慢慢看,就是贵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