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大师顾随先生(1897-1960)是名副其实的通家,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的多位弟子,如周汝昌、叶嘉莹、郭预衡、吴小如等,或承其衣钵,或受其影响,成就卓越,名满天下。他的许多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艺术,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探寻、学习和借鉴。从1929年初登大学讲堂到50年代初,是顾随先生教学生涯的一个重要时期。本书述及的顾随先生的几位弟子,主要是在40年代从师受教,顾随先生思想之精华,在与这几位高足的教学、交往中有较为充分的体现。本书既展现了前辈学人真挚的师生情谊,又为读者深入了解顾随先生的生平事迹、德业文章提供了更多资料。
赵林涛,1972年生,文学博士,编审。1991年起在河北大学学习、工作至今。师从韩成武先生学习唐代文学,出版专著《卢纶研究》。近年跟随顾之京教授专意研究顾随先生,参与整理《顾随全集》、《驼庵学记》等多部文稿,出版专著《顾随与现代学人》,发表《“顾学”研究范畴》、《顾随学术年表》等论文多篇。
序(顾之京)
顾随和滕茂椿
一、亲如父子
二、心曲交流
三、循循善诱
四、教学相长
五、师恩难忘
附录:顾随致滕茂椿书三十一通
顾随和周汝昌
一、“函授”弟子
二、初“进”红楼
三、《红楼梦新证》
四、《说红答玉言问》
五、关于成立顾随学术研究会之倡议
附录一:顾随《说红答玉言问》(未完稿)
附录二:周汝昌《羡季师的“红学”—〈说红答玉言问〉始末小记》
顾随和叶嘉莹
一、妙音迦陵
二、传法弟子
三、诗文讲记
四、隐藏的大师
五、驼庵薪火
附录:顾随致叶嘉莹书十二通
顾随和刘在昭
一、传道授业
二、访师日记
三、讲坛实录
附录:顾随致刘在昭书三通
顾随和郭预衡
一、难忘的老师,难忘的诗
二、辅仁同事
三、《兔子与鲤鱼》
四、《小说家之鲁迅》
附录:郭预衡《兔子与鲤鱼》
顾随和史树青
一、《濡露词》
二、收藏家
三、《顾随先生临同州圣教序》
附录:顾随致史树青书一通
顾随和吴小如
一、“入室”弟子
二、迟来的感动
附录:吴小如《读顾随〈乡村传奇〉》
顾随学术年表
后记
序
顾之京
继《顾随与现代学人》之后,林涛这一册新书《顾随和他的弟子》也将与读者见面,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父亲顾随自1920年走出北京大学的校园即登上教书的讲台,直到1960年谢世,在讲坛上整整度过了四十个春秋。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册书,能展示出顾随的师者之风,展现出人世间本有的纯净、无私的师生情谊,且使读者穿过师生游处这一门径,从一个新的视角,走进顾随的生活天地、精神境界。
父亲一生的执教之地,不过青州、济南、青岛、天津、北京五处,而从他受教的弟子遍及海内外。他有渊博的学养、不同凡俗的学术识见、坦率且不失天真的性情、正直而忠诚的品格,再加上“顾随式”的讲授艺术,赢得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爱戴与钦敬。父亲做人与作文都尊举一个“诚”字,他的为师之道亦以“诚”字为准。他与弟子的关系诚之又诚:以学业授人,以德业育人,“教”与“育”在他的教书生涯中水乳般融为一体。因而,他既享有“讲授艺术大师”的美誉,更享有一代“人师”的尊称。这一册《顾随和他的弟子》对顾随的师者风范、为师之道,从诸多侧面做出了简洁而切实的诠释。
但若依父亲自己来说,他只是以教书为业(甚至自言“教书是谋生的手段”),以教书为乐,从不曾想以之“赢得生前身后名”。父亲又本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世俗的应酬往来更为他所鄙弃,他只是把满腔正气、满怀真情、满腹诗书倾注给学生:
在济南女中,他把学生习作中的好句抄寄给友人,为弟子们的进步而欣喜、而骄傲;
在天津女师,他不顾军阀的训令,讲授进步的文学作品,引导初涉世事的女孩子们的人生道路;
初进燕园,他传道授业,精益求精,以致因劳心而咳血;
在沦陷了的北平,他坚贞自守,在课堂的黑板上,书写自己伤时念乱、寄慨遥深的诗词,与弟子们作内心无声的交流;
在新中国,他努力使自己赶上时代的脚步,开新课,谱新诗,参加学生课余的文学活动。
至于几十年如同一日,坚持字字句句地评改学生的习作,更见出他敬业精神之一斑……
一切一切都不求回报,桃李天下是他生命的价值,同时他也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对他来说,这就足够了。
他的众多弟子,尽管与老师的直接交往并不多,但终身以自己的老师作为精神与心灵的依托:
济南女中的沉樱(原名陈锳)是父亲当年“最得意的弟子”,她一生的文学之路深受老师影响;
天津女师的弟子颜一烟(原名颜毓芳),在生命的最后时日,卧室的书桌上仍摆放着1929年与老师作别时,老师赠与的一方小砚;
燕京大学的弟子吴华英,上世纪90年代已写有两篇忆念老师的文章,至2006年九十高龄之际,因不忍从顾师受教的经历被时光湮没, 奋笔写了近八千字的长文,保存下生命中一段最珍贵的记忆;
中国大学的弟子高准,一直任教于大、中学校,他说每当自己讲课,发挥到淋漓尽致、进入到忘我的境地之时,就感觉是“顾先生的灵魂附了我的体”。
……
师生间的这些旧事,看似星星散散,内蕴却是沉甸甸的,且例数不尽。林涛这一册新书所记述的,是师生交游相处的几个富有代表性的特例。我们之所以选定顾随与他这七位弟子来落笔,绝不是以弟子的地位高低、名声大小为据,而是取决于现今积存的资料多少。我们切望,随着更多学人、读者的关注和钩沉,有关顾随及其弟子的话题,会不断丰富,不断充实。
2016年8月草成
这部作品的结构非常精巧,它采用了多重视角叙事的手法,但处理得极其自然,没有丝毫的堆砌感。每一个视角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们像拼图的碎片一样,慢慢拼凑出一个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社会侧面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线上的手法。他时不时地进行跨越式的闪回,将过去的关键事件与当前的困境联系起来,使得人物的行为逻辑变得清晰可循,而不是突兀地发生。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宿命感和历史厚重感。整本书读下来,你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宿命论色彩,但作者又巧妙地留下了那么一丝希望的火苗,让读者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丝“或许可以改变”的微弱动力。语言方面,风格多变,时而冷峻犀利,时而又带着一丝怀旧的暖意,显示了作者驾驭不同语境的深厚功力。
评分从纯粹的文学审美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笔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像许多当代小说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注重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和“位置”。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很多时候,一个精准的动词,胜过千言万语的形容。书中对“沉默”的描写尤其到位,那种无声的压迫感,那种因无法言说而产生的巨大能量,简直是通过文字实体化了。我甚至能想象出,如果将这本书改编成电影,那些不需要台词的场景将会是多么有冲击力。而且,这本书在对社会底层生活细节的刻画上,做到了近乎苛刻的考究,这种对“烟火气”的精准捕捉,让整个故事的基调无比扎实。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通过对个体命运的细致描摹,折射出了时代变迁的巨大洪流。读罢掩卷,那份沉甸甸的真实感,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愉悦。它拒绝给出一个简单的善恶二元论的判断,而是将所有人物都置于一个复杂的道德灰色地带。你会发现,那些在故事开篇看起来十分可憎的角色,在阅读深入后,他们的动机和行为轨迹也变得可以理解,甚至会让你产生一丝同情。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不加粉饰地呈现,是作者极其高明之处。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回味一些关键的辩论场景,那些台词的设计,充满了思辨性,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自己如果处于那个位置会如何抉择。这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看完”的书,它更像是一场需要投入心力去“解读”的智力游戏。它迫使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理解那些你可能从未接触过的人群的生存哲学。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近期内难得的佳作。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并不高,以为它会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口号式叙事,但读完后我得承认,我完全错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感”,不是那种新闻报道式的记录,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质感。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群体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力,他捕捉到了那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懂得的微妙的权力关系和情感博弈。比如书中对于某一核心人物做出关键抉择时的心理刻画,那种在道义与生存之间的摇摆,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到后背发凉,因为你知道,这种选择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更难得的是,叙事节奏的把控,张弛有度。有时候,他会用大段的内心独白让你沉浸其中,有时候又会突然用一个简洁有力的动作或者场景描写,猛地将你拉回残酷的现实。这种节奏的变化,使得阅读体验如同坐过山车般刺激。对于那些渴望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生活真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部作品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近乎于散文诗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时代边缘的群像。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疼,仿佛能触摸到那些人物衣服上的褶皱,感受到他们眼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故事线索并非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跌宕起伏,而是更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在不经意间将你带入一个又一个精心构建的场景。特别是对环境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无论是清晨雾霭弥漫的郊外,还是深夜灯火阑珊的巷弄,都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和独特的氛围。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被迫卷入了那段历史的漩涡之中,去体验那些人无可奈何的挣扎与追求。人物的内心世界被挖掘得极其深刻,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潜台词,每一次停顿、每一个眼神的交汇,都暗示着更深层次的矛盾与羁绊。这种克制而又饱满的情感表达,让我对当代文学的深度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喧哗,却力量十足,适合在寂静的午后,一杯清茶,慢慢品味。
评分书相当不错,送货也很给力
评分印刷清晰,装帧精良,正版图书,值得推荐!
评分书,搞活动买的,用了一张优惠券,很合算,满意。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和装帧设计都是很不错的,买来看看的!
评分质量非常好,值得收藏
评分学长新作,一定认真学习。羡老乃清河人氏,吾乡邻也。羡之?
评分支持京东图书,活动多,正版,囤书专用。
评分好书啊,央视的好书推荐,十佳图书之一,值得拥有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