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二版)

有机化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文贵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有机化合物
  • 化学反应
  • 结构式
  • 命名法
  • 光谱学
  • 合成
  • 机理
  • 第二版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3493
版次:2
商品编码:118876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字数:6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高等学校工科和农科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需要,研究和吸纳国内外经典教材的优点,并结合编者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取得的教改成果编写而成。
  全书共分18章。第1~15章是本书的重点。第1章介绍了学习有机化学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第2~6章以及第8~17章按官能团分类化合物并由浅向深推进,包括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和制备等知识模块,并附有丰富的习题。第7章介绍了立体化学的相关知识。第18章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波谱分析)做了简介,供使用者参阅。本书具有实用、简明和新颖的特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与制药、材料、环境、轻工、生物、农学、林学、动物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和相关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段文贵,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男,1964年生,广西资源县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留学归国,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教研室主任,应用化学专业责任教授,中国林产化学化工学会理事,《生物质化学工程》杂志编委。2002~2003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在日本国森林综合研究所森林化学部做访问研究;2001.7 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林产化学加工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7 云南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4.7广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7至今在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0年以来给本科生开出《有机化学(理、工科)》和《有机化学实验(理、工科)》等8门课程,给硕士生主讲《高等有机化学》等3门课程,发表教学论文10篇,参编教材一本(排名第二),获得教学有关奖励和荣誉23项。现主持广西高校省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的建设工作。主要从事天然资源化学与利用、有机合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0年以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厅局等各级科研项目16项,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5篇,被SCI和EI收录13篇,获得科研奖励2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
1.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2
1.2.1有机化合物结构上的特点2
1.2.2有机化合物性质上的特点2
1.3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3
1.3.1价键理论3
1.3.2分子轨道理论5
1.3.3共价键的性质5
1.3.4共价键的断裂6
1.4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7
1.4.1布朗斯特酸碱概念7
1.4.2路易斯酸碱概念7
1.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8
1.5.1按碳架分类8
1.5.2按官能团分类8
1.6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9
1.6.1诱导效应9
1.6.2共轭效应10
习题11
第2章烷烃12
2.1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12
2.1.1烷烃的通式和同系列12
2.1.2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12
2.2烷烃的命名13
2.2.1烷基的名称13
2.2.2普通命名法13
2.2.3衍生物命名法14
2.2.4系统命名法14
2.3烷烃的结构15
2.3.1烷烃的结构15
2.3.2烷烃的构象16
2.4烷烃的物理性质17
2.5烷烃的化学性质19
2.5.1氧化反应19
2.5.2异构化反应19
2.5.3裂化反应和裂解反应19
2.5.4取代反应20
2.6烷烃氯代反应机理21
2.6.1甲烷氯代反应机理及能量变化21
2.6.2一般烷烃的卤代反应机理23
2.7烷烃的天然来源24
习题24
第3章烯烃26
3.1烯烃的定义、分类26
3.2烯烃的结构26
3.3烯烃的异构及命名27
3.3.1烯烃的异构27
3.3.2烯烃的命名27
3.3.3烯烃的顺反异构及标记28
3.3.4顺反异构的标记28
3.4烯烃的来源和制法30
3.4.1烯烃的工业来源和制法30
3.4.2烯烃的实验室制法30
3.5烯烃的物理性质30
3.6烯烃的化学性质30
3.6.1加成反应31
3.6.2氧化反应36
3.6.3α氢原子的反应38
3.6.4聚合反应38
3.7重要的烯烃39
习题39
第4章炔烃、二烯烃41
4.1炔烃41
4.1.1炔烃41
4.1.2炔烃的结构41
4.1.3炔烃的异构和命名41
4.1.4炔烃的物理性质43
4.1.5炔烃的化学性质43
4.1.6重要的炔烃——乙炔46
4.2二烯烃47
4.2.1二烯烃的定义、分类、异构及
命名47
4.2.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48
4.2.3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49
4.2.4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50
习题51
第5章脂环烃54
5.1脂环烃的定义和命名54
5.2脂环烃的制备方法56
5.2.1由脂环烃的转化进行制备56
5.2.2由开链烃的成环反应进行制备56
5.3环烷烃的结构57
5.3.1环丙烷的结构58
5.3.2环丁烷的结构59
5.3.3环戊烷的结构59
5.3.4环己烷的结构59
5.3.5桥环化合物的构象分析61
5.3.6取代环烷烃的对映异构62
5.4脂环烃的性质62
5.4.1环烷烃的反应63
5.4.2环烯烃和环二烯烃的反应64
5.5萜类和甾族化合物65
5.5.1萜类65
5.5.2甾族化合物67
习题69
第6章芳香烃73
6.1芳香烃的定义及分类73
6.2苯的结构74
6.2.1凯库勒结构式74
6.2.2苯分子结构的近代观点74
6.2.3苯的共振结构式76
6.3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77
6.4单环芳烃的来源和制法79
6.4.1煤的干馏79
6.4.2石油的芳构化79
6.5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80
6.6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80
6.6.1取代反应80
6.6.2加成反应84
6.6.3芳烃侧链的氧化及取代反应85
6.7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86
6.7.1定位规律86
6.7.2定位规律的解释87
6.7.3苯的二元取代产物的定位规律90
6.7.4定位规律的应用90
6.8多环芳烃和稠环芳烃91
6.8.1联苯及其衍生物91
6.8.2稠环芳烃91
6.9非苯芳烃95
习题97
第7章立体化学99
7.1物质的旋光性和比旋光度99
7.1.1偏振光99
7.1.2旋光性99
7.1.3旋光度和比旋光度100
7.2物质的旋光性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100
7.2.1手性、手性原子和手性分子101
7.2.2分子对称性与旋光性的关系101
7.3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102
7.3.1对映体102
7.3.2构型的表示法102
7.3.3构型的确定及标记103
7.4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106
7.4.1含有两个不相同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106
7.4.2含有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106
7.5外消旋体的拆分107
7.6手性合成108
7.7其他立体异构现象109
7.7.1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109
7.7.2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110
7.7.3含有其他手性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110
习题111
第8章卤代烃112
8.1卤代烃的定义、分类112
8.2卤代烷112
8.2.1卤代烷的命名112
8.2.2卤代烷的制法113
8.2.3卤代烷的物理性质114
8.2.4卤代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114
8.2.5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及消除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118
8.3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127
8.3.1卤代烯烃127
8.3.2卤代芳烃129
8.4多卤代烃130
8.4.1三氯甲烷130
8.4.2四氯化碳131
8.4.3氟代烃131
习题131
第9章醇、酚、醚135
9.1醇135
9.1.1醇的定义、分类、异构和命名135
9.1.2醇的结构137
9.1.3醇的制法137
9.1.4醇的物理性质140
9.1.5醇的化学性质141
9.1.6重要的醇145
9.1.7硫醇147
9.2酚148
9.2.1酚的定义、构造、分类和命名148
9.2.2酚的制法149
9.2.3酚的物理性质150
9.2.4酚的化学性质152
9.2.5重要的酚156
9.3醚157
9.3.1醚的定义、分类、异构和命名157
9.3.2醚的制法158
9.3.3醚的物理性质159
9.3.4醚的化学性质160
9.3.5重要的醚160
习题163
第10章醛、酮、醌166
10.1醛、酮166
10.1.1醛、酮的分类和命名166
10.1.2醛、酮的制法167
10.1.3醛、酮的物理性质170
10.1.4醛、酮的结构171
10.1.5醛、酮的化学性质171
10.1.6重要的醛和酮180
10.2醌181
10.2.1醌的结构和命名182
10.2.2醌的化学性质182
习题183
第11章羧酸186
11.1羧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186
11.1.1羧酸的分类186
11.1.2羧酸的命名186
11.1.3羧酸的结构186
11.2羧酸的来源和制备187
11.2.1用氧化法制备187
11.2.2用卤仿反应制备187
11.2.3用格氏试剂制备187
11.2.4用水解法制备188
11.3羧酸的物理性质188
11.4羧酸的化学性质189
11.4.1酸性190
11.4.2羧基上羟基的反应191
11.4.3脱羧反应193
11.4.4α�睭的卤代反应194
11.4.5还原反应194
11.5一些重要的羧酸194
11.6羟基酸195
11.6.1羟基酸的定义、分类和命名195
11.6.2羟基酸制法195
11.6.3羟基酸的性质196
11.6.4一些重要的羟基酸197
11.7羰基酸198
11.7.1羰基酸的分类和命名198
11.7.2羰基酸的化学性质199
11.7.3一些重要的羰基酸199
习题199
第12章羧酸衍生物203
12.1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203
12.1.1羧酸衍生物的结构203
12.1.2羧酸衍生物的命名203
12.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204
12.3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204
12.3.1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和氨解205
12.3.2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206
12.3.3羧酸衍生物与格氏试剂的反应207
12.3.4酰胺脱水、脱氨、脱羧反应和邻苯二甲酰亚胺的酸性208
12.3.5酯缩合反应208
12.3.6酮与酯的缩合反应209
12.4β�捕�羰基化合物209
12.4.1酮�蚕┐蓟ケ湟旃购拖┐几豪胱拥奈榷ㄐ�210
12.4.2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11
12.4.3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13
12.4.4迈克尔(Michael)反应213
12.4.5油脂和蜡215
习题215
第13章硝基化合物和胺219
13.1硝基化合物219
13.1.1硝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和命名219
13.1.2硝基化合物的结构219
13.1.3硝基化合物的制法220
13.1.4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220
13.1.5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221
13.2胺223
13.2.1胺的定义、分类和命名223
13.2.2胺的制法224
13.2.3胺的结构226
13.2.4胺的物理性质226
13.2.5胺的化学性质227
13.2.6季铵盐和季铵碱232
习题233
第14章重氮、偶氮及腈类化合物236
14.1重氮化合物及偶氮化合物236
14.1.1重氮盐的结构及其制备236
14.1.2芳基重氮盐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237
14.1.3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241
14.1.4重氮甲烷和碳烯242
14.2腈类化合物244
14.2.1腈的制法244
14.2.2腈的性质244
14.2.3异腈的制法245
14.2.4异腈的性质245
习题245
第15章杂环化合物248
15.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48
15.2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芳香性249
15.3五元杂环化合物251
15.3.1呋喃251
15.3.2糠醛252
15.3.3噻吩252
15.3.4吡咯253
15.3.5吲哚254
15.3.6噻唑、吡唑及其衍生物255
15.4六元杂环化合物255
15.4.1吡啶255
15.4.2三聚氰胺257
15.4.3喹啉和异喹啉258
15.5嘧啶、嘌呤及其衍生物259
习题260
第16章碳水化合物262
16.1碳水化合物的定义与分类262
16.2单糖262
16.2.1单糖的开链结构及分类263
16.2.2单糖的构型263
16.2.3单糖的环状结构和变旋现象264
16.2.4吡喃糖的构象267
16.3单糖的化学性质267
16.3.1氧化反应267
16.3.2还原反应268
16.3.3成脎反应269
16.3.4成醚和成酯反应269
16.3.5碳链的增长和缩短270
16.4二糖271
16.4.1还原性二糖271
16.4.2非还原性二糖272
16.5多糖272
16.5.1均多糖272
16.5.2杂多糖275
习题276
第17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278
17.1氨基酸278
17.1.1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278
17.1.2氨基酸的性质280
17.1.3氨基酸的制备281
17.2多肽282
17.2.1多肽的测定282
17.2.2多肽的合成283
17.3蛋白质284
17.3.1蛋白质的分类和功能284
17.3.2蛋白质的性质284
17.3.3蛋白质的结构285
17.4核酸289
17.4.1核苷酸和核苷289
17.4.2核酸的结构及理化性质291
17.4.3核酸的功能292
习题292
第18章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简介293
18.1波谱法概述293
18.2紫外光谱法 294
18.2.1电子跃迁和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294
18.2.2紫外吸收与分子结构295
18.2.3影响UV吸收光谱的主要因素297
18.2.4紫外光谱的应用297
18.3红外光谱297
18.3.1红外光区的划分297
18.3.2红外光谱法的特点298
18.3.3IR 的形成及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298
18.3.4红外光谱图的峰数、峰位置与峰强度301
18.3.5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302
18.3.6影响峰位变化的因素304
18.3.7红外光谱的应用305
18.4核磁共振谱306
18.4.1核自旋运动与NMR现象306
18.4.2化学位移307
18.4.3偶合与裂分310
18.4.413C核磁共振谱312
18.4.5二维核磁共振313
18.5质谱315
18.5.1质谱原理315
18.5.2质谱中的离子类型316
18.5.3分子离子开裂及其原理317
18.5.4质谱的应用319
18.6波谱学应用——化合物结构解析步骤319
习题322
参考文献330

前言/序言


深入探索现代物理学的奥秘:量子场论导论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物理学家,例如:李明哲 教授]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权威学术出版社,例如:科学前沿出版社] 版次: 第三版(修订与增补) 出版年份: 2024年 --- 内容简介 《量子场论导论(第三版)》是一部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教材,旨在为物理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需要深入理解粒子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基础的科研人员提供坚实的理论框架和计算工具。本书以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清晰的物理图像相结合的方式,系统阐述了量子场论(QFT)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描述基本粒子和复杂多体系统中的强大应用。 本版特色与内容革新: 相较于前两版,第三版在保持对经典规范场论和微扰论基础的扎实讲解之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和拓展,以反映近二十年来理论物理学,特别是共形场论(CFT)和非微扰方法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一部分:经典场论与路径积分基础(奠基石) 本部分着重于为量子化做准备,强调从拉格朗日密度出发构建动力学模型的普适方法。 第一章:经典场论回顾与变分原理 详细回顾了经典力学到连续系统(场)的推广,重点介绍拉格朗日密度、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在场论中的应用。探讨了诺特定理在场论中的重要性,包括能量-动量张量、角动量和电荷守恒的导出。 第二章:自由标量场与规范场 这是引入第一个量子场模型的章节。详细分析了具有质量的自由实标量场和复标量场的动力学。紧接着,引入最基础的规范场——电磁场(U(1)规范场)的经典描述,推导其拉格朗日量,并引入规范不变性的概念。 第三章:路径积分表述的引入 路径积分方法是现代量子场论的基石。本章从一维量子力学中的路径积分开始,逐步推广到无限自由度系统的场论路径积分形式。详细讨论了泛函积分的定义、配分函数(Partition Function)的构造及其与时间演化算符的关系。对于自由标量场,计算了其产生泛函,为后续的微扰计算做铺垫。 第二部分:量子化、微扰论与散射分析(核心计算) 本部分是量子场论计算的实践核心,系统介绍如何从经典场过渡到量子场,并运用微扰方法解决相互作用问题。 第四章:正则量子化与对易关系 本章采用哈密顿正则量子化的方法,将经典场提升为量子算符,并推导出场算符的对易关系(或反交换关系)。详细讨论了玻色子和费米子场在正则量子化下的本质区别,并引入升降算符(创建和湮灭算符)的概念及其在Fock空间构建中的作用。 第五章:相互作用理论与微扰展开 引入相互作用项,如$phi^4$理论。核心内容是Dyson展开和时间排序算符。详细推导相互作用绘景下的态矢量演化,并为计算散射过程做准备。 第六章:费曼图与微扰计算 本章是本书最详尽的计算部分之一。系统地讲解如何根据相互作用项的拉格朗日量,利用费曼规则(Feynman Rules)构造出描述任意阶散射振幅的费曼图。对四点函数等简单过程进行详细的阶梯式计算。 第七章:关联函数与S矩阵 深入探讨了关联函数(Correlation Functions)与S矩阵的精确联系。详细推导计算对连正常序乘积(Time-Ordered Products)的展开式,并阐述如何从关联函数中提取出物理上可观测的散射截面和衰变宽度。 第三部分:规范场论与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石) 本部分将量子场论的工具应用于描述基本相互作用,重点关注杨-米尔斯理论。 第八章: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基础 这是介绍强核力和弱核力理论基础的关键章节。详细推导SU(N)杨-米尔斯理论的拉格朗日量,并解释其与U(1)电磁学的关键区别——规范群的非对易性。计算规范玻色子的费曼规则。 第九章:QED与狄拉克场 聚焦于量子电动力学(QED)。详细讨论狄拉克方程的量子化,电子和正电子的描述。利用已建立的QFT工具,详细计算电子-电子散射(Bhabha散射)和光子-电子散射(Compton散射)的费曼图和截面。 第十章:重整化初步 在处理高阶微扰计算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穷大。本章系统地引入重整化的概念,解释什么是紫外灾难。通过分析$phi^4$理论的一圈修正,展示如何通过重新定义原始参数(裸参数)来消除无穷大,从而得到有限的物理结果。讨论“可重整化”理论的意义。 第四部分:高级主题与前沿展望(深化与扩展) 本部分介绍了现代场论中不可或缺的进阶工具,并展望了与凝聚态物理的交叉领域。 第十一章:路径积分的规范场处理 重新审视规范场论的量子化。重点介绍Faddeev-Popov方法,如何处理规范自由度导致的冗余积分,引入“鬼场”(Ghost Fields)以确保理论的可重整化性,这是理解现代粒子物理学规范理论的必经之路。 第十二章:有效场论与低能展开 将场论作为一种描述特定能标下物理现象的工具。介绍有效场论(EFT)的概念,强调截断尺度和低能物理的独立性。讨论有效拉格朗日量在描述低能有效相互作用中的优势。 第十三章:共形场论与反常 作为凝聚态系统(如临界现象)和高能物理(如AdS/CFT对偶)的重要连接点,本章介绍了具有尺度不变性的共形场论(CFT)。讨论共形对称代数,并引入经典的重整化群(RG)流,从理论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理论(如QED)在特定尺度下表现出更简单的性质。 第十四章:热场论基础 简要介绍将场论扩展到有限温度环境的方法,即使用围道(Matsubara)频率的有限温度路径积分表述,这是研究早期宇宙物理和凝聚态热力学相变的重要工具。 --- 读者对象: 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粒子物理、量子引力、统计物理前沿的必备参考书。对于高年级本科生,前三部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价值: 《量子场论导论(第三版)》不仅仅是一本计算手册,它更致力于培养读者对物理图像的深刻理解,使读者能够熟练运用场论的语言去构建和分析描述自然界基本规律的模型。通过对微扰论、重整化和规范理论的详尽阐述,本书为读者进入现代理论物理的研究前沿铺平了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学习者来说,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辅助资源。比如,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大量的练习题,这些题目难度不同,覆盖的知识点也很全面,既有巩固基础的简单题,也有挑战思维的综合题,对于检验学习成果非常有帮助。而且,书本还提供了详细的答案解析,这对于我们自己独立完成练习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错误并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除了练习题,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参考文献,这对于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线索,可以引导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海洋。这种全方位的配套设计,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充实,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评分

阅读过程中的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语言风格十分生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例子和实际应用,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例如,书中在介绍某种反应机理时,会结合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或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这样一来,学习的动力会大大增强,也更容易理解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作者的讲解逻辑性很强,层层递进,就像在搭建一座知识的大厦,每一章的内容都为下一章打下基础,让人感觉知识体系非常完整。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部分,作者还会用多种方式去解释,提供不同的视角,直到读者真正掌握为止。这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简洁大方,一看就觉得是正规的学术著作。打开来,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没有任何异味,这一点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非常重要。书本的装帧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点我非常看重,毕竟一本好书值得细细品味,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排版上看,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的留白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长时间看书也不会觉得疲惫。目录设计也非常清晰明了,能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这对于需要高效学习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严谨,并且非常注重细节,让人在拿到书的那一刻就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的实用性。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理论的书籍,更侧重于如何将有机化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书中有很多关于实验设计、合成策略以及数据分析的讨论,这些内容对于即将进入实验室或者已经在实验室工作的我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作者会讲解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这些内容让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能对实际操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本书让我觉得,有机化学并非只是纸面上的理论,而是充满生命力和应用价值的学科。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涵盖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还触及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知识点更新得比较及时,能够反映出有机化学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对于一些经典的概念,书中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其本质。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附带了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这些视觉化的信息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反应过程。这些插图不仅清晰美观,而且标注准确,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让原本枯燥的化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导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