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知识简明手册(第二版)

化学元素知识简明手册(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德海,李绍山 等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
  • 元素
  • 化学元素
  • 科普
  • 手册
  • 工具书
  • 学习
  • 教育
  • 科学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2127
版次:2
商品编码:1194659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中学生、中学教师、大专院校化学专业的师生拓宽知识面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化学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及对化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还可为从事新产品开发的人提供不少的有用信息。
《化学元素知识简明手册》自2012年出版以来,受到读者欢迎,先后几次重印。近几年,化学元素界有了不小的进展,113、117号元素相继定名,于是我们对本书进行了再版,补充了新的元素信息,同时增补了更多的知识点,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了解化学元素,认识化学世界的有益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囊括了迄今发现的118种元素的全面信息。对于前92种元素,每种元素都分元素综述、存在形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五个方面进行介绍,每个方面又包括了几十个知识点,具备很大的信息量。对于后面的26种铀元素,除了未被命名的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元素以外,其余每种元素也从五个方面加以介绍,只是把“存在形式”改成了“初造配方和反应过程”。本书还对将来的人造元素前景做了科学展望。
本书汇集了丰富的元素资料,为学习化学、教授化学和研究化学的人们了解元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书可作为中学生、中学教师、大专院校化学专业的师生拓宽知识面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化学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及对化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还可为从事新产品开发的人提供不少的有用信息。

作者简介

王衍荷,中国石油管道学院图书管理员,政工师,遍览群书,热衷于科普写作,曾出版有《动物世界漫游》4册,《化学元素周期表漫谈》、《化学元素知识简明手册》等科普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0绪论1

1氢8

2氦12

3锂14

4铍17

5硼19

6碳21

7氮24

8氧27

9氟30

10氖32

11钠34

12镁36

13铝39

14硅41

15磷44

16硫46

17氯49

18氩51

19钾53

20钙56

21钪58

22钛60

23钒62

24铬64

25锰67

26铁69

27钴72

28镍74

29铜76

30锌79

31镓81

32锗83

33砷86

34硒88

35溴90

36氪92

37铷94

38锶96

39钇98

40锆101

41铌103

42钼106

43锝108

44钌110

45铑112

46钯114

47银116

48镉119

49铟121

50锡123

51锑125

52碲128

53碘130

54氙132

55铯134

56钡136

57镧138

58铈140

59镨143

60钕145

61钷147

62钐149

63铕151

64钆153

65铽155

66镝157

67钬159

68铒161

69铥163

70镱165

71镥167

72铪168

73钽170

74钨172

75铼174

76锇176

77铱178

78铂180

79金182

80汞185

81铊187

82铅189

83铋191

84钋194

85砹196

86氡197

87钫199

88镭201

89锕203

90钍205

91镤207

92铀208

93镎211

94钚213

95镅215

96锔217

97锫219

98锎220

99锿222

100镄224

101钔225

102锘227

103铹228

104229

105231

106232

107233

108234

109235

110237

111238

112239

113240

114242

115尚未命名的四种新发现元素243

116人造元素的回顾与展望246

参考文献252

前言/序言


宇宙的基石:物质的奥秘与结构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物质世界的根本构成——化学元素。这是一部旨在普及基础化学知识,并深入剖析元素周期律背后深刻科学原理的权威性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元素周期表的简单罗列,更是一部构建起从微观原子结构到宏观物质性质之间桥梁的智力探险之旅。 第一部分:从古代的猜想到现代的认知——元素的发现与演进 本书的第一部分追溯了人类对“基本物质”认知的历史长河。我们从古希腊哲学中关于“地、水、火、风”四元素的朴素观点开始,探讨这些早期概念如何逐渐被更精确的科学观察所取代。随后,我们将聚焦于炼金术时代对物质转化的不懈追求,以及这些看似神秘的实践如何为近代化学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聚焦突破点:道尔顿的原子论与拉瓦锡的革命 重点章节详细阐述了约翰·道尔顿的原子论如何为化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定量基础。原子论的提出,将物质的离散性引入科学视野,使得化学反应可以被精确地理解为原子或分子的重新组合。紧接着,我们剖析安托万·拉瓦锡在质量守恒定律和元素概念确立中的决定性贡献。拉瓦锡的工作,将化学从定性描述提升到了定量的科学高度,明确界定了“元素”——即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物质的界限。 早期元素分离的艰辛历程 本部分详尽记录了早期化学家们如何通过艰苦的实验,从复杂的矿物和化合物中分离出新的元素。从氧气、氢气的发现,到卤素家族和碱土金属的辨识,每一项发现背后都蕴含着对实验技术极限的挑战。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些早期分离技术背后的化学原理,例如沉淀、蒸馏和电解的早期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复杂多样性。 第二部分:秩序的诞生——门捷列夫的伟大洞察与周期表的构建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系统阐述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及其科学意义。 周期的萌芽:早期分类尝试的局限 在门捷列夫之前,许多科学家(如杜贝尔纳的三元素组、纽兰兹的八音律)已经意识到元素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规律性。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些早期分类方法的成功之处与根本缺陷,为理解为何周期表具有如此强大的解释力做了铺垫。 门捷列夫的智慧:预测与留白 详尽描述了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如何基于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构建出具有前瞻性的元素周期表。特别强调了门捷列夫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整理已知,而在于其“留白”的勇气——即预测了尚未发现的元素(如镓、钪、锗)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随后,本书将这些预言与后来的实验发现进行对比,展示了周期律无与伦比的验证过程。 原子结构的揭示:现代周期表的基石 随着卢瑟福的原子核模型和玻尔的量子化能级理论的提出,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获得了坚实的物理学基础。本部分将周期表与电子排布理论紧密结合,解释了为什么元素会以我们今天所见的方式排列: 主族元素的性质突变: 解释了价电子层结构如何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活性和化合价。 过渡金属的特性: 深入探讨了d区电子的填充如何导致了多变的氧化态和催化活性。 内过渡金属(镧系与锕系): 分析了f区电子的特殊作用,解释了为何这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被“隔离”放置,以及它们的化学性质为何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 第三部分:元素的舞台——化学性质与自然界的分布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考察了不同元素家族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和它们所展现的独特化学行为。 从碱金属到稀有气体:家族特征的深度解析 逐一剖析主族元素(IA到VIIIA族)的典型化学反应和物理特性: 1. 碱金属(IA族): 极高的反应活性,水溶液中的强碱性,以及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如钠钾泵)。 2. 卤素(VIIA族): 强氧化性,从气态到固态的显著变化,以及它们在消毒和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地位。 3. 稀有气体(VIIIA族): 电子结构的稳定性,惰性(及其有限的反应性)的解释,以及它们在低温物理学和照明技术中的应用。 生命元素与地壳的构成 详细讨论了构成地球和生命体的关键元素。碳、氢、氧、氮(CHON)如何通过共价键形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是生命化学的基石。同时,本书也探讨了硅、铝、铁等在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它们如何形成我们日常接触的岩石、矿物和合金。 人造与超重元素:超越自然极限的探索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那些在自然界中极不稳定或需要通过核反应堆/粒子加速器合成的元素。我们介绍了核合成的原理,解释了超重元素如何通过核聚变或核裂变产生,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努力延长它们的半衰期,以期揭示“稳定岛”的存在,拓展我们对元素世界边界的认知。 结语:周期表是科学的语言 本书总结了元素周期表作为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统一理论的强大工具的地位。它不仅是已发现元素的目录,更是一本“化学预测手册”,引导着新材料的研发方向和对极端物质状态的探索。通过对这些基本构件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基础和潜在的未来技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化学元素知识简明手册(第二版)》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姑且翻翻看”的心态,毕竟化学元素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早就是遥远的初中时代的回忆了。但这本书的设计风格,以及内容呈现方式,立刻吸引了我。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化学爱好者交流。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一些“小众”元素的介绍,比如那些在宇宙深处才存在的元素,或者是那些在生物体内扮演着微量但关键角色的元素。手册通过一些有趣的轶事和科学家的探索故事,让这些原本遥不可及的元素变得鲜活起来。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惰性气体的介绍,它打破了我过去认为它们“毫无反应”的刻板印象,详细解释了在特定条件下,它们也能参与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这让我对“惰性”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手册对一些化学元素的物理性质的描述也十分细致,比如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颜色等,并通过图表和插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这比单纯的数字列表要容易理解得多。这本书就像一本口袋里的化学博物馆,随时随地都能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发现科学的奇妙之处。

评分

这本《化学元素知识简明手册(第二版)》真的是一次意外的惊喜。起初我只是想找一本能帮助我快速回顾高中化学知识的参考书,没想到它却带给我如此丰富的体验。它不像那些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呈现信息。每一种元素的介绍都生动有趣,不仅仅是简单的原子序数、质量数和化学符号,更像是和一位博学的朋友在聊天,他会娓娓道来这个元素的故事:它的发现历程,它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神奇应用。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稀有元素或者放射性元素的介绍,那些关于它们在实验室里如何被合成,或者在医学影像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描述,都让我对科学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手册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用心,图文并茂,色彩搭配也很和谐,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是一种享受。很多时候,我会被某些元素的奇特属性所吸引,然后顺着手册的索引,继续深入了解与之相关的概念,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我觉得掌握知识变得轻松而有趣。对于任何想要重新拾起化学兴趣,或者想对化学元素有更直观、更深刻理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拥有的。它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也点燃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评分

不得不说,《化学元素知识简明手册(第二版)》是一本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的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参考书,没想到它的内容组织方式和语言风格,都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没有使用大量生僻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化学知识呈现在我面前。我尤其赞赏它对一些重要元素的“应用场景”的描述,它会详细列举出该元素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它在医药、农业、能源、电子等方面的应用。这种“联系实际”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化学不再是实验室里孤立的学科,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手册对一些化学反应的解释也相当到位,它会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说明反应的发生条件和产物,这对我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非常有帮助。另外,它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元素在地球形成和生命起源中的作用的介绍,这些宏大的视角,让我对化学元素的认识,从微观的原子结构,扩展到了宏观的宇宙演化。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踏上了一段精彩的化学探索之旅,让我收获颇丰。

评分

我承认,在拿到《化学元素知识简明手册(第二版)》之前,我对化学元素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那些基本概念,很多细节早已模糊不清。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化学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本“故事书”,将每一个元素都赋予了生命。它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元素的故事,包括它们的发现过程,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关于金和银的介绍,它不仅仅停留在它们是贵金属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古老的货币体系到现代的珠宝制造,都充满了有趣的细节。手册对元素周期表的讲解也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周期表,而是通过解释周期律背后的原理,让你能更好地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似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提到了一些元素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比如在高温高压下的变化,或者在零下极低的温度下的状态,这些都让我对物质的形态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简洁明快,但信息量却非常大,而且穿插的图片和图示也非常有帮助,让复杂的概念变得一目了然。

评分

我一直觉得化学这门学科,虽然基础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些生动的实例来佐证,就显得有些抽象和枯燥。而《化学元素知识简明手册(第二版)》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数据,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将每一个元素的特性和应用巧妙地连接起来。比如,在介绍氧气时,它不仅提到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氧气在工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对我们生存的不可或缺性。读到关于钠和氯的介绍时,我更是豁然开朗,原来我们每天食用的食盐,背后是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和元素结合。手册中关于金属元素的介绍也十分详尽,从最常见的铁、铜,到一些在现代科技中不可或缺的稀土元素,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特别是它对这些金属的提取、冶炼以及在合金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让我对材料科学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手册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元素周期律背后逻辑的简要解释,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帮助我理解元素排列的规律性和预见性,这对我理解更深层次的化学原理很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简明”而“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