鹄湾文草

鹄湾文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谭友夏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文学
  • 古典
  • 文化
  • 传统
  • 散文
  • 手稿
  • 笔记
  • 历史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41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78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明清小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0
字数: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竟陵派中,钟、谭著述富,而以钟氏《隐秀轩集》和谭氏《合集》为代表。《鹄湾文草》,即《谭友夏合集》中的文集部分。《鹄湾文草》是明末文人谭友夏之《谭友夏合集》中的文集部分。

目录

旧序
张泽:谭友夏合集序

书启
寄太史罗公萸江启
奏记蔡清宪公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上座主李太虚太史笺
寄陈玄晏书
寄周伯孔书
与舍弟五人书
奉郡尊叶公玉壶书
甲子夏答袁述之书
答袁述之书
又答袁述之书
答钟伯敬书
与茅止生书
答刘同人书
答韩求仲书
与钟居易
答池直夫
答金正希
答李长叔表兄


诗归序
刻水经注批点序
古文澜编序
东坡诗选序
袁中郎先生续集序
蔡清宪公全集序
徐中丞集序
选语石居集序
河洛人文序
吊忠录序
楚才录序
长安古意社序
王先生诗序
醉药轩遗诗序
潘景升戊己新集序
秋闺梦戍诗序
周元如遗诗序
渚宫草序
汪子戊己诗序
南北游草序
古欢堂诗序
万茂先诗序
序操缦草
二严书义序
汪陶夫时文序
金正希文稿序
官子时文稿序
刻黄美中文序
黄叶轩诗义序

序文
大座主李翰林公帐序
李朱实尊公序
柳母序
郭太夫人序
题卷送沈洧川序
同社请为胡母旬寿引
周子和存诗引
环草小引
高霞楼诗引
谭叟诗引
期山草小引
朴草引
送钟广文公任武进文
少司马蔡公抚黔文
孟诞先母六十文
为二李觞其尊公文


游玄岳记
游南岳记
初游乌龙潭记
再游乌龙潭记
三游乌龙潭记
陈武昌寒溪寺留壁六诗记
繁川庄记
重修宝峰山观音寺碑记

志铭
退谷先生墓志铭
观察使吴公白雪墓志铭
广西古田县桐木镇巡简陈公墓志铭
将仕郎思野陈公墓志铭
三十四舅氏墓志铭
先府君志铭
沈母改葬志铭
先母墓志铭
岸和尚圹铭

文传
祭钟叔静文
告先主文
告钟嫂黄宜人文
哭徐乾之文
骚唁词
唁葛师读礼文
送莆田周师舟榇文
封郎中葛太公传
闻母传
云眠居士小传

杂著
先隐园题门说
二杖说
女山人说
五华别号说
求母氏五十文说
近县五里募修路文
洪山四面佛庵建藏经阁募疏
跋白兆山桃花岩诗为禧公募藏
自跋禧公卷
湘署跋程子小文
题周氏游宴诗后
题伯吹草
题周道一集
题王以明新刻
题筑吟
胡彭举诗画卷跋二则
郊寒辨
跋乐至知县蔡先生传
绣关帝君像赞

精彩书摘

  《鹄湾文草》:
  奏记蔡清宪公 今古道同,旷者超超破格;君民分远,愚人往往安卑。自贾岛推敲于马前,浩然起伏于床下。乃知士有不必过避之嫌,冠裳匪俗;上有偶然相知之故,笔墨为缘。但不肖者喜自以为才,而好名者遂全丧其实。
  恭遇某官,日读异书,月成佳政。慧业胜因,有黄面瞿昙之悟;高楼长啸,追纶巾羽扇之风。千古之九畹皆芳,七旬而三苗丕叙。苞栩逶迟,谘诹、谘询不已;军民安堵,载歌、载咏何妨?以此转盼之驹隙,为文章德业而有余;因念苦心之蠹芸,虽奖许游扬而不足。在夫子则高矣、美矣,唯愚生窃竦焉愧焉。
  以为名太浮者不祥,分太逾者获咎,出入于风雅者十余年,聊自娱悦而已。皈依乎末光者几何日,敢云依稀近之?置身玉壶秋水,日“食无鱼”,日“出无车”,乃生平之所羞;有志布袜青鞋,将读万卷,将行万里,从他日之所好。苟能偕幽人以佩芷,庶几为长者而折枝。纵王日士前、士日王前而不怒,高义原薄乎云天;恐用上敬下、用下敬上而或乖,微躬难逃乎斧领。所以汗流笺外,思发花前。问何日其往谢?指初冬以为期。
  其 二 春以书生愚贱,不敢辄上通,又思稍学古人一二,虽事体当谢,亦不敢辄谢。但数年以来,屡得明公与敝友往返书疏,皆伏读深思其理,不知其非贻春书也。又得诵明公前后诗,观所以为诗之道。如见所以运思下笔之时,是则明公日夜教春不倦也。春居尝见浮名无益,且易得罪,而敝友与人言,多不令春知,惟前与明公言,春知之。春亦不止,则以明公者非名之所在,而实之所在耳。
  素习明公功德诗文,质朴古劲,而近日伏窥遥揣,始知其幽秀之脉,清芬之气,乃蒙先示梅诗,拜手寒香。复论诗禅之理甚微,似谓不肖评右丞诗误。窃以为梅花妙物,生心发政,寂悟冥想,大道不远。明公以佛作诗,而春以诗作佛,则大小之别,浅深之候,莫可强耳。但明公心眼既出诗外,则亦出佛外,又何必与《华严》涉者而后为《华严》也? 请再下一转语:明公谈春于瞿、马二文宗,此慈情热肠,全副怜才,偶然泄于不才,心口之间,相迫而言,是何等念头,而可以人道俗情明其感激者?且又举二文宗报札来告日:“予虽言,而彼二公者自能知生也。”此一意尤古人也。“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况望其相为言而不自为功乎?春有二弟元声、元礼,其能文远过春,将携之人深山中。虽遇合不可有意,而文章之道实有未能尽者;故欲为此下楗。今见明谕亦如此,而又订以无穷游期,是春之下楗,特为将来从游裹粮耳。
  语之至者,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范子之言,春今日之谓乎?数诗奉答,以待怀袖——寒书生实不能谒谢,秋杪乃走湖北请教。今惟有仰止,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其 三 春三月至八月,皆住九峰。四月中家人传得明公札子,如简交以得己。敛名以厚实,春要药也!无从报笺。伯敬归,递明公札子一通,骈语书价邮符皆领讫。中云欲子降格而不可,此又世人见嗤,与春自阻丧之要药也。
  顷与伯敬别于浸,又自浸归,踽踽行霜月下,忽明台所遗者相遇,下马就月观书徘徊。明公自为挹损沈挚则可矣。春素冒昧,独仰窥明公,似有一二语稍着。昨与伯敬言蔡公书法,虽非其至者,然点画深重切实,似亦有诗文之渊源,作人之诚壹在内;伯敬颇以为然。每接明公片纸,觉阔远之气离纸许远,朴厚之道人纸许深。而伯敬则云:明公凛凛于冠裳中,公然胜士,即春尝言世却有翩翩风雅场,居然俗子之说也。如此虽芒鞋往见自可,况又假以人马之便乎? 春十一月嫁妹,十二月欲侍孀母度岁,过此则飘然负笈之日。春又复不第,场卷点抹皆无,如未以手触者然。数年来,气稍平而心稍淡,绝无不屑诸生之意,惟束缚太苦,不能为所欲为。若三年后仍如此,则愿广给笔札,闭门无营,就天所付之一窍,充而成之。
  少年所读之书,今全不能记,所记者又以熟便汩没其意与辞,了不知佳在何处?请从此始,读书自哂,三年内沾沾鸡肋也。
  初有太学意,今如是作想,恐太学是后来不第一大葛藤,徒勤明公今日特举,无益也。春五鼓抵逆旅,寒疲中忽有三诗箧,内即有一扇,虽语不能工,觉于明公前即有和肝呕出之意,亦不知其所以也。
  鲁文恪草书,真有乱小王者,几人其室,慎辞也。春久失其幅,将搜之邑中,但予否尚在人,惟作孝廉时合写楚辞、离陶诗二种。楚辞落他人手不可得,陶诗今在春处。行书稿本,苍然而已。即不大佳,亦是当藏善物,恨未携至行李,旋当归之明公,今其所得也;故诗中先言之。
  ……

前言/序言


《天涯望月》 内容简介 《天涯望月》是一部以壮阔山河为背景,以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为主线,深度剖析人性在时代洪流中挣扎与求索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它并非描摹书斋中的案牍劳形,亦非沉溺于个人情感的细枝末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土地,投向了那些在大时代背景下,努力寻找自身定位、坚守内心价值的普通人的故事。 故事的起点,设定在一个名叫“揽星镇”的边陲小镇,这里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然而,平静的生活之下,却暗流涌动。主人公林远山,一个出身贫寒却怀揣着远大抱负的青年,目睹了小镇经济的衰落与人心的浮躁。他渴望改变,渴望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然而,现实的阻力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书中细腻地描绘了小镇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坚守传统、勤恳朴实的铁匠老王;有精明世故、目光短浅的商人李三;有心怀悲悯、默默奉献的村医张大夫;还有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迷失方向的年轻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世界的变化开始侵袭揽星镇。政治风云的变幻、经济格局的重塑,都对这个小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远山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历经沧桑的中年,他的理想一次次被现实击碎,又一次次被内心的信念重燃。他尝试过经商,试图用商业的力量带动小镇的繁荣,却遭遇了无尽的勾心斗角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他卷入过政治的漩涡,试图用制度的改革去改变,却发现人性的复杂远超制度的约束。他甚至一度陷入迷茫,怀疑人生的意义,怀疑自己所坚持的一切是否终将化为泡影。 然而,正是在一次次的挫折与痛苦中,林远山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开始明白,真正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更非单纯依靠外部力量。他开始反思,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良、那些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些在困境中不屈的意志,才是支撑个体乃至社会前行的真正力量。他不再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成功”的定义,而是开始珍视过程中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对自我的挑战。 小说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书中充斥着贫穷、欺骗、背叛、甚至是生离死别。但同时,它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温暖的援手;在最绝望的边缘,总有不灭的希望。林远山在困境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或许能力平凡,但都怀揣着一颗朴实善良的心,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付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了小镇生命力不息的脉络。 《天涯望月》的叙事风格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动人。作者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无论是春日里生机勃勃的山野,还是秋日里萧瑟凄美的落叶,都与人物内心的起伏跌宕形成了巧妙的呼应。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人物的塑造也极为成功,每个角色都饱满而立体,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生命、关于奋斗、关于希望的壮丽乐章。 这部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时代变迁下,个体如何安顿心灵、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安宁与价值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即使身处渺小,即使力量微薄,只要心中有光,就有可能照亮前行的道路。林远山最终的选择,并非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回归初心,用最平凡的方式,去关照身边的人,去守护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让小镇的生命之火,在风雨中依然熊熊燃烧。 《天涯望月》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它会让你在掩卷之时,对生命有更深的敬畏,对人性有更深的理解,对未来有更坚定的信心。它是一首献给普通人的赞歌,一曲描绘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努力生存、追求美好、永不言弃的生命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光是拿到手里摩挲着封皮的纹理,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静而古朴的气息。我尤其喜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墨香似乎都因此变得更加醇厚。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小心翼翼地,生怕惊扰了字里行间沉睡的时光。内容上,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没有那种令人心浮气躁的快速推进,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提笔时的心境,那种对文字的敬畏和对情感的细腻捕捉,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的经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内心深处宁静之地的窗户。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让那些意象和情绪在脑海中沉淀许久,才能继续往下翻。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快餐文学,而是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都能咂摸出新滋味的佳作。

评分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对古典文学的深刻致敬,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人特有的疏离感和自我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所用的那种克制。他没有将情绪外化为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将其内化为一种持久的、淡淡的忧伤。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比任何声嘶力竭的呐喊都更具穿透力。书中的一些哲理性的思考,也并非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紧密地嵌合在人物的命运之中,仿佛是他们生命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感悟。这让我联想到那些需要反复品味的大师之作,每次重读,都能发现先前忽略的微妙层次。它不是提供答案的工具书,而是激发思考的催化剂,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初读时,我的理解深度远不及我期望的那样。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用“心”而非“脑”去体会的作品。开篇的几页,我甚至有些困惑,人物的对话和场景的转换显得有些跳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循规蹈矩。但当我不再试图用逻辑去强行梳理情节时,那种潜藏在字面下的张力才逐渐显现出来。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捕捉瞬间的“感受”而非线性的“事件”。这种结构上的大胆尝试,反而成就了它独特的魅力。它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接受一种更破碎、更真实的叙事方式。读到后半部分,我明白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片段,其实都是构建情感迷宫的砖石。这本书不是给所有人的,它更像是在等待一个心境相通的读者,去解码其中隐藏的共鸣点。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或许在于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自己被拉扯回一个遥远的、似乎从未存在过的时空背景下,那里的一切都缓慢而庄重。作者对细节的偏执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对某种旧式物件的描述,还是对特定气候下光线变化的捕捉,都显得无比精准。这种对“物”的描绘,反过来深刻地定义了“人”。人与环境、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被描绘得密不可分。它不是一部宣扬宏大叙事的作品,而是专注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光”和“微澜”。这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沉浸,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对于那些厌倦了喧嚣和浮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镇定剂,它教会我们如何安安静静地,带着敬畏之心,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周遭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清冽如泉,绵长如歌”来形容。作者对文字的掌控力高超得令人惊叹,他似乎能将那些最抽象的情感,用最具体、最贴合的词汇描绘出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段对景物的描写,那不是简单的罗列名词,而是将视觉、听觉、嗅觉甚至触觉都糅合在一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读到那些描绘黄昏或雨夜的段落时,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潮湿泥土的味道。更难得的是,在如此华丽的辞藻背后,却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一切都服务于故事本身的情感内核。这让我想起那些需要慢读的书籍,你不能囫囵吞枣,必须放慢呼吸,才能跟上作者的韵律。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但回报的却是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对美的朝圣。

评分

以前的旧版很难买到了,毕竟是几十年前的旧书了。这次新版老实说也不能算完全满意,但我也没见过旧版,很难说旧版就一定好,有新版先收着再说喽

评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评分

明清小品经典,非常值得看的书。

评分

了解明代竟陵派文学的好书。

评分

很小的一本。比想象中要小。

评分

正版图书,值得购买!

评分

明清小品,钟谭为首。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竟陵派中,钟、谭著述富,而以钟氏《隐秀轩集》和谭氏《合集》为代表。《鹄湾文草》,即《谭友夏合集》中的文集部分。《鹄湾文草》是明末文人谭友夏之《谭友夏合集》中的文集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