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卷:广东大亚湾站(2002-2007)

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卷:广东大亚湾站(2002-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鸿烈 等 编
图书标签:
  • 湖泊湿地
  • 海湾生态系统
  • 广东大亚湾
  • 生态监测
  • 环境科学
  • 生物多样性
  • 水质
  • 沉积物
  • 2002-2007
  • 海洋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479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23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9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生态系统网络的联网观测研究及数据共享系统建设”项目资助下,为挖掘与整理本站历史资料,同时丰富和完善台站信息共享系统中的数据库内容,按《农田、森林、草地与荒漠、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历史数据整理指南》整编并出版本数据集,为广泛的海湾生态学研究提供跨时间尺度的数据服务与支持。
按照数据来源清楚、真实可靠、结构一致、规范统一的基本原则,收集本站长期开展生态网络监测的常规监测数据、项目研究数据、公开出版的学术论文等,整理出了海湾生物、海湾环境、气象长期监测、观测场点及项目研究等五大类数据,经过统计综合完成2002--2007年时段各站位不同监测指标的年际变化和多年平均季节变化,采用简单平均法计算得到年变化和季变结果。本数据集的数据从采集源头到综合出版采用分级质量控制,即在采样、测试、数据汇总、入库、数据综合出版各个阶段由各阶段相关责任人负责,负责网络监测的站长或副站长对常规监测数据质量全程负责。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1.1 台站简介
1.2 站场条件
1.3 研究方向与定位
1.4 研究成果
1.4.1 大亚湾海域主要为受人类活动影响驱动的复合生态系统
1.4.2 大亚湾低营养盐和高生产力与海洋微表层快速交换理论
1.4.3 项目成果
1.5 合作交流与科研示范

第二章 数据资源目录
2.1 海湾生物资源目录
2.2 海湾环境监测目录
2.3 气象长期监测目录

第三章 观测场与观测站
3.1 观测场点概述
3.2 观测指标与数据概览
3.3 海域观测场
3.3.1 大亚湾海域01号观测站
3.3.2 大亚湾海域02号观测站
3.3.3 大亚湾海域03号观测站
3.3.4 大亚湾海域04号观测站
3.3.5 大亚湾海域05号观测站
3.3.6 大亚湾海域06号观测站
3.3.7 大亚湾海域07号观测站
3.3.8 大亚湾海域08号观测站
3.3.9 大亚湾海域09号观测站
3.3.10 大亚湾海域10号观测站
3.3.11 大亚湾海域11号观测站
……
第四章 监测数据
第五章 研究数据

前言/序言


珊瑚礁生态系统动力学:菲律宾巴拉望岛海域研究(2005-2010) 著者: 张宏伟,李明,陈丽华 等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5 年 ISBN: 978-7-03-045678-9 ---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记录并分析了2005年至2010年间,在菲律宾巴拉望岛周边海域开展的一项为期六年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长期监测与研究项目所取得的核心数据、实验结果及生态学阐释。该研究聚焦于该地区典型珊瑚礁群落的结构变化、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关键物种的生理生态响应,以及环境胁迫因子(如气候变暖、过度捕捞和局部污染)对其动态平衡的长期影响。 本书旨在为理解热带海域中复杂且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如何应对多重压力提供详实的实证基础。研究区域的选择极具代表性,巴拉望岛及其附属海域拥有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特征,其珊瑚礁群落不仅物种丰富度高,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生态价值。 全书共分为七章,内容组织严谨,数据详实可靠,分析方法采用了前沿的生态学建模技术与传统的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部分:研究区域与方法学基础(第1-2章) 第1章:巴拉望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地理与环境背景 本章首先详细介绍了巴拉望岛周边海域的海洋地理特征,包括水文、动力学、沉积物类型及主要洋流影响。重点阐述了研究区域内珊瑚礁分布的宏观格局,划分出不同类型的生境单元(如堡礁、裙礁、礁坪等)。环境参数的基线数据采集被详尽记录,包括水温年际变化、盐度梯度、溶解氧水平、光照穿透深度(Secchi深度)及营养盐(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的季节性波动范围。这一章为后续生态数据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参照系。 第2章:长期监测网络构建与采样技术 本章详细描述了2005年至2010年间所采用的标准化监测方法。研究设计采用了固定样点和样带相结合的策略,覆盖了不同水深和暴露程度的礁区。珊瑚覆盖度与群落结构的监测采用了水下摄影测线(Photo-transects)技术,并辅以目视大样方调查法(Point Intercept Transects, PIT)。对关键生物类群的采样策略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珊瑚虫的组织取样、鱼类生物量估算(巴斯计数法与视觉普查法结合)、无脊椎动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Shannon-Wiener, Simpson指数的计算参数)。此外,对海水化学参数的长期监测设备部署、校准与数据质量控制流程进行了详尽介绍。 第二部分:生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第3-4章) 第3章:硬珊瑚群落的长期动态分析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数据展示部分,专注于硬珊瑚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详细记录了五年来主要造礁珊瑚属(如Acropora, Porites, Montipora等)的相对优势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了特定年份(如2009年)局部白化事件对易感物种(如枝状珊瑚)群落结构造成的显著冲击,以及群落对干扰后缓慢的恢复速率。数据分析采用了时间序列模型来识别群落结构变化中的周期性和突发性事件。章节中包含了大量的物种识别图谱和生长速率的实测数据。 第4章:鱼类群落结构、功能群与资源评估 本章关注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研究通过标准化的水下视觉普查(UVC)方法,对关键的营养级(如植食性鱼类、捕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丰度、生物量和物种组成进行了量化。特别关注了特定关键物种(如鹦嘴鱼科和笛鲷科)的体型-数量分布(Size-Spectrum Analysis)。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初期,过度捕捞压力导致顶级捕食者比例显著下降,而植食性鱼类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向耐受性物种的转变。本章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承载力进行了初步的生态学评估。 第三部分:关键生态过程与环境胁迫响应(第5-6章) 第5章:共生藻(Zooxanthellae)多样性与珊瑚生理适应机制 本章深入探讨了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的微观生态学。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如ITS2区域测序),鉴定了优势珊瑚物种体内共生藻的谱系多样性(Symbiodiniaceae Clades)。研究发现,在水温上升的年份,某些宿主对高耐热性的共生藻谱系表现出更强的招募或维持能力,这被视为珊瑚种群抵抗热胁迫的一种潜在适应机制。同时,本章还提供了珊瑚骨骼生长速率(通过镧/钡比值测定)与环境因子(尤其是海水pH值和温度)的回归分析结果。 第6章:营养物质负荷对礁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章侧重于局部人类活动(如陆源径流和污水排放)对近岸礁区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受径流影响的内湾样点与远海开放礁区样点的数据,量化了高营养盐(尤其是氮磷比失衡)对藻类竞争、珊瑚幼体定植成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度的营养盐输入可能短期促进某些快速生长的珊瑚或藻类,但高负荷则显著抑制了珊瑚的早期发育,并促进了钙化藻的过度生长。 第四部分:综合评估与未来展望(第7章) 第7章:巴拉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综合健康指数与管理启示 本章将前六章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了一个多参数的“珊瑚礁健康综合指数”(Reef Health Index, RHI)。该指数综合考量了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稳定性、关键物种的丰度以及环境压力因子。根据2010年的RHI评估结果,本章提出了针对该海域生态保护的针对性建议,包括优化海洋保护区(MPA)的网络布局、实施更严格的渔业管理措施,以及加强对陆源污染的控制,以期维护该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长期生态完整性。 --- 本书特色: 数据驱动: 提供了长达六年的、高频率、标准化的野外监测数据,具有极高的科学参考价值。 多学科交叉: 融合了海洋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生理生态学和海洋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区域代表性: 专注于全球公认的珊瑚礁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其研究结论对东南亚乃至全球热带浅水生态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适用读者: 海洋生物学家、生态系统管理者、海洋资源保护机构人员、环境科学研究生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提起“海湾生态系统”,我的思绪便会飘向那片充满生命力的蔚蓝。而《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卷:广东大亚湾站(2002-2007)》这个书名,则将我的想象具象化到了中国南方的一片重要水域——大亚湾。书名中“2002-2007”这五年,恰好是我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时期,我非常想知道,在那段日子里,这片海湾的生态状况究竟是怎样的?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位细心的观察者,记录下大亚湾在这五年间,从季节变化到年度更替,其水质、沉积物、以及各种海洋生物(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大家伙们)的“生活史”? 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非常具体的生态指标,比如溶解氧的变化、营养盐的浓度,以及它们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如果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图表、数据,甚至是一些生动的照片,那就更好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大亚湾的生态系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了解它在那五年里经历了什么,也为我理解当下和未来的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一些历史性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海洋的宁静与生机,墨绿的色调仿佛将人带入了那片被誉为“南方明珠”的大亚湾。书名中的“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介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特殊环境很感兴趣,它们往往孕育着极其丰富而独特的生命。广东大亚湾,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它在中国南海沿岸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整个区域乃至更广阔的海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2002-2007年这五年,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研究来说,都足以捕捉到一些重要的变化趋势和季节性特征。我期待这本书能通过详实的监测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我揭示大亚湾在那个时间段内,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生态面貌。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具体的物种分布、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或者水质、沉积物等物理化学参数的演变?我尤其希望能够了解到,在这段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这片海湾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评估和监测这些影响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我相信它将为我打开理解大亚湾生态系统奥秘的大门,让我对这片海域的过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热衷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人来说,《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卷:广东大亚湾站(2002-2007)》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精确地指向了一个具体的研究区域——广东大亚湾,并且明确了研究的时间跨度,从2002年到2007年,这五年无疑能够捕捉到生态系统运行中的一些关键信息。我一直认为,海湾作为陆地与海洋交汇的关键区域,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整个区域的海洋环境至关重要。因此,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五年里,大亚湾的生态系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例如底栖群落、鱼类资源、甚至鸟类,它们的数量、种类以及分布格局是否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变化?此外,关于水文、气象、以及水质等环境因素的监测数据,书中是否也会有所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不失生动的方式,为我揭示大亚湾在这段特定时期内的生态现实,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近海生态系统的真实运作状态。

评分

作为一名对海洋环境科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当我看到《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卷:广东大亚湾站(2002-2007)》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中国南海沿岸那片被誉为“翡翠”的海湾。提到“生态系统”,我总会联想到错综复杂的生物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微妙平衡。书名中明确指出的是“广东大亚湾站”,这表明研究的重心非常具体,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并且涵盖了2002年至2007年这五年,一个足以展现时间维度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时期。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描绘大亚湾在这段时期内的生态特征?例如,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生境类型(如红树林、浅海、深水区)的独特性?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令人惊讶的生物发现,或是揭示出某些物种数量上的明显起伏?更让我好奇的是,在那五年里,大亚湾的整体生态健康状况如何?是否会提及可能存在的环境压力源,例如水体污染、过度捕捞,以及这些因素对海湾生态系统产生的具体影响。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科学报告,更是一次深入了解这片重要海域生态演变的难得机会。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生态学研究中的长期监测项目情有独钟,因为只有通过持续的观察和数据积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个系统是如何运作并随时间演变的。这本书的书名——“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卷:广东大亚湾站(2002-2007)”——精准地指出了其研究对象和时间跨度,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大亚湾,这个充满活力的海湾,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五年这样一个相对较长的监测周期,无疑能够提供宝贵的、跨越不同季节甚至潜在干扰事件的数据。我非常有兴趣了解,在这五年里,大亚湾的海洋生物(比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等)的数量和组成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水温、盐度、溶解氧等基础环境参数的年际波动情况如何?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研究方法,例如采样技术、分析仪器以及数据处理的流程?对我来说,理解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与直接获取研究结果同等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呈现出大亚湾在2002年至2007年间真实的生态图景,为我们理解和保护这样的近海生态系统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