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第二节 地貌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地貌的若干基本性质
第二章 构造地貌
第一节 活动构造地貌
第二节 静态构造地貌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第一节 流水作用
第二节 片(散)流地貌
第三节 暴流(沟谷水流)地貌
第四节 河流地貌
第五节 流域地貌
第四章 岩溶地貌
第一节 岩溶的地貌作用
第二节 岩溶的地貌形态
第三节 岩溶地貌发育的规律性
第五章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类型
第二节 冰川地貌
第三节 冻土地貌
第六章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一节 风沙作用
第二节 风蚀地貌
第三节 风积地貌
第四节 荒漠类型与荒漠化问题
第五节 黄土地貌
第七章 海岸地貌
第一节 海岸的动力作用
第二节 海岸地貌类型
第三节 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
第四节 海岸分类
第八章 环境与资源地貌
第一节 地貌与环境
第二节 地貌与资源
第九章 灾害地貌
第一节 崩塌
第二节 滑坡
第三节 泥石流
第四节 岩溶地面塌陷
第十章 工程地貌
第一节 地貌与农业
第二节 地貌与工程建设
第三节 地貌与城市建设
第十一章 地貌发育的理论问题
第一节 地貌发育的重要理论
第二节 地貌系统的基本特性
第十二章 区域地貌调查与制图
第一节 地貌野外调查
第二节 地貌制图
第十三章 地貌学研究的数学方法
第一节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数学模拟
第三节 非线性方法
第十四章 遥感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 遥感图像种类与分析方法
第二节 航空相片的地貌解译
第三节 卫星相片的地貌解译
第四节 遥感动态监测
第十五章 地貌学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野外定位和半定位观测
第二节 室内实验分析和模拟试验
参考文献
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被它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流畅,把一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讲得引人入胜。尤其是关于河流地貌演变的章节,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宏伟的地质过程在眼前展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比如,当我们走在山间,以前只是觉得风景好,现在会忍不住去思考这些山体的形成过程,那些沟壑是如何被切割出来的,这些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是这本书带来的宝贵财富。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深奥的科学原理和我们日常的观察,非常适合那些想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提升自己认知水平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配图质量也非常高,每一个插图和模型都恰到好处地解释了文字的含义,使得复杂的过程变得直观易懂,这在同类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我花了好几个周末才算把这本大部头啃完,坦白说,初看时觉得内容密度有点大,信息量爆炸,得时不时停下来消化一下。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典理论框架,结构非常完整,从宏观的地球表层动力学讲到微观的土壤侵蚀过程,几乎没有遗漏。对于科班出身的我来说,它就像一本高质量的、更新及时的参考手册,许多我以前记忆模糊的细节和公式,都在这里得到了清晰的梳理和印证。不过,我要指出,对于完全没有地学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基础知识储备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某些章节的推导过程略显跳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直觉。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著作,但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入门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出色,它没有一味地堆砌数据,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野外考察记录和历史案例研究,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特别是描述几次重大地质灾害后地貌的恢复与重塑那几章,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不仅仅关注了科学成因,也思考了人与地貌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批判性的思维,他并不盲目推崇主流理论,而是会提出质疑,引导读者去思考现有模型的局限性,这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说实话,市面上很多“导论”类书籍往往流于表面,但这一本却做到了兼顾广度与深度,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探索的魅力与艰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又增加了一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登高望远”。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时间尺度感”。我们习惯于以人类的短暂生命来衡量变化,而这本书却带领我们进入了数百万年的地质时间轴。它清晰地展示了地貌是如何在内力与外力近乎永恒的拉锯战中,缓慢而坚定地雕刻出地球的模样。书中的一些图表和模型,虽然看起来很抽象,但一旦配合文字理解,便能体会到那种磅礴的力量感和宏大的历史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地貌影响时所持的审慎态度,既不夸大,也不轻视,而是客观地评估了我们对地表改造的长期后果。对于任何关心我们生存环境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们谦卑地认识到,人类的历史不过是地貌演变史中转瞬即逝的一瞬。
评分这本教材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内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不易疲劳,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内容编排上,每一章的开始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概述,结尾则设有启发性的思考题,非常适合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阐述全球尺度地貌过程时,总是能有效地将不同区域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比如,书中对冰川地貌和干旱地貌的对比分析,不仅展示了气候对塑造地表形态的关键作用,还揭示了不同地貌系统对外部扰动的响应机制的差异性。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让复杂的知识体系变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