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蔬菜原色图鉴

珍稀蔬菜原色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杏禹 编
图书标签:
  • 蔬菜
  • 珍稀蔬菜
  • 园艺
  • 植物图鉴
  • 农业
  • 食用植物
  • 植物学
  • 科普
  • 原色图鉴
  • 种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34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13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珍稀植物及食用菌图鉴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32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农业院校师生、农业技术人员、园艺爱好者研究和引种珍稀蔬菜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青少年科普图书和居家旅行休闲图书。
1.本书精选了96个当前主流珍稀蔬菜品种,每个品种均配有作者多年收集整理的一手高清原色图片,全力将蔬菜的形态特征和生长重要环节形象清晰的展现给读者。
2.本书注重细节,特别是将各蔬菜品种的特征辅以局部特写重点展示。
3.本书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彩的形式,精心收集和整理了400余幅高清彩色图片,按照外来蔬菜、特产蔬菜、观赏蔬菜、保健蔬菜、野生蔬菜和芳香蔬菜六个大类,96个珍稀蔬菜品种,详细介绍了珍稀蔬菜的起源分类、生长习性、品种类型和应用价值,特别是以高清彩图重点展示了不同剩余时期的形态特征,以供读者识别和鉴赏。
  本书可作为农业院校师生、农业技术人员和园艺爱好者研究和引种珍稀蔬菜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青少年科普图书和居家旅行休闲图书。

作者简介

陈杏禹,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蔬菜园艺系,主任,教授。1997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园艺系,获硕士学位,主修专业蔬菜学。同年分配到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1999年调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晋升为副教授,2009年晋升教授。曾在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所和学院教学基地专职实践3年,实践技能过硬。多年来一直担任基地生产项目的负责人,主讲《蔬菜栽培》等专业主干课,开发了《蔬菜种子生产技术》等三门新课,并编写了相应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课件。2003年取得农艺技师资格,2007年取得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资格。连续8年担任蔬菜园艺工等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累计培训和鉴定3000人次。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产和科研工作。主持guo家级精品课程《蔬菜栽培》,制作的蔬菜生产类多媒体教育软件先后三次在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奖。该同志近年来主持辽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课题“保护地无刺黄瓜品种选育”、辽宁省农委课题“辽宁地方标准的制定”和营口市综合开发项目“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等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其中辽宁地方标准《无公害食品 辣椒生产技术规程》已通过审定并颁布实施,营口市综合开发项目已结题。以di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13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外来蔬菜
白茎千筋京水菜 / 2
抱子甘蓝 / 4
冰菜 / 6
朝鲜蓟 / 8
番杏 / 10
根芹 / 12
荷兰豆 / 13
韭葱 / 15
菊苣 / 16
苦苣 / 18
辣根 / 20
露草(穿心莲) / 22
球茎茴香 / 24
食用仙人掌 / 26
香芹 / 28
皱叶甘蓝 / 30
紫甘蓝 / 32
二、特产蔬菜
扁豆 / 36
菜心 / 38
草石蚕 / 40
刀豆 / 42
冬寒菜 / 44
豆薯 / 46
佛手瓜 / 48
瓠瓜 / 50
节瓜 / 54
芥蓝 / 56
金丝瓜 / 58
砍瓜 / 60
落葵(木耳菜) / 62
蛇瓜 / 65
丝瓜 / 68
酸浆 / 72
蕹菜(空心菜) / 74
乌塌菜 / 78
三、观赏蔬菜
彩色甜椒 / 82
彩色大白菜 / 84
飞碟瓜 / 86
观赏辣椒 / 90
观赏南瓜 / 94
观赏茄子 / 98
金皮西葫芦 / 102
拇指黄瓜 / 104
南美香艳茄 / 106
特色花椰菜 / 108
小型番茄 / 112
叶用甜菜 / 116
叶用莴苣 / 120
羽衣甘蓝 / 124
紫苤蓝 / 128
紫色小白菜 / 130
紫衣芥菜 / 131
四、保健蔬菜
菜芙蓉 / 134
枸杞头 / 136
黄秋葵 / 138
菊芋 / 140
苦瓜 / 141
芦笋 / 144
牛蒡 / 148
山药 / 150
食用百合 / 152
四棱豆 / 154
藤三七 / 156
西洋菜 / 158
苋菜 / 160
香椿 / 162
养心菜 / 164
鱼腥草 / 166
芋头 / 168
紫背天葵 / 170
五、野生蔬菜
刺龙芽 / 174
刺五加 / 176
大叶芹 / 178
桔梗 / 180
菊花脑 / 182
荠菜 / 184
苣荬菜 / 186
蕨类植物 / 188
蒌蒿 / 190
马齿苋 / 192
马兰头 / 194
猫爪子菜 / 195
蒲公英 / 196
山胡萝卜 / 198
六、芳香蔬菜
薄荷 / 202
百里香 / 205
藿香 / 208
荆芥 / 210
罗勒 / 212
迷迭香 / 215
牛至 / 218
碰碰香 / 220
鼠尾草 / 222
香蜂花 / 224
薰衣草 / 226
紫苏 / 230
参考文献 / 232

前言/序言


古籍修复技术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传统古籍的保护、修复与再生技术。全书分为十章,从古籍的基本概念与历史演变入手,详细阐述了纸张、纤维、墨迹等核心物质载体的科学认知,进而深入到具体的修复工艺流程与前沿技术应用。旨在为古籍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员、图书馆员、档案工作者以及对传统工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集理论指导、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于一体的权威参考书。 第一部分:古籍基础理论与历史溯源 第一章:古籍的物质构成与历史沿革 本章首先界定了“古籍”的范畴,涵盖了从先秦简牍、秦汉帛书到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各类纸质和非纸质文献的定义与分类。重点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用于书写和装帧的材料科学,包括竹、木、丝绸、麻纸、皮纸的起源、特性及其对文献耐久性的影响。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抄本、刻本、印本的演变脉络,特别是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对文献形态和保存环境的间接影响。对不同朝代的纸张纤维结构、酸碱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科学分析,为后续的病害诊断打下基础。 第二章:古籍常见病害的诊断与分类 本章是病害识别的核心章节。详细描述了由环境因素(温湿度、光照、污染物)、生物因素(虫蛀、霉变)和材料自身老化引起的各类物理和化学损伤。内容涵盖了霉斑的形态学特征与致病机制、虫蛀孔洞的类型区分(如蠹虫、衣鱼的危害模式)、纸张脆化、酸化、黄变、洇墨、揭层、装订松脱等常见问题。通过大量高清的病害实物图片和显微照片,指导读者建立一套系统的病害诊断流程,明确损伤的严重程度与修复的优先级。 第二部分:修复基础技术与材料科学 第三章:修复工作环境的控制与安全规范 强调了修复工作区必须符合的“无尘、恒温、恒湿”标准。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修复实验室,包括通风系统、空气净化设备的选型与维护。本章还专门设置了安全操作规范部分,涵盖了化学品(如溶剂、粘合剂)的安全储存、使用及废弃物处理流程,确保修复人员和珍贵文献的安全。 第四章:传统修复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深入探讨了历代文献中使用的主要修复材料,并结合现代材料学对其性能进行评估。重点介绍了传统配方的淀粉胶(如麦糊、米糊、小麦淀粉糊)的熬制工艺、粘度控制与防腐处理。同时,详细阐述了传统纸张的制作方法——手工抄纸工艺,特别是针对特定文献(如宋版古籍的皮纸、麻纸)的复仿制技术,确保修复用纸的纤维结构、厚度、色泽和吸水性与原件高度一致。 第五章:基础修复技术:除尘、去污与脱酸 本章是实践操作的核心指导。系统讲解了不同力度的除尘方法,包括硬毛刷、软毛刷、真空吸尘法(微吸法)的应用场景。针对墨迹和纸张上的污渍,区分了水溶性污渍和油溶性污渍的去除策略,详细介绍了传统“洇纸”与现代“湿法去污”的优缺点及操作细节。特别关注了纸张的化学稳定化过程——脱酸技术。对比了非水相脱酸(如使用碳酸镁悬浮液)和水相脱酸(如使用氢氧化钡溶液)的工艺流程、操作风险及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第三部分:高级修复工艺与特殊文献处理 第六章:纸张的补洞、接纸与加固技术 这是最常使用的核心技术。详细讲解了“搨纸法”(饾补)的精细操作,要求补纸片与原纸纤维方向一致,边缘须处理至肉眼难辨的程度。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接纸技术,如“片接法”和“丝接法”,适用于不同程度的撕裂和缺失。此外,还包括纸张的通体加固技术,如使用超薄的透明纸张(如日本和纸)进行“衬纸加固”,以恢复脆化纸张的抗张强度和柔韧性。 第七章:墨迹、印文的保护与修复 本章着重于字迹的化学稳定。分析了铁胆墨、松烟墨等不同墨种的化学特性。针对墨迹洇化或字迹模糊的情况,介绍了适度的“固色”处理,如使用低浓度鞣酸或特定矿物溶剂对墨迹进行稳定化处理,以防止其在湿法操作中进一步扩散。对于印文的修复,强调了如何精确调配墨色以匹配原有的朱砂或油墨。 第八章:特种文献的修复挑战 本章聚焦于非标准纸质文献的保护。详细介绍了对织锦、刺绣类古籍(如宋代经卷残片)的保护措施,包括使用医用级纺织品或特殊支撑材料进行固定。针对内嵌于其他材料中的文献(如碑帖、册页),讨论了如何安全地分离与修复。还涵盖了对稀有绘画、拓片等与纸张修复技术交叉的特殊文献的处理方法。 第四部分:装帧复原与案例研究 第九章:传统装帧的拆解与复原工艺 系统回顾了中国古代主要的装帧形制:卷、册、经折装、蝶装、线装。详细拆解了线装书的“经线、纬线、卯眼”结构,并指导读者如何按照清代或明代的标准重新打孔、穿线和包角、包背。对于蝶装和经折装,强调了对“折痕”的保护性处理,以及如何使用原工艺的钉书针或线材进行复原。 第十章:经典修复案例分析与探讨 通过选取数个跨越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修复难题进行深度剖析。例如,一个遭受水火灾害的清代官刻本的抢救性修复流程;一个严重虫蛀的宋代写本的纤维层级加固技术应用;以及一个多朝代不同纸张混用的古代册页的“分层剥离与分治”策略。每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修复前、中、后对比图,并对所采用的材料、工艺选择的理由进行了充分的学术论证,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实战经验。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数百幅高清流程图和显微组织图,力求将传统工匠的智慧与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完美结合,是中国古籍保护领域一份严谨而实用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拿到手里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沉甸甸”的。不是说重量,而是那种知识分量的沉甸甸。我一直觉得,对于我们这些在都市里长大的人来说,对脚下这片土地,对赖以生存的食物,了解得太少了。尤其是那些我们日常餐桌上可能从未出现的,但却承载着独特风土人情和历史的食材。这本书的名字《珍稀蔬菜原色图鉴》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好奇点。我一直对外来的、异域的食材充满兴趣,但却忽略了我们本土的、那些可能正在消失的宝藏。我幻想书中会有那些只存在于特定季节、特定地域才能见到的植物,它们的生长环境、它们独特的形态,以及最重要的,它们背后可能蕴含的故事。是怎样的气候造就了它们奇异的形状?是怎样的历史变迁让它们成为了“珍稀”?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人与自然的连接的书。我期待它能打开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让我对“吃”这件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天呐,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淘到了这本书!《珍稀蔬菜原色图鉴》——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它,但仅仅是触碰到封面,那种厚重且带着一丝复古气息的质感,就让我心生敬意。我平日里就喜欢逛菜市场,尤其对那些形形色色、叫不出名字的蔬菜特别着迷。每次看到一些奇特的叶片、颜色鲜艳的果实,总会忍不住想知道它叫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又该如何烹饪。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那生动的画面了,每一页都像是一次寻宝之旅,带领我认识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却又如此不凡的蔬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会不会有我曾在某个山村小店惊鸿一瞥,却再也找不到踪迹的野菜?会不会有那些颜色如同宝石般璀璨,却因为罕见而从未品尝过的瓜果?这不仅仅是一本图鉴,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张通往未知美食世界的地图,一张关于土地馈赠的百科全书。我甚至已经开始计划,等读完它,就要带着这份“新知识”去拜访那些隐世的农户,去挖掘更多关于这些珍稀蔬菜的故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会点燃我对烹饪和探索的无限热情。

评分

拿到《珍稀蔬菜原色图鉴》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对生活充满好奇,尤其是在食材方面。我常常在想,我们每天吃的那些常见的蔬菜,背后一定还有着无数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和种类。这本书的名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喜欢探索未知,喜欢学习新事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描绘出哪些令人惊叹的蔬菜?它们会有怎样奇特的形状、颜色和纹理?或许有些蔬菜,我曾在某个遥远的乡村路边瞥见过,但当时并不知道它的名字,也无法形容它的特别之处。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走进一个充满惊喜的蔬菜世界。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我能带着这本书去拜访一些老农,他们或许会对书中出现的某种蔬菜露出惊喜的表情,然后娓娓道来关于它的生长、它的味道、它在我们祖辈生活中的地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蔬菜的书,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土地的探索之旅。

评分

初见《珍稀蔬菜原色图鉴》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便是“惊艳”。虽然我尚未深入翻阅,但其书名就已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我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总有着莫名的迷恋,而蔬菜,作为大地最朴实的馈赠,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其非凡的一面。我常常会在一些古籍或是地方志中,读到关于一些古老食材的零星记载,那些文字带着历史的余温,却无法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的样子。这本书的名字,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我猜想,书中定然收录了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蔬菜,或许有我童年记忆中模糊的画面,或许有我从未想象过的奇妙形态。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见那些只存在于传说中的蔬菜,能够了解到它们独特的生长习性,更希望能够窥见它们如何融入人类的饮食文化,成为历史长河中独特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通往一段段被遗忘的美味记忆的钥匙,一次对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庄严致敬。

评分

阅读《珍稀蔬菜原色图鉴》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是一种“触及”未知的感受。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不常出现在超市货架上的食材,或是那些只在特定季节、特定地域才能品尝到的美味,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我喜欢那种“发现”的惊喜,喜欢那种在平凡中寻觅不凡的乐趣。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张神秘的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些可能已经被遗忘,或是尚未被广泛认知的美食宝藏。我设想着,书中可能收录了那些拥有奇特名字的蔬菜,它们有着怎样独特的形态,它们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它们的味道又会是怎样一番风味?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见那些只存在于传说中,或是只在山野间悄然绽放的植物。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在我看来,更是一次关于土地的对话,一次关于风土人情的寻访。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食物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微妙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