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神经干细胞研究技术与应用》重点介绍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技术,以及对神经系统有关疾病移植治疗的应用研究。在实验技术部分主要包括神经干细胞的鉴定方法、神经嵴干细胞系永生化的建立、蛋白质组学和高通量基因表达的分子生物学分析、神经干细胞的标记、转基因和基因治疗、克隆性神经干细胞、iPS细胞技术与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等。在应用研究方面,除了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外,并对其有关的问题和政策法规等进行介绍。
全书内容新颖系统和全面,突出前瞻性和实用性,注重实验技术的有关操作步骤,可供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专业人员、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和干细胞研究等人员阅读和实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上篇 神经干细胞的实验技术
第一章 神经干细胞研究的有关实验条件
第一节 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主要的仪器设备
第三节 常用试剂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神经干细胞的鉴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经干细胞的电生理学测定
第三节 Lacz标记神经干细胞的电子显微镜检测
第四节 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分析
第五节 神经干细胞的染色体分析
第六节 神经干细胞分化的鉴定
第七节 神经干细胞体外迁移的测定
第八节 荧光金对神经元投射的解剖学示踪
第九节 神经干细胞凋亡的测定
第十节 神经干细胞培养的克隆分析
第十一节 成体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鉴定
第十二节 体外标记神经干细胞移植后不同表型的鉴定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克隆性神经干细胞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克隆技术及分类
第三节 体细胞核移植
第四节 胚胎干细胞的建立
第五节 胚胎干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第三节 转基因小鼠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第四节 移植治疗的实验研究
第五节 基因操控和细胞标记的电穿孔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iPS细胞技术与神经干细胞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基本原理
第三节 人iPS细胞的制备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神经干细胞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经干细胞的RF-PCR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第三节 神经干细胞高通量基因表达的分析
第四节 神经干细胞及祖细胞的分析
第五节 神经干细胞蛋白质组学的双向凝胶电泳分析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神经千细胞介导的基因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系的建立
第三节 基因转移技术
第四节 基因组编辑技术
第五节 神经干细胞介导基因治疗的问题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第九章 神经千细胞实验研究的常用动物模型
第十章 神经干细胞的冻存、复苏及运输
下篇 神经千细胞移植治疗的应用研究
第十一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前的准备工作
第十二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技术
第十三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的处理
第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干细胞治疗
第十五章 成体少突胶质祖细胞的移植治疗研究
第十六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性疾病
第十七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第十八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
第十九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第二十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长期昏迷
第二十一章 神经千细胞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
第二十二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癫痫
第二十三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第二十四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第二十五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脑胶质瘤
第二十六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瘫
第二十七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失语症
第二十八章 神经源性干细胞移植治疗脱髓鞘疾病
第二十九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小脑萎缩性疾病
第三十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营养不良病
第三十一章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精神障碍
附录一 《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解读
附录二 英汉名词对照
彩图
前言/序言
本书由我和刘民培教授共同负责主编。刘民培教授曾和他的恩师、我国干细胞研究的奠基人吴祖泽院士一起研究的“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与动力学研究”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后,他仍继续关注国内外干细胞的研究,并一直跟踪这方面的动态和信息,以及进行有关的探讨。1992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奖励。他己主编学术专著8部大约700余万字,其中干细胞方面的有3部近400万字。2015年,被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聘为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不管“阿尔法狗”等是怎样的智能、尖端、神奇和奥秘,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大脑的产物。人脑的神经细胞数量超过千亿,相当于银河系星体的总数。其神经细胞连接点的“突触”数量又是神经细胞的1000倍,达到1014。这些细胞构成极端复杂而庞大的神经环路和网络,使人类得以产生感觉、形成意识、学习记忆,拥有思维和认知能力。这些环路每秒可完成高达千万次的动态链接,人类大脑储存的信息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总量的50倍。因此,揭示人类大脑的奥秘己成为当代生命科学研究面临的大挑战。
在21世纪“脑科学时代”的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中,鉴于神经干细胞的特性、修复、再生与重建功能等现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此书是在即将由我国好的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神经干细胞基础与培养》的基础上编写的,共计两篇31章。其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神经干细胞实验研究中的有关技术,以及在治疗应用方面的主要内容。在所编的内容中,力求做到新颖、实用和操作性强。而且,尽力把各方面有关内容的特点、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前景等呈献给广大读者,力争为我国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在本书的编写中,得到许多同仁的真诚鼓励、热心支持和大力帮助。参加编写的各位同道在十分繁忙的临床等工作中,克服各种困难认真撰稿,反复修改。值此,对这些关心、支持和厚爱此书,并对本书做出贡献的志士仁人,特别是对科学出版社的领导、责任编辑等一直给予的指点、帮助和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神经干细胞研究的发展十分迅速,有些方法和技术均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关系,难免有不妥、遗漏及错误之处,祈望各位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以使本书更臻完善。
《古今钟表制作工艺与精密机械原理探析》 第一章:机械钟表的起源与演变 本章将深入追溯机械钟表从古代水钟、日晷到中世纪机械钟的漫长发展历程。我们将详细考察早期计时工具的局限性,以及驱动力、擒纵机构等核心技术突破如何推动了腕表和座钟的诞生。重点分析天文钟、航海钟等对精密计时精度要求的提升,如何反向推动了材料学和加工工艺的革新。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实物图片的考证,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对钟表设计风格和技术路线的影响。 1.1 早期计时器的局限性与驱动力研究 水钟(Clepsydra)的流量不稳定性及其修正尝试。 沙漏与日晷在不同地理纬度下的误差分析。 早期机械装置中对重力势能的初步利用。 1.2 中世纪机械钟的结构基础 逃逸机构的早期形态: 分析早期的杠杆式和十字轮式擒纵装置的工作原理及效率。 齿轮传动系的数学基础: 探讨齿轮比的计算方法在确定走时精度中的作用。 发条与动力存储技术: 从早期使用重物到发明卷紧式发条的技术过渡。 1.3 航海计时与天文钟的挑战 经度问题的驱动: 探讨对高精度、不受环境影响的计时设备的需求,及其如何催生了摆轮游丝系统的改进。 温差补偿技术: 对黄铜、钢、水银等不同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热膨胀系数差异的利用与矫正。 第二章:擒纵机构的精细化与调速原理 擒纵机构被誉为机械钟表的心脏,本章将聚焦于十八世纪至今,各类复杂擒纵系统的工作机制、效率优化及应用场景。内容将细致剖析各种擒纵轮、擒纵叉与摆轮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并结合现代有限元分析(FEA)方法,探讨其在微观层面上的摩擦、冲击与磨损特性。 2.1 经典锚式擒纵的深入分析 标准锚式擒纵的啮合角与走时稳定性: 讲解如何通过调整红宝石轴瓦的位置来优化能量输入。 停摆现象(Tick-stopping)的原因与解决: 分析在低摆幅或外部振动干扰下,擒纵系统失灵的机理。 2.2 芝麻链与恒力装置的应用 芝麻链(Fusee): 详细阐述其对克服发条扭矩衰减的作用,尤其在垂直放置的座钟中的重要性。 恒力擒纵器的结构与优势: 比较依靠小发条或特殊弹簧提供恒定脉冲的几种恒力装置的设计差异。 2.3 现代高频与低摩擦擒纵系统 同轴擒纵(Co-Axial Escapement): 阐述其减少摩擦、提高润滑持久性的设计哲学,并对比传统擒纵的效率损失。 自然擒纵(Natural Escapement): 分析其如何尝试使每一次摆动接收到等量的能量冲击,以达到理论上的等时性。 第三章:材料科学在精密制造中的应用 钟表制造业是检验材料性能的严苛试验场。本章将探讨现代冶金学、合金学和表面处理技术如何为提高耐用性、抗磁性和走时稳定性提供物质基础。 3.1 摆轮与游丝的材料革命 硅质材料(Silicon): 介绍微电子加工技术在制造硅游丝(如Nivarox-100的替代品)中的应用,及其卓越的抗腐蚀性、抗磁性和低密度优势。 Nivarox合金系: 深入分析镍、钴、铁、铬等元素的精确配比如何实现极低的温度系数,确保走时不受环境温度影响。 3.2 润滑剂与摩擦控制 合成油与干性润滑剂: 对比传统矿物油与现代全氟聚醚(PFPE)类合成润滑剂在粘度、蒸发性和对金属惰性方面的表现差异。 PVD/DLC镀膜技术: 探讨在关键接触面(如擒纵轮齿面)应用类金刚石镀膜以减少润滑依赖和磨损的研究。 3.3 抗磁性设计与结构防护 冯·诺依曼(Von Neumann)抗磁环: 分析在机芯周围设置的高导磁性金属罩如何偏转外部磁场。 非铁磁性材料的选型: 介绍铍青铜、特定等级的不锈钢和陶瓷材料在机芯中的应用,以降低对电子元件的干扰。 第四章:复杂功能模块的机械实现 机械表复杂功能(Complications)的实现是机械设计智慧的集中体现。本章将重点解析万年历、陀螺仪、三问报时等复杂机构的齿轮传动逻辑和微型化挑战。 4.1 调速机构的创新 陀螺仪(Tourbillon): 详细图解陀螺仪的擒纵系统和游丝如何以旋转运动抵消重力对摆轮的影响。分析单轴、双轴及平台式陀螺仪的结构差异和效能评估。 摆轮的谐振与补偿: 探讨通过改变摆轮的几何形状或增加附加质量来修正因地心引力微小变化导致的计时偏差。 4.2 复杂指示机构的驱动与逻辑 万年历(Perpetual Calendar): 深入解析其如何利用凸轮、杠杆和齿轮组精确模拟月份长度(包括闰年2月29日)的机械计算过程。 三问报时(Minute Repeater): 剖析其复杂的打簧、报时和报刻的机械记忆与驱动系统,以及“音簧”的材料选择和音质调校方法。 4.3 微型化与集成化挑战 微米级加工精度: 介绍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切割和超精密磨削技术在制作直径小于1毫米的零件时的应用。 模块化设计: 分析现代制表业如何通过预先组装和测试的独立功能模块来简化复杂机芯的装配流程和质量控制。 第五章:现代计量学与质量控制 本章探讨在现代工业标准下,如何对精密机械钟表的性能进行客观、量化的评估与校准,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如ISO 3159)。 5.1 走时精度的测试标准 日误差的测量与记录: 介绍五位测试(Five Positions Testing)的标准流程,以及不同位置间的误差差异分析。 等时性(Isochronism)的量化: 如何通过测量不同振幅(如300°到180°)下的走时速率变化来评估游丝的性能。 5.2 动态性能评估 振幅与节拍的监测: 使用光学或声学设备实时记录摆轮的摆动角度和擒纵机构的敲击频率。 动力储存测试: 对比不同发条材料和上链效率对实际可用动力时间的影响。 5.3 寿命预测与加速老化测试 摩擦模型与寿命预测: 利用接触力学理论和已知的材料摩擦系数,预测关键运动部件的预期磨损寿命。 环境压力测试: 对温度、湿度和加速度冲击进行极端模拟,以验证机芯的结构完整性和密封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