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有毒植物生态学研究

草地有毒植物生态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福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生态学
  • 毒性植物
  • 草地生态
  • 植物学
  • 生态学
  • 草原
  • 植物毒理学
  • 生态研究
  • 植物资源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5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12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农业生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退化草地上,从春季植物返青到7月雨季到来之前狼毒是草地群落内的优势种,形成少见的“有毒植物群落”景观。由于干旱草地群落内的其他植物长势微弱,而狼毒因其耐旱和家畜不采食而成为植物种间竞争中的“优胜者”。封底图为退化草地上分布的狼毒。
  狼毒因其花蕾酷似火柴头,故民间称其为“火柴头花”。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狼毒盛花期为5月中、下旬。封面图为狼毒盛花期。

内容简介

  《草地有毒植物生态学研究》介绍了世界草原大国或地区的草地有毒植物的种类、分布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以瑞香科的狼毒为对象,研究了草地有毒植物的种子生态学、种群分布格局与动态、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生殖生态学和种间关系的相关内容;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疯草、紫茎泽兰、马缨丹、新疆千罩光等几种有毒植物的生态学研究结果:阐述了草地有毒植物与牧草、放牧家畜的关系,以及有毒植物的防治与放牧控制技术。
  《草地有毒植物生态学研究》可供从事生态学、草学、动物科学、农学等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草地有毒植物的概述
1.1 草地有毒植物的概念
1.1.1 定义
1.1.2 “有毒”的相对性
1.2 有毒植物的种类、分布与危害
1.2.1 中国
1.2.2 美国
1.2.3 巴西
1.2.4 南非
1.2.5 欧盟国家
1.3 毒物成分
1.3.1 生物碱
1.3.2 苷类化合物
1.3.3 萜类化合物
1.3.4 酚类及其衍生物
1.3.5 无机物和简单有机物
1.3.6 其他毒物成分
参考文献

第2章 草地有毒植物种子生态学
2.1 种子的散布与传播
2.1.1 狼毒种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2.1.2 狼毒母株周围的种子散布格局
2.1.3 马缨丹种子的传播
2.2 土壤种子库
2.2.1 狼毒土壤种子库月动态
2.2.2 疯草土壤种子库
2.2.3 新疆千里光土壤种子库
2.2.4 紫茎泽兰土壤种子库
2.2.5 马缨丹土壤种子库
2.3 种子萌发
2.3.1 狼毒种子的萌发特征
2.3.2 新疆千里光种子的萌发特征
2.3.3 食果鸟类对马缨丹种子萌发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草地有毒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与种群动态
3.1 狼毒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3.1.1 样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3.1.2 狼毒种群的格局类型
3.1.3 狼毒种群的格局规模
3.2 紫茎泽兰的幼苗动态
3.2.1 不同生境中的幼苗动态
3.2.2 光照条件对紫茎泽兰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播种密度和土壤湿度对幼苗存活的影响
3.2.4 种子库的萌发与幼苗存活
3.3 马缨丹种群的年际间动态
参考文献

第4章 狼毒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种群更新
4.1 狼毒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过程
4.2 狼毒个体年龄的判定
4.3 狼毒种群的年龄结构
4.4 狼毒种群的更新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狼毒种群生殖生态学
5.1 狼毒生殖构件的数量特征
5.2 狼毒种群的生殖年龄
5.3 狼毒种群的生殖年龄结构
5.4 狼毒种群的生殖分配
5.5 生殖分配与生殖年龄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6章 草地有毒植物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1 狼毒与群落内植物的种间关联
6.1.1 研究方法
6.1.2 群落内植物的总体联结性
6.1.3 狼毒与主要植物的种间关联
6.1.4 种间联结的尺度依赖
6.2 种问竞争
6.2.1 种内与种间竞争对蛇草幼苗的影响
6.2.2 利用种间竞争控制乳浆大戟
6.3 有毒植物的“肥岛效应”
6.4.有毒植物的化感作用
6.4.1 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
6.4.2 黄花棘豆的化感作用
6.4.3 狼毒的化感作用
6.5 有毒植物与微生物的关系
6.6 有毒植物与草食动物的协同进化
参考文献

第7章 草地有毒植物的防治与放牧管理
7.1 生物防治
7.1.1 乳浆大戟的生物防治
7.1.2 马缨丹的生物防治
7.2 放牧管理
7.2.1 家畜中毒与过度放牧
7.2.2 中毒窗口
7.2.3 畜群管理
7.2.4 家畜厌食性训练
7.3 放牧与除草剂结合
7.4.替代控制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所谓草地有毒植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被家畜采食后影响家畜的正常生长发育或引起生理异常甚至发生死亡的植物。天然草地上对家畜有毒的植物原本是草地植物群落中正常的植物组成成分(入侵种除外),但是,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某些有毒植物的密度增大、分布空间扩展,一方面直接威胁着放牧家畜的采食与健康,另一方面与其他牧草发生光照、水分和营养元素等资源的竞争,特别是那些毒性大、密度高、抗逆性强的有毒植物甚至能成为草地群落中的优势种,可导致家畜中毒事件频发,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上的几个草原面积较大的国家如中国、美国、巴西、南非等国均面临着严重的草地有毒植物危害问题。据全国畜牧总站统计,2007年我国家畜中毒死亡数量总计11.9万头(只),经济损失总计达22亿元;据L.F.James估算,1989年美国西部的17个州牛羊中毒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4亿美元;据C.M.Pessoa估测,巴西每年家畜死亡损失数量为牛82.0万-175.5万头,绵羊39.98万~44.5万只,山羊5.2万~6.3万只,马3.8万匹;据T.S.Kellerman报道,南非每年因植物中毒给畜牧业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1.04亿兰特(2015年1兰特约合0.55元人民币)。因此,草地有毒植物的防治和旨在减少家畜中毒损失的放牧管理受到了有关科学家和草地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绿色迷宫:探寻森林冠层下的光合作用与生物多样性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虚构的专业领域研究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学术出版社名称] 定价: [此处留空]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复杂而精妙的“绿色迷宫”——森林冠层结构及其对光合作用效率、水分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影响。我们聚焦于森林生态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旨在揭示树木如何通过精细的生理调控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以及不同冠层结构如何塑造下层植被的生存格局。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从宏观的遥感监测到微观的叶片生理机制,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第一部分:冠层结构与光能捕获的物理基础(约300字) 本部分探讨了森林冠层在三维空间上的结构特征,包括叶面积指数(LAI)、叶倾角分布、层间距以及冠层高度的异质性。我们详细阐述了光线穿透冠层过程的辐射传输模型,重点分析了“斑驳光照”(Sunflecks)的动态特性及其对下层植被光合效率的影响。 研究聚焦于不同森林类型(如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的冠层结构差异如何决定其整体的能量捕获效率。通过引入先进的激光雷达(LiDAR)数据处理技术,本书展示了如何精确重建冠层三维结构,并将其与实地测量的光合速率数据进行耦合分析。此外,我们讨论了冠层尺度上的“光竞争”与“光补偿点”的生态学意义,解释了为何在低光照环境下,植物形态建成(Allometry)会发生显著变化以优化光截获。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的生理与分子调控(约350字) 本章节将视角聚焦于叶片层面,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光照强度和光谱条件下,树木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我们详细分析了光化学反应(PSII的效率、电子传递链)和碳固定过程(RuBisCO的活性与光呼吸的抑制)在树木生命周期中的动态变化。 重点内容包括:树种间的“光适应性”差异。例如,阳生树种与阴生树种在叶绿素含量、光保护机制(如类胡萝卜素的调节)以及光合色素体结构上的显著区别。书中展示了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如$delta^{13}C$分析)来评估冠层不同高度叶片的水碳关系和生理限制。此外,还探讨了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或长期干旱)下,冠层叶片光合系统如何激活“热休克蛋白”和抗氧化系统以避免光抑制和光氧化损伤。这部分内容为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坚实的生理基础。 第三部分:冠层与水分利用效率的耦合(约300字) 森林冠层不仅是能量捕获的界面,也是水分蒸腾的关键调控器。本部分着重研究冠层结构如何影响蒸散发过程和整体的水文循环。我们分析了冠层截留(Canopy Interception)在区域水分平衡中的作用,特别是不同树种的叶片蜡质层和针叶结构如何影响雨水和雾水的捕获与再分配。 核心内容涉及“冠层衰减系数”对林下水分可用性的影响。通过模型模拟和长期观测数据,本书揭示了高密度冠层如何通过减少地表蒸发、增加深层土壤含水量,从而维持森林内部的微气候稳定性。同时,我们也讨论了树木通过调节气孔导度来平衡水分损失与碳获取的复杂权衡策略,特别是研究了不同冠层深度叶片在应对土壤水分胁迫时的差异化反应。 第四部分:冠层动态变化与林窗生态学(约250字) 森林冠层的结构并非静止不变,其动态演替是驱动物种更替和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核心机制。本章侧重于“林窗”(Gap)的形成、大小、持续时间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我们详细描述了风倒、病虫害或自然衰老导致的冠层破碎事件,如何瞬间改变了林下环境的光照、温度和土壤条件。本书通过长期的样地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大小林窗对先锋种和演替后期种萌发、存活和竞争的影响。特别关注了林窗的“光质信号”——红蓝光比值的变化,如何触发林下幼苗的形态建成反应,加速其向上生长以争取光资源。这一动态过程是理解森林自我修复能力和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关键。 第五部分:冠层生物多样性与垂直异质性(约200字) 森林冠层是一个三维的栖息地,其复杂的结构支撑了极高的生物多样性。本部分探讨了冠层在不同垂直层级(地表、灌木层、下层乔木、上层冠层)上物种的分布格局。 重点分析了附生植物(如苔藓、地衣和附生兰科植物)在冠层不同部位的群落结构与生物量,以及它们如何参与营养物质的循环。我们还研究了冠层作为动物(昆虫、鸟类、哺乳动物)取食、繁殖和躲避捕食者的微生境作用,讨论了树种的异质性如何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食物来源和结构复杂性来提高动物多样性。 第六部分:气候变化下冠层的响应与未来预测(约150字) 本部分的总结性章节,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冠层结构与生理功能可能面临的长期挑战。我们整合了前述各部分的研究成果,对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改变对冠层光合潜力、木质部运输能力以及极端天气事件抵抗力的预测模型进行了评估。本书呼吁加强对森林冠层动态的长期监测,并为制定适应性森林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 --- 本书适合生态学、林学、植物生理学、遥感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关注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环境规划师阅读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严肃的学术气息,让人不禁好奇,究竟能在这“草地有毒植物生态学研究”的领域里挖掘出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从封面朴素却考究的设计来看,这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更像是献给专业研究者和资深爱好者的案头必备。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其严谨的排版和大量的图表所吸引,那些精细的手绘图谱和复杂的生态模型图,无不体现出作者团队在田野调查和实验室分析上投入的巨大心血。特别是前几章关于特定有毒物质在不同草种中积累机制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我个人一直对植被群落的动态变化很感兴趣,这本书里关于毒性如何影响食草动物行为,进而重塑草地优势种群结构的论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罗列植物的毒性,更是将毒性作为一种生态驱动力来审视整个草地系统的演化路径,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着实令人耳目一新,让人感觉仿佛跟随作者踏入了那片充满微妙化学战争的绿色世界。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厚度和专业性令人望而生畏,但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深度,成就了它的价值。它不是那种翻阅几页就能了解大意的作品,而是需要你备着笔记本和查阅工具书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然而,每一次攻克一个复杂的章节,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作者团队似乎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研究的框架,他们大胆地提出了几个尚未得到充分验证的假说,特别是在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某些原本低毒性的植物是否会因环境压力而增加毒性积累的预测模型部分,引人深思。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既展示了前瞻性研究的挑战,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我甚至想象,如果将来有哪位青年学者要以此为基础做博士论文,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最详尽的文献综述,它的引用列表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信息宝库。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那便是“全面性”与“细致入微的审慎”。它在考察毒性植物时,不仅关注植物本身,还延伸到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伴生昆虫的取食偏好,甚至涉及到了区域性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毒素迁移的影响。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生态系统分析方法,无疑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方向。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极为扎实,每一个结论都有详实的数据链条支撑,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反驳的薄弱环节。对于任何试图在区域性草地生态修复或牲畜健康管理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框架和方法论是无法绕开的。它不仅解答了许多已知问题,更关键的是,它清晰地界定了我们目前认知上的盲区,为未来的研究工作画出了清晰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非常缓慢,像是沿着一条蜿蜒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每走一步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河岸边的每一株植物。它很少使用煽情的语言,一切都交给数据说话,但正是这种冷静的描绘,反而构建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我仿佛能闻到那些有毒植物特有的、略带刺激性的气味,感受到烈日下草叶的微小颤动。特别是在讨论如何通过识别特定草种的毒性特征来设计更可持续的牧场管理方案时,作者的文字变得尤为接地气,从纯粹的理论探讨转向了实际应用层面的建议,这显示了作者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更有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从象牙塔走向田野”的转化过程,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远超一本单纯的学术专著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入的学术对话。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和精准,每一个术语的使用都恰到好处,绝不含糊。对于非本专业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需要耗费一些精力去适应这种高度浓缩的知识密度,但一旦跨过最初的门槛,便会发现其内在逻辑的严密与精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方法论部分所展现的审慎态度,对于不同采样点、不同年份数据的比对分析,他们似乎穷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排除干扰因素,力求得出一个站得住脚的结论。其中关于“次生代谢产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的章节,简直是高光时刻,它将传统的植物毒性研究从动物层面拓展到了更基础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层面,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草地生态系统复杂性的认知边界。读完后,我对以往习以为常的“草地”概念产生了动摇,意识到其背后隐藏着无数看不见的化学信号和生存博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