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改兰,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取得生态学硕士学位。后因热爱文字工作,投入出版行业。2011年取得编辑职业中级证书,拥有多年图书策划、编辑经验,熟悉出版流程。
综述
形态学特征 1
结构多样性 2
树形 3
树干和木质部结构 4
解构木质部 6
树皮 9
根系 11
变态根 13
树叶 13
花和果实 16
树的生长 18
森林生态体系 20
森林动态 22
世界上的森林 23
林学 58
森林产品 60
森林和社会 62
气候:决定性因素 65
树的种类
桫椤 69
银杏树 71
苏铁 74
针叶树 76
针叶树分类学 76
针叶树的鉴别特征 78
松树 81
云杉 87
冷杉 92
铁杉 96
道格拉斯冷杉 99
落叶松 101
金钱松 104
雪松 105
油杉 108
红杉 108
落羽杉 115
杉木 117
塔斯马尼亚雪松 117
日本柳杉 118
中国水松 119
台湾杉 120
日本金松 120
智利南洋杉 120
贝壳杉 126
沃莱米杉 127
柏树 127
杂交柏 131
扁柏 131
杂交金柏 132
崖柏 135
胡柏 137
侧柏 137
罗汉柏 137
肖柏 137
北美翠柏 138
智利雪松 140
皮尔格柏 140
巴布亚柏 141
柏松 141
西澳柏 142
刺柏 143
智利柏 148
非洲柏松 148
杉叶柏 148
香漆柏 149
塔斯曼柏 150
福建柏 150
罗汉松和黄木 150
赤松 157
智利杉 157
小果罗汉松 159
铁门杉 159
匍匐松 159
芹松 160
三尖杉 160
穗花杉 161
红豆杉 161
榧树 164
澳洲红豆杉 165
白豆杉 165
阔叶树 168
阔叶树分类学 168
木兰 169
北美鹅掌楸 173
月桂 175
加州桂树 176
檫木 177
林仙树 178
连香树 179
梧桐和风箱树 179
金缕梅 183
枫香树 184
波斯铁木 186
橡树 186
山毛榉 194
南方假水青冈 198
栗树 204
金栗树、栲树 207
桦树 208
桤木 212
鹅耳枥 215
榛树 218
铁木 221
胡桃 221
枫杨 225
山核桃 226
澳洲木麻黄 228
黄杨 229
垂柳、黄花柳和紫皮柳 230
白杨、山杨和棉白杨 238
椴树 244
榆树 247
榆叶榉 253
朴树 256
榕树 258
桑树 265
桑橙 269
紫茎 269
柿树 270
冬青树 274
安息香树 277
银钟树 277
草莓树 279
酸模树 279
香花木 281
海桐 284
山楂 285
欧楂 292
温柏 292
木瓜 293
白面子树、花楸 294
唐棣 299
苹果 299
梨树 308
李、杏、杏仁、桃、樱桃 313
金合欢树 321
南欧紫荆、紫荆 325
皂荚树 327
金链花 329
洋槐、刺槐 333
肯塔基咖啡树 334
塔状树 335
黄香槐 336
胡颓子 336
桉树 339
珙桐树 347
蓝果树 348
山茱萸 351
卫矛 354
栾树 355
马栗、鹿瞳 355
枫树 359
盐肤木 365
臭椿 368
柑橘 368
臭辣树 372
榆橘 372
黄柏 373
橄榄 373
梣树 376
丁香 378
泡桐 379
蚕豆树 379
接骨木 382
热带树 385
香蕉 386
阿比西尼亚香蕉 386
大风子 386
山桐子 387
蓬草树 387
蓖麻 387
大戟树 387
假橡胶树、木薯 388
橡胶树 388
缅甸树 388
扁轴木 389
彩木 389
角豆树 389
西印度群岛角豆树 389
刺桐 390
凤凰树 390
合欢 391
红木、黑木、西阿拉黄檀木 391
黄金雨 391
非洲红豆树 391
委内瑞拉玫瑰树 392
铁刀木 392
罗望子 392
秘鲁香 393
西班牙橡树 393
鱼藤 393
洋金凤 394
紫檀、红木 394
芦荟 394
杜鹃花 395
酸木 395
番荔枝、刺番荔枝(树)、番荔枝果、南美番荔枝 395
依兰树 395
番木瓜 396
墨西哥刺木 396
没药 396
乳香 396
龙竹 397
胭脂树(红木) 397
愈创木 397
鸡蛋花 397
白鸡蛋花树 398
黄色夹竹桃 398
西印度素馨花树(牛奶树) 399
胶桐 399
南洋栎 399
可可梅 400
苦木 400
辣木 400
非洲楝 401
印度楝树 401
楝树 401
澳洲桃花心木 402
印度木、白雪松、乌桃花心木 402
桃花心木 402
非洲桃花心、西印度红木 402
香椿树 402
烟香椿 403
海葡萄 403
贝拉桑伯 403
龙脑香树 404
樟脑龙脑香 405
翅龙脑香 405
柳桉 405
婆罗双树 406
纳瓦达婆罗双树 406
大叶婆罗双树 407
香坡垒 407
假丝兰 407
丝兰树 408
龙血树 408
露兜树 408
鹤望兰 409
旅人蕉 409
白皮红树 409
柚木 409
佛罗里达花琴木 410
马钱子 410
猴面包树 410
榴莲 410
木棉 411
轻木 411
木棉树 411
洋乳香 411
芒果 412
肖乳香 412
腰果 412
紫薇 412
原伞树 413
咖啡树 413
枇杷 413
皂皮树 413
曼陀罗 414
肉豆蔻 414
绿柄桑 414
构树 414
面包树、木菠萝 415
杜仲胶 415
星苹果 415
人心果 415
澳洲坚果 415
佛塔树 416
帝王花 416
银桦 416
石榴 416
诃子树 417
枣树 417
檀香木 417
新西兰圣诞树 418
白千层 418
丁香树 418
多香果 418
番樱桃、扁樱桃 418
香桃木 419
罗汉果 419
铁力木 419
阿开木 419
荔枝 419
红毛丹 420
非洲芙蓉 420
可可树 420
可乐树 421
北美洲巨型仙人掌 421
树形仙人掌 421
木麒麟 421
仙人球 422
仙人掌 422
巴西栗 422
仙人掌树 422
炮弹树 423
椴木 423
花椒树 423
鳄梨 424
绿心樟 424
樟树、肉桂 424
风铃木 424
火焰树 424
蓝花楹 425
贝叶棕 425
槟榔 425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用色大胆又细腻的插画风格,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植物图鉴这类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要么太学术化,要么就是图文分离得厉害,看起来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分类介绍,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艺术画册,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独立的微型展览。我特别喜欢它在描绘树木形态时那种对光影的精准捕捉,即便是最常见的榆树,在作者的笔下也焕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力。比如,它对那种初春时节新芽破土而出的那种嫩绿的描绘,那种带着点点水汽的质感,让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而且,这些彩图的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即便是放大来看,树皮的纹理、叶片的脉络,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总是在野外看到一些很漂亮的树,拍了照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的图册,恰好弥补了这种视觉上的遗憾,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快照的、更具深度和情感的观察视角。我甚至开始带着它去公园散步,不再只是走马观花,而是尝试去模仿书中的观察角度,去寻找现实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丽瞬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温暖和共鸣的地方,在于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慢生活”的向往。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去细细观察我们身边那些沉默而伟岸的生命。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契机,它强迫你去放慢速度,去留意那些常常被我们匆匆路过的细节。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短暂的“数字排毒”,眼睛从屏幕上抬起,重新聚焦到这些充满自然气息的画面上。我发现,自从开始关注这本书里的内容后,我走路的步伐似乎都变得更从容了,我会不由自主地抬头看看路边那棵高大的梧桐树,思考一下它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这种对自然界秩序和永恒之美的重新连接,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替代的体验。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树木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哲学指南,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绿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绝对是物超所值。现在的书籍市场,很多打着“精美图册”旗号的书,实际拿到手后,要么是纸张太薄导致墨水渗透,要么是色彩失真,严重影响了观感。然而,《300种美树彩图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纸张选用了那种带有轻微哑光质感的铜版纸,手感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更重要的是,它的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对绿色调的处理,深绿、墨绿、嫩绿、黄绿,那种细微的层次感被完美地印刷了出来,没有出现任何色块的断层或者模糊。我对比了一下书中几种我熟悉的树木的图片,发现即便是叶片上细小的斑点,也清晰可见。这种高标准的印刷工艺,保证了图册的收藏价值,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我甚至舍不得用书签夹住书页,生怕留下任何痕迹,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
评分作为一本图鉴性质的书,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扎实。虽然它声称收录了三百种树木,但给人的感觉远不止于此,因为很多相似的树种,它都会并列展示,并清晰地指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一点对于需要进行实地辨识的读者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比如,它会详细对比几种形态相似的枫树,从叶片的裂口深度到果实的形状纹理都有图示和文字说明,这避免了我们经常遇到的“长得太像了分不清楚”的尴尬。此外,它在介绍每种树时,提供的附带信息也很有价值,比如它们的生态作用、适宜的地理分布范围,甚至包括一些简单的病虫害识别小贴士。这些扩展信息,让这本书的功能性大大增强,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观赏性的图册,而是成了一个实用的、可以指导户外实践的工具书。我感觉作者在这本书的资料收集和校对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力求做到专业性与普及性的完美结合。
评分坦白说,我对园艺和林学研究并不深入,纯粹就是出于一种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喜爱。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介绍每一种树木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它没有堆砌那些我看不懂的拉丁学名和复杂的植物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带着故事性的语言来引导读者。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知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老园丁在林间漫步,他会告诉你这棵树的“脾气秉性”,它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在哪个季节会开出最惊艳的花朵,甚至还会分享一些关于这棵树的民间传说或者历史典故。这种叙述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完全的新手也能轻松进入状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树木“个性”的刻画,比如描述某种耐寒的乔木时,会用上“坚韧的斗士”这样的词汇,这种拟人化的处理,一下子就让这些静止的植物“活”了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符号。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每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