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河流,河流的最後一程連接著大海,
那並不是宣告結束,而是準備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1. 作者是悲傷療愈專傢。
2. 本書所有的內容都是作者的真實體驗,更具說服力。
3.通過一個個溫馨而感人的真實小故事,直指人心。
任何人都無法超脫死亡。本書收錄瞭21篇故事,記錄瞭作者與病人、傢屬、遺族、老人互動的經驗,呈現瞭病床邊各種角色與人性的掙紮,呈現瞭社會中,交雜著生死、人倫關係與文化規範的臨終畫麵,提供瞭與悲傷相處、與失落和解、與死亡對話之道。
蘇絢慧,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谘詢研究所碩士,現為馬偕協談中心心理谘詢師,並在醫院擔任心理谘詢師。已齣版《於是,我可以說再見》、《讓我緩緩放開你的手:走齣喪慟》(金鼎奬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這人生本來就是苦》、《不是宣告結束,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放下生命》、《眼淚或許是對故人的紀念:善待哀傷》(金鼎奬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52周心理治愈手冊:愛,一直都在》《死亡如此靠近》(金鼎奬文學類推薦優良好書)等書。
推薦序 生命河流的擺渡者 林綺雲
推薦序 在生命長河中相遇 洪莉竹
自序 河流的交匯
第一部 行過水窮處
永遠是孩子
聽見靈魂的哭泣
說與不說之間
奇跡
兩樣文化兩樣情
給一個錶達的機會
最後一個需求
死亡不是報應
讓一切來得及
關於“命”這迴事
第二部 坐看雲起時
聆聽生命最深的悲傷
答案的背後
冰天雪地裏的暖流
做個隱微的助人者
未完的功課
國王的心安草
隕落的星石
奪門而齣的悲哀
理想國的迷思
“看見”他所“看見”的
超越死亡
我的爺爺在我十七歲那年過世,算算也過瞭十五年瞭。我的大姑姑曾經告訴我她夢見瞭爺爺,醒來後難過得哭瞭。雖然她沒有詳細地告訴我夢的內容,但我從她敘說的神情裏看齣那是一份對父親、對親人的思念。大姑姑不隻夢見瞭爺爺,奶奶過世後好幾年,她也常夢見奶奶。奶奶如今已過世二十一年。
我的大姑姑現年六十七歲,從她快滿六十六歲那年開始,她便常嚮我提起奶奶死時隻不過六十六歲。
她的言談之中有一份欷歔,覺得母親(我的奶奶)辛苦地走過人生,卻這麼年輕,還未享福就死去瞭;而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卻已走過母親當年生命終止時的歲數,生命的長短真是沒個準。
大姑姑對於母親的記憶,在奶奶六十六歲那年畫上瞭休止符。在大姑姑心裏,母親永遠是六十六歲時的模樣,無論自己變得多老、年紀多大,心裏想起的仍然是頭發烏黑、身材瘦小的母親。
我自己也有那樣的感觸,父親死時不滿四十四歲,記憶裏父親的樣貌就停在那個時刻。現在的我跨過瞭三十而立之年,眼看就要走到父親的生命終點時刻,但隻要一想起父親,心裏麵浮現的自己仍是那個賴在父親身旁,嚮父親撒嬌、討愛的小孩。人要到多大多老時,纔能不帶傷悲地送走父母呢?
當我們成人瞭,有瞭自己的婚姻、傢庭、孩子時,當我們越來越能在社會上立足,有自己的一片天時,是不是就能不具有強烈情感、冷靜地麵對死亡與彆離的發生呢?
我原本以為是這樣的:隻要父母親活得夠長夠久,自己的身心長得夠壯夠大時,對於父母離世的遺憾與不捨就會較減少。但我忽略瞭一件事,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的父母是世上唯一的,無論何時,無論在世時是什麼樣的一段關係與情感,當孩子必須與父母徹底告彆,從此宣告自己是獨立個體,沒有父母再做依靠與保護時,那都是一份切割與剝離。即使失去父母親時他可能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但心裏仍是那個渴望父母嗬護疼愛,不願與父母分離的孩子。
讓我領悟到這點的是一位傢屬帶給我的經驗。那天,這位傢屬的父親在病床上咽下最後一口氣,那一刹那沒有任何傢屬在旁,因為沒有人,包括醫護人員都沒有料到病人會在沒有任何特彆癥狀下默默地停止生命。
通知到的隻有這位傢屬,這位傢屬的傢就在醫院附近,他是病人的大兒子。病人是一位年紀很大的老人,已經九十幾歲,雖然是在醫院死亡,但也可以說是壽終正寢,因為他最後的麵容非常安詳,讓人看不齣一點痛苦的神情。
……
讀完這本書,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的、卻又無比溫柔的告彆。它並非以那種戲劇性的、聲嘶力竭的方式來宣告終結,反而更像是在生活的潮水中,找到瞭一條靜默的溪流,繼續嚮前。書中的敘事,與其說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不如說是在描繪一種心境的轉變。那些曾經緊抓不放的,那些以為不可或缺的,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一一被剝離,然後以一種新的形態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失去”的探討,它沒有停留在悲傷的泥沼,而是挖掘瞭失去背後孕育的新生。就像一棵樹,鞦天落葉,看似是生命的終結,實則是為瞭來年春天更蓬勃的生長積蓄力量。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種治愈的力量,它不強迫你忘記,也不勸慰你堅強,而是讓你與自己的脆弱和傷痛和解。那種“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的感覺,滲透在每一個字裏行間,讓你體會到,生命的延續並非隻有一種既定的模式,它可以在情感、在記憶、在精神層麵,以更加自由、更加超脫的方式,繼續流淌。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生活中那些“結束”的節點,是真正的終結,還是一個嶄新的開始的序麯?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看似消逝的美好,原來從未真正消失,隻是換瞭一種姿態,悄然駐足。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禮。它沒有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也沒有給齣明確的人生指引,但它卻以一種極其深刻的方式,觸及瞭靈魂最深處。我反復咀嚼書中的某些段落,仿佛在品嘗一種陳年的佳釀,越是迴味,越能品齣其中的醇厚與甘甜。作者對於“放下”的理解,超越瞭簡單的釋懷,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洞察。那種“不是宣告結束,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的理念,讓我對死亡、對離彆、甚至對人生的短暫,有瞭全新的認知。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恐懼的“結束”,或許隻是生命周期中的一個必然環節,而那些我們以為會隨之消逝的一切,其實都以另一種不易察覺的方式,繼續影響著我們,塑造著我們。書中對於情感的細膩描摹,尤其令人動容。那些曾經的愛恨情仇,那些刻骨銘心的經曆,在作者的筆下,並沒有被遺忘,而是轉化成瞭生命中的養分,滋養著未來的自己。這種“存在”的方式,不是物理上的延續,而是精神上的傳承,是生命能量的流動與轉化。這本書讓我感悟到,真正強大的生命力,並非在於抵抗衰老與死亡,而在於如何理解並擁抱生命中的每一個“變化”,並在這種變化中找到新的意義和價值。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和釋然。它不像是一本說教的書,更像是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耳邊低語著關於生命的真諦。我一直以來都很害怕“結束”,害怕那些熟悉的麵孔,那些珍貴的迴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得無影無蹤。但這本書卻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生命並非隻有一種單一的模式。那種“不是宣告結束,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的理念,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即使是生命的終點,也並非是絕對的虛無。那些曾經的愛,曾經的付齣,曾經的美好,都會以某種形式,在世界中留下印記。這種“存在”並非是肉體的延續,而是精神上的傳承,是生命能量的流動。書中對於“放下”的闡釋,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固執地抓住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而這本書卻教會我,如何優雅地放手,並在放手中找到真正的自由。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生活中那些“結束”,並將它們視為生命旅途中美麗的轉摺點,而不是令人絕望的終結。這本書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未來的自己有瞭更多的期待。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非常“觸動”的書。它的語言樸實卻富有力量,像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用他的人生智慧,輕輕地拍打著我不安的心靈。我尤其被書中對“放下”的描繪所吸引,它不是一種被動的放棄,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一種對生命更深層次理解的體現。我一直以來都很害怕“失去”,害怕那些曾經的美好就此消失,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結束”,不過是另一個篇章的開端。那些離開的人,那些逝去的時光,並非就此蒸發,它們以一種新的形式,融入瞭我們的生命,成為瞭我們的一部分。書中對於“存在”的闡釋,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再局限於物質的實體,而是將生命的本質延伸到精神、情感、記憶的維度。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我曾失去的親人,他們的笑容,他們的話語,並沒有因為肉體的消亡而消失,而是化作瞭記憶中永恒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路。這本書並沒有教我如何去“戰勝”痛苦,而是引導我如何去“理解”痛苦,如何在痛苦中找到平靜,並在平靜中實現自我的轉化。它讓我明白,生命的美麗,往往就蘊藏在那些看似“結束”的瞬間,隻要我們願意以另一種更加開闊的眼界去感受。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人內心深處的花園,裏麵盛開著各種各樣關於生命、關於告彆的花朵。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能捕捉到空氣中一絲一毫的情感波動。我一直對“死亡”這個話題感到忌憚,總覺得那是終結,是虛無。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溫柔、極其透徹的方式,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它讓我明白,那些我們以為會永遠消失的東西,其實是以另一種不易察覺的方式,繼續存在著。這種“存在”並非是輪迴轉世的宗教概念,而是一種更加哲學、更加貼近現實的生命觀。它讓我看到,即使生命走嚮瞭“結束”,它所留下的痕跡,所積澱的情感,所産生的能量,都將以新的形態,融入世界的脈絡之中。書中對於“放下”的描繪,不是一種消極的妥協,而是一種積極的覺醒。它讓我們學會與那些曾經的傷痛、遺憾握手言和,並將它們轉化為成長的契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告彆”的理解,它不再是悲傷的句點,而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逗號,預示著新的可能性。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命中的“結束”,並從中尋找新的意義和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