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河流,河流的最后一程连接着大海,
那并不是宣告结束,而是准备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1. 作者是悲伤疗愈专家。
2. 本书所有的内容都是作者的真实体验,更具说服力。
3.通过一个个温馨而感人的真实小故事,直指人心。
任何人都无法超脱死亡。本书收录了21篇故事,记录了作者与病人、家属、遗族、老人互动的经验,呈现了病床边各种角色与人性的挣扎,呈现了社会中,交杂着生死、人伦关系与文化规范的临终画面,提供了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之道。
苏绚慧,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询研究所硕士,现为马偕协谈中心心理咨询师,并在医院担任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于是,我可以说再见》、《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这人生本来就是苦》、《不是宣告结束,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放下生命》、《眼泪或许是对故人的纪念:善待哀伤》(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52周心理治愈手册:爱,一直都在》《死亡如此靠近》(金鼎奖文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等书。
推荐序 生命河流的摆渡者 林绮云
推荐序 在生命长河中相遇 洪莉竹
自序 河流的交汇
第一部 行过水穷处
永远是孩子
听见灵魂的哭泣
说与不说之间
奇迹
两样文化两样情
给一个表达的机会
最后一个需求
死亡不是报应
让一切来得及
关于“命”这回事
第二部 坐看云起时
聆听生命最深的悲伤
答案的背后
冰天雪地里的暖流
做个隐微的助人者
未完的功课
国王的心安草
陨落的星石
夺门而出的悲哀
理想国的迷思
“看见”他所“看见”的
超越死亡
我的爷爷在我十七岁那年过世,算算也过了十五年了。我的大姑姑曾经告诉我她梦见了爷爷,醒来后难过得哭了。虽然她没有详细地告诉我梦的内容,但我从她叙说的神情里看出那是一份对父亲、对亲人的思念。大姑姑不只梦见了爷爷,奶奶过世后好几年,她也常梦见奶奶。奶奶如今已过世二十一年。
我的大姑姑现年六十七岁,从她快满六十六岁那年开始,她便常向我提起奶奶死时只不过六十六岁。
她的言谈之中有一份欷歔,觉得母亲(我的奶奶)辛苦地走过人生,却这么年轻,还未享福就死去了;而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却已走过母亲当年生命终止时的岁数,生命的长短真是没个准。
大姑姑对于母亲的记忆,在奶奶六十六岁那年画上了休止符。在大姑姑心里,母亲永远是六十六岁时的模样,无论自己变得多老、年纪多大,心里想起的仍然是头发乌黑、身材瘦小的母亲。
我自己也有那样的感触,父亲死时不满四十四岁,记忆里父亲的样貌就停在那个时刻。现在的我跨过了三十而立之年,眼看就要走到父亲的生命终点时刻,但只要一想起父亲,心里面浮现的自己仍是那个赖在父亲身旁,向父亲撒娇、讨爱的小孩。人要到多大多老时,才能不带伤悲地送走父母呢?
当我们成人了,有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孩子时,当我们越来越能在社会上立足,有自己的一片天时,是不是就能不具有强烈情感、冷静地面对死亡与别离的发生呢?
我原本以为是这样的:只要父母亲活得够长够久,自己的身心长得够壮够大时,对于父母离世的遗憾与不舍就会较减少。但我忽略了一件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父母是世上唯一的,无论何时,无论在世时是什么样的一段关系与情感,当孩子必须与父母彻底告别,从此宣告自己是独立个体,没有父母再做依靠与保护时,那都是一份切割与剥离。即使失去父母亲时他可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心里仍是那个渴望父母呵护疼爱,不愿与父母分离的孩子。
让我领悟到这点的是一位家属带给我的经验。那天,这位家属的父亲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那一刹那没有任何家属在旁,因为没有人,包括医护人员都没有料到病人会在没有任何特别症状下默默地停止生命。
通知到的只有这位家属,这位家属的家就在医院附近,他是病人的大儿子。病人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人,已经九十几岁,虽然是在医院死亡,但也可以说是寿终正寝,因为他最后的面容非常安详,让人看不出一点痛苦的神情。
……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礼。它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也没有给出明确的人生指引,但它却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方式,触及了灵魂最深处。我反复咀嚼书中的某些段落,仿佛在品尝一种陈年的佳酿,越是回味,越能品出其中的醇厚与甘甜。作者对于“放下”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释怀,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那种“不是宣告结束,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理念,让我对死亡、对离别、甚至对人生的短暂,有了全新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恐惧的“结束”,或许只是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必然环节,而那些我们以为会随之消逝的一切,其实都以另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继续影响着我们,塑造着我们。书中对于情感的细腻描摹,尤其令人动容。那些曾经的爱恨情仇,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并没有被遗忘,而是转化成了生命中的养分,滋养着未来的自己。这种“存在”的方式,不是物理上的延续,而是精神上的传承,是生命能量的流动与转化。这本书让我感悟到,真正强大的生命力,并非在于抵抗衰老与死亡,而在于如何理解并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找到新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却又无比温柔的告别。它并非以那种戏剧性的、声嘶力竭的方式来宣告终结,反而更像是在生活的潮水中,找到了一条静默的溪流,继续向前。书中的叙事,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描绘一种心境的转变。那些曾经紧抓不放的,那些以为不可或缺的,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一一被剥离,然后以一种新的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失去”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悲伤的泥沼,而是挖掘了失去背后孕育的新生。就像一棵树,秋天落叶,看似是生命的终结,实则是为了来年春天更蓬勃的生长积蓄力量。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它不强迫你忘记,也不劝慰你坚强,而是让你与自己的脆弱和伤痛和解。那种“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感觉,渗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让你体会到,生命的延续并非只有一种既定的模式,它可以在情感、在记忆、在精神层面,以更加自由、更加超脱的方式,继续流淌。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结束”的节点,是真正的终结,还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的序曲?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看似消逝的美好,原来从未真正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姿态,悄然驻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花园,里面盛开着各种各样关于生命、关于告别的花朵。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捕捉到空气中一丝一毫的情感波动。我一直对“死亡”这个话题感到忌惮,总觉得那是终结,是虚无。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温柔、极其透彻的方式,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让我明白,那些我们以为会永远消失的东西,其实是以另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继续存在着。这种“存在”并非是轮回转世的宗教概念,而是一种更加哲学、更加贴近现实的生命观。它让我看到,即使生命走向了“结束”,它所留下的痕迹,所积淀的情感,所产生的能量,都将以新的形态,融入世界的脉络之中。书中对于“放下”的描绘,不是一种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觉醒。它让我们学会与那些曾经的伤痛、遗憾握手言和,并将它们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告别”的理解,它不再是悲伤的句点,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逗号,预示着新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的“结束”,并从中寻找新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非常“触动”的书。它的语言朴实却富有力量,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他的人生智慧,轻轻地拍打着我不安的心灵。我尤其被书中对“放下”的描绘所吸引,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放弃,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理解的体现。我一直以来都很害怕“失去”,害怕那些曾经的美好就此消失,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结束”,不过是另一个篇章的开端。那些离开的人,那些逝去的时光,并非就此蒸发,它们以一种新的形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书中对于“存在”的阐释,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局限于物质的实体,而是将生命的本质延伸到精神、情感、记忆的维度。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我曾失去的亲人,他们的笑容,他们的话语,并没有因为肉体的消亡而消失,而是化作了记忆中永恒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路。这本书并没有教我如何去“战胜”痛苦,而是引导我如何去“理解”痛苦,如何在痛苦中找到平静,并在平静中实现自我的转化。它让我明白,生命的美丽,往往就蕴藏在那些看似“结束”的瞬间,只要我们愿意以另一种更加开阔的眼界去感受。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释然。它不像是一本说教的书,更像是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耳边低语着关于生命的真谛。我一直以来都很害怕“结束”,害怕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珍贵的回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但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生命并非只有一种单一的模式。那种“不是宣告结束,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理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即使是生命的终点,也并非是绝对的虚无。那些曾经的爱,曾经的付出,曾经的美好,都会以某种形式,在世界中留下印记。这种“存在”并非是肉体的延续,而是精神上的传承,是生命能量的流动。书中对于“放下”的阐释,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固执地抓住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而这本书却教会我,如何优雅地放手,并在放手中找到真正的自由。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结束”,并将它们视为生命旅途中美丽的转折点,而不是令人绝望的终结。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未来的自己有了更多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