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为矿物与二氧化钛颗粒复合及功能化研究的专著,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内容简介
本书是矿物与TiO2颗粒复合及功能化研究的专著。本书阐述了矿物与TiO2微纳米尺度颗粒复合及功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工程背景,系统介绍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成果,包括利用化学沉积、液相机械力研磨和颗粒疏水聚团方法制备微米-亚微米尺度矿物-TiO2复合颗粒及其颜料功能化技术、通过矿物表面负载纳米TiO2和蒙脱石层间柱撑TiO2途径制备微米-纳米尺度复合颗粒技术及光催化性能表征、矿物-TiO2复合颗粒表面有机改性、在液相介质中的分散调控和在工业制品中的填充应用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绪论
1.1TiO2性质与粉体材料
1.1.1TiO2的晶体结构与性质
1.1.2钛白粉钛白粉的制造和应用
1.1.3钛白粉钛白粉代用品的现状与发展
1.1.4纳米TiO2
1.2颗粒复合颗粒复合与复合粉体复合粉体功能化功能化
1.2.1颗粒复合颗粒复合及其目标
1.2.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材料的性能特点
1.3白色非金属矿物白色非金属矿物
1.3.1种类与应用特性
1.3.2加工技术与发展
1.3.3与TiO2颗粒颗粒进行复合的特点
1.4TiO2及与矿物颗粒复合颗粒复合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矿物 TiO2颗粒复合与功能化设计
2.1矿物 TiO2颗粒复合颗粒复合的设计原则
2.1.1颗粒复合颗粒复合方式与特点
2.1.2矿物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分类
2.1.3颗粒复合颗粒复合与功能化设计功能化设计原则
2.2矿物 TiO2颗粒复合颗粒复合方法
2.2.1TiO2在矿物颗粒颗粒表面包覆表面包覆复合
2.2.2矿物 TiO2颗粒颗粒有序凝聚有序凝聚复合
2.2.3纳米TiO2在矿物表面负载负载复合
2.2.4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TiO2柱撑柱撑复合
2.3矿物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物理性能
2.3.1粒度粒度和粒度分布粒度分布
2.3.2颗粒颗粒形状与形貌
2.3.3颗粒颗粒比表面积比表面积
2.4矿物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表面和界面性能
2.4.1表面能和表面活性
2.4.2界面吸附界面吸附特性
2.4.3颗粒颗粒聚团和分散
2.5矿物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的功能性质
2.5.1颜料性能颜料性能
2.5.2光催化光催化性能
参考文献
第3章矿物表面化学沉积包覆TiO2复合颗粒制备及表征
3.1概述
3.2化学沉积包覆化学沉积包覆法
3.2.1原则工艺流程
3.2.2原材料和试剂
3.2.3试验设备
3.2.4评价与表征方法
3.3煅烧高岭土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备与机理
3.3.1TiOSO4的水解行为
3.3.2TiOSO4水解物在煅烧高岭土表面的包覆包覆
3.3.3煅烧高岭土表面TiO2·nH2O的晶型转化晶型转化
3.3.4煅烧高岭土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结构与颜料性能颜料性能
3.3.5TiOSO4水解包覆水解包覆煅烧高岭土的机理
3.4绢云母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3.4.1绢云母基体水解包覆物的制备
3.4.2水解包覆物中TiO2·nH2O的晶型转化晶型转化
3.4.3绢云母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的颜料性能颜料性能
3.4.4绢云母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结构与组分
3.4.5绢云母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制备过程机理
3.5重晶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制备技术
3.5.1TiOSO4水解包覆水解包覆重晶石条件的影响
3.5.2重晶石表面TiO2·nH2O的晶型转化晶型转化
3.5.3重晶石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的颜料性能颜料性能
3.5.4重晶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制备过程机理
3.6TiOSO4水解产物在矿物基体表面的形核机制
参考文献
第4章矿物液相机械力研磨过程表面包覆TiO2复合颗粒技术
4.1概述
4.2液相机械力研磨包覆液相机械力研磨包覆法
4.2.1原理和原则工艺
4.2.2原材料和试剂
4.2.3试验装置
4.2.4试验效果与产物性能评价
4.2.5机理研究
4.3碳酸钙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备及性能
4.3.1碳酸钙基体的制备与表征
4.3.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实验室制备试验
4.3.3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工业性制备试验
4.3.4复合粉体复合粉体性能与颗粒颗粒微观结构微观结构
4.3.5碳酸钙与TiO2颗粒颗粒间的复合机理
4.4煅烧高岭土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制备及表征
4.4.1非机械力因素机械力因素的影响
4.4.2机械力各因素的影响
4.4.3复合颗粒复合颗粒性能与微观结构微观结构
4.4.4煅烧高岭土与TiO2颗粒颗粒间复合机理
4.5重晶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备
4.5.1与锐钛矿型TiO2的复合
4.5.2与金红石型TiO2的复合
4.5.3复合粉体复合粉体性能与颗粒颗粒微观结构微观结构
4.5.4重晶石与TiO2颗粒颗粒间的作用性质
4.6绢云母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备与性能
4.6.1湿法研磨湿法研磨 剥离制备绢云母基体及其性能
4.6.2绢云母与金红石型TiO2的复合
4.6.3绢云母与锐钛矿型TiO2的复合
4.6.4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结构与颜料性能颜料性能
4.6.5绢云母和TiO2颗粒颗粒间的作用机制
4.7水镁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备
4.7.1湿法研磨湿法研磨制备水镁石基体试验
4.7.2水镁石湿法研磨湿法研磨过程的机械力化学效应机械力化学效应
4.7.3水镁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备与性能
4.7.4水镁石与TiO2颗粒颗粒间的复合作用机理
4.8硅灰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备
4.8.1机械力各因素的影响
4.8.2复合体系pH值的影响
4.8.3TiO2复合比例的影响
4.8.4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微观结构微观结构与性能
4.8.5硅灰石与TiO2颗粒间作用颗粒间作用机理
4.9电气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备及性能
4.9.1复合过程中各因素影响的正交试验
4.9.2电气石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的性能
4.9.3电气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结构与作用性质
4.10矿物基体的影响行为
4.10.1对复合粉体复合粉体颜料性能颜料性能的影响
4.10.2对颗粒颗粒间复合作用性质的影响
4.10.3矿物基体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
4.10.4矿物基体的选用依据
参考文献
第5章碳酸钙与TiO2颗粒的有序凝聚复合
5.1概述
5.2试验研究方法
5.2.1原材料和试剂
5.2.2试验装置和流程
5.2.3产物性能评价
5.3碳酸钙增量剂增量剂的制备
5.4碳酸钙与TiO2颗粒颗粒有序凝聚有序凝聚复合及表征
5.4.1碳酸钙与TiO2颜料复合物性能
5.4.2碳酸钙与TiO2复合物的微观形态
5.4.3碳酸钙与TiO2颗粒颗粒有序凝聚有序凝聚机理
参考文献
第6章碳酸钙与TiO2颗粒疏水聚团复合与表征
6.1概述
6.1.1颗粒颗粒疏水聚团疏水聚团及其机制
6.1.2同质颗粒同质颗粒疏水聚团疏水聚团及其应用
6.1.3异质颗粒异质颗粒疏水聚团疏水聚团及发展
6.2颗粒颗粒疏水聚团疏水聚团包覆法
6.2.1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
6.2.2原材料和试剂
6.2.3设备和装置
6.2.4测试与表征方法
6.3碳酸钙与TiO2颗粒颗粒表面诱导疏水性诱导疏水性调控
6.3.1碳酸钙颗粒颗粒表面诱导疏水性诱导疏水性调控
6.3.2TiO2颗粒颗粒表面诱导疏水性诱导疏水性调控
6.3.3颗粒颗粒表面诱导疏水性诱导疏水性的稳定性
6.4疏水聚团疏水聚团制备碳酸钙表面包覆表面包覆TiO2颗粒颗粒及其表征
6.4.1疏水聚团疏水聚团复合工艺因素的影响
6.4.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性能
6.4.3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形貌与组分
6.5碳酸钙和TiO2颗粒颗粒疏水聚团疏水聚团复合机理
6.5.1碳酸钙与TiO2颗粒间作用颗粒间作用性质
6.5.2水介质中颗粒颗粒间相互作用能
6.5.3碳酸钙与TiO2颗粒颗粒间的作用识别与驱动结合
6.5.4碳酸钙与TiO2颗粒颗粒疏水聚团疏水聚团复合模型
参考文献第7章矿物负载纳米TiO2复合颗粒制备与性能表征
7.1矿物负载负载纳米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研究进展
7.1.1概述
7.1.2纳米TiO2在载体上的负载负载技术
7.1.3矿物负载负载纳米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研究现状
7.2硅藻土负载负载纳米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制备及表征
7.2.1试验研究方法
7.2.2湿法研磨湿法研磨制备硅藻土载体及表征
7.2.3纳米TiO2在水介质中的分散调控
7.2.4硅藻土负载负载纳米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7.2.5硅藻土负载负载纳米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光催化光催化性能
7.3海泡石负载负载N掺杂纳米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制备与性能
7.3.1试验研究方法
7.3.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结构分析
7.3.3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光催化光催化性能
7.4凹凸棒石负载负载纳米TiO2 CdS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制备与性能
7.4.1试验研究方法
7.4.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表征
7.4.3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光催化光催化性能
参考文献
第8章蒙脱石层间柱撑TiO2复合颗粒制备与表征
8.1概述
8.1.1柱撑柱撑蒙脱石制备原理和作用
8.1.2TiO2柱撑柱撑蒙脱石的制备
8.1.3TiO2柱撑柱撑蒙脱石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
8.1.4TiO2柱撑柱撑蒙脱石的研究展望
8.2试验研究方法
8.2.1蒙脱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制备
8.2.2原材料和试剂
8.2.3结构与性能表征
8.3蒙脱石层间柱撑柱撑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8.3.1钛柱化剂柱化剂制备条件的影响
8.3.2钛柱撑钛柱撑蒙脱石前驱体前驱体制备因素的影响
8.3.3钛柱撑钛柱撑蒙脱石前驱体前驱体焙烧条件的影响
8.3.4蒙脱石层间柱撑柱撑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表征
8.4改性蒙脱石层间柱撑柱撑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表征
8.4.1POP D2000为蒙脱石改性剂改性剂的TiO2 M/PILM
的表征
8.4.2CTMAB为蒙脱石改性剂改性剂的TiO2 M/PILM
的表征
8.5蒙脱石层间柱撑柱撑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光催化光催化性能
8.5.1蒙脱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性能
8.5.2POP D2000改性蒙脱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性能
8.5.3CTMAB改性蒙脱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9章碳酸钙 TiO2复合粉体的表面有机改性
9.1概述
9.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湿式机械力化学法表面改性表面改性
9.2.1试验研究方法
9.2.2改性条件的影响与优化
9.2.3改性过程机理
9.3复合粉体复合粉体干法加温混合改性
9.3.1改性剂改性剂用量试验
9.3.2改性温度试验
9.4改性产物表征
9.4.1颜料性能颜料性能测试
9.4.2润湿接触角接触角和表面自由能表面自由能
9.4.3在介质中的分散特性
参考文献
第10章矿物 TiO2复合颗粒在液相中的分散调控及应用
10.1概述
10.2试验研究方法
10.2.1试验研究方法
10.2.2原材料和试剂
10.2.3分散效果测试与评价
10.3电气石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分散调控及应用
10.3.1在水介质中的分散调控
10.3.2在有机极性介质有机极性介质中的分散调控
10.3.3在有机非极性介质有机非极性介质中的分散调控
10.3.4在三聚氰胺树脂中的分散及其应用
10.4碳酸钙 TiO2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分散调控
10.4.1在水介质中的分散调控
10.4.2在有机极性介质有机极性介质中的分散调控
10.4.3在有机非极性介质有机非极性介质中的分散调控
参考文献
第11章矿物 TiO2复合粉体的应用特性
11.1概述
11.2矿物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
11.2.1碳酸钙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的应用
11.2.2绢云母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的应用
11.2.3SiO2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11.3碳酸钙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在聚氯乙烯塑料中的应用
11.3.1填充PVC扣板的性能
11.3.2填充PVC管材的性能
11.4矿物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在造纸中的应用
11.4.1概述
11.4.2原材料性能
11.4.3填充装饰纸的性能
11.4.4填充字典纸的性能
11.5矿物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在陶瓷釉中的应用
11.5.1概述
11.5.2乳浊剂乳浊剂的乳浊机理及其分类
11.5.3钛乳浊剂乳浊剂的现状及前景
11.5.4矿物 TiO2复合粉体复合粉体在陶瓷釉中的应用效果
11.5.5复合钛乳浊釉高温乳浊机理
11.5.6矿物与TiO2颗粒复合颗粒复合对乳浊效应的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矿物-TiO2微纳米颗粒复合与功能化”之外的图书简介,专注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高精度天体测量与星表构建:从古典光学到现代空间探测》。 --- 图书简介:《高精度天体测量与星表构建:从古典光学到现代空间探测》 导论:时空坐标系的基石与演进 天文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天体在宇宙中位置的精确测量。本书旨在深入探讨高精度天体测量学(Astrometry)的理论基础、观测技术及其在现代天文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天体测量不仅仅是确定恒星的位置和运动,它是构建宇宙坐标系、理解银河系动力学、检验基础物理定律乃至进行深空导航的不可或缺的科学分支。 本书将从历史的视角出发,追溯天体测量从肉眼观测到精密望远镜、再到当前依赖空间平台的飞跃。我们将重点解析如何通过严谨的数学模型和尖端的探测技术,将视位置转化为精确的周年视差、自行以及高精度的绝对坐标。 第一部分:古典天体测量的原理与实践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在地面望远镜时代,天文学家如何克服大气扰动、仪器误差和天文常数不确定性,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工作。 第一章:基本几何与参考系 我们将引入国际天球参考系(ICRF)的数学基础,探讨如何定义和维持这个参考系。核心内容包括:天球坐标(赤经、赤纬)的定义、黄道坐标系与赤道坐标系的相互转换、以及如何处理因地球自转和章动引起的观测误差。特别关注岁差(Precession)的长期影响及其修正方法。 第二章:仪器与观测技术 聚焦于经典的视差测量工具——中星仪(Transit Instrument)和天顶望远镜(Zenith Telescope)。分析如何通过这些仪器进行恒星的子午圈观测,并探讨如何利用傅科摆(Foucault Pendulum)的原理来验证和校准仪器的安装精度。深入解析望远镜的系统误差来源,如物镜的变形、热形变和机械间隙对最终测量精度的贡献。 第三章:视差测量与距离的确定 视差是衡量恒星距离的黄金标准。本章将详细阐述周年视差的几何原理,并剖析三角视差法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遥远天体)。我们将梳理从开普勒、贝塞尔到早期摄影测量学时代,测量精度是如何一步步提高的,并讨论如何利用视差数据构建银河系近邻的距离阶梯。 第四章:自行与恒星运动学 恒星的自行(Proper Motion)揭示了它们在银盘中的真实运动。本章讨论如何通过长时间基线上的多次观测,分离出视差项和自行项。分析恒星运动学如何帮助我们推导出太阳的绝对运动速度,以及恒星流(Stellar Streams)的证据。 第二部分:现代空间天体测量学的革命 随着20世纪末空间技术的发展,天体测量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精度时代。本部分专注于现代空间任务对星表构建的颠覆性影响。 第五章:微弧秒时代的开启——依巴谷(Hipparcos)任务的遗产 我们将详细回顾依巴谷卫星的任务设计、数据处理流程及其对银河系近邻星表的贡献。重点分析其如何通过星间角度测量(Angle Measurement)而非绝对位置测量,有效规避了地面观测中难以克服的大气不确定性,首次实现了对数百万颗恒星的系统性、高精度测量。 第六章:盖亚(Gaia)任务:超精密三维星表的构建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我们将深入探讨盖亚任务的独特设计——双望远镜系统、扫描法观测模式以及对微小光度变化(Photometric Measurements)的同步采集。详细解析盖亚数据处理链中的核心算法:全局拟合、参考系建立、非视度系统误差的校正。讨论盖亚提供的精度(达到微弧秒级别)如何革新了对银河系结构、暗物质分布、星团演化以及太阳系外行星凌日后恒星参数的测定。 第七章:高精度测量的理论挑战与前沿 随着精度达到纳弧秒甚至皮弧秒级别,新的物理效应和系统误差浮现。本章探讨广义相对论在精密天体测量中的修正,如引力时间延迟效应。讨论如何利用脉冲星定时阵(Pulsar Timing Arrays)作为独立的参考系,进行跨越射电源和光学波段的参考系对准(Reference Frame Alignment)。 第三部分:应用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关注高精度星表数据如何赋能其他天文学分支,并展望未来的测量技术方向。 第八章:天体测量在动力学中的应用 探讨高精度自行与视差数据如何精确定位星团的中心、解析球状星团的形成历史。分析河外天体(如银河系外星系中的水芹星/Maser)的运动学研究,如何作为独立的天体测量探针,用于测量哈勃常数。 第九章:基础物理学的检验 利用极高精度的恒星位置数据,检验牛顿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差异。分析如何利用极其微小的视差或自行变化,来寻找暗物质的信号,例如探测由自由漂移的(Warm)暗物质粒子造成的微引力透镜效应。 第十章:下一代任务与挑战 展望未来的高精度天体测量计划,如后依巴谷时代任务的规划。讨论空间引力波探测(如LISA任务)对参考系构建的潜在影响,以及在探测系外行星系统中,如何利用更精确的径向速度测量与天体测量(组合测量)来区分行星质量和恒星自变性(Stellar Activity)。 结语 《高精度天体测量与星表构建》不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精确定位自身在宇宙中的“家”的历史。通过对精确测量的不懈追求,我们得以将模糊的星空描绘成一个有坐标、有历史、有动力学的动态宇宙模型。本书适合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以及精密工程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