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研究之科学计量学方法 [Scientometrics Methods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Research]

科技政策研究之科学计量学方法 [Scientometrics Methods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Researc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细文,李宁 等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政策
  • 科学计量学
  • 文献计量学
  • 科技管理
  • 研究方法
  • 科技评价
  • 创新政策
  • 知网
  • CSSCI
  • 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9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0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技政策研究方法丛书
外文名称:Scientometrics Methods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Research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学计量学是利用量化方法和手段科学研究活动特征,其计量结果可以支撑相关科技政策问题。《科技政策研究之科学计量学方法》系统地论述了科学计量学的发展和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述了科学计量学在科技竞争力分析,科学结构和演化,科学合作、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方面的应用,系统地阐明了不同应用中的指标体系与方法;专门论述了基于科学计量图谱方法的应用。《科技政策研究之科学计量学方法》专门分析了科学计量学指标的政策含义,系统讨论了科学计量学应用的优势、不足和争议。
  《科技政策研究之科学计量学方法》可供有志于从事科技政策研究、科学计量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i
前言 v
第一章 科学计量学研究进展与应用 1
第一节 科学计量学的起源和发展 2
一、文献计量学 2
二、科学计量学 3
三、信息计量学 5
四、替代计量学 6
第二节 科学计量学的理论进展:统一模型的研究 8
一、文献增长与老化规律及其政策含义 8
二、布拉德福定律及其政策含义 12
三、洛特卡定律及其政策含义 12
四、齐普夫定律及其政策含义 13
五、科学计量学统一概率模型与应用 14
第三节 科学计量学的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进展 15
一、科学计量学指标体系与构建 15
二、科技政策研究中的科学计量学指标应用 21
第四节 科学计量学的应用研究与局限 26
一、科学计量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之间的主题关系 27
二、综合性科学计量学指标和科研活动评价模型构建 28
三、防止和避免科学计量学指标的滥用 31
本章参考文献 32
第二章 科学计量学在科技竞争力研究中的应用 36
第一节 科技竞争力的内涵 36
一、国家竞争力 37
二、国家科技竞争力 38
三、科研机构(大学)竞争力 39
四、产业科技竞争力 40
第二节 科技竞争力评价中的科学计量指标与方法应用 42
第三节 国家和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估研究 46
一、科研论文产出竞争力 47
二、科研机构被引频次的对比分析 48
三、发明专利对比分析 48
四、基于自然指数的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49
五、国家科学研究和创新绩效评估 50
第四节 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 51
一、基于论文被引频次的科研机构排名 52
二、基于自然指数的研发机构排名 53
三、基于发明专利的科研机构排名 55
四、基于莱顿排名的大学科研竞争力分析 56
五、全球大学科技竞争力排名 58
第五节 产业领域与学科领域的竞争力研究 59
一、学科领域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对比分析 60
二、 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对比分析 61
第六节 前景与展望 63
本章参考文献 65
第三章 知识图谱关键方法比较与应用 68
第一节 作者共引分析方法 69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 69
二、典型应用案例 73
第二节 文献共引分析方法 79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 79
二、典型应用案例 81
第三节 期刊共引分析方法 86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 86
二、典型应用案例 87
第四节 共词分析方法 96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 96
二、典型应用案例 98
第五节 作者合作分析方法 104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 104
二、典型应用案例 105
第六节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110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 110
二、典型应用案例 112
第七节 直接引文分析方法 120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 120
二、典型应用案例 122
第八节 几种关键知识图谱方法的比较 126
本章参考文献 129
第四章 科学计量学在科学结构与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133
第一节 科学结构与演化研究进展 134
一、科学结构研究 134
二、演化趋势研究 135
三、科学计量方法 137
第二节 科学结构分析体系与工具研发 144
一、科学结构分析体系 144
二、科学结构分析工具研发 145
第三节 案例:科学结构地图 149
一、通过表征科学知识流动的论文引证及其聚合关系揭示科学知识结构 150
二、通过结构关系及其变化揭示热点或潜在热点领域 156
三、通过学科多样性和网络凝聚性揭示知识整合的广度及强度 156
四、通过国家科学研究的结构和相互关系揭示知识合作与竞争趋势 157
五、通过科研基金资助的产出差异揭示重要资助机构的布局方向 159
第四节 学科结构与演化研究前景和展望 162
本章参考文献 163
第五章 科学计量学在科研合作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167
第一节 科学计量学应用于科研合作分析的概念基础及意义 168
一、科研合作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168
二、科研合作的重要作用 169
三、科学计量方法在科研合作中的重要意义 171
第二节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科研合作分析内容 172
第三节 科研合作分析的计量方法与指标 174
第四节 案例研究: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的科学计量分析应用 187
一、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187
二、数据处理与统计结果 188
三、分析结论 199
第五节 科学计量学在科研合作政策研究中的前景展望 200
一、对科技政策的指导和应用 200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201
三、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202
本章参考文献 202
第六章 科学计量学在揭示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关系中的应用 207
第一节 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关系的研究方法 208
一、科学关联度 209
二、科学技术关联模型(S&T; linkage) 210
三、基于复杂网络理论 212
四、其他方法 212
第二节 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关系度量指标 213
第三节 基于专利引文的知识转移研究 215
一、研究模型和数据 216
二、实证分析——转基因水稻 222
第四节 结语 228
本章参考文献 228
第七章 科学计量学与科技政策:问题与争论 232
第一节 科学计量学的应用与缺陷 232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中测量工具的信效度与研究效度 235
第三节 科学计量指标的信度 239
第四节 科学计量学研究的效度 242
一、科技计量指标的测量效度 242
二、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效度 247
第五节 对几个重要计量指标问题的探讨 249
一、期刊影响因子 249
二、h指数和其他衍生指数 250
三、关于作者和期刊的自引 251
四、共引分析 252
第六节 科技政策研究与决策实践中的科学计量学 253
一、科学共同体 254
二、科学计量学界 256
三、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界 259
第七节 总结与讨论 264
本章参考文献 265
附录 科学计量学研究常用工具简介 270
一、在线分析平台 270
二、学术搜索引擎 275
三、共现分析工具 276
四、社会网络分析工具 283
五、知识图谱分析工具 287
六、专利分析工具 294
七、数理统计类软件 297
本章参考文献 298

精彩书摘

  3.科研合作类指标
  合作研究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在科学论文上的特征是形成论文的合著者。科研论文中合著现象和内涵的研究,也是科学计量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科研合作分为内部合作和外部合作,特别是外部合作(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科学思想传播,推动国际人才流动。影响外部的要素有很多,除了政治、经济的原因外,科研合作的动机主要包括23个方面川,即认识专家、使用对方的设备和实验资源、提升研究基金获取能力、获得竞争优势、增加实验人手提高工作效率、让科研工作快速突破、解决研究中的难题、提高科研效率、建立个人人际网络、进入新研究领域、满足好奇心、共享科研成果和喜悦、减少错误和失误、保持研究工作的唯一性、减缓孤立和调动积极性、教育学生、学习知识、愉悦、发现新知识、促进政治团结、促进知识扩散、通过共享降低设备和材料成本促使科研结果更加严谨。
  科研合作类指标可以揭示两个方面的科技政策性内涵:一方面是合著所体现的科研活动特征;另一方面是对科研合作中学科领域知识交叉与知识流动的测度研究。针对论文合著者的计量分析.可以揭示科研活动的合作关系与科研效率,进而建立科研合作关系网络,发现合作关系中的核心机构、核心研究主题或重大突破。利用合著关系网络的科学计量研究还可以揭示学科领域间的知识流动,揭示学科领域交叉与融合的特征。
  利用合著者的计量数据分析科研合作,其计量分析对象包括几个层面,即单个作者、国内合作、行业内合作(包括高等教育机构、非大学学术机构、企业)和国际合作;同时,结合其他的特征信息组合成复合化计量指标,如与著者国别、年龄、性别、学科领域等复合,形成合著者国别分布、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和学科领域特征的计量分析结果。利用合著人数的计量特征,构建科研合作指数、合著率体现科研活动的基本特征,展现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合作趋势。科学计量学建立了合作指数和合作强度指标。合作指数是机构、学科所发表论文的篇均作者,合著率是某学科领域中合著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同样,利用国家(地区)或者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可以计算合作强度指标,揭示科研合作的趋向。科学计量学家通过合作著者体现的科学合作计量研究,确立了科学合作数量与科学研究产出的正相关关系;确定地理接近是影响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在各个学科之间,国际合作频率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等观点。
  利用合作著者关系,可以建立科研合作网络,开展知识传播、知识转移的相关规律研究。科学计量学研究者利用复杂网络技术、网络可视化技术等,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网络研究;建立基于合作网络的知识传播模型,分析知识扩散过程,建立知识水平、知识扩散速率、知识差异的评价模型。徐晓艺以科学合著数据为基础,构建了测度科研合作的广度特征、强度特征、学科专业程度特征的计量指标,以药物化学领域为例,形成了测度科研合作中的知识流动的方法。科研合作的广度是指合著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学科分布范围;学科知识流动的强度是指合著文献集合中参考文献的学科领域分布状态和占比。学科专业程度是考核论文引文中本学科领域论文数量和占比。
  ……

前言/序言

  随着政策科学(scienceforpolicy)的提出和完善,科技政策(policyforscience)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方面,科技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越来越需要准确把握科学研究活动的细节,嵌入科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量化的政策要素及其变化规律成为科技政策研究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科技政策关乎社会发展的各类要素,需要考虑和分析的政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要求越来越复杂。科学计量学(包含文献计量学的技术和方法)成为科技政策研究的重要方法工具之一。
  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产生于20世纪科学研究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的时代,建立之初就适应了科学学研究的需要。科学计量学是应用统计学、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科学活动规律性和存在问题的分支学科。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学术交流渠道的建立和深度发展,科学计量学除了继续关注传统科研过程和学术交流渠道外,也进一步关注网络学术交流与传播的测度,深度关注科学计量要素与科学社会建制的互动行为.并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创建了诸多分支学科,如网络计量学、替代计量学、科研评估与科技竞争力评价等。科学计量学在科技政策研究和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也变得十分广泛。
  本书主要关注科学计量学在科技政策研究中的典型应用领域,主要基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情报研究与科技决策咨询服务的实践探索,系统介绍了在科技政策研究中科学计量学能够解决的相关问题,并深度解析其应用原理和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竞争力评价、科研合作态势、基础科学与技术开发关系、科研发展趋势与可视化等。本书从科学计量学发展前沿的角度,关注了可视化和科学计量学缺陷两个问题。可视化成为科技决策应用的基础方法,应用可视化技术可系统揭示科研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争议一直是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中的难题,一方面,管理者和决策者希望利用一种量化方法,系统把握科学研究活动的相关规律,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又对科研要素的相互作用的量化规律提出了挑战。
  本书是由科学计量学领域多方面专家合作撰写的。刘细文承担全书框架设计,参与各个章节框架讨论,承担全书统稿工作。各个章节分工和撰写负责人如下:第一章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刘细文撰写;第二章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刘细文、谭宗颖撰写;第三章由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侯海燕、张珊珊、贾艳、俞媛媛、王智琦、朱芳、刘趁、侯宇撰写;第四章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韩涛、王俊和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咨询研究院王小梅撰写;第五章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杨立英、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史双青撰写;第六章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赵亚娟、王学昭、王园、田创撰写;第七章由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商学院李宁撰写;附录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刘细文、王燕鹏整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国家、市场与技术变迁的互动》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科技政策研究之科学计量学方法》完全无关。 --- 图书简介 《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国家、市场与技术变迁的互动》 导言:在破碎与重塑的交汇点 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重塑。冷战后单极秩序的松动,伴随着技术前沿的快速迭代和全球供应链的重新配置,使得传统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边界日益模糊。本书正是聚焦于这一关键的转折点,旨在系统性地剖析“地缘政治经济学”(Geopolitical Economy)在当代语境下的新内涵、新动力与新挑战。我们不再停留于对单一国家战略的静态描述,而是深入探究国家权力、跨国市场机制以及颠覆性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这三大核心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嵌入的动态关系。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全球化并非一个单向的、不可逆转的经济整合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被国家权力博弈和技术断裂点所塑造的政治化过程。 理解当代国际体系的运行逻辑,必须将地缘政治的权力考量与经济运行的效率逻辑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内进行审视。 --- 第一部分:理论重构与历史回溯 本部分致力于为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梳理其历史脉络。 第一章:地缘政治经济学的范式转换 我们首先界定了当代地缘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议题,强调其区别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和纯粹经济学的关键所在。重点探讨了权力(Power)的实体化(Embodiment)——即权力如何不再仅仅体现为军事或外交筹码,而是深度嵌入到技术标准、数据流动和关键资源控制之中。引入了“结构性权力”与“认知权力”的概念,分析国家如何在定义“什么是竞争优势”这一认知层面展开博弈。 第二章:全球化叙事的解构与再审视 传统的全球化叙事多聚焦于市场效率的提升和价值链的优化。本章则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一叙事,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政治意图与权力分配。通过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广,以及随后的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我们展示了市场扩张的政治边界,以及国家(特别是霸权国家)在关键时刻对市场规则的干预和重塑能力。 第三章:历史的回声:帝国遗产与新形式的依附 本章将目光投向历史,考察了殖民时代留下的经济结构和地理依赖性如何持续影响着当代的国际分工。重点分析了债务外交、基础设施投资的“软控制”效应,以及特定关键原材料(如稀土、能源)的地理集中性如何转化为新的地缘政治杠杆。我们论证了“依附”的概念并未消亡,只是穿上了现代金融和技术合作的外衣。 --- 第二部分:技术颠覆与权力重塑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深入剖析了前沿技术如何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的核心战场,并重塑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第四章:数字主权与数据霸权 信息技术已从一种工具转变为一种战略资产。本章详细分析了数据(Data)作为新型“石油”的地缘政治意义。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如5G、海底光缆)如何演变成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通过对比不同经济体在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和算法治理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模式,揭示了“数字主权”的争夺战如何定义新的国际秩序。 第五章:关键技术供应链的“去风险化”博弈 全球半导体、生物制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供应链集中度极高,这使其成为地缘政治风险的焦点。本章聚焦于“去风险化”(De-risk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战略。分析了各国如何通过产业政策、出口管制和联盟构建,试图在确保技术自主性的同时,又不完全切断全球化的经济联系,这种矛盾策略的内在张力与成本。 第六章:技术标准战:无形之剑的较量 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往往比技术本身更具战略价值。本章探讨了在人工智能伦理、量子计算协议、气候技术指标等新兴领域中,大国如何通过主导标准制定来嵌入自身的价值观和商业利益。标准战不再是纯粹的技术规范之争,而是关于未来全球治理模式的预先卡位。 --- 第三部分:区域冲突与全球秩序的碎片化 本部分转向具体的区域案例研究,展示了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 第七章:大国竞争背景下的“经济武器化” 制裁、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经济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广度被运用。本章系统分析了“经济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Interdependence)的机制、有效性及其反噬效应。我们考察了对特定实体、行业或关键基础设施目标实施的经济胁迫,及其对全球贸易规则和国际法体系造成的冲击。 第八章:新兴市场的战略选择:周旋与依附的艺术 对于中小型经济体而言,在大国竞争的夹缝中生存需要高超的战略技巧。本章分析了这些国家如何在维持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的同时,避免被卷入纯粹的政治阵营对抗。重点研究了“多边外交”的复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以及“中间路线”战略的经济可行性。 第九章: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与新的地缘政治动荡 气候变化不再仅仅是环境议题,而是深刻的地缘政治经济议题。本章探讨了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如何创造新的能源出口国与进口国格局,以及对关键矿产资源的争夺如何催生新的地缘紧张区域。我们分析了绿色技术竞争如何重塑全球产业链的地理分布。 --- 结论:迈向一个多中心、高摩擦的未来 本书总结道,全球化时代已经进入一个“高摩擦”(High-Friction)的新阶段。技术加速了效率的提升,但地缘政治的回归加剧了不确定性。未来的国际经济体系将呈现出多中心、规则碎片化、竞争常态化的特征。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商业领袖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和应对这场深刻的、横跨技术、经济与权力的结构性变革。理解地缘政治经济学的动态,是把握未来十年全球发展趋势的关键所在。 ---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所传达的学术严谨性所吸引。这本书的作者群明显是深耕于这一领域多年的专家,其遣词造句中蕴含着对学科脉络的清晰把握。我个人对政策研究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传统上,政策分析往往侧重于定性的描述和案例研究。这本书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一种范式上的转变——将科学的、可重复的计量方法引入到原本偏向经验判断的领域。我猜测,书中必定会详细阐述如何构建一套既能反映创新活力,又能避免指标扭曲的评价体系。这种对客观性的追求,正是当前学术评估体系亟需的“清醒剂”。我正在寻找一种工具,能够帮助我穿透那些华丽的科研报告,直达其背后的实质贡献。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度量衡”,那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它不只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套严肃的“诊断工具箱”,为科学管理领域注入了急需的量化思维。

评分

我是一个习惯于从实践案例中学习的研究者,因此,我对一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看得非常重。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研读,但从书名和摘要流露出的信息来看,这本书似乎非常强调“方法论”的落地。这意味着它可能不仅仅停留在介绍“什么是科学计量学”,而会更深入地探讨“如何用科学计量学解决实际的政策问题”。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大量关于数据源的选择、数据清洗、模型假设验证的详细步骤。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掌握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解释海量科研数据,是每一位政策分析师的核心竞争力。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最佳实践”的案例,展示如何用计量学的视角去诊断一个地区的科研薄弱环节,或者如何提前预警潜在的技术泡沫。如果它能教会我如何将晦涩的统计语言转化为清晰的政策建议,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图书馆书架上的其他理论著作。它需要具备“翻译官”的功能,把冰冷的数字变成有温度的决策依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质量都非常上乘,这在学术书籍中并不常见,往往体现了出版社对该主题的重视程度。从我快速翻阅的感受来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系统化。它似乎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各种计量指标,而是着力于将这些指标嵌入到具体的政策情境之中。例如,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关键技术领域的战略部署等方面,量化分析能提供哪些传统定性研究难以发现的洞察?这正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政策干预效果评估”的部分,因为许多科研投入的效果往往难以在短期内显现,如何科学地归因和量化这种长期影响,是困扰着我许久的一个难题。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其目标是服务于“科技政策”,我希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数学公式,而是能帮助决策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格局中,找到更优化的资源配置路径。这种将数学严谨性与宏观战略目标相结合的尝试,非常具有前瞻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科技政策”与“科学计量学”的结合,精准地抓住了当前科技竞争的核心。我对于内容中可能涉及的“科研网络分析”或“引文影响力模型”等前沿技术非常好奇。这些方法论能否真正帮助我们识别出那些“隐形冠军”或“交叉学科的潜力点”?在当前的评估体系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学科的偏爱,而新兴的、跨学科的研究往往被低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机制,使计量学工具能够更公平、更全面地衡量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价值。此外,我也关注它如何处理“指标的局限性”和“算法的偏见”这些敏感问题。一个成熟的方法论,必然懂得自我批判和局限性的阐述。如果这本书能坦诚地讨论这些挑战,并提供应对策略,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份方法指南,更是一份关于学术诚信和科学治理的深度思考。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才是一本真正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沉稳的蓝色调和精巧的字体排布,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是一部严谨、专业的学术著作。我通常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有一种敬畏感,因为它们往往意味着大量的数据梳理和复杂的理论推导。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核心内容,但仅仅从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宏观的政策制定与微观的量化分析。我特别期待它如何在“科学计量学”这个听起来有些高深的领域,为我们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筛选、评估科研产出的价值,是摆在所有政策制定者面前的难题。这本书似乎正试图给出一个基于证据的答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从章节的划分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从基础指标构建到高级模型应用的完整路径,这对于希望掌握实战工具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希望它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展示一些漂亮的图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