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系统介绍了企业碳减排与碳交易知识,对企业碳减排管理人员常见的162个典型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内容覆盖碳减排政策标准、中国碳排放状况、碳核算碳核查、碳交易、企业碳减排技术。本书内容实用,对低碳从业人员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重点排放单位、万家企业的碳减排管理人员,也可供从事低碳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系统介绍了企业碳减排与碳交易知识,对企业碳减排管理人员常见的162个典型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内容包括碳减排政策标准、中国碳排放状况、碳核算与碳核查、碳交易、企业碳减排技术。本书的“问题”主要选自作者为企业实施碳盘查、碳核查时企业人员提出,以及在万家企业范围内公开征集的“问题”,对问题的解答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为原则,实用性强。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重点排放单位、万家企业的碳减排管理人员,也可供从事低碳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王文堂,北京万企龙节能低碳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自1993年开始从事节能工作,先后在化工部节能中心、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北京万企龙节能低碳技术研究院从事节能低碳工作20多年。完成国家发改委、化工部等部委科研项目6项;《化工企业能源审计规范》(HG/T 4190-2011)、《石化企业能源审计规范》(HG/T 4191-2011)起草人;出版(主编)《化工节能技术手册》、《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进展报告》等图书5部;2006年起直接负责为近200家企业完成能源审计、节能规划、全面节能诊断、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等节能项目;2010年起直接负责为35个企业完成碳盘查、碳核查工作。在低碳节能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碳减排指标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中连续列入约束性发展指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及对各级政府、万家企业考核的指标。
继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七省市进行碳交易试点后,2017年将建成全国统一碳市场,重点碳排放单位必须实施碳核算、履约,最终目标是实现碳减排。因此,碳减排成为我国万家企业、重点排放单位的工作重点,是重点排放单位必须采取措施、不可回避的工作内容。
化学工业出版社在充分调研后建议我们编写《企业碳减排与碳交易知识问答》一书,为企业从事碳减排工作的管理人员提供专业支持。我们接受任务后,进行了深入调研,精心组织资料,并按出版社要求的以下特点编写:
一、针对性。内容组织完全针对万家企业、重点碳排放单位的管理人员提出问题,以满足企业碳减排管理岗位人员的工作要求为原则。
二、实用性。为满足实用性的要求,本书的“问题”主要选自作者为企业实施碳盘查、碳核查、碳审计师培训等工作中企业人员提出的问题。我们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网、《万家企业节能低碳》周刊发布征集“问题”信息后,企业碳减排管理人员反馈了大量信息,本书的部分“问题”来自这些反馈。本书中问题解答的深度,也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的要求为目标,所以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推导,也不包括模型研究的成果。
三、全面性。本书内容基本涵盖了企业碳减排管理人员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包括:相关政策标准,中国碳排放状况,碳排放量的核算与核查,碳交易试点经验及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的原则,企业碳减排可以采取的各项措施。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清华大学鲁传一副教授、北京大学郑殿峰副教授的大力支持,北京万企龙节能低碳技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苏州节能管理进修学院、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专家提出了很多建议,并提供了大量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6月
我一直对气候变化问题保持着高度关注,尤其是在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对于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充满了好奇。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企业碳减排与碳交易的复杂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像一般的科普读物那样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关键环节,例如,如何科学、准确地核算企业的碳排放量,这涉及到数据收集、方法选择、边界界定等多个层面,书中对此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此外,关于碳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如配额分配、履约、交易策略等,也都有详尽的阐述,让我了解到企业不仅是减排的主体,更是碳交易市场上的活跃参与者。书中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减排和交易中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例如,能源密集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在碳减排路径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碳金融工具运用上的不同侧重点。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评分作为一名在某制造企业负责环保工作的基层管理人员,我深切感受到,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管理企业的碳排放,并积极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中,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在此之前,我们尝试过一些初步的节能减排措施,但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效果并不理想。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雪中送炭。它并没有回避企业在碳减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难题,而是通过详尽的问答,一一进行了梳理和解答。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碳排放核算的详细讲解,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准确评估自身碳足迹、制定减排目标至关重要。同时,关于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配额分配、交易流程等,也进行了清晰的介绍,让我对这个新兴的市场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开始思考我们企业可以从中获得的潜在收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避免了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实际,使得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和吸收。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政策法规,也不是空泛地描绘未来愿景,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企业”这一微观主体上。通过“问答”这种直观的形式,它巧妙地将企业在碳减排和碳交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问,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解答。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概念的解释,而是深入探讨了各种减排技术的应用前景、不同行业参与碳交易的策略差异,以及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应对之道。比如,书中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以及如何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和工艺优化来降低碳排放,都有非常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建议。这对于那些正在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实操手册”。它帮助企业将抽象的“碳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让绿色转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这样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碳排放”、“碳中和”、“碳交易”等术语,但对其背后复杂的机制和实际操作却知之甚少。以往试图通过零散的网络文章或新闻报道来理解这些概念,常常感到碎片化且难以形成系统认知。而这本《企业碳减排与碳交易知识问答》,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问答的形式,将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专业知识,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从企业为什么要减排,到如何科学地计算碳排放,再到碳交易市场的运作逻辑,以及企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机遇挑战,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尤其是书中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碳减排路径和典型案例的分析,让我对如何将宏观的政策导向转化为微观的企业行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份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帮助我们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找到方向,规避风险,抓住机遇。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碳”这个概念的理解,从模糊的“空气污染”升级到了清晰的“可量化、可交易的经济要素”。它非常巧妙地运用问答的形式,将企业碳减排与碳交易这样一个听起来颇为专业的领域,变得生动有趣且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它们展示了不同企业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降低碳排放,以及如何通过参与碳交易来获益的。比如,书中对一些领先企业的碳管理体系建设、绿色供应链构建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同时,它也坦诚地指出了企业在推行碳减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例如技术瓶颈、成本压力、政策不确定性等,并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帮助读者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审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绿色经济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