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技术发展报告

2017高技术发展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院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发展
  • 高技术
  • 报告
  • 2017
  • 科技趋势
  • 创新
  • 产业
  • 经济
  • 政策
  • 未来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7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75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4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赋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光荣使命。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学术机构和科学技术高咨询机构,面向决策组织开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的咨询研究,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全新改版形成的“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聚焦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需求,每年向全社会报告相关领域前沿进展,科学解读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对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公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目录
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代序) 白春礼 i
前言 中国科学院 高技术发展报告 课题组 Vii
第一章 2016年高技术发展综述 樊永刚 张久春 1
第二章 生物技术新进展 71
2.1 基因组学技术新进展 冯旗黄 涛韩斌 71
2.2 蛋白质组学技术新进展 赵群 张丽华 张玉奎 80
2.3 千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新进展 周琪 87
2.4 合成生物学技术新进展 刘晓 熊燕 王勇 94
2.5 基因组编辑技术新进展 陈坤玲 高彩霞 106
2.6 转基因生物技术新进展 王友华 孙国庆 张春义 114
2.7 新型生物农药——RNA杀虫剂新进展 苗雪霞 123
2.8 纳米生物技术新进展 陈义祥 申有青 王树涛 130
2.9 海洋生物技术新进展 王广策 张久春 137
2.10 医药生物技术新进展 陈志甫 146
2.11 工业生物技术新进展 陈坚 155
2.12 环境生物技术新进展 邓哗 庄国强 163
2.13 免疫治疗技术新进展 于益芝 曹雪涛 170
第三章 生物技术产业化新进展 179
3.1 新型抗体药物和疫苗产业化新进展 卫江波 181
3.2 特色创新中药产业化新进展 刘海涛 孙晓波 189
3.3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新进展 史大永 吴宁 李祥乾 江波 王立军 郭书举 196
3.4 生物种业技术产业化新进展 薛勇彪 景海春 张可心 206
3.5 工业生物制造技术产业化新进展 王钦宏马延和 217
3.6 生物质能源技术产业化新进展 马隆龙 226
第四章 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评价 239
4.1 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曲婉菌洁 241
4.2 中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 王孝炯 260
第五章 高技术与社会 279
5.1 精准医学的未来审视 王国豫李磊 281
5.2 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 范月蕾王慧援于建荣 291
5.3 公共视野中的科学同行争议 杜鹏王孜丹曹芹 302
5.4 人工智能一一 以人为本 的设计和创造 李真真齐昆鹏 311
5.5 虚拟现实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与应对 段伟文 319
5.6 负责任的产业创新以中国智慧养老产业为例 廖苗 赵延东 331
第六章 专家论坛 341
6.1 深化全面创新改革 推进高新区转型发展 穆荣平冯海红 343
6.2 推动军民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游光荣 赵林榜 廉振宇 赵旭 351
6.3 我国高技术产业开放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顾学明 361
6.4 努力将我国发展成为生物经济强国 王昌 林韩棋 368
6.5 加快发展我国精准医疗产业的政策思考 王甲一 李青 375
CONTENTS
Planning Scientifically 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i
Introduction Vii
Chapter 1 Overview of ll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2016 1
Chapter 2 progress in Biotechnology 69
2.1 Genomics Technology 79
2.2 Proteomics 87
2.3 Stem Cell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93
2 4 Synthetic Biology 105
2.5 Genome Editing 113
2.6 Transgenic Research 123
2.7 RNA Insecticides 129
2.8 Nano-Biotechnology 136
2.9 Marine Biotechnology 145
2.10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155
2.11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162
2.12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169
2.13 Immunotherapy 177
Chapter3 progress in Conunercialization of Biotechnology 179
3.1 Commercialization of Antibody Drug and Vaccine 189
3.2 Commerci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5
3.3 Commercialization of Marine Biological Medicine 205
3.4 Commercialization of Bio-Seed 216
3.5 Commercialization of Industrial Biomanufacturing 225
3.6 Commercialization of Bio-Energy Technology 237
Chapter 4 Evaluation on Phannaceutic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hmovation Capacity 239
4.1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258
4.2 Innovation Capacity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277
Chapter 5 High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79
5 1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Precision Medicine 290
5.2 The Ethical Issues of Gene Editing Technology 301
5.3 Controversy between Fellow Scientists in Public View 310
5.4 Artificiallntelligence-Design and Creation Based∞ People-Oriented 318
5.5 Social and Ethical Issues of VR-Technology and Response 330
5.6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Smart Elderly Care Industry in China 340
Chapter 6 Expert Formn 341
6.1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by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nd Reform 349
6.2 The Development Plan and Strategy for Promot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Reform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 China 360
6.3 Present Statu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China 368
6.4 To Build an Innovation-Driven BicγEconomic 374
6.5 Some Thoughts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Medical Industry in China 380

精彩书摘

第*章 2016年高技术发展综述
  樊永刚 张久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2016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世界主要国家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与健康、先进制造、先进材料、能源资源、空天海洋等新兴技术和战略高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发起寻找癌症治愈疗法的“登月计划”、“全民联网”的宽带网普及计划及“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等,以确保其头号科技强国地位。英国在“脱欧”公投后提出启动“国家生产力投资基金”(NPIF),支持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重点支持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卫星、先进材料等新兴科技领域。德国发布《新高科技战略——德国创新》,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与社会、可持续经济和能源、健康生活、智能交通等领域。法国调整“新工业法国”战略,聚焦数字经济、智慧物联网、新型能源、未来交通、未来医药等9大领域,并加大投资力度。日本出台《第五期基本计划》,提出加快发展“超智能社会”(“社会5.0”)。中国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高技术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建设。
  一、信息技术
  2016年,信息技术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集成电路领域,在利用原子和分子自组装复杂组件、DNA“折纸术”等新制造工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超算领域,中国再次夺冠且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日本在绿色超算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人工智能领域,因“阿尔法狗”(AlphaGo)事件,人工智能领域受到空前关注,人脑结构图谱绘制、运动转换成语言、识别银行黑客系统、车对车(V2V)网络等进展也值得关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五维存储技术、DNA存储技术、相变存储技术、12U微型数据中心技术等令人印象深刻。网络与通信领域,太赫兹激光器、实用高性能硅激光器、适用于边远地区的移动宽带新技术都有不同程度进展。量子计算和通信领域,量子叠加延长、一维量子超材料、“薛定谔的猫”同时两地的发现、量子计算机模拟实验、量子光学结构集成到芯片上、超导传输量子自旋信息等成就尤为突出。
  1.集成电路
  2016年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芯片制造技术[1],可将两种晶格大小非常不一致的材料(二硫化钼和石墨烯)集成在同一芯片层上,得到一个横向的异质结构,从而制造出通用计算机的电路元件芯片。与二硫化钼类似的任何材料都可以和石墨烯集成在同一芯片层上,而此前只有晶格非常匹配的材料才能被整合在同一芯片层。新技术有助于将光学元件整合到计算机芯片内,制备出超低能耗的隧穿晶体管处理器,从而制造出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
  2016年3月,美国杨百翰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一种用于制造芯片的DNA“折纸术”[2]。DNA体积非常小,具有碱基配对和自组装的能力,可用于构筑更小规模的芯片。新技术将一条长的DNA单链与一系列经过设计的短DNA片段进行碱基互补,从而可控地构造出高度复杂的纳米结构。研究人员采用新技术组装了一个三维管状结构,并让它竖立在芯片底层的硅基底上,然后尝试着用额外的短链DNA将金纳米粒子等其他材料“系”在管子内特定位点上,zui终形成了一个电路。传统芯片制造由于生产设施昂贵、生产步骤多,所以成本高。以往获得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的芯片通常采用削减生产成本或者缩小元件尺寸的方法,而DNA“折纸术”可以更快、更便宜地制造出计算机芯片。
  2016年4月,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下属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发出一种创造无线数据传输记录的新技术[3]。新技术在太赫兹频率范围内无线传送信号20米的速度是100吉比特/秒。以这个速度可以在2秒内把一张蓝光光碟的内容传送到另一台设备上,速度是此前的数百倍。该技术下一步将朝低成本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可显著提高笔记本电脑和其他移动通信设备无线网的接入速度,也可以在卫星上和不值得安装光导纤维的偏远地区进行数据传输。
  2016年7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成功研制出单原子存储芯片[4]。研究者用扫描式隧道显微镜(STM)的针尖推动材料表面的单原子,制作出比特编码字母的信息,zui终制造出“原子级”存储器,把存储空间缩小到极限。新存储器的存储密度高达500太比特/平方英寸1平方英寸=6.4516平方厘米。(Tbpsi),是目前世界上zui好硬盘技术的500倍,未来可能会大大地推动计算机特别是数据存储器的发展。
  2016年11月,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下属德累斯顿罗森多夫实验室和帕德博恩大学在开发遗传物质电路方面,通过加入镀金纳米粒子,首次在单链DNA自组装纳米线中检测到电流[5]。传统芯片的制造工艺是把较大尺寸逐步剪切成小尺寸,已达物理极限。而利用原子和分子自组装复杂组件可以替代传统芯片的制造工艺,有可能获得比现有zui小计算机芯片组件小很多的元件,并用来制造非常小的电路。但DNA电线不能很好地导电,新方法将镀金纳米颗粒键合到DNA电线上,再利用电子束光刻技术让每条纳米电线通过电极相连,这样DNA电线内就能精确地检测到电流。该技术未来将不断改进,以获得更好的导电性。
  2.高性能计算
  2016年1月,美国推出一台运算速度达5340万亿次/秒的新型超级计算机“夏延”[6]。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是目前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服役”的超级计算机“黄石”的两倍多,未来将安装在NCAR位于怀俄明州的超级计算中心。它将在GPS和其他传感器技术的协助下,在极端天气、地磁风暴、地震活动、空气质量及火山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此外,它还可以更好地模拟大气变化,为美国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016年6月,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神威·太湖之光”[7]。该计算机以每秒9.3亿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在2016年内两次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TOP500)中夺冠,其速度是原冠军中国“天河二号”的近三倍。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神威·太湖之光”实现了包括处理器(核心处理器“申威26010”)在内的所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
  2016年6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液浸冷却式超级计算机“菖蒲”(Shoubu)蝉联全球节能超级计算机“Green500”排行榜第*名[8]。“菖蒲”的浮点运算能力为6673.84MFLOPS/Watt,已连续3年在“Green500”排名中位居第*。RIKEN的超级计算机“皐月”(Satsuki)位列“Green500”排行榜第二名,运算能力为6195.22 MFLOPS/Watt。这两台超级计算机都采用了英特尔的Xeon处理器和PEZY集团的加速器。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位列该排行榜第三位。
  2016年8月,英特尔公司宣布其海法团队采用14纳米工艺开发出目前公司zui先进的Intel第七代酷睿处理器Kaby Lake[9]。Kaby Lake是处理器Skylake的升级,相比后者,其运行速度提高70%以上,3D图形处理性能提高3.5倍,电池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更好。此外,它可满足网络用户对高质量视频、超高清高阶标准、360度视频格式、虚拟现实和数字体育内容等的需求。采用Kaby Lake处理器的计算机不需要安装风扇,仅需搭配小型电池,有助于显著减小计算机的厚度和重量。
  3.人工智能
  2016年2月,以色列初创企业Nexar推出世界首*V2V网络,以检测道路危险情况并防止撞车事故[16]。V2V网络采用前车防撞预警等实时预警技术,当用户加入网络后,智能手机传感器会分析周围车辆的行进方向、速度、加速度和路况等,然后绘制出交通图,再把信息共享给网络中的用户,以提醒用户躲避危险,防止撞车。至11月该网络已汇聚超过5万名来自旧金山、纽约和特拉维夫用户的数据,利用它可深入了解任何给定时间内的路况。该网络对所有加入网络的用户开放,加入网络的用户越多,发生的交通事故就越少。数据表明,在超过2000万英里1英里≈1.609千米。的全球驾驶里程内,借助该网络避开的危险驾驶事件超过50万起。
  2016年3月,由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哈佛医学院(HMS)和弗兰德斯神经电子学研究中心(NERF)组成的国际小组,公布了神经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当时zui大的大脑皮层神经元连接网络[1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孤立地研究大脑活动和布线。新成果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在这两个领域之间架起了桥梁,揭示了大脑中有关网络组织机制的几个关键要素,将神经电活动与它们彼此之间的纳米级突触联系起来。
  2016年3月,美国谷歌的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以4∶1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成为机器深度学习领域的zui大事件[11]。围棋一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标志性的大挑战。传统的人工智能算法几乎不可能赢得比赛。因此,此次比赛结果表明了人工智能的新飞跃,也给本领域里其他看似难以实现的高级别人类智力项目带来巨大希望。
  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与国内外其他科学家合作,历时6年成功绘制出全新人类脑图谱——脑网络组图谱,首次建立了新的脑区亚区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12]。该图谱包括246个精细脑区亚区,以及脑区亚区间的多模态连接模式。研究人员突破了传统脑图谱的绘制思想,利用脑结构和功能连接信息对脑区进行了精细划分和脑图谱的绘制,这比传统的布洛德曼图谱精细4~5倍。这项研究会加深对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的认识,为理解人脑结构和功能开辟新途径,有利于治疗临床神经精神疾病,并为类脑智能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启示。
  2016年9月,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在官网上公布了当时zui完整的数字版人脑结构图谱[13]。该图谱来自对一位因事故离世的34岁健康女性大脑的深入研究,是zui清晰的脑部微观解剖学结构图谱。其zui突出的特点是将宏观高清人脑成像数据和能解释大脑结构的细胞水平的数据集合在一张图中,可为大脑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进行“导航”,帮助他们从大脑的宏观层面进入细胞层面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的大脑。
  2016年11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设计出一套全新系统,可直接将人体主要语音发音器(舌、颚、口和嘴唇)的运动转换成智能语音[14]。


深度探析未来科技脉络:2017年全球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与战略布局 本书聚焦于2017年前后全球范围内最具颠覆性和影响力的技术领域,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科研人员以及关注未来趋势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技术蓝图。 本书并非对特定年度报告的简单回顾,而是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系统梳理和剖析了驱动下一轮工业革命和经济增长的核心技术群落及其背后的国家战略博弈。 第一部分:数字世界的重塑——计算范式与数据洪流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类脑计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和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的最新进展。 关于量子计算,本书详细介绍了当时全球领先的几大研究机构(如IBM Q Experience, Google Sycamore项目,以及欧洲和中国的相关国家实验室)在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技术上的最新突破,特别是对容错量子计算(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ation)的理论模型和实验验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书中特别指出,2017年前后,业界普遍认为构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量子优势”计算平台仍面临极高的工程挑战,如退相干时间、可扩展性以及量子纠错码的实现难度。同时,本书也前瞻性地探讨了量子算法(如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在特定领域的潜在应用场景,并分析了“量子霸权”概念的学术争议与产业意义。 在类脑计算领域,本书着重探讨了如何模仿生物神经元的工作机制来设计新型芯片架构,以克服冯·诺依曼架构的“内存墙”瓶颈。内容涵盖了忆阻器(Memristor)作为关键硬件基础的研发进展,脉冲神经网络(Spiking Neural Networks, SNNs)在能效比上的优势,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服务于边缘计算(Edge AI)场景的低功耗实时决策需求。书中通过对比深度学习(DNNs)和类脑计算的内在逻辑差异,阐述了后者的长期战略价值。 数据基础设施的演进是本部分另一核心议题。下一代互联网架构(如IPv6的普及挑战与SDN/NFV的部署)的讨论,提供了网络层面应对万物互联的视角。此外,本书详尽分析了大数据治理、数据确权与隐私保护技术(如联邦学习的初步探讨和差分隐私的应用探索)的交叉发展。读者将了解到,随着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数据本身的质量、安全性和流转效率已成为制约技术落地的关键瓶颈。 第二部分:物质世界的革新——新材料与先进制造 本章跳脱了传统的材料科学范畴,聚焦于那些具有颠覆性应用潜力的前沿材料和制造范式。 纳米技术与功能材料的章节,重点考察了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在光电子器件、柔性电子和储能领域的商业化进程。本书详细对比了不同制备工艺(如化学气相沉积CVD、机械剥离)在实现大规模、高质量薄膜生产方面的优缺点。此外,智能材料(Smart Materials),特别是自修复材料和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最新进展,被置于高端装备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背景下进行评估。 在先进制造技术方面,本书对当时工业4.0的核心技术——增材制造(3D打印)进行了深度剖析。不仅限于桌面级应用,而是聚焦于金属增材制造(如选区激光熔化SLM)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定制化医疗植入物等高价值领域的突破。书中分析了增材制造在供应链重构、小批量多品种柔性生产上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坦率指出了其在材料性能一致性、后处理成本以及认证标准方面的挑战。 生物制造与合成生物学作为交叉学科的代表,在本部分占据了重要篇幅。重点阐述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基础研究之外,向农业育种、药物研发和工业酶生产转化的早期实践。本书强调了合成生物学通过“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循环,实现对生物系统的工程化控制,这预示着未来化学品、燃料甚至新型材料的生产将可能从石油基转向生物基。 第三部分:智能的涌现——人工智能的深化与伦理考量 2017年是深度学习技术从学术界高光走向产业应用的关键转折期。本书侧重于超越标准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更深层次探索。 在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探讨中,本书审慎评估了当前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如RNN、CNN、Transformer的早期形态)在实现常识推理、因果关系理解方面的局限性。重点分析了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特别是DeepMind在Atari和Go领域的成功如何启发了其在复杂系统控制(如电网优化、自动驾驶决策)中的应用潜力。 人工智能的“可信赖性”是本书着力批判和分析的领域。内容包括对AI黑箱问题(Explainable AI, XAI)的早期研究进展,探讨如何使复杂的决策模型对人类可解释。同时,对对抗性攻击(Adversarial Attacks)的详细描述,揭示了即使是最强大的模型也可能被微小扰动轻易欺骗的脆弱性,这直接引出了对AI系统安全性的深刻忧虑。 伦理与治理的章节,不再是技术发展的边缘议题,而是被提升到战略层面。本书探讨了数据偏见(Data Bias)如何固化社会不公,以及在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高风险场景中,责任界定和决策透明度的迫切性。 第四部分:连接的拓展——空间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将视野投向了地球的边界之外以及人类生存的基础保障。 低轨卫星网络(LEO Satellite Constellations)的兴起,被视为下一代全球互联的关键组成部分。本书分析了微型化卫星平台(SmallSat/CubeSat)的成本优势如何推动商业航天活动爆发,并探讨了这些星座在提供全球高速宽带接入、地球观测(EO)数据获取方面的变革潜力。 能源技术的突破聚焦于新一代储能技术。除了锂离子电池的改进(如固态电池的早期路线图),本书对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适用于电网级大规模储能解决方案的商业化壁垒进行了细致分析,认识到电网的智能化和弹性(Resilience)构建,严重依赖于高效、长寿命的储能技术。 气候变化与技术应对的议题中,本书考察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工程挑战和经济可行性,以及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中利用无人机、遥感和物联网(IoT)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案例。 综上所述,本书全面描绘了2017年前后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地带,它不仅是技术罗列,更是对驱动未来社会变革的底层逻辑、工程瓶颈和战略布局的深度解析。读者将获得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技术全景图,理解当时的科技竞争态势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局限于2017年这个时间点,而是以一种动态的、发展性的眼光来审视高技术的发展。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那些塑造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关键技术领域。书中对各个技术分支的起源、演变以及相互影响的描述,都极为细致且引人入胜。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技术“生命周期”的洞察。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称或性能指标,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是如何从实验室的雏形,一步步走向市场,并最终深刻改变我们生活和社会运作方式的。作者在阐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数据,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被书中提出的问题所吸引,例如,某项技术的发展是必然还是偶然?它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又可能带来哪些新的挑战?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寻,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非常棒。 它让我意识到,技术发展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 interwoven 的复杂系统。书中对不同技术之间的“联动效应”和“交叉融合”的分析,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图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正在开启全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科技探索之旅。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对技术发展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洞察能力。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而深刻,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是一本信息量极大、视野极开阔的书,虽然它在字面上可能涵盖了“2017高技术发展报告”这样一个具体的时点,但其内容远不止于此。阅读它,我感觉像是被引领着穿越了一段科技史的壮丽画卷,从那些最初萌芽的创新思想,到后来蓬勃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作者在梳理技术演进脉络时,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巧妙地将科学理论、工程突破、市场应用以及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 interwoven。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比如,人工智能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深度学习的突破,再到如今的广泛应用,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和挑战。作者并非简单地列举技术名称,而是挖掘了背后的驱动力,例如社会需求、政策导向、资本注入,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这种叙述方式让我在阅读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那些改变世界的科技浪潮之中。 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书中对趋势的预判和对潜在影响的探讨,都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也促使我思考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作者在分析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时,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洞见,让我意识到,每一项看似伟大的技术背后,都可能蕴含着复杂的权衡和深远的社会变革。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指引我走向更广阔的科技认知领域。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科技生态有了更宏观的理解。它不仅仅聚焦于某个单一领域,而是将不同技术之间的关联性、相互促进作用以及潜在的颠覆性都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大数据分析如何赋能人工智能,而新材料的突破又如何为半导体行业带来革命。这种系统性的视角,让我得以跳出碎片化的信息,将技术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科技探索的热情,也让我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技术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强烈推荐所有对科技进步、未来趋势感兴趣的朋友阅读此书,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和收获。

评分

这本著作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灌输,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洗礼。它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将2017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的高技术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未来视野中进行审视。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名科技史的观察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演进的脉络和趋势。 书中对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的描绘,尤其令人拍案叫绝。它并没有将技术割裂开来,而是展示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激发,共同构筑起一个更加复杂的科技生态。例如,人工智能的进步离不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大数据支撑,而新材料的研发又可能为下一代电子设备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我特别欣赏书中在分析技术发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又深刻的洞察力。它既肯定了技术的巨大潜力,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理智地看待科技进步,既充满期待,又不失警惕。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力量。它让我明白,技术发展并非孤立的科技创新,而是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佳作。它不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科技发展和未来社会进行更深入、更全面思考的欲望。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必将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用一种极其坦诚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与我分享着关于高技术发展的点点滴滴。它并非那种冰冷的技术手册,而是充满了温度和对未来的关怀。我从中看到了无数创新者们的热情与执着,也感受到了科技进步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智慧。 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编排的故事,讲述着那些改变世界的科技事件。从最初的灵感火花,到艰苦的研发过程,再到最终的颠覆性影响,作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关键时刻”的刻画,那些决定技术走向的关键决策和突破,都被赋予了生动的叙事性。 它让我明白了,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试错、迭代和不断的超越。作者在介绍某些技术时,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挑战和困难,以及科研人员如何克服这些障碍,这种真实感让读者对科技进步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对技术未来走向的预测,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趋势的深刻分析和对潜在机遇的敏锐捕捉。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让我得以预见未来科技可能带来的变革,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和引导这些变革。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认知升级。它不仅让我对高技术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和未来的可能性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感受,远超乎了我最初的期待。它并非仅仅是关于“2017年”的某个固定时间点上的技术盘点,而是以一种流动的、演进的视角,展现了高技术发展脉络的壮阔画卷。我感觉作者像是拥有某种“预见力”,能够捕捉到那些正在悄然发生、但将深刻影响未来的科技趋势。 书中对各项关键技术的阐述,充满了深度与广度。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创新动因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彼此赋能。我从中看到了技术发展的“生态系统”,各种技术力量如何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技术发展时,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影响。它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技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以及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这种多维度的思考,让整本书的思想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它让我认识到,技术的创新并非仅仅是工程师的专利,而是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前瞻性的战略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书中对不同领域人才的合作、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的投入等因素的分析,都为我们理解技术发展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为我打开了认识高技术发展的新窗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科技创新和未来社会发展进行深入思考的兴趣。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绝对会让每一位读者都收获良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