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冬梅 编
图书标签:
  • 微生物学
  • 实验
  • 生物科学
  • 大学教材
  • 教学参考
  • 实验室
  • 生物技术
  • 医学
  • 微生物
  • 实验指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3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0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1
字数:2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三部分,共46个实验,注重训练学生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实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
第一部分 基础性实验
第一章 显微镜技术 1
实验1 普通光学显微镜 1
实验2 荧光显微镜 9
实验3 暗视野显微镜 11
实验4 相差显微镜 13
实验5 电子显微镜 16
第二章 微生物的染色技术与形态结构观察 22
实验6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22
实验7 细菌的芽孢、荚膜及鞭毛染色 25
实验8 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 29
实验9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31
实验10 霉菌的形态观察 34
实验11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38
第三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42
实验12 培养基的配制 42
实验13 消毒与灭菌 48
实验14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接种技术 55
实验15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61
实验16 厌氧微生物的培养 63
实验17 菌种保藏技术 66
实验18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效价测定 72
第四章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78
实验19 显微计数法 78
实验20 平板菌落计数法 81
实验21 MPN法测定活性污泥中的硝化细菌数 85
实验22 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89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92
实验23 大分子物质的水解实验92
实验24 糖发酵试验 97
实验25 IMViC与硫化氢试验 100
第二部分 综合性实验
实验26 空气 /实验台/门把手微生物的检测 104
实验27 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测 106
实验28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08
实验29 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111
实验30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14
实验31 产氨基酸抗反馈调节突变株的选育 121
实验32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124
实验33 酵母菌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127
实验34 Ames实验检测诱变剂和致癌剂 131
实验35 固定化活细胞的制备及发酵实验137
第三部分 应用性实验
实验36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141
实验37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 145
实验38 乳酸菌的分离与酸奶的制作 150
实验39 毛霉的分离和豆腐乳的制备 154
实验40 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产淀粉酶的诱变效应 156
实验41 硫酸二乙酯对枯草芽孢杆菌产生蛋白酶的诱变效应 159
实验42 抗生素抗菌谱及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 163
实验43 酚降解菌的分离与纯化及高效菌株的选育 165
实验44 土壤中产脂肪酶菌株的分离纯化及高产菌株的选育 168
实验45 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172
实验46 自控发酵罐的原理和使用 175
主要参考文献 181
附录182
附录1 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 182
附录2 常用器皿的清洗与处理 183
附录3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84
附录4 实验室常用染液的配制 188
附录5 常用试剂、消毒剂和缓冲液的配制 191
附录6 教学常用菌种名称 200

前言/序言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在生物、环境、食品及医学等领域的生产研究中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实验教材是指导学生上好实验课的重要工具。
  为适应高等院校多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在学习兄弟院校大量实验教材,总结我校(西北民族大学)长期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这本《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全书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三部分,共46个实验。本书突出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每个实验项目基本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和思考题7部分编写。
  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本书涵盖了微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实验技术。在基础性实验中,突出了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无菌操作、染色、显微观察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培养等技术;适当充实了新内容,如显微镜技术中增加了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使用等实验。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实际生产应用需要,在综合性实验部分安排了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突变株的选育、Ames实验等实验;在应用性实验中增加了食品及饮用水的卫生检查、诱变剂对微生物产生酶的诱变效应、固定化活细胞发酵、自控发酵罐的使用等实验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些最基本操作技术,在教材后两部分中有重复,旨在强化实验技能的训练,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实验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为进一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教材后有参考文献和附录。附录中除有微生物学实验常用培养基、染液、试剂、缓冲液等的配制外,还增加了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教学常用菌种名称介绍等内容。
  本书由王冬梅担任主编,雒晓芳和杨具田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雒晓芳编写第一部分的实验12、实验13、实验19~实验25,第二部分的实验28、实验29和实验35,第三部分的实验36、实验37、实验38、实验39、实验45和实验46;杨具田编写第一部分的实验14~实验18,第二部分的实验26和实验27;王冬梅编写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并负责全书的布局、统稿和定稿。
远古回响: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北方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技术革新 本书聚焦于公元前 4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间,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带,社会结构、生业模式、物质文化以及技术体系所经历的深刻转型。这是一个技术与社会范式发生剧烈碰撞与融合的关键时期,为后续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与制度基础。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学科的深入钻研,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场景,展现史前社会在环境压力、人口增长与文化交流等多重因素驱动下的复杂演化路径。我们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论述和分析: --- 第一部分:环境背景与生业基础的重塑 第一章:气候波动与区域生态适应 本章首先梳理了全新世中期气候的波动对北方草原与森林过渡带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古环境学(如孢粉学、植硅体分析)的研究成果,我们描绘出当时植被带的迁移和水资源分布的变化。重点探讨了人类如何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其生存策略。我们观察到,在某些干旱化趋势明显的地区,定居农业的压力增加,促使群体寻求新的土地利用模式,例如对坡地、沙地或河流阶地的精细化耕作。 第二章:农业技术革命的区域差异与同步性 农业的“再中心化”和多样化是这一时期的核心特征。书中详细对比了粟、黍等旱作作物的驯化进程与推广范围。我们不再将农业视为单一事件,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适应性技术的组合。这包括: 1. 工具革新: 石制和骨制农具的改进,如磨制石斧、石铲和骨耜的普及,分析了这些工具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效率差异。 2. 火塘与焚耕技术的应用: 探讨了“刀耕火种”在清理林地和短期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3. 早期灌溉的萌芽: 在黄河下游及大型河流支流沿岸,对小型引水工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考古学证据进行梳理,尽管规模尚小,但已显露出对水资源的系统性管理意图。 第三章:动物利用的精细化管理 家畜的驯化与放牧实践进入成熟期。本书详细分析了猪、狗、牛(或早期水牛、牦牛的驯化分支)、羊的考古学证据,不仅仅关注骨骼形态的变异,更深入探究了它们的饲养模式。例如,不同墓葬中动物随葬品的比例和个体年龄结构,反映了社会对不同动物资源的价值判断——是作为肉食来源、劳动力还是祭祀品。草原边缘地带,马匹的早期利用(无论是否用于骑乘)也开始浮现出更明确的证据链。 --- 第二部分:物质文化与技术体系的飞跃 第四章:制陶技术的突破:从泥条盘筑到轮制的前夜 制陶技术是衡量史前社会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本章深入剖析了仰韶文化晚期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制陶工艺的质变。 1. “快轮”的早期应用: 虽然真正的快轮可能在更晚期才普及,但我们考察了在某些核心聚落中,陶工为追求对称性和效率而采用的“慢轮”或转盘技术。这导致了器形的高大化、壁薄化以及纹饰的程式化。 2. 烧制温度与气氛控制: 对出土陶片进行科学分析,展示了黑陶、灰陶在不同气氛下烧制的精确控制能力,这标志着制作者对火的理解已超越经验层面。 3. 陶器群的功能分化: 探讨了用于烹饪(厚重陶釜)、储存(大型罐)和宴饮(高足杯、器皿)的陶器在家庭与公共活动中的使用差异,反映了社会等级的萌芽。 第五章:石器制作的终结与金属时代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石器技术体现了一种“精雕细琢”的审美取向。磨制技术的极致应用,使得石器不仅是工具,更是权力的象征。书中细致比较了不同地区的磨制石斧、凿、刀的精细程度,以及其在木材加工和防御中的效率。 同时,我们审视了中国北方早期金属冶炼的“边缘化”或“探索性”证据。虽然系统性的青铜时代在稍晚才确立,但局部地区对天然铜矿的开采、冷锻铜器的使用,以及对陨铁的早期认知,是理解后续技术飞跃的基础。这些早期金属的稀有性,往往决定了它们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与空间组织 第六章:聚落形态的演变:从分散到集中的趋势 史前聚落从小型、分散的村落,向规模更大、防御性更强的中心化聚落转变是本时期的重要趋势。 1. 防御工事的出现: 对环壕、夯土墙、壕沟等防御设施的年代学和空间布局分析,揭示了聚落间冲突的加剧和组织能力的增强。 2. 内部空间布局: 考察了大型房址、公共建筑(如大型灰坑、祭祀场)的发现,以及手工业作坊区的划分,探讨了公共领域的形成对社会整合的意义。 3. 居址的文化面貌: 区域间文化的互动与整合,例如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并非简单的替换,而是相互渗透、技术和观念的交流。 第七章:丧葬习俗与早期社会分层 墓葬是洞察社会结构最直接的窗口。本书分析了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数量、种类和组合差异。 1. 等级分化: 财富积累和权力集中的迹象通过特定墓葬的“超规格”体现出来,如人殉、人牲的出现,以及玉器、石磬等非实用性礼器的专有化。 2. 身份的标记: 对比了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墓葬中的随葬品差异,试图重建早期社会的身份标记系统,例如,某类工具或装饰品是否仅限于特定家族或职业群体。 3. 礼仪与祭祀: 考察了早期礼器(如陶尊、琮形器)在墓葬中的位置,以及特定动物(如猪颌骨)的集中埋葬现象,推测早期巫术或宗教活动的复杂化。 --- 结论:文明起源的复杂图景 本书的结论指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中国北方,并非一条单一的“线性发展”的道路,而是一个多中心、多路径的社会重构过程。技术创新(特别是农业与制陶)为人口增长和资源剩余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环境压力和内部竞争则加速了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和等级制度的形成。这一时期复杂的社会互动和技术整合,最终导向了区域性文明的整合与中华文明早期形态的奠定。本书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跨学科的整合视角,以理解这个塑造了后续历史的“转型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当初拿到《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因为市面上这类书籍通常都比较模式化。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在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和创新性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不同于一些陈旧的实验项目,《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中包含了一些更具时代感和应用价值的实验。例如,书中对食品安全相关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有着详尽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微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对于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部分的处理,也显得尤为专业。它不仅提供了参考的分析思路,还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引导性的方式,能够极大地培养读者的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显微镜技术的介绍,从基本的放大原理到各种高级成像技术,都进行了清晰的讲解,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整体风格严谨而又充满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实验,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作为一个对自然科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但又缺乏实践经验的旁观者,我对《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这本书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其呈现出的科学严谨性和实用性。书中对于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描述都力求精确,无论是试剂的配比、仪器的使用,还是操作的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深厚功底。我注意到书中有不少关于实验安全提示的部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避免潜在的风险。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与当前研究热点相关的实验案例,这让我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微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动态,激发了我的好奇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微生物现象,比如食物的发酵、疾病的传播等,然后尝试在书中找到相关的解释和实验方法。这种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入门读物,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清晰的路径。

评分

这本《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总觉得微生物离生活很遥远,是实验室里那些冰冷的数据和显微镜下的模糊影像。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用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一步步地引导我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从最基础的微生物形态观察,到培养基的制作和接种,再到各种染色方法和纯化技术,每个实验都写得清晰明了,配上精美的图示,简直就像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尤其喜欢那些实验前的原理讲解,它们不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启发性,让我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又能告诉我们什么。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微小的生命在培养皿中欢快地生长,也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就连实验后的结果分析,书里也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指导,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解读出实验的意义。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循序渐进,不会让人觉得压力太大。虽然我刚开始接触微生物学,但这本书让我充满了信心,想要去亲手操作,去发现更多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本实验书,更像是一扇门,为我打开了通往微生物学广阔领域的大门。

评分

作为一名对微生物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知识的及时雨。它以一种非常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微生物学的奇妙殿堂。书中对每一个实验都进行了详细的分解,仿佛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我喜欢书中的插图,它们不仅色彩鲜艳,而且描绘得非常精确,将那些微小的生命体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当我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细菌、真菌和病毒时,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充满了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进行一场有趣的探险。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实验器材的介绍,详细说明了每一种器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让我这个“小白”也能轻松上手。而且,书中还为每一个实验设计了不同的思考题,引导我去思考实验结果的深层含义,这比单纯地记忆知识点要有效得多。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操作微生物学实验,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微生物学研究的热情,让我渴望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去发现微生物世界的更多精彩。

评分

读完《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把复杂的微生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更像是朋友间的交流。每个实验的开始,都会有一个简短的背景介绍,让你明白这个实验在整个微生物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它的重要性。然后就是详细的操作步骤,清晰得就像一步步的地图,即使是像我这样连显微镜都没怎么用过的人,也能照着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一些经典实验时,还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或者科学家的趣闻,让枯燥的实验过程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比如在介绍革兰氏染色法时,就讲到了兰斯·葛兰姆医生发明这个方法的曲折过程,这让我觉得科学研究充满了人情味。而且,书中在讲解实验原理时,也很有条理,一点一点地剥开复杂的概念,直到你真正理解为止。很多地方都用了图表和流程图,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这对我的学习帮助很大。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教我怎么做实验,更让我体会到微生物学研究的魅力,让我觉得学习微生物学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