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

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学军,南宫自军 著,吴燕生 编
图书标签:
  • 航天技术
  • 导弹技术
  • 结构动力学
  • 战术导弹
  • 工程技术
  • 航空航天
  • 国防科技
  • 机械工程
  • 系统工程
  • 中国航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129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707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9
字数:2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结构动力学设计是导弹总体设计的重要内容。
  《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按照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典型设计流程,系统介绍相关设计内容、原理和方法,反映作者近期的新研究成果,是一本贴近工程实际、侧重说明结构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在战术导弹设计中工程应用的参考书。
  《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主要面向航天结构动力学专业科研人员,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法
1.2.1 导弹结构动力学建模问题
1.2.2 全尺寸模态试验及其重要性
1.2.3 模型修正问题
1.2.4 伺服弹性问题
1.3 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工程问题
1.3.1 空间弯曲导弹弹性振动数学模型
1.3.2 截面剪切系数计算的新进展
1.3.3 活动式连接结构模态试验
1.3.4 工作模态识别
1.3.5 轴向运动效应的影响
1.4 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结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2.1 概述
2.2 动力学方程
2.3 动力学建模
2.3.1 结构刚度的等效
2.3.2 质量和转动惯量的选取
2.3.3 固体推进剂的影响
2.3.4 发动机摆动喷管的构建
2.3.5 分枝梁的构建
2.3.6 局部结构的影响
2.3.7 局部非线性因素
2.3.8 温度的影响
2.3.9 轴向载荷的影响
2.3.10 横向-扭转-纵向模态耦合
2.3.11 阻尼效应
2.3.12 利用模态综合法增加部件
2.3.13 基于试验结果的模型修正
2.4 模态参数求解
2.4.1 固有频率和阻尼比
2.4.2 振型和振型斜率
2.4.3 模态质量和模态刚度
2.4.4 模态剪力和模态弯矩
2.5 示例
2.5.1 导弹建模
2.5.2 刚度建模
2.5.3 质量建模
2.5.4 分枝梁建模
2.5.5 模态结果
参考文献

第3章 模态试验
3.1 概述
3.2 模态试验原理
3.3 全弹模态试验
3.3.1 支承系统
3.3.2 激励系统
3.3.3 激励和响应的考虑
3.3.4 测试设备
3.3.5 试验程序
3.3.6 试验数据分析
3.3.7 试验结果检验
3.4 简易模态试验
3.4.1 试验方法
3.4.2 局限性
3.5 部件模态试验
3.5.1 典型部件模态试验
3.5.2 试验注意事项
3.6 缩比模型试验
3.6.1 缩比模型设计准则
3.6.2 缩比模型试验实践中的考虑
参考文献

第4章 结构动力学模型修正
4.1 概述
4.2 模型修正传统方法
4.2.1 矩阵摄动法
4.2.2 Berman法
4.2.3 灵敏度法
4.3 结构动力学灵敏度分析
4.3.1 模型介绍
4.3.2 算例
4.3.3 小结
4.4 基于链式算法的模型修正方法
4.4.1 修正方法
4.4.2 算例
4.4.3 小结
4.5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修正方法
4.5.1 修正方法
4.5.2 算例
4.5.3 小结
4.6 基于单纯形算法的模型修正方法
4.6.1 修正方法
4.6.2 算例
4.6.3 小结
4.7 基于Pareto最优的模型修正方法
4.7.1 修正方法
4.7.2 算例
4.7.3 小结
4.8 基于相似结构的模型修正方法
4.8.1 修正方法
4.8.2 算例
4.8.3 小结
4.9 结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弹弹性设计模型
5.1 概述
5.2 弹性振动运动方程
5.2.1 横向弹性振动方程
5.2.2 扭转弹性振动方程
5.3 起飞及分离初始值
5.3.1 起飞初始值
5.3.2 分离初始值
参考文献

第6章 动力学传递特性试验
6.1 概述
6.2 单元传递特性测量试验
6.2.1 惯组小系统传递特性测量试验
6.2.2 执行机构传递特性测量试验
6.3 机械阻抗测量试验
6.3.1 机械阻抗的定义
6.3.2 机械阻抗测量
6.3.3 全尺寸导弹的阻抗测量
6.4 全弹伺服弹性试验
6.4.1 开环试验
6.4.2 闭环试验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构动力学若干工程问题
7.1 “双模态”现象
7.1.1 导弹弹性振动动力学建模
7.1.2 弹性振动方程求解
7.1.3 弹性振动对姿态控制的影响
7.1.4 讨论
7.1.5 小结
7.2 截面剪切系数计算
7.2.1 新的计算截面剪切系数的表达式
7.2.2 与Cowper解的比较
7.2.3 小结
7.3 活动式连接结构模态试验
7.3.1 连接刚度因素分析与载荷施加方案
7.3.2 连接结构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7.3.3 载荷施加方案
7.3.4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7.3.5 小结
7.4 工作模态识别
7.4.1 工作模态发展现状
7.4.2 模态参数识别方法介绍
7.4.3 飞行模态识别案例
7.4.4 小结
7.5 轴向运动效应的影响
7.5.1 研究现状
7.5.2 建模及稳定性研究
7.5.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导弹是结构组成十分复杂的弹性体,其结构动力学特性是导弹姿态稳定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参数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飞行试验成败。因此,获取精确的弹性振动特性参数作为导弹总体设计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战术导弹跨入全程大气层内高超声速飞行领域,弹体气动力矩相关系数较大,刚体穿越频率与弹性振动频率间的“带宽”减小,更增加了控制系统频域的设计难度,对弹体结构动力学特性参数设计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62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型导弹DF-2首飞失利,故障定位为导弹姿态稳定控制系统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弹体弹性振动的影响。基于此,当时的载荷环境专业提出了以全弹弹性振动特性分析方法、导弹动响应计算方法、导弹飞行阵风载荷计算方法、全弹力学环境设计方法等为代表的十余项专业发展课题,其中多数课题涉及结构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上述课题研究,由此奠定了我国导弹总体设计中结构动力学设计工作的基础。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随着我国战术导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型地地战术导弹的研发过程中,新的导弹结构动力学问题不断涌现。经过深入探究和实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形成了地地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设计和试验的理论、方法体系。
  作者将多年从事战术导弹总体设计工作和完成多型战术导弹研制过程中积累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写成本书,主要目的是为从事航天工作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设计人员提供一本贴近工程、侧重用实例说明结构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在战术导弹设计中工程应用的参考书,以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章节结构基本按照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设计流程顺序安排,介绍有关原理和分析方法。
  本书由祝学军和南官自军主笔完成,参与编写和校对工作的还有刘博、王亮、商霖、黄梦宏、王乐、李炳蔚、牛智玲等。
  全书承蒙刘宝镛院士、陈福田院士、王毅型号总师认真审阅,对原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战术武器事业部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或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为《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量身定制的、不包含原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量子纠缠与信息传输的理论前沿》 丛书系列: 现代物理学探索与应用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量子纠缠现象在信息传输领域的前沿应用与理论构建。在信息技术日益精进的今天,如何突破经典物理学的限制,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信息交互,已成为物理学和信息科学领域的核心议题。本书正是聚焦于这一颠覆性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部分:量子纠缠的根基与量化 本部分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详细阐述了纠缠态的数学描述与物理图像。我们首先回顾了贝尔不等式及其实验验证的历史进程,明确了量子非定域性的核心地位。随后,本书引入了多种量化纠缠的指标,如纠缠熵(Entanglement Entropy)、纠缠度(Concurrence)等,并对比了它们在不同物理系统中的适用性。重点分析了多体系统中的纠缠结构,特别是二分系统和三体系统纠缠分布的复杂性,这为后续的信息传输模型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们详细解析了纠缠态的制备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腔量子电动力学(Cavity QED)中的光子纠缠对产生、超导电路中量子比特间的耦合机制,以及利用固态系统(如金刚石色心NV中心)实现长寿命纠缠对的方案。每一章节都配以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最新的实验数据支持,力求使读者对纠缠现象的物理实质有深刻的理解。 第二部分:纠缠在量子信道中的传输与保护 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量子态的鲁棒性。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移到量子信道——即承载量子信息流的媒介。我们首先分析了真实信道中存在的各种退相干(Decoherence)机制,包括环境噪声、弛豫时间限制以及信道损耗对纠缠保真度的影响。 针对这些挑战,本书深入探讨了量子纠错码(Quantum Error Correcting Codes, QECC)在纠缠保护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表面码(Surface Codes)和拓扑码(Topological Codes)的结构与译码算法,并分析了在有噪声的通用量子计算机模型下,如何通过编码实现容错的量子操作。此外,我们还专门设立章节讨论了基于纠缠的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协议的优化,特别是如何通过提高辅助信息的经典信道容量和降低联合测量误差来提升整体传输效率。 第三部分:纠缠辅助的高级信息技术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探讨了纠缠在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中的关键作用。 量子密钥分发(QKD)的纠缠态方案: 我们重点分析了基于纠缠的BB84和Ekert91协议,并对比了它们在抗窃听(Eavesdropping)攻击方面的优劣。特别关注了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通信中,利用卫星或高空平台分发纠缠光子的实验进展与挑战,如大气湍流对光子极化的影响及补偿技术。 量子网络架构: 随着量子计算节点的增多,构建可扩展的量子互联网成为必然。本书提出并分析了几种基于纠缠交换(Entanglement Swapping)的量子中继器(Quantum Repeater)架构。详细讨论了“量子存储器”的关键性能指标(存储时间、读写效率)以及如何通过级联纠缠交换来延长纠缠分发距离,为构建全球量子通信骨干网提供了理论蓝图。 纠缠资源在分布式量子计算中的应用: 本部分还探索了如何利用共享的纠缠资源,实现两个或多个分散的量子处理器协同工作,以解决单个处理器无法处理的复杂计算问题。探讨了分布式量子算法的构建框架,以及如何利用纠缠协调不同计算节点的工作流。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具有扎实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基础的物理学、信息科学、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它不仅是深入理解量子信息前沿理论的教材,也是启发未来技术创新的参考工具书。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量子纠缠这一核心资源,并将其应用于构建更先进的信息处理与传输系统。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技术性很强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它们过于枯燥,离我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但这本书却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科学原理,与实际的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工程项目中,亲眼见证着一件件精密复杂的“大家伙”是如何被构思、设计、制造出来的。那些关于力学、材料学以及动力学方面的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变成了支撑起强大功能的具体实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在科研一线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充满智慧和创新的世界。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国航天技术”这个宏大概念下的一些具体内容。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迅速地吸引了我。它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只停留在宏观的介绍,而是深入到了技术的核心。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处理一些非常细致的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书中对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以及各种受力分析的详细阐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而严谨的研发过程。那些严谨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虽然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完全理解,但其所传达出的科学精神和工程智慧,是显而易见的。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可能关乎最终的成败。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这一尖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对国家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的深入了解需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技术演进历程的梳理,以及对不同技术方案的权衡分析。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理所当然的技术成果,背后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失败与改进。作者的叙述清晰而有条理,即使是一些非常专业的内容,也能够被解释得相对易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科技的深厚底蕴和蓬勃发展,也让我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著作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事实却截然不同。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通常只在专业人士之间流传的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思路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让我深深折服。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现实中的一些案例联系起来。我发现,书中很多关于如何平衡性能与可靠性、如何优化结构以应对极端环境的论述,都具有极强的普适性,不仅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它像一本武功秘籍,传授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招式,更是内功心法,让我学会如何从根本上去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工程领域有所建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大威力,也让我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

收到!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五段不同风格、且不直接提及《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具体内容的读者评价,每段独立且详尽,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 这本书的引进,就像在浩瀚的星辰大海中,为我点亮了一盏指引前行的灯。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幕后、驱动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硬核”知识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国家战略层面,那些能够捍卫主权、彰显国力的尖端领域,更是让我心生敬意。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探索。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和智慧的实验室,每翻过一页,都能感受到设计者们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对每一个理论的严谨推敲。那些复杂的公式、精密的图表,虽然初看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一旦理解了其背后的逻辑和应用场景,便会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知识堆砌,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我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习以为常的事物,现在都好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看到了其背后蕴含的强大力量和无数人的心血。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基础科学的坚实支撑和对工程细节的极致追求。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渴望,让我对国家在科技前沿不断突破感到由衷的自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