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海洋工程科技创新与跨越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总结。本书课题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院士、张圣坤理事长担任组长,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市船舶工艺研究所、市船舶设计研究院等项目组成员组成,内容兼具创新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海洋工程科技创新与跨越发展战略研究》研究内容将涵盖海洋工程、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将集中反映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和前沿技术。分析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剖析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主要差距与薄弱环节,对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层次、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海洋工程科技创新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实施途径与措施建议。
本书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出发,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着重介绍了海洋工程装备全球发展趋势、海洋工程装备体系、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图研究等方面的成果。
本书内容涵盖海洋工程、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将集中反映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和前沿技术。分析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剖析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主要差距与薄弱环节,对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层次、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海洋工程科技创新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实施途径与措施建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对相关企业亦具有参考价值。力求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措施建议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两院要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世界各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学发展需要科学决策,科学决策需要科学咨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形势,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应对国内外复杂问题的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中国工程院是国家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是国家的工程科技思想库。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支撑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这是国家赋予工程院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寄予很大期望。
工程院在20年的咨询工作中,积累和形成了六条宝贵经验: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中国工程院组织开展战略咨询的根本出发点;二是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激励广大院士以战略咨询服务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三是基于科学的调查研究提出客观独立的咨询意见,是中国工程院开展战略咨询的重要特色;四是战略研究与咨询服务各方面工作综合协调、统筹兼顾,是战略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五是发挥战略科学家的核心作用,组织多种形式的咨询团队,是战略咨询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六是注重调查研究、强调科学求真、倡导学术民主,是战略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全面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过程中重任在肩。加强与上海乃至长三角的科技合作,也是中国工程院思想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1年,中国工程院就率先与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合作委员会,组建了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上海院士中心充分发挥院士专家智囊团作用,深耕工程科技领域决策咨询,一系列咨询研究成果广获各方赞誉,影响力逐步辐射国内外。2012年,为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上海、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咨询意见和决策依据,双方又成立了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数年来,上海工程战略研究中心不辱使命,开展了一系列战略咨询,形成了一系列汇聚着院士专家智慧的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策划将近年来的咨询成果集结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丛书”出版。丛书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紧密围绕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布局,围绕若干工程科技领域发展的咨询研究成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国家工程科技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智库支撑。
丛书各辑由长期活跃在相关领域第一线的院士专家主导研究,在详实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凝练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建议,全书汇聚了上百名院士专家的集体智慧,具有极强的原创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可为从事相关研究领域的工程科技人员提供研究参考,亦可为工程科技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咨询。
最后,衷心感谢为丛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院士专家。
《海洋工程科技创新与跨越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坦白说,在我拿到它之前,我脑子里构想的是一本充满冰冷数据、枯燥理论、以及各种抽象概念的学术专著。我预想它会像我大学时期的某些教科书一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让我每读一页都得花费巨大的精力去理解其背后复杂的逻辑。我甚至有点担心,这本书会不会过于侧重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而忽略了作为一名一线工程师,在实际项目中所能获得的具体指导和启发。毕竟,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人,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眼下的技术难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优化的设计,如何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保障工程的安全与高效。因此,我曾抱着一种“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理论上的支撑,但实践性可能不强”的心态去翻阅这本书,内心深处甚至带着一丝对“高屋建瓴”式研究的疏离感。我期待的更多是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操作的方法论,或者是一些能够触动我思维方式的创新视角,而不是纯粹的战略性论述。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于“跨越式发展”的解读。我之前理解的“跨越”,可能更多是量变到质变的突然飞跃,是某个颠覆性技术的横空出世。但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案例,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更具持续性和韧性的“跨越”。它强调的不是一夜暴富式的奇迹,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迭代、模式创新以及跨领域协同,逐步拉开与现有水平的差距,最终实现质的飞跃。书中的某些章节,让我对海洋工程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例如,书中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前景的探讨,以及对这些技术如何相互赋能、形成聚合效应的分析,都让我耳目一新。它所描绘的未来图景,不再是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整个海洋工程生态系统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化转型,这无疑为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海洋工程技术创新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以创新为引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南。它将深邃的战略思考与前沿的科技洞察相结合,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微观的深度。我尤其推荐那些在海洋工程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阅读这本书,它会帮助你打开新的思维维度,激发新的创新灵感,并为你的职业发展和项目规划提供宝贵的战略参考。我相信,这本书中所倡导的“科技创新与跨越发展战略”,将会在未来的海洋工程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这本书,就是这场变革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科技创新”和“战略”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和深刻的认识。我可能会将它们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前者是技术上的突破,后者是宏观的规划。然而,这本书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揭示了科技创新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驱动力,而战略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支撑。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战略性创新”的论述,它区分了日常的渐进式改进和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战略性突破,并分析了后者所需的独特条件和培育机制。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团队在项目研发中对创新的投入和方式。过去,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这本书则引导我去思考,如何从战略高度,去规划和引导那些能够带来长远影响的、具有“跨越”潜力的科技创新。
评分然而,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甚至可以说是“庸人自扰”了。书中的内容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将读者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俯视视角,反而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宏大的战略目标与具体的科技前沿巧妙地结合起来。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工程挑战,而是将其视为驱动创新的强大动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几个典型海洋工程项目技术突破历程的深入剖析,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技术创新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面前,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的。书里没有简单地罗列成果,而是着重探讨了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模式、组织协同、以及风险管控等关键要素。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在谈论“战略”,更是在讲述“战略背后的实践智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跨越式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对现有技术深刻理解、对未来趋势敏锐洞察、以及对创新机制不懈探索的基础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