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

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伍悦滨,王芳 编
图书标签:
  • 工程流体力学
  • 风机
  • 伍悦滨
  • 流体机械
  • 机械工程
  • 第二版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工业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5463
版次:2
商品编码:1195255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流体力学考试的首选参考书,同时可供其他专业及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是为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编写的教材,也可作为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与交通、市政、环境等专业的流体力学教学参考用书。同时,由于本书内容覆盖了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中对流体力学部分的内容要求,所以还可作为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流体力学复习考试的重要参考书。
《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的编写广泛吸收了国内各类流体力学教材的精华,力求有所发展和提高。为适应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和培养目标的需要,加强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做到与专业密切结合;根据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基础考试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了全书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各章均精心选编和设计了思考题和习题。

内容简介

本教材内容覆盖了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中对流体力学部分的内容要求。全书详细介绍了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基础、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边界层和绕流运动、不可压缩流体的管道流动、明渠均匀流、渗流、气体紊流射流、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流动要素量测、泵与风机的理论基础、泵与风机的工作分析。每章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附录有各章主要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流体力学考试的参考书,同时可供其他专业及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伍悦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博导。住建部
学习经历



自1983.8至1987.7,就读于沈阳建筑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给排水工艺及设计

自1987.8至1990.1,就读于哈尔滨建筑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流体添加剂减阻机理及实验研究,

自1996.8至2000.7,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给水管网系统理论及应用。



工作经历



自1990.1至1994.8,在哈尔滨建筑大学担任助教,

自1994.8至2000.7,在哈尔滨建筑大学担任讲师

自2000.7至2006.12,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担任副教授,

自2006.12至今,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担任教授。



主要科研方向



长距离输水管线水力瞬变流分析与控制

管网系统非恒定流计算及其系统优化与可靠性分析

水体动力学特性和污染物行为分析以及其数值模拟

耦合物理化学过程的流场特性研究及其数值模拟



主要科研奖励



《纳米碳晶导电发热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黑龙江科技进步二等将,排名第三

主要学术论文、专著、专利



1. 伍悦滨等 用节点水龄量度给水管网的水质状况,给水排水,2002.5

2. 伍悦滨等 给水管网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中国给水排水,2003.4

3. 伍悦滨等Assessment on Reli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2004.10

4. 伍悦滨等 基于瞬变反问题分析的给水管网漏失数值模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11

5. 伍悦滨等 给水管网系统中的水力瞬态工况模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5

6. 伍悦滨等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low field in quadrate stirred tanks,New Trends in Fluid Mechanics Research — Proceeding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2007.8

7. 伍悦滨等 Transient analysis of natural gas systems,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Conditioning,2007.9

8. 伍悦滨等 松花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8.6



主讲课程



研究生课程:《实验的理论基础》、《高等流体力学》、《流体力学及水力学专业新进展》

本科生课程:《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流体力学及其发展史1
1.1.1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1
1.1.2连续介质模型1
1.1.3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1
1.1.4流体力学的发展史2
1.2作用在流体上的力4
1.2.1表面力4
1.2.2质量力4
1.3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5
1.3.1惯性5
1.3.2黏滞性5
1.3.3压缩性和热胀性8
1.3.4表面张力特性9
1.3.5汽化压强9
思考题10
习题10
第2章流体静力学12
2.1静止流体中压强的特性12
2.2流体平衡微分方程13
2.2.1流体平衡微分方程13
2.2.2平衡微分方程的全微分式14
2.2.3等压面14
2.3重力场中流体静压强的分布规律14
2.3.1液体静力学基本方程14
2.3.2气体静压强的计算15
2.3.3压强的度量15
2.3.4水头、液柱高度和能量守恒16
2.3.5压强的计量单位17
2.4流体的相对平衡18
2.4.1等加速直线运动容器中流体的平衡18
2.4.2等角速度旋转容器中液体的平衡19
2.5液体作用在平面上的总压力20
2.5.1解析法20
2.5.2图算法21
2.6液体作用在曲面上的总压力22
2.6.1曲面上的总压力22
2.6.2压力体23
2.6.3液体作用在潜体和浮体上的总压力24
思考题26
习题26
第3章流体运动学29
3.1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29
3.1.1拉格朗日法29
3.1.2欧拉法30
3.2欧拉法的基本概念31
3.2.1流动的分类31
3.2.2流线32
3.2.3元流和总流34
3.2.4流量和断面平均流速35
3.3连续性方程36
3.3.1连续性微分方程36
3.3.2连续性微分方程对总流的积分37
3.4流体微团运动的分析39
3.4.1微团运动的分解39
3.4.2微团运动的组成分析40
3.4.3有旋运动(有涡流)和无旋运动(无涡流)41
思考题43
习题43
第4章流体动力学基础46
4.1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46
4.2元流的伯努利方程47
4.2.1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的伯努利积分47
4.2.2理想流体元流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48
4.2.3实际流体元流的伯努利方程49
4.3实际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49
4.3.1总流的伯努利方程49
4.3.2总流伯努利方程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方法51
4.3.3有能量输入或输出的伯努利方程53
4.3.4两断面间有合流或分流的伯努利方程53
4.3.5恒定气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54
4.4总流的动量方程和动量矩方程56
4.4.1总流的动量方程57
4.4.2总流的动量矩方程60
4.5恒定平面势流61
4.5.1速度势(流速势)61
4.5.2流函数62
4.5.3流网及其特征64
4.5.4几种简单的平面势流66
4.5.5势流叠加70
4.6不可压缩黏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76
4.6.1以应力表示的黏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76
4.6.2应力和变形速度的关系78
4.6.3不可压缩黏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79
思考题80
习题80
第5章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84
5.1量纲分析的意义和量纲和谐原理84
5.1.1量纲的概念84
5.1.2无量纲量85
5.1.3量纲和谐原理85
5.2量纲分析法86
5.2.1瑞利法86
5.2.2π定理87
5.2.3量纲分析方法的讨论90
5.3相似理论基础90
5.3.1相似概念91
5.3.2相似准则92
5.4相似定理94
5.4.1相似正定理94
5.4.2相似逆定理94
5.4.3相似第三定理95
5.5模型实验95
5.5.1模型律的选择95
5.5.2模型设计96
思考题98
习题98
第6章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100
6.1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分类100
6.1.1能量损失的分类100
6.1.2能量损失的计算公式101
6.2实际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101
6.2.1两种流态101
6.2.2流态的判别准则——临界雷诺数103
6.3均匀流动方程式104
6.3.1均匀流动方程式105
6.3.2圆管过流断面上切应力分布105
6.3.3阻力速度106
6.4圆管中的层流运动106
6.4.1流动特征106
6.4.2流速分布106
6.4.3圆管层流沿程水头损失的计算107
6.5紊流理论基础108
6.5.1层流向紊流的转变108
6.5.2紊流运动的特征和时均法109
6.5.3紊流的半经验理论111
6.5.4黏性底层113
6.6圆管紊流中的沿程水头损失113
6.6.1尼古拉兹实验113
6.6.2流速分布116
6.6.3λ的半经验公式117
6.6.4工业管道和柯列勃洛克(Colebrook)公式117
6.6.5沿程阻力系数λ的经验公式118
6.7非圆管的沿程水头损失120
6.7.1水力半径R121
6.7.2当量直径de121
6.7.3非圆通道雷诺数122
6.7.4非圆管的沿程水头损失122
6.8局部水头损失123
6.8.1局部损失的一般分析123
6.8.2几种典型的局部阻力系数125
6.8.3局部阻力之间的相互干扰128
6.8.4减少局部阻力的措施129
6.9恒定总流水头线的绘制129
6.9.1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130
6.9.2总压线和全压线132
思考题135
习题136
第7章边界层和绕流运动140
7.1边界层的基本概念140
7.2边界层动量方程143
7.3曲面边界层的分离现象与卡门涡街144
7.3.1曲面边界层的分离现象144
7.3.2卡门涡街145
7.4绕流阻力和升力145
7.4.1绕流阻力的一般分析146
7.4.2悬浮速度147
7.4.3绕流升力的一般概念148
思考题149
习题149
第8章不可压缩流体的管道流动150
8.1孔口出流150
8.1.1薄壁小孔口恒定自由出流150
8.1.2孔口淹没出流152
8.1.3孔口的变水头出流153
8.2管嘴出流154
8.2.1圆柱形外管嘴恒定出流154
8.2.2收缩断面的真空155
8.2.3圆柱形外管嘴的正常工作条件155
8.2.4其他类型的管嘴出流156
8.3简单管道156
8.3.1简单短管的水力计算156
8.3.2简单长管的水力计算160
8.4复杂管道161
8.4.1串联管道162
8.4.2并联管道162
8.4.3沿程均匀泄流管道163
8.5管网水力计算基础165
8.5.1枝状管网165
8.5.2环状管网167
8.6有压管道中的水击169
8.6.1水击现象169
8.6.2水击压强的计算171
8.6.3水击波的传播速度172
8.6.4防止水击危害的措施173
思考题173
习题173
第9章明渠均匀流179
9.1概述179
9.1.1明渠流动的特点179
9.1.2明渠的分类180
9.2明渠均匀流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181
9.2.1明渠均匀流的特征181
9.2.2明渠均匀流的形成条件181
9.3明渠均匀流的水力计算182
9.3.1明渠均匀流的水力计算公式182
9.3.2明渠过流断面的几何要素183
9.3.3明渠水力最优断面和允许流速184
9.3.4明渠均匀流水力计算的基本问题186
9.4无压圆管均匀流187
9.4.1无压圆管均匀流的特征188
9.4.2过流断面的几何要素188
9.4.3无压圆管的水力计算188
9.4.4输水性能最优充满度189
9.4.5最大设计充满度、允许流速190
思考题191
习题191
第10章渗流192
10.1渗流的基本概念192
10.1.1水在土壤中的状态192
10.1.2土壤的渗流特性与岩土分类192
10.1.3渗流模型193
10.1.4渗流的分类193
10.1.5流速水头的处理193
10.2渗流基本定律193
10.2.1达西定律194
10.2.2达西定律的适用范围194
10.2.3渗透系数的确定194
10.2.4无压恒定渐变渗流的基本公式196
10.3井和集水廊道的渗流计算196
10.3.1普通完整井196
10.3.2自流完整井198
10.3.3集水廊道198
10.3.4大口井199
10.4井群的渗流计算199
10.4.1普通完整井的井群199
10.4.2自流完全井的井群200
思考题201
习题201
第11章气体紊流射流203
11.1气体自由射流的结构与特征203
11.1.1射流的结构203
11.1.2射流的基本特征203
11.2圆断面射流的运动分析205
11.2.1主体段轴心速度um205
11.2.2主体段断面流量Q205
11.2.3主体段断面平均流速v1206
11.2.4主体段质量平均流速v2206
11.2.5起始段核心长度sn及核心收缩角θ206
11.2.6起始段流量Q206
11.2.7起始段断面平均流速v1207
11.2.8起始段质量平均流速v2207
11.2.9公式小结208
11.3温差射流与浓差射流208
11.3.1温差射流的基本特征209
11.3.2圆断面温差射流运动分析209
11.3.3温差、浓差射流公式小结210
11.4旋转射流212
11.4.1旋转射流概述212
11.4.2旋转射流的流速分布212
11.4.3旋转射流的压强分布213
11.4.4旋转强度213
11.4.5无因次流量QQ0及QhQ0214
11.5有限空间射流214
11.5.1射流结构214
11.5.2动力特征215
11.5.3半经验公式215
11.5.4末端涡流区217
思考题217
习题217
第12章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219
12.1理想气体一元恒定流动基本方程219
12.1.1连续性方程219
12.1.2状态方程219
12.1.3动量方程219
12.1.4能量方程219
12.1.5理想气体过程方程220
12.2声速和马赫数221
12.2.1声速221
12.2.2马赫数222
12.2.3滞止参数223
12.2.4气流按不可压缩处理的限度224
12.3变截面喷管中的等熵流动225
12.3.1流动参数与截面积的关系226
12.3.2通过收缩喷管的最大流量227
12.4可压缩气体管道流动229
12.4.1等温流动229
12.4.2绝热流动232
思考题235
习题235
第13章流动要素量测236
13.1压强量测236
13.1.1连通器原理236
13.1.2压强量测仪器236
13.2流速量测239
13.2.1总压管239
13.2.2应用毕托(Pitot)管量测点流速240
13.2.3圆柱体测速管241
13.2.4其他流速量测仪器241
13.3流量量测243
13.3.1体积流量计243
13.3.2文丘里流量计243
13.3.3孔板流量计与喷嘴流量计244
13.3.4非压差式流量量测仪器245
13.4流动显示与全流场测速法246
13.4.1流场显示的示踪法246
13.4.2现代图像处理技术246
思考题247
习题247
第14章泵与风机的理论基础249
14.1泵与风机的分类及应用249
14.1.1叶片式泵与风机249
14.1.2容积式泵与风机250
14.1.3其他类型的泵与风机250
14.2离心式泵与风机的构造特点及性能参数251
14.2.1离心式泵的基本构造251
14.2.2离心式风机的基本构造253
14.2.3离心式泵与风机的性能参数255
14.3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欧拉方程256
14.3.1流体在叶轮中的运动256
14.3.2欧拉方程257
14.3.3叶片片数有限对欧拉方程的修正257
14.3.4理论扬程HT的组成258
14.4叶型对离心式泵与风机性能的影响259
14.4.1叶型对理论扬程HT大小的影响259
14.4.2叶型对理论扬程HT组成的影响260
14.5离心式泵与风机的理论和实际特性曲线260
14.5.1泵与风机的理论特性曲线261
14.5.2泵与风机的损失与效率262
14.5.3泵与风机的实际特性曲线263
14.5.4泵与风机实际特性曲线的试验测定265
14.6相似律和比转数265
14.6.1相似条件266
14.6.2相似律266
14.6.3相似律的应用267
14.6.4比转数269
14.6.5比转数的意义269
14.7泵与风机的选择性能曲线图和性能参数表271
14.7.1泵或风机的通用性能曲线图271
14.7.2风机的选择性能曲线图和性能参数表271
14.7.3泵的综合性能曲线图和性能参数表272
14.8轴流式泵与风机273
14.8.1轴流式泵与风机构造及工作原理274
14.8.2轴流式泵与风机性能曲线的特点275
思考题275
习题276
第15章泵与风机的工作分析277
15.1管路特性曲线和工作点277
15.1.1管路特性方程和特性曲线277
15.1.2泵或风机的工作点278
15.2泵或风机的联合工作279
15.2.1并联工作279
15.2.2串联工作280
15.3泵与风机的工况调节281
15.3.1改变管路特性曲线的调节方法281
15.3.2改变泵或风机特性曲线的调节方法282
15.3.3轴流式泵与风机的调节285
15.4泵与风机的选择、安装和运行287
15.4.1泵的汽蚀与安装高度287
15.4.2泵与风机的选择290
15.4.3泵与风机和管路系统的连接291
15.4.4泵与风机的启动和运行292
15.5管道内的压力分布293
15.5.1液体管道内的压力分布293
15.5.2气体管道内的压力分布295
思考题296
习题296
习题答案298
附录本书各章主要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301
主要参考文献304

精彩书摘

《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是为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编写的教材,也可作为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与交通、市政、环境等专业的流体力学教学参考用书。同时,由于本书内容覆盖了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中对流体力学部分的内容要求,所以还可作为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流体力学复习考试的参考书。
《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的编写广泛吸收了国内各类流体力学教材的精华,力求有所发展和提高。为适应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和培养目标的需要,加强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做到与专业密切结合;根据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基础考试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了全书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各章均精心选编和设计了思考题和习题。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内容围绕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展开,特别侧重于传统流体力学、管道系统以及流体机械的理论基础,但不涉及“工程流体力学 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的具体内容。 --- 流体力学原理与工程应用:基础理论、管道流动与流体动力学概论 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方法及其在各类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全书内容以严谨的科学原理为基石,旨在为学习者构建一个坚实且全面的流体力学认知体系,强调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机理的逻辑推演。本书的叙事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分析和解决流体流动问题的核心技能。 第一部分: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与连续介质假设 本书的开篇首先确立了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假设。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液体、气体及等离子体)的运动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我们从连续介质假设出发,探讨了流体相较于固体介质的独特性质,如不可抗拒的剪切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能力。 物质点与流场描述: 深入解析了流体力学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两种描述方法:拉格朗日描述(追踪特定物质点)和欧拉描述(固定空间点上的流场变化)。通过这两种视角的对比,读者将理解如何建立描述瞬时速度场、压力场和密度场的数学模型。引入了流线、迹线和脉线等概念,直观展示了流场结构。 流体的基本性质: 详细讨论了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比重、黏性系数(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表面张力以及可压缩性(体积分率与速度的关联)。黏性是流体力学分析的核心,本部分重点阐述了黏性应力与应变率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动量方程建立奠定基础。 守恒定律的建立: 本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基于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三大基本定律,推导了描述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组。 质量守恒方程(连续性方程): 分别推导了在拉格朗日和欧拉形式下的连续性方程,并讨论了不可压缩流体条件的简化形式。 动量守恒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s): 这是描述黏性流体运动的基石。本书系统地推导了这一复杂偏微分方程组,并解释了其中各个物理项(惯性力项、压力梯度项、黏性力项、外力项)的物理意义。同时,也简要介绍了欧拉方程(无黏流体)作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特例。 能量守恒方程: 探讨了流体热力学过程,包括流体内部能量、热传导、黏性耗散以及外界做功对流体温度场的影响。 第二部分:经典流态分析与简化模型 在掌握了基本控制方程后,本书侧重于应用这些方程来解决具有特定几何或流态特征的工程问题。 理想流体流动分析: 针对无黏、不可压缩的理想流体,深入分析了伯努利方程(Bernoulli's Equation) 的推导及其在定常、等熵流动中的应用。详细讨论了伯努利方程的适用条件、修正项以及在不同截面速度和压力测量中的实际应用,例如皮托管测速原理的理论基础。 黏性流体中的边界层理论: 黏性流动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边界层区域。本书对边界层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探讨了边界层如何形成、发展以及其对外部流场的影响。介绍了普朗特边界层方程的简化,并讨论了层流和湍流边界层的基本特性差异。 管内流动分析: 这是工程应用中最常见的一类问题。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与流动分类: 详细阐述了雷诺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它如何作为区分层流(Laminar Flow)与湍流(Turbulent Flow)的关键判据。 层流流动分析: 对于管道中的稳定层流,运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求解泊肃叶流(Poiseuille Flow),推导出速度分布、最大流速与平均流速的关系,以及压降与流量的关系,并引入了达西定律的理论基础。 湍流流动分析: 湍流流动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本书侧重于宏观平均特性。引入了湍流的脉动概念,并讨论了雷诺应力(Reynolds Stresses)对动量传输的影响。分析了光滑管道和粗糙管道中的湍流速度分布(壁面区、缓冲区、对数律区),并详细介绍达西-韦斯巴赫(Darcy-Weisbach)摩擦因子 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包括著名的莫迪图(Moody Diagram) 的构建原理和使用指南。 流体损失计算: 深入分析了管路系统中存在的各种能量损失。 沿程摩擦损失: 基于达西公式,计算流体沿直线管道流动时的能量损失。 局部阻力损失: 详细分析了阀门、弯管、突然扩缩口、截面变化等管件引起的局部能量损失,引入局部阻力系数 $K$ 的概念,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或经验公式确定这些系数。 第三部分:流体动力学与相似理论 本部分将视角从固定管道系统扩展到流体与外物体的相互作用,引入了更为抽象但至关重要的相似理论。 无黏流体的环量与升力理论: 探讨了在二维定常无黏流动中,库塔-茹科夫斯基(Kutta-Joukowski)定理的推导,用于计算流体绕翼型物体所产生的升力与环量之间的关系,为空气动力学的基础提供了数学支撑。 流体动力学基础: 介绍了流体作用于物体上的基本力——阻力(Drag)和升力(Lift)的概念。讨论了阻力系数、升力系数的定义及其与物体几何形状、攻角(对于翼型)以及雷诺数的关系。分析了钝体(如球体、圆柱)和尖锐物体在不同流速下的绕流特性,特别关注了湍流转变和尾流分离对总阻力的显著影响。 量纲分析与相似性原理: 量纲分析是工程流体力学中实现模型试验的关键工具。本书系统讲解了π定理(Buckingham $pi$ Theorem) 的应用,指导读者如何从复杂的物理方程中提炼出关键的无量纲参数(如雷诺数、弗劳德数、欧拉数等)。重点阐述了物理相似、几何相似和运动学相似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模型试验的结果来预测原型(Full-Scale Prototype)的流动行为,这是进行风洞试验和水槽试验的理论基础。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结构旨在确保学习者不仅能记住公式,更能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机制。通过对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深入剖析、对经典管路流动的细致分析以及对相似理论的掌握,读者将具备分析和优化各种工程流体系统(如复杂管网、水力系统中的水头损失、或气流通过复杂设备时的压力分布)的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的流体机械设计和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绝对是行业内的一本扛鼎之作,作为一名在化工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工程师,我见过不少关于流体力学的书籍,但不得不说,伍悦滨教授的这本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将深奥的流体力学原理巧妙地与实际的泵和风机设计、运行紧密结合,让读者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书中的内容详实,从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到各种泵和风机的分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的分析,再到设计选型、运行优化和故障诊断,几乎涵盖了泵与风机工程应用的方方面面。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的数学模型时,并没有回避其严谨性,但同时又辅以大量的图表和实例,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逐步领悟。第二版在内容上更是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增加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这一点对于需要跟进行业前沿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叶轮机械设计部分印象尤为深刻。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叶轮叶片形状设计的影响因素,还对流动损失的计算和减小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区分一本优秀教材和一本普通参考书的关键。例如,在讨论离心泵的效率时,书中不仅给出了理论上的损失环节,还结合实际生产中的常见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比如如何通过优化叶轮与蜗壳的配合间隙来减少泄露损失,如何通过合理的叶片角度设计来降低摩擦损失等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指导我们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 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合理,逻辑清晰,章节之间过渡自然。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无论是作为高等院校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其理论、动力机械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还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参考书,这本书都无疑是极佳的选择。它所提供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任何在工程领域从事与泵和风机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遇到技术难题时,总能提供深入的洞察和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同行们,相信它也能像它在我职业生涯中扮演的角色一样,成为你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助你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不断前行。

评分

《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深入浅出”,但又充满了“工程的灵魂”。作为一名在机械制造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才是关键所在。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局限于理论公式的推演,而是将那些抽象的流体力学概念,巧妙地嫁接到了具体的泵和风机设计与应用中。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能量损失的详细分析。从摩擦损失、形变损失到诱导损失,作者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并且结合了具体的工程实例,说明了这些损失是如何影响设备的整体效率的。比如,在讨论离心泵的蜗壳设计时,书中就详细分析了不同形状的蜗壳对尾部流速分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蜗壳的扩散角来降低能量损失,提高泵的效率。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功底。 书中关于风机性能参数的解读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它不仅仅给出了压力、流量、功率等基本参数的定义,还深入分析了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随着叶轮转速、结构尺寸等因素而变化的。特别是关于“马蹄涡”和“回流”等复杂流动现象的解释,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图解,让这些原本晦涩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这对于优化风机叶片设计、提高气动效率非常有帮助。 此外,书中关于泵和风机的选型原则和方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并没有提供一套“万能公式”,而是强调要根据具体的工况需求、介质特性以及经济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来选择最合适的设备。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更是为我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何进行科学的设备选型。 总而言之,《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教材,更像是一本“工程秘籍”。它用严谨的科学理论武装读者,用丰富的工程实践指导读者,帮助读者在理解泵和风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设计、选型和运行。对于任何希望在流体力学和机械工程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提升专业技能的强大助力。

评分

《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它不像一些纯理论的书籍那样枯燥乏味,也不像一些纯实践的指南那样缺乏深度。作者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保证了理论的严谨性,又兼顾了工程应用的实际需求。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气液耦合”的部分。在处理一些涉及气液混合流动的泵和风机时,如何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其性能,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而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从基本的气液两相流理论,到具体的气液耦合模型,再到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实验验证,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复杂工业过程中的气液分离设备的设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 在风机的应用章节,书中对于噪声控制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风机的运行噪声一直是困扰很多工业场所的问题,而这本书不仅分析了噪声产生的机理,如气动噪声、机械噪声等,还给出了多种有效的降噪措施,包括叶片形状优化、消声器设计以及安装隔音措施等。这些建议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让我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降噪的要求。 此外,书中对泵在不同介质(如腐蚀性液体、高粘度液体、易挥发液体)下的工作特性和选型原则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它详细介绍了不同材料的泵体和叶轮在应对不同介质时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根据介质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密封方式和维护策略。这对于我在化工行业从事设备选型和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总之,《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这本书,以其深刻的理论分析、丰富的工程案例和实用的技术指导,成功地将流体力学这一复杂学科,以一种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它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程工具箱”,能够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解决问题,提升专业水平。

评分

当我拿到《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这本书时,我最先被其章节的设置所吸引。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从最基础的流体力学原理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泵和风机的具体设计、选型、运行以及维护等各个环节,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让整个学习过程显得非常清晰和有条理。 书中的许多概念解释都非常到位,尤其是在讨论流体在复杂管道系统中的流动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图示和详细的文字描述,来帮助读者理解流体为何会产生涡流、为何会有能量损失,以及这些损失是如何影响泵和风机的整体性能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空化现象”的章节,书中不仅解释了空化的物理机制,还列举了在不同类型水泵中空化发生的典型场景,并提供了详细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这对于防止设备损坏、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风机设计方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风机(如离心风机、轴流风机、混流风机)性能曲线的分析。作者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解读,揭示了不同风机在不同工况下的压力、流量、效率以及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了如何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选择最适合的风机类型和型号。这些分析图表非常直观,而且包含了作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风机选型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藏”。 书中还涉及到了泵和风机的运行管理和故障诊断,这部分内容对于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作者列举了许多在实际工程中常见的故障现象,例如泵的振动、风机的异响、叶轮磨损等,并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同时给出了相应的维修和处理建议。这种贴近实际的讲解,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设备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 总的来说,《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流体力学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读者在理解“为什么”的同时,掌握“如何做”,从而在泵和风机的工程应用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评分

拿到《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伍悦滨)(第二版)》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所带来的震撼。作为一名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的老兵,我深知流体力学在泵和风机设计与运行中的核心地位,而这本书正是将这份核心知识进行了系统化、集成化的梳理。它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将理论与实际工程案例巧妙地融合,让那些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生动起来。 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不同工况下泵和风机的工作特性,例如在变载荷、变转速等复杂条件下,如何通过调整操作参数来维持最佳效率,以及在遇到结冰、气蚀等极端情况时,如何科学地进行预判和应对。这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知识,更是包含了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提炼,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工程现场,与作者一起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风机叶轮气动性能的分析部分,其细致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从叶型的选择,到攻角、梢部间隙等参数对效率和噪声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对于需要进行风机选型或优化设计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例如,书中关于轴流风机和混流风机的叶片设计,就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调整叶片曲线来控制压力系数和流量系数,从而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这一点我在实际工作中也受益匪浅。 此外,书中对于泵的启动、停机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机制的探讨,也极具现实意义。它不仅仅告知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做”。比如,在处理水泵的“水锤”现象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危害,并给出了多种有效的抑制措施,这对于保证工程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顾问。它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灵活的方式,引领读者深入理解流体力学在泵与风机领域的应用。无论你是初涉此领域的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都能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启发。对于任何想在泵与风机工程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必读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