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体系的研究成为迫切要求。本书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为依据,以主体——(破折号,中间不空)过程为分析框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体系。本书致力于深入剖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并分析了主体协同方面存在的政府协同问题、市场协同问题、社会协同问题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问题;在过程协同方面存在的议程设置协同问题、目标规划协同问题、决策协同问题、执行协同问题、评估协同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协同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体系,从主体协同的维度看,就要实现政府协同、市场协同、社会协同及三者之间的协同;从过程协同的维度看,就要实现议程设置协同、目标规划协同、决策协同、执行协同、评估协同及其相互之间的协同。
向俊杰,男,1977年2月生,湖北仙桃人,吉林大学管理学博士,先后任教于东北林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现为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并完成了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6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企业委托项目多项,在《学习与探索》、《天津社会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学术交流》、《黑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2篇,一些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著作3部,参与编写《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教材2部。学术成果先后获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对于“体系”的构建,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简单地将零散的政策、法规、行动拼凑在一起,而是着力于构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整体。书中对体系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观和战略性的视角。特别是关于“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强调了顶层设计的合理性,更关注了基层执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于如何将宏伟的蓝图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何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来提升治理能力,书中提供了非常详实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回答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怎么做”,为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指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启发,尤其是它对于“协同治理”这一概念的解读。我一直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某个单一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多主体、多层次、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治理网络,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个部门的职责,而是着重于如何打破壁垒,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如何通过信息共享、利益协调、责任共担来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例如,书中关于“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论述,就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来化解这些矛盾的分析。这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包含了许多实践层面的思考,比如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何利用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如何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力量等等。这本书让我对“协同”二字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者对于“治理”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强调了过程的动态性、适应性和参与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论述印象深刻。在过去,我们可能更侧重于政府的强制性管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何有效地引导公众参与到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来,如何确保信息的透明和公开,从而提升公众的监督能力和参与意识,书中给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它让我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不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全体公民共同的使命。这种对“参与式治理”的深入探讨,无疑为我们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它对“协同”的深度剖析。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表面化的协同,而是深入挖掘了协同背后的逻辑和动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利益协调”和“责任分担”的论述感到耳目一新。它清晰地指出了,在复杂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方利益诉求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来疏导和平衡。作者提出的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实际的解决思路。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将分散的个体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书中对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的界定,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参考。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协同并非简单的“一起行动”,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和有效管理基础上的“智慧合作”。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门。作者对于“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梳理,更是对我国现实国情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地方实践”和“案例分析”的运用,这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我看到了理论指导下的实际成效。例如,书中关于一些地区在生态补偿、环境税收等方面的探索,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它让我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创新和调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如何在具体的行动中体现协同治理的理念。它让我更加坚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