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日常的案例、高大上的理论讲解、引人思考的实际操作。
多一些体验,少一些说教;多一点陪伴,少一点鸡汤。
用专业的理论、通俗的讲解为自己加分。
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还原完美的你。
本书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性别的意味、为自己下个定义、女性的情绪阴晴及应对、女性与家庭的联结、女性的人际交往与情感需求、女性的身体与性心理、女性的职业生涯探索、女性的心理健康与保健。 本书包含案例、理论和实践练习,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女性学、家政学、人类学等相关专业以及女子学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教材,还可作为广大女性进行自我提升的参考书以及培训机构教材。同时,本书围绕女性心理特征、男女两性差异、提升女性心理素质修养等主题展开多维度的讨论,不仅帮助女性了解自己,而且通过性别差异的讨论,有助于帮助男性更多地了解男女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也适合广大的男性阅读。
姚玉红,同济大学副教授,教育心理学硕士,医学心理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理事。
第一章性别的意味1
第一节男女有别?男女无别?1
第二节长大后我要成为谁4
第二章为自己下个定义7
第一节矛盾的我7
第二节第一次的我10
第三节把自己爱回来14
第四节在低谷遭遇他人的期待19
第三章女性的情绪阴晴及应对24
第一节情绪自有规律24
第二节情绪的真实可贵——破解情绪密码26
第三节情绪调节之向左走,向右走31
第四节资源取向——压力应对的法宝32
第五节情绪张力下的冲突应对——温柔地坚持35
第四章女性与家庭的联结38
第一节家庭对女性的塑造力38
第二节家庭的情感维度——依恋41
第三节家庭的功能角度——长大后我就成了你?44
第五章女性的人际交往与情感需求47
第一节“沟而通”与“沟之痛”——如何表达自己47
第二节友谊——喜欢和你待在一起48
第三节大学最远和最近的距离——宿舍51
第四节爱情——最喜欢和你待在一起54
第五节恋爱中的界限——亲密还要“有间”58
第六节亲密关系中的阴暗面——误解和分手61第七节与师长和权威的交往——找到自己的相信63
第六章女性的身体与性心理65
第一节女性的外貌和身体的健康65
第二节女性的激情与性欲68
第三节女性月经的文化传说70
第七章女性的职业生涯探索72
第一节女性职业生涯的古今演变72
第二节突破自我设限74
第三节自由,你消费得起吗77
第四节琐事的意义——生活的自然韵味79
第五节女生就业要做什么准备82
第八章女性的心理健康与保健85
第一节女性缺乏安全感?85
第二节女性的情绪健康策略89
第三节情绪健康的主、客观指标92
第四节厌食症与神经症95
第五节健康女性的心理品质97
附录100
参考文献101
我对心理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学说。这本书在“情绪认知”和“心理弹性”方面的阐述,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低落,或者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感到焦虑不安。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些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和、稳定。这本书中关于“情绪觉察”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反应并非无缘无故,而是由我们内心的想法和信念所驱动的。通过对这些想法和信念进行审视和调整,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此外,书中关于“心理弹性”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在逆境中成长的可能性。它教导我们如何将挑战视为机遇,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都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充满了实践性的指导,让我觉得学到的东西能够真正地应用到生活中。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阅读一些能帮助我提升沟通技巧的书籍,而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的内容着墨颇多。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积极倾听”和“有效表达”的章节。我一直觉得,很多冲突和误解都源于沟通不畅,如果我能掌握一些更科学、更有效的沟通方法,不仅能改善我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能在工作中更顺利地与同事合作。书中提到的一些沟通模型,比如“非暴力沟通”,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它强调了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的四个要素,让我意识到过去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和潜在的需求。我尝试着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虽然一开始有些生涩,但确实感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在与伴侣讨论问题时,我不再急于辩驳,而是先尝试去理解他的感受,再去陈述自己的需求,整个沟通过程变得更加平和,也更容易达成共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一点点地引导我去认识到沟通的奥秘,并提供实用的工具和技巧。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自我成长”这个概念非常着迷。我总觉得,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自我成长探索的渴望。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目标设定”和“习惯养成”的讨论。我一直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计划,但常常因为缺乏明确的目标或者难以坚持而半途而废。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我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一步步地去实现它们。它强调了“小步快跑”的原则,让我意识到不必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可以从小的、容易实现的行动开始,逐渐积累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同时,书中对于“习惯养成”的深入剖析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想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总是坚持不下来。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关于如何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的策略,比如“情境提示”、“奖励机制”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开始尝试着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并期待能看到更积极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柔和的色彩搭配,以及那带着几分神秘又不失力量感的女性剪影,让我第一眼就觉得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翻开目录,我看到了许多关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章节,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很感兴趣,也觉得非常重要的议题。尤其是一些关于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建立自信、如何处理复杂人际交往的章节,让我觉得与我目前的生活状态有着很强的共鸣。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内在小孩”的概念,这让我联想到我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以及这些经历是如何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现在的想法和行为模式。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自己,就需要深入挖掘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情绪韧性”的培养,这在我看来是现代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快速恢复并继续前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实易懂,没有过于学术化的术语,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能轻松地吸收其中的知识。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关于“自我赋权”的深刻体会。我过去常常觉得,自己的很多选择都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意见的限制,似乎缺乏足够的力量去掌握自己的人生。然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书中关于“自我价值感”和“边界设定”的章节,让我深受触动。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总是害怕拒绝他人,为什么我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本书引导我去认识到,我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而是由我自己来定义的。学会设定健康的边界,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并非自私,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这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我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不再被外界的束缚所困扰。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内心自由的大门,让我重新找回了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