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理素质修养

女性心理素质修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玉红,彭贤杰 著
图书标签:
  • 女性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情绪管理
  • 自我提升
  • 人际关系
  • 压力应对
  • 女性成长
  • 积极心理学
  • 幸福感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280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9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9
字数:15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贴近日常的案例、高大上的理论讲解、引人思考的实际操作。

多一些体验,少一些说教;多一点陪伴,少一点鸡汤。

用专业的理论、通俗的讲解为自己加分。

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还原完美的你。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性别的意味、为自己下个定义、女性的情绪阴晴及应对、女性与家庭的联结、女性的人际交往与情感需求、女性的身体与性心理、女性的职业生涯探索、女性的心理健康与保健。 本书包含案例、理论和实践练习,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女性学、家政学、人类学等相关专业以及女子学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教材,还可作为广大女性进行自我提升的参考书以及培训机构教材。同时,本书围绕女性心理特征、男女两性差异、提升女性心理素质修养等主题展开多维度的讨论,不仅帮助女性了解自己,而且通过性别差异的讨论,有助于帮助男性更多地了解男女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也适合广大的男性阅读。

作者简介

姚玉红,同济大学副教授,教育心理学硕士,医学心理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理事。


目录

第一章性别的意味1

第一节男女有别?男女无别?1

第二节长大后我要成为谁4

第二章为自己下个定义7

第一节矛盾的我7

第二节第一次的我10

第三节把自己爱回来14

第四节在低谷遭遇他人的期待19

第三章女性的情绪阴晴及应对24

第一节情绪自有规律24

第二节情绪的真实可贵——破解情绪密码26

第三节情绪调节之向左走,向右走31

第四节资源取向——压力应对的法宝32

第五节情绪张力下的冲突应对——温柔地坚持35

第四章女性与家庭的联结38

第一节家庭对女性的塑造力38

第二节家庭的情感维度——依恋41

第三节家庭的功能角度——长大后我就成了你?44

第五章女性的人际交往与情感需求47

第一节“沟而通”与“沟之痛”——如何表达自己47

第二节友谊——喜欢和你待在一起48

第三节大学最远和最近的距离——宿舍51

第四节爱情——最喜欢和你待在一起54

第五节恋爱中的界限——亲密还要“有间”58

第六节亲密关系中的阴暗面——误解和分手61第七节与师长和权威的交往——找到自己的相信63

第六章女性的身体与性心理65

第一节女性的外貌和身体的健康65

第二节女性的激情与性欲68

第三节女性月经的文化传说70

第七章女性的职业生涯探索72

第一节女性职业生涯的古今演变72

第二节突破自我设限74

第三节自由,你消费得起吗77

第四节琐事的意义——生活的自然韵味79

第五节女生就业要做什么准备82

第八章女性的心理健康与保健85

第一节女性缺乏安全感?85

第二节女性的情绪健康策略89

第三节情绪健康的主、客观指标92

第四节厌食症与神经症95

第五节健康女性的心理品质97

附录100

参考文献101


前言/序言


《花开无声:内观女性的静默力量》 书籍简介 在喧嚣纷扰的现代社会,女性常常被赋予多重角色,也承受着来自外部的期待与内在的压力。我们渴望在生活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却不时感到迷失、焦虑,甚至怀疑自我。然而,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外在的声名显赫,而是源于内心深处那份安宁与智慧。《花开无声:内观女性的静默力量》并非一本教导女性如何“获得”成功或“改变”自我的教程,它更像是一场温和的邀约,邀请您潜入心灵的静谧花园,发掘并滋养那些早已蕴藏在您生命中的宝贵品质——那些不需言语,却能抵御风雨,让生命之花悄然绽放的静默力量。 这本书的出发点,是看见并理解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独特体验。我们不回避那些可能让女性感到困扰的方面,比如敏感、情感的波动、人际关系的微妙以及对内在需求的探索。相反,我们选择以一种接纳、 empatia(共情)的态度去审视这些,并试图从中提炼出积极的、建设性的视角。本书的核心在于“内观”,它强调向内看,而非向外求。这意味着,我们不会提供一套标准化的“修炼秘籍”,也不会罗列一系列“必须达成”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引导您学会如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何理解情绪背后的语言,如何与自己建立更深厚的联结,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我们认为,女性的“心理素质”并非是某种需要刻意塑造的“坚硬外壳”,而更像是一种内在的“韧性”与“觉知”。这种韧性,体现在面对挑战时的沉静不屈,体现在承受失落后的自我疗愈,体现在感知细微变化时的敏锐洞察。而觉知,则是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清晰认识,包括自己的需求、边界、价值以及潜能。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帮助您培养这份宝贵的韧性与觉知。 内容导览 第一部分:倾听心语——解码内在的对话 感知情绪的细语: 我们将深入探讨女性情绪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里不是要您压抑或控制情绪,而是学习如何识别、理解并接纳它们。我们会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观察情绪的方法,例如情绪日志,以及理解不同情绪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需求。例如,为何有时我们会感到莫名的低落?是身体的信号,还是潜意识的呼唤?又比如,为何我们在某些情境下会格外愤怒?是边界被侵犯,还是未被满足的期待在作祟?本书将帮助您将情绪从“敌人”变成“信使”,理解它们传递的真实信息。 洞察思维的模式: 我们的思想如同花园里的藤蔓,有些能滋养生命,有些则可能缠绕束缚。本书将引导您觉察那些重复出现的、可能限制您发展的负面思维模式,例如“我不够好”、“我无法做到”等。我们不会进行批判,而是以一种好奇和探索的心态,去理解这些思维模式的根源,并学习如何用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视角去重塑它们。这并非“积极思考”的口号,而是关于如何建立更灵活、更支持性的内在对话。 联结身体的智慧: 身体是承载心灵的容器,它储存着我们最真实的感受。本书将强调身体与心灵的紧密联结,并提供一些温和的练习,帮助您重新感知身体发出的信号,释放身体的紧张,并从中汲取力量。这可能包括一些简单的伸展、呼吸练习,以及对身体感受的觉察。您会发现,当您学会倾听身体时,它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应您,带来平静与活力。 第二部分:韧性之花——绽放生命的弹性 建立内在的稳固基石: 在这个充满变迁的世界里,稳定的内心是抵御风浪的港湾。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自我肯定、自我关怀来建立稳固的内在价值感。它不是依赖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源于对自己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接纳。我们会探讨如何识别并肯定自己的优点,如何不被批评和挫折轻易击垮,以及如何培养一种“我值得被爱、被尊重”的内在信念。 涵养应对挫折的智慧: 人生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失落是生命的一部分。本书将引导您学习如何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挫折,不是回避,也不是沉溺,而是从中学习、成长,并重新站起来。我们会分享一些关于“接受”、“放下”以及“从失败中汲取力量”的理念,帮助您在逆境中找到韧性,看到希望。 滋养关系的深度: 女性在人际关系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理解和处理好关系是心灵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关系中保持自我,如何设定健康的边界,如何进行有效而温和的沟通。这并非教您如何“取悦”他人,而是如何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真实且互相滋养的联结,让关系成为您成长的助力,而非消耗。 第三部分:静默力量——发掘生命内在的光芒 边界的艺术: 明确的个人边界是保护内心空间,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本书将帮助您识别自己的边界,学习如何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何拒绝不合理的请求,并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能力。 自我关怀的实践: 在忙碌的生活中,女性常常容易忽视自己的需求。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自我关怀方法,从日常的身体照料,到心灵的放松与滋养,帮助您将自我关怀变成一种习惯,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体现。这包括如何安排独处的时间,如何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以及如何给予自己足够的休息和支持。 静默中的成长: 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宁静的时刻。本书鼓励您拥抱“静默”的力量,学会与自己独处,反思与沉淀。在静默中,您可以更清晰地听到内心的声音,发现潜藏的智慧,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勇气和方向。这并非要求您进行冥想,而是邀请您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留出一些“无所事事”的时间,让心灵得以呼吸和舒展。 发掘内在的价值: 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价值,它不依赖于成就或他人的评价。本书将引导您探索并认识到自己内在的价值,发现并肯定自己的优点、特质和潜力。通过内观,您会逐渐明白,您本身就足够美好,足以被爱,也足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花开无声:内观女性的静默力量》 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与自己和谐共处、并在生活中找到内在平静与力量的女性的书。它没有提供捷径,但它提供了通往内心深处的地图,邀请您踏上这段自我发现与生命滋养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您会发现,最强大的力量,常常就潜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静默时刻,等待着您去发掘,去绽放。它不是关于成为别人眼中“更好”的女性,而是关于成为更真实、更完整的自己,让生命如静水流深,散发出独特而持久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心理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学说。这本书在“情绪认知”和“心理弹性”方面的阐述,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低落,或者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感到焦虑不安。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些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和、稳定。这本书中关于“情绪觉察”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反应并非无缘无故,而是由我们内心的想法和信念所驱动的。通过对这些想法和信念进行审视和调整,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此外,书中关于“心理弹性”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在逆境中成长的可能性。它教导我们如何将挑战视为机遇,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都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充满了实践性的指导,让我觉得学到的东西能够真正地应用到生活中。

评分

我最近在尝试阅读一些能帮助我提升沟通技巧的书籍,而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的内容着墨颇多。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积极倾听”和“有效表达”的章节。我一直觉得,很多冲突和误解都源于沟通不畅,如果我能掌握一些更科学、更有效的沟通方法,不仅能改善我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能在工作中更顺利地与同事合作。书中提到的一些沟通模型,比如“非暴力沟通”,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它强调了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的四个要素,让我意识到过去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和潜在的需求。我尝试着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虽然一开始有些生涩,但确实感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在与伴侣讨论问题时,我不再急于辩驳,而是先尝试去理解他的感受,再去陈述自己的需求,整个沟通过程变得更加平和,也更容易达成共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一点点地引导我去认识到沟通的奥秘,并提供实用的工具和技巧。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自我成长”这个概念非常着迷。我总觉得,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自我成长探索的渴望。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目标设定”和“习惯养成”的讨论。我一直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计划,但常常因为缺乏明确的目标或者难以坚持而半途而废。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我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一步步地去实现它们。它强调了“小步快跑”的原则,让我意识到不必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可以从小的、容易实现的行动开始,逐渐积累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同时,书中对于“习惯养成”的深入剖析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想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总是坚持不下来。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关于如何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的策略,比如“情境提示”、“奖励机制”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开始尝试着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并期待能看到更积极的改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柔和的色彩搭配,以及那带着几分神秘又不失力量感的女性剪影,让我第一眼就觉得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翻开目录,我看到了许多关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章节,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很感兴趣,也觉得非常重要的议题。尤其是一些关于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建立自信、如何处理复杂人际交往的章节,让我觉得与我目前的生活状态有着很强的共鸣。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内在小孩”的概念,这让我联想到我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以及这些经历是如何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现在的想法和行为模式。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自己,就需要深入挖掘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情绪韧性”的培养,这在我看来是现代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快速恢复并继续前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实易懂,没有过于学术化的术语,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能轻松地吸收其中的知识。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关于“自我赋权”的深刻体会。我过去常常觉得,自己的很多选择都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意见的限制,似乎缺乏足够的力量去掌握自己的人生。然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书中关于“自我价值感”和“边界设定”的章节,让我深受触动。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总是害怕拒绝他人,为什么我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本书引导我去认识到,我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而是由我自己来定义的。学会设定健康的边界,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并非自私,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这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我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不再被外界的束缚所困扰。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内心自由的大门,让我重新找回了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