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一大特色是将幽默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以漫画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很多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小人“咕可”和“咕可可”及他们的同伴将陪伴读者的阅读,趣味性十足。而且,本书引用了许多著名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对社会心理学的几个主要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这些概念包括社会影响、认知失调、利他行为、从众、权力服从和群体思维等。作者旨在通过对这些经典社会心理学概念的介绍和阐释,帮助读者初步形成对社会心理学的整体认识,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回答人们对一些常见现象的疑问。本书引用的实验均为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包括斯坦福监狱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以及著名的洞穴公园夏令营等等。这些实验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相关概念,也使得读者能够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其中的伦理问题产生一定的思考。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会相信看起来就很假的谣言?我们为什么会变成冷漠的旁观者,明明我们是很友善的人?我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社会身份产生认同或怀疑?……这些答案你将在《我们为什么做蠢事?》中找到。这本书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教授西尔万?德卢伟的著作。本书主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几个著名概念,包括社会影响、群体思维、从众、权力服从等,并在最后一章向大家介绍了“互连”这一概念。作者所引用的实验均为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包括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以及洞穴公园的夏令营实验等。这给读者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了解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形象直观地学习这些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于心理学实验伦理的思考。全书以漫画故事贯穿,“咕可”和“咕可可”将陪伴你走完这段阅读旅程,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形象生动,是社会心理学入门的有趣之作。
作者简介
西尔万·德卢伟(Sylvian Delouvee),法国雷恩第二大学社会心理学讲师,同时担任《国际社会心理学手册》杂志主编以及网站编辑主任。
玛戈特(Margot),真实姓名为尼古拉?瓦蒂斯(Nicolas Vaidis),玛戈特为其笔名。绘画冒险家,其所有的绘画故事皆取材于自己的环球之旅。同时也是插画家和情景对话与连环画的创作者。这是他第二次以“咕可”们为漫画人物创作科普插图。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译者感言
1. “其他人会怎么做?”
社会影响和社会规范
2. “火星人来了,快逃命吧!”
群体恐慌
3. “好像……”
谣言的传播
4. “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社会影响和从众行为
5. “你很无能!”
社会分类效应
6. “这是世界末日!”
信仰和认知失调
7. “请继续……”
权力服从
8. “你无能为力!”
极化和群体思维
9. “没有,我什么也没听到,怎么了?”
冷漠和旁观者效应
10. “让我出去!”
斯坦福监狱
11. “谁是我的邻舍?”
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
12. “滚吧,蠢货!”
社会思维和“互连”
后记
精彩书摘
我们继续讲述试验流程。当地报纸上的小广告一经登出,就有人应聘来参加学习的实验研究,报酬是4美元。耶鲁大学的研究员接待了两人一组的参与者,并告诉他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惩罚在学习行为中产生的效果。其中一个问题为:“惩罚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如果是的话,惩罚到什么程度才会产生最大的效果?”
接着研究院告诉他们,实验中有两个角色。抽签决定谁扮演“老师”或者“学生”。“学生”要学习一串配对的单词(例如,所对应的词“鸭子—野蛮”“天空—蓝色”等),在记忆这些配对单词的过程中,每出现一个错误,就会受到电击的惩罚。事实上,抽签是骗人的。学生都是同一个人,就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当然,真正的参与者会被给予“老师”的角色,而他们对此毫不在乎,因为重要的是他们害怕被给予“学生”的角色。
被赋予“老师”角色的参与者,坐在电击仪器前。电击仪器有30个操作杆,操作杆根据电压强度,从“弱电击”(15伏特)到“强电击”(450伏特)依次排列。要连续进行40个实验,其中30个重点实验(“学生”故意答错)。如果“学生”在实验进展中抱怨的话,“老师”就会犹豫是否要继续进行,或者他们会想停止电击,这时代表着权威的研究员命令他们继续进行。这四种命令分别代表四种强度的社会压力:
- 请继续,我请求您继续。
- 实验要求您继续。
- 您必须绝对要继续。
- 您没有选择,您只能继续。
米尔格拉姆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实施一系列电击惩罚后,参与者开始拒绝继续试验的平均电击量;另一个方面,尽管“学生”多次求饶,但依然服从指令并使用450伏特电压的参与者人数。在电击过程中,扮演“老师”角色的参与者,刚开始只是简单地要求“先生,让我走吧!”,后来就痛苦地喊道“我不想再进行实验了!我不想再继续了!”, 但他们依然在指令下实施电击。
虽然精神病学家之前说过,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顺从行为,(他们认为,没有一个参与者能够使用到450伏特的电压),所使用的最大电压是120伏特,但实验结果令科学界感到吃惊。62.5%的参与者服从到底,大约2/3的参与者用450伏特的电压处罚“学生”!实验的平均电击电压为350伏特。
在权力服从或者顺从的情景下,个体听从合法权力的直接命令,从而改变他的行为。和其博士论文导师所罗门?阿希一样,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也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了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换句话说,普普通通的男人和女人们怎么能够变成刽子手?米尔格拉姆想要研究这样一个情景,在这个情景里,参与者对自我的挑战要比在阿希的从众实验里更加有难度和更加质疑。因为在阿希实验里,大多数人所施与的压力是隐晦和间接的,并且实验参与者都处于同样的环境。而米尔格拉姆,他的研究,也就是权威带给个体行为的压力,是明确而且直接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影响的根源,也就是权威要凌驾于个体之上。
……
前言/序言
昨天晚上发生的侵犯事件已经刊登在报纸上了:你的一个邻居在她的公寓门前被杀害了。新闻接踵而来。时钟一直往前走,是时候该出发了。您的目光停留在了这个广告上:邻近大学寻找一名研究记忆实验的志愿者。今天晚上您打电话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不能忘了给你女儿所参加的的夏令营邮寄费用 。看,一辆警车停在你家门口。你儿子从楼梯上跑下来,喊道:“这是来找我的!”
这些小故事集中了本书涉及的几个主题。
- 为什么昨天晚上你的邻居和你自己都没有赶来救助这位年轻的女士?
- 为什么在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里,你会电击一个完全陌生的人?
- 为什么你的女儿会在第一时间讨厌一些人并喜欢另外一些人,然而在来夏令营之前她一个人都不认识?
- 为什么你的儿子会因为他的老师,出现在监狱里?
本书的主导思想和书名一样:为什么我们做蠢事?
Psybolg—Understand your mind网站(http://www.spring.org.uk)的作者杰里米·迪恩(Jeremy Dean)在2007年11月写了一篇名为《为什么我们会做愚蠢或不合理的事情:社会心理学的十项研究》的文章。他同意我对本书使用类似的标题,在此对他表示感谢。杰里米·迪恩提出的十项研究和本书选取的研究是不一样的。
为了回答这个宽泛的问题,我将借助社会心理学。现有的社会心理学有很多定义。在这里我将引用魁北克研究者罗伯特·瓦勒朗(Robert Vallerand)在1994年提出的定义:社会心理属于科学研究领域范畴,它对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模式进行分析,而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会受到其他人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每个人各自的特点及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社会事件的影响;另外,社会心理学对心理活动是如何影响社会行为方面也进行了研究。
这门学科结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书中介绍的二十多个心理学试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和其他人带给我们的影响。
我会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这些研究或者传统实验介绍和解释给大家。当然,在众多有趣、独特和惊人的实验中,我会选取对读者最有益的研究和实验。如果你看电视的话,可能会对这些电视剧非常熟悉,例如《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Law&Order;: Special Victims Unit)、《重获新生》(Life)、《犯罪现场调查》(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美眉校探》(Versonica Mars)、《X档案》(The X-Files)、《神秘博士》(Doctor Who)以及《铁证悬案》(Cold Case),某些实验场景会出现在这些电视系列剧中,当然也会出现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我后面会讲到。
尼古拉·瓦蒂斯(Nicolas Vaidis),也就是玛戈特(Margot),再一次接受了我的邀请,为本书增加了两个漫画人物:咕可(Kouik)和咕可可( Kouikette)。这真是一次完美的合作,因为通过插图,读者可以更容易理解书中所讲的各种现象。
阅读完本书后,你会发现,所谓愚蠢或者不合理的行为也许并不是那么没有道理。用一般的眼光来看,某些行为的确愚蠢或者不合理。看上去没有逻辑,但其实这些行为背后暗藏着另外一种逻辑。我只能讲到这里了,还是先请你来发现这些惊人的研究吧。
接下来,我要感谢一些机构和人,以此来结束这个简短的序言。
- 感谢雷恩第二大学社会心理实验室的研究员和我的同事的支持、帮助和建议;
- 感谢西尔薇(Sylvie)和何歌泽娜(Roxane)对原稿给出的中肯评语;
- 感谢玛丽·劳赫(Marie-Laure)的工作;感谢让(Jean)的理解和支持;
- 感谢米歇尔·路易(Michel-Louis)带我进入“互连”的世界,以及其他的一切支持。
- 感谢让·巴普蒂斯(Jean-Baptiste)和玛噶丽(Magali)。
祝阅读愉快!
西尔万·德卢伟
《思维的阴影:探索非理性行为的深层根源》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和扎实的学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之旅,揭示那些常常在我们生活中不经意间闪现,却又影响深远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常常自诩为理性的生物,然而,为何在面对诸多选择时,我们会做出看似愚蠢、事后懊悔的决定?为何有时明知不可为,却依然飞蛾扑火?为何我们会被情绪裹挟,做出冲动之举?《思维的阴影》并非简单地罗列“蠢事”清单,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根本的角度,剖析这些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社会影响以及演化根源。 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系列生动且贴近日常生活的案例,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无论是购物时难以抵挡的促销诱惑,还是社交场合中不自觉的炫耀冲动,亦或是面对风险时过于乐观的判断,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迅速将焦点转移到更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他引入了认知偏差的概念,并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其中几个最为普遍且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例如,确认偏误,即人们倾向于寻找、解读和记住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轻视与之相悖的信息。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和生活化的情境,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偏误是如何在我们看待新闻、选择投资,甚至是评估他人时悄悄发挥作用的。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客观的,但实际上,我们的“理性”可能只是为我们的既有观点服务,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信息茧房。 接着,锚定效应也被深刻地剖析。在定价、谈判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估算,我们常常会无意识地受到第一个接收到的信息(“锚”)的影响,即使这个信息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作者通过对拍卖、商品定价策略的分析,以及一些有趣的心理实验,揭示了锚定效应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和价值判断的。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理性比较,但很多时候,我们已经被第一个数字“绑架”。 损失厌恶是另一个被着重探讨的心理现象。人们对损失的感受远比获得同等收益的感受来得强烈。这意味着,我们为了避免潜在的损失,往往会采取更为保守甚至不理性的规避风险策略,即使这种策略从长远来看并非最优。作者通过对金融投资、健康选择等领域的分析,揭示了损失厌恶是如何让我们在某些情况下错失机会,或者在另一些情况下过度保守,从而阻碍了我们实现更大的收益。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了常见的认知偏差,更在于它试图将这些个体层面的心理现象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演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探讨了社会认同理论,解释了为何我们在群体中更容易盲从,为何“从众”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集体非理性行为可能被放大,形成所谓的“群体极化”或“网络迷因”,其影响之深远,不容忽视。 此外,作者还深入研究了情绪在非理性决策中的作用。情绪并非我们想象中的“理性”的反面,而是我们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情绪失控,例如被愤怒、恐惧或贪婪所主导时,我们的理性思维就会被边缘化,导致冲动和后悔的决定。作者通过对“即时满足偏误”(我们倾向于选择立即的小回报而非延迟的大回报)的分析,以及对“禀赋效应”(我们对自己拥有的物品给予更高的价值)的探讨,展现了情绪如何与我们的认知过程交织,共同塑造我们的行为。 更进一步,《思维的阴影》还将视角投向了演化心理学。作者提出,我们许多看似“愚蠢”的行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可能曾经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例如,在史前时代,对眼前的危险迅速做出反应(即使有时是过度反应)可能比细致的理性分析更能保证生存。同样,对群体归属的渴望,对社会地位的追求,这些在当下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动机,在过去却可能有助于个体在群体中获得保护和资源。理解这些演化遗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行为的根源,并尝试去克服那些已经不再适用的“旧有程序”。 作者并没有将人类描绘成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强调了自我意识和反思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些非理性行为的存在,理解其背后的机制,是改变的第一步。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策略和思考框架,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并挑战自己的非理性倾向。例如,通过“延迟满足”的练习,培养延迟奖励的能力;通过“反事实思考”,分析过去的错误决策,从中学习;通过“批判性思维”,质疑信息来源和自己的假设;以及通过“情境预设”,在可能面临诱惑或压力时,提前制定应对方案。 《思维的阴影》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叙述、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和发人深省的案例。作者的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严谨。他巧妙地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演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人类非理性行为的全面图景。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为什么我们会犯错”,更是关于“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鼓励我们走出思维的舒适区,直面自己内心的“阴影”,用更清醒的意识和更具策略性的方法,去 navigate 这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世界。无论你是希望提升个人决策能力,理解他人行为,还是仅仅对人类的思维奥秘感到好奇,《思维的阴影》都将是一次令人收获颇丰的阅读体验。它将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更智慧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最终,在理解非理性的基础上,走向更理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