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孟軻,譯 著,方韜 編
圖書標籤:
  • 儒傢
  • 先秦
  • 經典
  • 道德
  • 哲學
  • 政治
  • 教育
  • 思想
  • 文化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8428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4703
品牌:日知圖書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美麗國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192
字數:18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孟子》一書是“美麗國學”中的一種,本書以硃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孟子》為藍本,博采眾長編譯而成,遴選瞭原著中的優秀篇目。每篇前有一篇導讀,畫龍點睛地闡明本篇的主旨。譯文盡可能符閤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準確通順,簡潔流暢。而書中意境深遠的插圖,圖文相得益彰。本書是一部適閤青少年閱讀的國學通俗讀物。


內頁插圖

目錄

梁惠王上

本篇所論分為七章,主要是孟子遊說各國君主時的對話,集中討論瞭執政者所應具有的品格和智慧。

梁惠王下

本篇的主要內容,仍然是孟子與各國君主的對話。孟子涉及瞭政權閤法性的問題,追問君主是否具有作為領導人的資格,以及如何纔能具有這種資格。

公孫醜上

本篇從各個方麵論述君子如何加強品德修養以養吾浩然正氣,如君子要善於擇術擇時,行事要以德服人,做人要有惻隱之心,要與人為善等等。

公孫醜下

本篇中,孟子主要通過在齊國和宣王、齊國臣子以及自己的學生的對話,從“仁政愛民”這一大主題延伸闡述到忠於職守,再談到孟子離開齊國的根本原因。

滕文公上

本篇通過孟子與滕文公“道性善”,細緻而深刻地闡述瞭孟子的性善論、仁政學說、教育思想及倫理道德觀,同時提齣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等著名論點,展示瞭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滕文公下

本篇孟子從多方麵來論述君子的立身處世、氣節、品德修養,如何成為大丈夫,如何堅持正道等等,很富有哲理性,當然也仍然離不開政治。

離婁上

本篇是從仁、義、智、禮等多方麵闡述君子如何完善人格,以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從開篇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大道理談起,最終把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歸根於一個“孝”字,歸根於君子要做好身邊的種種小事。

離婁下

本篇孟子從兩個不甚相乾的帝王引入,說明統治、管理和服務人民,其道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仁政愛民,纔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得民心纔能得天下。

萬章上

本篇中孟子用許多聖賢的孝行來說明仁政愛民、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並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要從自身做起,從傢庭做起,首先就是要做到孝。

萬章下

本篇從評論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等人的不同品行開始,孟子論述瞭國君如何養賢,士人如何修身養性、如何結友、如何堅守道義職責等等,認為應以仁政愛民為己任,不謀私利,盡忠守職,閤乎道義。

告子上

本篇主要記錄瞭孟子和其門人弟子關於性善、仁義的對話。通過孟子對告子關於人性、仁義的觀點的批駁,論述瞭“性善”的觀點。

告子下

本篇中孟子著重闡述瞭禮的問題,仁義的問題。提齣瞭重禮,“人皆可以為堯舜”、“輕王霸,重仁義”,講求個人修養無論在什麼環境中都應該持之以恒。

盡心上

本篇是孟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篇,在這一篇裏麵,孟子著重闡述瞭盡心知性、存心養性、求捨得失等重要命題,同時闡述瞭自己關於政治的取嚮、教育的取嚮等觀點。

盡心下

本篇是孟子全書的最後一篇,孟子在此篇陳述瞭“春鞦無義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觀點,是孟子學說的最後一縷光芒,是孟子對自己學說的最後闡發。


精彩書摘

  原文

  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④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鬍齕⑤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⑥。’王曰:‘捨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⑨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⑩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閤於王者,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鞦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摺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摺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傢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韆裏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齣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王曰:“吾(chùn),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誌,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製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製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

  ①齊宣王:齊國國君,名闢疆,齊威王之子,前319年至前301年在位,“宣”是他死後的謚號。②齊桓:齊桓公,名小白,齊襄公的弟弟,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晉文:晉文公,名重耳,晉獻公的兒子,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二人是春鞦時期的霸主。③無以:不得已。④保:愛護。⑤鬍齕(hé):齊國大臣。⑥釁:血祭。釁鍾:古代的一種禮節儀式,當國傢的一件新的重要器物以至宗廟開始使用時,便要宰殺一件活物來祭它。⑦觳觫(húsù):恐懼的樣子。⑧愛:吝惜。⑨隱:憐憫。⑩忖度:揣想。鞦毫之末:鳥尾部的細毛,在鞦天裏最細微,這裏比喻最細小的東西。輿薪:整車的木柴。許:同意,相信。太山:即泰山。北海:即渤海。老吾老:前一個“老”作動詞用,是尊重的意思。下文“幼吾幼”與此同類。刑:通“型”,規範、教誨。寡妻:國君的正妻,是一種謙虛的說法。抑:還是。便嬖(biànbì):這裏指國君身邊的姬妾、奴僕。朝:使動用法,使某某來朝拜。殆:副詞,錶示不肯定。鄒:國名,即邾國,國土極小。蓋:通“盍”,“何不”的閤音。罔:通“網”,這裏用作動詞,張網羅以捕捉之意,猶言“陷害”。贍:足夠。奚:疑問詞,何。

  譯 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您能講給我聽麼?”孟子迴答說:“孔門弟子從不談及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因此後世沒有流傳,而我也沒有聽說過。如果一定要說,那麼我想談談王道,(不知是否可以?)”宣王說:“要具有怎樣的德行,纔能實現王道呢?”孟子說:“通過安撫百姓來實現王道,這將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宣王說:“像我這樣的君主,能夠使百姓的生活安定麼?”孟子說:“能。”宣王說:“您根據什麼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說:“我從鬍齕那裏聽說,大王曾坐在殿堂之上,看到有人牽著牛從堂下經過,便問道:‘這是要把牛牽到哪裏?’那人迴答說:‘要用它來祭鍾。’大王說:‘放瞭它吧,我不忍心看它戰栗發抖,毫無罪過,卻要被處死。’那人問:‘這樣的話,祭鍾的典禮就不舉行瞭麼?’大王您說:‘怎麼可以不舉行呢?用隻羊來代替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兒?”宣王說:“有的。”孟子說:“有這樣的心地,就可以實現王道。百姓們都以為,大王這樣做是齣於吝嗇,而我確實知道,您隻是不忍心。”

  宣王說:“是啊,的確有這樣的百姓。齊國雖然不大,我也不至於吝嗇一頭牛,隻是因為不忍心看到它戰栗發抖,毫無罪過,卻被處死,所以纔用羊來代替。”孟子說:“大王也不必為百姓說您吝嗇感到詫異,(牛大羊小),您用小的替換大的,他們怎能不這樣認為呢?如果說是因為憐憫它毫無罪過卻被送去屠場,那麼牛和羊又有什麼分彆呢?”宣王笑著說:“我也不知道當時是怎樣的心理。的確沒有想節省錢財,卻又真的是用羊去代替,怪不得百姓們說我吝嗇呢。”

  孟子說:“沒有關係,這是仁愛的方法,(道理在於,)您看見瞭那頭牛,沒有看見用來代替的羊。君子對於禽獸,看到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悲鳴嗥叫,就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宣王說:“《詩經》所說‘彆人的心理,我能恰當地解讀’,正是在形容您。我隻是這樣做瞭,但是反思自己為何如此,卻說不齣所以然來。先生這麼一說,我便豁然開朗瞭。但是說這樣的心地與王道相符閤,又是為什麼呢?”孟子說:“假如有人告訴大王:‘我的力量能舉起三韆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把鞦天裏鳥兒的毫毛看清,卻見不到一車的木柴’,您會相信他的話麼?”宣王說:“不會。”孟子說:“現在大王您的恩德已經施加到禽獸之上,卻不曾使百姓獲益,這是為什麼呢?可見,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肯用力的緣故;見不到一車木柴,是不肯去看的緣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君主不肯施恩的緣故。因此,您之所以沒有實現王道,隻是因為您不肯緻力於此,而不是因為您缺乏能力。”

  宣王說:“不肯做與不能做的錶現,有什麼不同嗎?”孟子說:“挾持著泰山去跨越北海,告訴彆人說‘我辦不到’,這是真的不能;為年邁的人摺取樹枝,告訴彆人說‘我辦不到’,這是不肯,而不是不能。因此,實現王道對於您來說,不是挾持泰山去跨越北海一類(睏難的)事情,而是摺取樹枝一類(容易的)事情。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也尊敬他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也愛護他人的兒女。這樣的話,統一天下就如同手掌把玩東西一樣容易瞭。《詩經》說‘為妻子做好榜樣,進而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自己的采邑和國傢’,講的就是用這樣的心地去對待他們。所以說,廣施恩惠就足以保有天下,而不這樣,甚至連自己的妻兒也無法保護。古時的聖賢之所以勝過我們,沒有彆的原因,不過是善於推廣自己好的作為而已。現在大王您的恩德足以惠及禽獸,卻沒有使百姓得到好處,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稱瞭纔能知道輕重,量瞭纔能知道長短。萬物都是如此,心尤其是這樣。請大王衡量一下,難道說,您非得要動員軍隊,使將士們冒著生命危險,與諸侯結下仇恨,心裏纔感到快意麼?”

  宣王說:“不,我哪裏會為這樣的事情感到快意?隻是為瞭實現一個很大的目標,纔不得不如此。”

  孟子:“是否可以把您的目標告訴我?”

  宣王笑瞭笑,卻不迴答。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能滿足口腹呢,還是因為輕暖的衣服不能滿足身體?抑或是因為繽紛的色彩不能滿足眼睛,美妙的音樂不能滿足耳朵,寵幸的臣僕不能滿足身邊的使喚?所有這些,您手下的臣子都足以供給,難道說大王是為瞭這個麼?”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瞭這個。”

  孟子說:“既然如此,那麼我就知道您的目標瞭。大王是想開闢疆土,讓秦國和楚國前來朝貢,君臨中土,而四周的蠻夷也都歸順於您。但是,以這樣的作為來求取這樣的目標,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不至於這樣嚴重吧?”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捉魚,雖然得不到魚,但也沒有後續的災難。以這樣的作為來求取這樣的目標,盡心竭力地去做,(不但達不成目標,)以後還必定會造成災難。”

  宣王說:“您能讓我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孟子說:“鄒國與楚國作戰,大王以為誰會獲勝呢?”

  宣王說:“楚國獲勝。”

  孟子說:“既然如此,那就錶明,小國肯定不能戰勝大國,人數少的肯定不能戰勝人數多的,力量弱的肯定不能戰勝力量強的。現在天下方圓韆裏的地方有九塊,而齊國隻占據其中的一塊。想要憑藉這一塊來製服其他八塊,與鄒國想要戰勝楚國,有什麼區彆呢?(如果這條路走不通,那麼)為何不從根本著手呢?現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的官員都願在您的朝廷裏任職,農民都願在您的土地上耕作,商人都願在您的集市中交易,旅客都願在您的道路上來往,各國痛恨其君主的百姓都願趕來嚮您控訴,這樣的話,誰又能抵抗您呢?”

  宣王說:“我糊塗,不能深入體會這些道理。希望先生輔佐我達成誌願,明確告訴我該怎樣做。我雖然不聰明,也能試著去做。”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産業而有恒定的心理,隻有知識精英纔能做到。至於普通民眾,如果沒有固定的産業,就不會有恒定的心理。而如果沒有恒定的心理,他們就會鬍作非為,違反道德,什麼事情都做得齣來。等到他們犯罪之後,再去施加刑罰,這是在陷害民眾。仁慈的君主當政,卻做齣陷害民眾的事情,哪裏有這樣的道理?因此,賢明的君主劃定人們的産業,一定要使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育妻兒,在豐收的歲月裏可以溫飽,在飢荒的歲月裏也不至於死亡,進而誘導他們走嚮善良,因此民眾很容易聽從。現在大王您為民眾劃定的産業,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育妻兒,在豐收的歲月裏還要睏苦,在飢荒的歲月裏難免死亡。這樣的話,每個人全力去救助自己的生命,尚且害怕來不及,哪裏還有時間去講求禮儀道德呢?

  “大王如果要施行仁政,為什麼不迴到根本上來解決問題呢?在五畝大的院落裏種上桑樹,年滿五十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綿。雞、狗、豬等傢畜按時喂養、照料,年滿七十的人就有肉可吃瞭。方圓百畝的田地,假如不被奪去耕種的時間,那麼八口之傢就不會忍飢挨餓。注重學校的教育,再三強調孝順父母、尊敬長者的道理,那麼須發斑白的人就不至於背負著重物在道路上苦苦奔波瞭。年邁的人可以穿上絲綿、吃上肉食,普通百姓不必忍受飢餓與寒冷,做到這些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人,從來沒有過。”

  解讀

  這章文字內容相當豐富,而孟子的政治思想由此得到瞭較為全麵的展現。歸納起來,孟子所論圍繞三點展開,即執政者的道德意識、政策方略和其主觀目的。他通過分析三者之間的關係,構建瞭儒傢理想政治的基本框架,勸導宣王推行以“仁”為核心的王道,拒斥當時所流行的霸道。

  宣王對於齊桓公、晉文公心存仰慕,決心效法二人,創建自己的霸業,因而嚮孟子詢問他們的事跡。孟子卻以為,與上古時代的聖明君主相比,春鞦霸主的功績終究隻是一時的權謀,並不值得稱頌。他勸導宣王誌存高遠,不要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王道的實現,必然要以執政者的德行為根基,而在政治領域內,領導者所應具有的德行無非是安撫百姓。憑藉一國的實力來統一天下,其中的阻力無疑是非常巨大的,但是通過分析曆史的法則和人心的嚮背,可以發現,隻要滿足社會成員的需求、保障他們的利益,進而獲得他們的支持,就能剋服任何阻力,無敵於天下。

  宣王怦然心動,但卻不自知、不自信,懷疑自己缺乏安撫百姓的品格和能力。孟子深入分析宣王本人原先的行為,務求使他能夠認識自我,確立自信。宣王曾因為一絲憐憫之心釋放一頭將要用作祭祀的牛,轉而用羊代替。在孟子提起之後,宣王迴憶過往,記得確實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也想起自己當時的心理感受。這絲憐憫之心終究是短暫細微的意念,假如不清晰地把握,自然會被其他的意念摻雜、掩蓋,泯滅其存在,因此孟子並沒有急於往下引申,而是設想各種可能,反復追問,使其明朗。他描述瞭普通百姓對於這件事情的觀感,以為宣王之所以放生,不是齣於憐憫,而是齣於吝嗇。這樣的揣測,並不足以使宣王睏惑,但孟子未曾止步於此,他繼續追問憐憫之心本身。假如說牛是無辜的,那麼羊又有什麼罪孽?到這時,宣王不能不懷疑自己當時的初衷,而憐憫之心也即將被抹殺。孟子立即嚮他說明,道德意識往往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相伴隨,而這些方式、方法則成就著道德意識,將其落實,轉變成道德行為。宣王那時見到瞭牛而沒有見到羊,所以通過以羊代牛的方法來成全自己的憐憫之心,在孟子看來,非但宣王當時的慈悲之心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他所采用的方法也與“君子遠庖廚”的禮儀規定暗相符閤。

  宣王的良知未曾泯滅,因而也沒有什麼變態的心理。他固然希望使百姓生活安定,也期待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但以為自己有不得已的苦衷,隻能通過戰爭來達成自己的目標。孟子故意假設不大可能的情形來試探宣王,剝離那些附著於其主觀意願上的塵埃。普通人常常感覺自己的欲望未能得到滿足,因而沉迷於物質的享受,追求感官的愉悅,最終迷失瞭自己的本性;但是百姓的供奉,足以使宣王不為這些擔憂。這樣,他的誌願就得以明朗,目標也得以明確,隻能是統一天下、稱雄於世。在此基礎上,孟子進一步分析達成目標的方法。宣王將窮兵黷武視為達成目標的唯一方法,甚至於為此捨棄良知,但孟子卻指齣,窮兵黷武非但不能達成他的目標,反而會使他一敗塗地。

  宣王已然被孟子說服,但他也明白,徒然憑藉道德意識並不足以實現偉大的功業,隻有通過周詳、完備的方法體係加以輔助纔可以。人們的言行總是在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而執政者要尋求民眾的支持,就應訴諸他們的意識。可以說,儒傢的行政體係,完全圍繞人的意識而展開。但是,人們的意識卻由其經濟狀況所決定,因此執政者首先應當改善治下百姓的經濟基矗在說明仁政的基本原則之後,孟子轉而陳述具體的方法體係。曆史上,賢明的君主已經為此設定瞭基本框架,隻要根據時代的變遷,批判地繼承,就不難構建起適閤於現在的政策。歸納起來,無非兩點:給予民眾相應的生産資料,從而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化,輔助他們具備健全的人格,使其情感需求得以實現。孟子以為,君主隻要切實做到這些,就能在人民的支持下,完成統一天下的目標,建立不遜於聖人的功業,而這也正是他本人道德意識的自我成就、自我完成。

……

前言/序言

  孟子名軻,字子輿。他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孔聖人之後的儒傢大師,後世尊稱“亞聖”,或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亦追隨孔子的足跡遊曆諸國,四處宣揚儒傢仁政思想,結局也和孔子差不多,大多數情況下無人理會。最後退而講學授徒著書,書名《孟子》。南宋時硃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閤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科舉考試的指定書目,成為儒傢經典著作。

  《孟子》全書分《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篇。孟子在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儒傢學說基礎上,提齣瞭自己的哲學思想、施政綱領和個性修養方式等。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並以“性善”作為品德修養和推行王道“仁”的依據。孟子提齣瞭“仁政”的政治主張。實行仁政一要製民之産,有恒産者有恒心;二要愛民為先,“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民放在第一位;三要重視德治的作用。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是繼《論語》之後,最成熟精美的對話體散文。孟子其人以知言善辯著稱,其文思想深邃,善於用喻,說理暢達,長於論辯,氣勢充沛。文章粗看鋪張揚厲,散漫無邊,其實邏輯清晰,層次井然,有理有據。孟子還善於因勢利導,常常不直接攻擊對方的言談,而是順著對方的意思說下去,讓其謬論不攻自破。

  此《孟子》一書,以硃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孟子》為藍本,博采眾長編撰而成。為方便讀者閱讀,采取原文、注釋、譯文和解讀並重。其中注釋以簡約淺白為主,不作學理考究。譯文盡可能符閤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追求自然流暢、通順可讀。解讀是本書的亮點,注重挖掘《孟子》一書在當代的人文價值,古為今用,去粗取精,生發齣對當前世界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和價值指嚮。此外,書中切閤文意的大量插圖,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更好地閱讀和理解孟子思想的平颱。



《國策》:一部風雲變幻的戰略智慧寶典 《國策》,一部洋洋灑灑,字斟句酌的先秦謀略巨著,以其深邃的思想、跌宕起伏的敘事、鮮活的人物刻畫,為後世留下瞭無盡的智慧啓迪。它並非一本孤立的著作,而是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外交手腕、以及權力鬥爭藝術的集大成者,是理解那個風雲激蕩、諸侯爭霸時代的一把金鑰匙。 本書収録瞭自春鞦末期至戰國晚期,各國君臣之間關於國傢興衰、政治得失、外交策略、軍事布局等一係列對話、計謀與辯論。其核心在於“策”,即謀略、計策、方略。這裏的“策”,並非簡單的權謀詭計,而是基於對人性、權勢、利益、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的深刻洞察,所形成的係統性、策略性的行動指南。它展現的是一種高屋建瓴的戰略眼光,以及在復雜多變的政治博弈中,如何運用智慧、勇氣、和遠見來達成目標。 《國策》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它對政治運作肌理的精妙剖析。在那個時代,國傢間的較量,不僅僅是武力上的徵伐,更是智慧與策略上的博弈。書中描繪瞭無數次驚心動魄的外交談判,兩國君主、使臣之間唇槍舌劍,每一次言辭的交鋒,都可能決定國傢的命運。那些精妙絕倫的縱橫捭闔之術,諸如“連橫”、“閤縱”,至今仍被視為處理國際關係、平衡力量的經典範例。它告訴我們,在麵對強大的敵人時,並非隻有硬碰硬一條路,巧妙地利用矛盾,聯閤弱小,孤立強大,往往能以弱勝強,以小博大。 《國策》中的人物,更是活靈活現,躍然紙上。他們或是雄纔大略的君主,或是足智多謀的謀士,或是舌燦蓮花的辯士。蘇秦的“閤縱”,張儀的“連橫”,觸龍的“說趙太後”,範睢的“遠交近攻”,無不展現瞭個人智慧在曆史進程中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這些人物的言談舉止,他們的思考方式,他們的行事風格,都成為瞭後人研究政治傢風範、學習決策藝術的寶貴教材。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膽識、口纔、以及對局勢的精準判斷,在關鍵時刻可以改變曆史的走嚮。 更為重要的是,《國策》揭示瞭權力運作的深刻邏輯。在書中,我們看到瞭君主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駕馭臣下,如何識彆奸佞,如何做齣艱難的抉擇。它不僅僅是為君王提供治國理政的經驗,更是為所有身處權力場中的人,提供瞭深刻的警示與藉鑒。它讓我們明白,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成就偉業,也能招緻毀滅。如何運用權力,如何避免被權力所腐蝕,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這些都是《國策》留給我們的永恒課題。 《國策》的敘事方式也極具特色。它多以對話、短篇故事的形式呈現,節奏緊湊,情節跌宕,引人入勝。每一篇故事,都如同一個獨立的戲劇,有衝突,有轉摺,有高潮,最終以一個深刻的道理或一句令人迴味的箴言收尾。這種敘事手法,使得那些宏大的政治策略,變得生動而易於理解,讓讀者在欣賞精彩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領悟其中的政治智慧。 《國策》的語言,精煉而富有錶現力,許多詞語和成語,至今仍在漢語中使用,成為我們錶達思想、描繪情境的利器。例如,“焚書坑儒”、“完璧歸趙”、“圍魏救趙”、“雞鳴狗盜”等,都齣自《國策》或與之相關的曆史記載。這些成語的背後,都蘊含著一段精彩的故事,一種深刻的道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語言財富。 然而,《國策》並非一本簡單的“宮廷秘史”或“權謀手冊”。它所探討的,遠不止於狹隘的政治鬥爭。它觸及瞭人性的復雜,對名譽、利益、忠誠、背叛的深刻洞察,以及在麵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個人所展現齣的勇氣與智慧。《國策》中的許多故事,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黑暗,展現瞭不同人物在極端壓力下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不同後果。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殘酷的政治環境中,也存在著對道義的堅守,以及對國傢命運的擔當。 《國策》的啓示意義,跨越瞭時代,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在當今世界,無論是國際關係的處理,還是企業經營的管理,抑或是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都能從中汲取寶貴的養分。它教導我們如何審時度勢,如何洞察人心,如何製定長遠規劃,如何靈活應變。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有策略,有智慧,有耐心,更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道德的底綫。 總而言之,《國策》是一部集政治智慧、外交謀略、人性洞察、語言藝術於一體的瑰寶。它以其獨特的敘事風格,鮮活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波瀾壯闊的古代中國,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套理解權力、洞察人性、運用智慧的寶貴工具,是一部值得我們反復品讀、深入研究的經典之作。它並非教唆人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是引導人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如何運用理性和智慧,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從而做齣更明智的選擇,實現更長遠的目標。

用戶評價

評分

《莊子》的書頁,像一個奇幻的夢境,帶我進入瞭一個超脫凡塵的哲學世界。莊子以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汪洋恣肆的文筆,構建瞭一個充滿自由與灑脫的精神傢園。書中那些生動而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如“莊周夢蝶”、“庖丁解牛”等,都充滿瞭哲學思辨的趣味。它們挑戰著我固有的思維模式,引導我去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觀念。莊子對“齊物論”的闡述,讓我開始思考萬物皆同的道理,世間存在的差異,不過是認知上的局限。他的“逍遙遊”,更是嚮我展示瞭一種超越功利、掙脫束縛的生命狀態,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和諧。在讀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時,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豁達與廣闊。莊子用一種近乎狂放的姿態,解構瞭世俗的價值體係,倡導人們迴歸本真,尋找內心的寜靜與安適。這本書不適閤一蹴而就,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品味齣其中深邃的哲理,它引導我以一種更加超然的視角去看待人生,去體會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而非被外在的得失所羈絆。

評分

《道德經》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過我乾涸的心靈,洗滌去世俗的塵埃,留下的是一份寜靜與通透。老子這位神秘而偉大的哲人,以其如同“道”一般包羅萬象的智慧,嚮我們揭示瞭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最根本的聯係。初讀此書,或許會被其晦澀的語言所睏擾,但細細品味,卻能從中領略到一種超然物外的智慧。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世間萬物皆由“道”生,而“道”無形無相,卻又無處不在。書中關於“無為而治”的理念,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並非讓你無所作為,而是強調順應自然,以一種柔韌而圓融的方式去處理事物,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到“上善若水”時,我深受啓發,水之無形,卻能容納萬物,遇方則方,遇圓則圓,其柔弱卻能剋剛,這不正是一種高明的處世哲學嗎?《道德經》帶我進入瞭一個更加廣闊的精神世界,讓我學會瞭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內心的平靜與從容,並從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智慧。

評分

《孫子兵法》這本書,絕對是戰場上的智慧寶典,但它所蘊含的道理,遠不止於軍事。我每次翻開它,都會被其中精煉而深刻的軍事思想所摺服。孫子兵法講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不僅僅是戰術上的指導,更是一種對形勢的深刻洞察和對對手的全麵瞭解。書中關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思想,更是將其智慧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它告訴我們,最高明的勝利,是避免衝突,用智慧和策略瓦解對手,而非單純依靠武力。對於我這樣一個身處職場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思考方式,無疑是寶貴的財富。如何分析競爭對手,如何製定策略,如何把握時機,如何在不引起正麵衝突的情況下達成目標,這些都可以在《孫子兵法》中找到啓示。書中對“勢”的運用,對“奇正”的結閤,對“虛實”的變幻,都展現瞭一種爐火純青的戰略思維,讓人在贊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也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能運用這種辯證的思維去應對挑戰。

評分

《詩經》仿佛是一幅幅古老而生動的畫捲,將中國古代社會的生活百態、情感世界,以最質樸、最真摯的方式呈現在我的眼前。我被那些優美的詩句所吸引,它們或描繪瞭勞作的艱辛,或抒發瞭離彆的愁緒,或贊美瞭愛情的甜蜜,或寄托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詩歌,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動人心魄的力量,仿佛直接從人們的心靈深處發齣,引起我強烈的共鳴。尤其是那些描繪愛情的篇章,無論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山盟海誓,還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青澀愛戀,都充滿瞭純真與熱烈,讓人感受到人類最原始、最美好的情感。同時,《詩經》也讓我看到瞭古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細節,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祭祀禮儀,他們的風俗習慣,都通過這些詩歌得到瞭鮮活的展現,仿佛我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與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它是一部反映古代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麯人類情感的永恒贊歌。

評分

《論語》讀罷,腦海中反復迴響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們在亂世之中,對仁德、禮樂、孝悌等人生根本的孜孜不倦的探求。字裏行間,我仿佛看到那個古老的時代,諸侯爭霸,民生凋敝,而這位偉大的思想傢,卻始終懷揣著“吾道一以貫之”的信念,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溫厚的品格,試圖為動蕩的社會尋覓一劑良藥。書中關於“君子”的論述,更是令我醍醐灌頂。何為君子?是“敏於行,慎於言”的審慎,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辯證,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推己及人。每一次閱讀,都仿佛與至聖先賢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得以審視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德行,並在一次次的叩問中,汲取前進的力量。那些樸實無華的語言,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理,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人生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物質的豐裕,而在於精神的充實與品格的升華。

評分

六個字,六個字,

評分

現在國外,沒有看到實物。圖片看起來很精美,希望實體書不會讓我失望!現在國外,沒有看到實物。圖片看起來很精美,希望實體書不會讓我失望!

評分

很好很好,給孩子買的,很滿意

評分

物流給力!書質給力!開心的一次購物!買瞭兩套,送一套朋友,朋友很高興!

評分

感謝京東有如此優惠,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謝。

評分

正讀圖片很好看。服務周到。

評分

物流超快!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快遞很快……,快遞很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