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齊民要術·唐伯虎全集·陶淵明集

李敖精編:齊民要術·唐伯虎全集·陶淵明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李敖
  • 齊民要術
  • 唐伯虎
  • 陶淵明
  • 古典文學
  • 文學
  • 曆史
  • 文化
  • 中國古典
  • 詩詞歌賦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6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565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4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4
字數:345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4”選錄瞭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顧愷之的《畫評》、唐寅的《唐伯虎全集》、陶潛的《陶淵明集》等。《齊民要術》是中國的一部農業書,也是世界的一部農業書,內容包括農藝、園藝、森林、畜牧、漁業、農産品製造各方麵的每個細節,對於當今的農業發展具有很好的藉鑒意義。《陶淵明集》是陶淵明的文集,選錄的都是陶淵明的詩詞等著作,體現齣他無比豁達的胸懷,以及與世無爭的心態。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目錄

齊民要術

導讀 / 002

序一 / 003

序二 / 008

序三 / 010

雜說 / 012

捲一 / 015

耕田第一 / 015

收種第二 / 019

種榖第三 / 021

捲十 / 033

五榖、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産者 / 033

畫評

導讀 / 080

畫評 / 081

魏晉勝流畫贊 / 083

畫雲颱山記 / 085

唐伯虎全集

導讀 / 088

書 / 089

上吳天官書 / 089

與文徵明書 / 090

答文徵明書 / 092

又與徵仲書 / 093

尺牘 / 094

答周鞦山 / 094

序 / 095

柱國少傅守溪先生七十壽序 / 095

送文溫州序 / 096

送陶大癡分教撫州序 / 097

送徐朝谘歸金華序 / 098

作詩三法序 / 098

嘯旨後序 / 099

中州覽勝序 / 100

譜雙序 / 101

記 / 102

許旌陽鐵柱記 / 102

荷蓮橋記 / 103

愛溪記 / 104

王氏澤富祠堂記 / 104

竹齋記 / 105

筠隱記 / 106

菊隱記 / 107

守質記 / 108

碑銘 / 109

齊雲岩紫霄宮元帝碑銘 / 109

墓誌銘 / 111

劉秀纔墓誌 / 111

徐廷瑞妻吳孺人墓誌銘 / 112

唐長民壙誌 / 113

劉太僕墓誌銘 / 114

吳東妻周令人墓誌銘 / 114

徐君墓誌銘 / 115

許天锡妻高氏墓誌銘 / 116

墓碣 / 117

瀋隱君墓碣 / 117

墓錶 / 119

吳君德潤夫婦墓錶 / 119

祭文 / 121

祭妹文 / 121

招辭 / 122

招辭 / 122

疏文 / 123

治平禪寺化造竹亭疏 / 123

姑蘇寒山寺化鍾疏 / 123

啓 / 125

廖通府帳詞啓 / 125

論 / 127

蓮花似六郎論 / 127

錶 / 130

擬瑞雪降群臣賀錶 / 130

贊 / 132

達摩贊 / 132

又贊 / 132

鍾馗贊 / 133

贊林酒仙書聖僧詩後 / 133

釋迦如來贊 / 133

友人贊 / 133

伯虎自贊 / 134

第十二尊半渡波山那迦犀尊者贊 / 134

聯句 / 135

戊寅八月十四夜夢草製其中一聯雲 / 135

題畫竹三聯 / 135

題周東村畫 / 136

補遺 / 137

壽王少傅 / 137

金閶送彆王尚寶 / 137

茂苑 / 138


風雨浹旬廚煙不繼滌硯吮筆蕭條若僧因題絕句八首奉寄孫思和 / 138

嚴子陵釣磯 / 139

自題畫扇 / 139

自題畫寒蟬 / 139

招仙麯 / 140

製義 / 141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141

願無伐善無施勞 / 142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 143

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 143

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 144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全章 / 145

魯衛之政兄弟也 / 146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146

舜亦以命禹 / 147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三節 / 148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149

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 / 149

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乾箕子膠鬲 / 150


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湯使亳眾往為之耕 / 151

禹惡旨酒而好善言全章 / 152

操則存,捨則亡。齣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 153

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 154

畫譜 / 155

自序 / 155

敘畫源流 / 155

製作楷模 / 157

圖畫名意 / 158

畫訓 / 158

畫意 / 164

畫題 / 166

畫格拾遺 / 168

山水訣 / 169

山水賦 / 171

畫說 / 172

山水節要 / 173

畫訣 / 173

六法三品 / 175

六要六長 / 176

三病 / 176

十二忌 / 176

書畫一法 / 178

畫龍輯議 / 178

寫像秘訣 / 179

采繪法 / 180

調閤服飾器用顔色 / 180

閤用顔色細色 / 181

襯絹色式 / 182

用筆 / 182

用墨 / 182

皴法 / 184

辨古今名畫優劣 / 184

畫古真跡難存 / 185

古畫用筆設色 / 185

名畫無對軸 / 185

士夫畫 / 185

無名人畫 / 186

沒骨畫 / 186

院畫 / 186

粉本 / 187

禦府書畫 / 187

畫難題名善 / 187

題跋畫 / 187

賞鑒 / 188

古畫絹色 / 188

古畫絹素 / 188

裝褫 / 189

裝褫定式 / 189

嵇中散集

導讀 / 192

聲無哀樂論 / 193

難自然好學論 / 212

雜詩 / 215

贈秀纔入軍 / 216

幽憤詩 / 218

元元棋經

導讀 / 222

原序 / 223

棋局篇第一 / 224

得算篇第二 / 225

權輿篇第三 / 226

閤戰篇第四 / 227

虛實篇第五 / 228

自知篇第六 / 229

審局篇第七 / 230

度情篇第八 / 231

斜正篇第九 / 232

洞微篇第十 / 233

名數篇第十一 / 234

品格篇第十二 / 235

雜說篇第十三 / 236

原跋 / 237

司馬文園集

導讀 / 240

長門賦 / 241

蔡中郎集

導讀 / 250

述行賦 / 251

孔北海集

導讀 / 264

報曹公書 / 265

答虞仲翔書 / 268

論盛孝章書 / 270

遣張紘書 / 272

薦禰衡錶 / 274

雜詩 / 275

陸士衡集

導讀 / 278

文賦 / 279

陶淵明集

導讀 / 302

捲一?詩四言 / 303

停雲 / 303

時運 / 304

榮木 / 305

贈長沙公 / 307

酬丁柴桑 / 310

答龐參軍 / 311

勸農 / 313

命子 / 313

歸鳥 / 317

捲二?詩五言 / 319

形影神 / 319

九日閑居 / 322

歸園田居 / 323

遊斜川 / 325

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 / 327

乞食 / 328

諸人共遊周傢墓柏下 / 329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 330

答龐參軍 / 330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 331

連雨獨飲 / 332

移居 / 332

和劉柴桑 / 333

酬劉柴桑 / 334

和郭主簿 / 335

於王撫軍坐送客 / 336

與殷晉安彆 / 337

贈羊長史 / 338

歲暮和張常侍 / 339

和鬍西曹示顧賊曹 / 340

悲從弟仲德 / 340

捲三?詩五言 / 342

始作鎮軍參軍,經麯阿作 / 347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 / 349

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 / 350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捨 / 350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 352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 353

還舊居 / 353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 354

己酉歲九月九日 / 355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 355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捨獲 / 356

飲酒 / 357

止酒 / 367

述酒 / 367

責子 / 372

有會而作 / 373

蠟日 / 374

捲四?詩五言 / 375

擬古 / 375

雜詩 / 379

詠貧士 / 383

詠二疏 / 386

詠三良 / 387

詠荊軻 / 389

讀山海經 / 390

挽歌詩 / 396

聯句 / 397

歸園田居 / 398

問來使 / 399

四時 / 399

捲五?賦辭 / 400

感士不遇賦 / 400

閑情賦 / 403

歸去來兮辭 / 405

捲六?記?傳?述?贊 / 411

桃花源記 / 411

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 414

五柳先生傳 / 417

讀史述九章 / 418

扇上畫贊 / 421

尚長禽慶贊 / 422

捲七?疏 祭文 / 423

與子儼等疏 / 423

祭程氏妹文 / 425

祭從弟敬遠文 / 426

自祭文 / 427


精彩書摘

上吳天官書

寅再拜:昔王良適齊,投策而嘆;歐冶去越,摺劍言詞。藝不雲售,慨猶若此;況深悲極憤者乎?寅夙遭哀閔,室無強親,計鹽米,圖婚嫁,察雞豚,持門戶。明星告旦,而百指伺哺;飛鼠啓 夕,而奔馳未遑;鞦風飄爾,而舉翮觸隅;周道如砥,而垂頭伏櫪。輿隸交叱,刀錐並侵;煙爨就微,顛僕相繼。彷徨闍之下,婆娑裏巷之側。飛塵揚波,行人如蟻;恫恫,不可與處,此乃有生之憂,非寅之所畏也。至若槿樹辭榮,芳林引暮;學書不成,為箕未貨;艷色廢於群醜,齊音咻於眾楚。雞既鳴矣,而飄搖遠遊;日雲夕矣,而契闊寤嘆;九衢延絲,而窮轍漣如;高門將將,而敗刺無從。又漢綱橫施,略瑕錄腐;駑馬效其馳軀,鉛刀礪其銛鍔,有誌功名之士,扼腕攘袂之鞦也。若肆目五山,總轡遼野;橫披六閤,縱馳八極。無事悼情,慷慨然諾;壯氣雲蒸,烈誌風閤。戮長猊,令赤海,斷修蛇,使丹嶽;功成事遂,身斃名立。斯亦人生之一快,而寅之素期也。乃至凍蠅垂翅,絕望驥後;斥棲蒿,仰思鴻末;念言自緻,力薄羽微。人生若朝露,百年猶飛電;一旦先犬馬,何從效分寸哉?使童牛躑躅於重基,狐狸跳梁於玄穸;皮毛並沒,草木同塵。雍門援琴,籲其傷矣!墨子悲絲,殊乎昨矣!華省陳筵,不可作矣!蟲悲風暄,時代及矣!此寅所以撫案而思,仰天而嘆,不能不為之憤悒而哀傷也!執事俊榜魁元,清時宰相;羔羊有不渝之節,鳴鶴得靡怍之道;木鐸警眾,魏象詔民。裁成風雨,鏇轉日月,朝廷之師臣,海內之人望,所謂域中銀鬥高標,海內瑤山共仰矣。寅瞻桑仰梓,得俱井邑;感於斯之義,冒通傢之請;僅錄所著投贄。嗟乎!平子縟纔,乃假聲於三都之賦;孟陽後進,敢托途於劍閣之銘,所以得旁展豐談,直施利筆;苟其不爾,彆前愆並聚,後悔何尋?寅竊不料,反顧微軀,塊然一物;若得充後陳之清問,被壁上之餘光,則枯骨不朽。故敢伏光範門下請教,不勝惶恐之至!

壯甚。(袁中郎評)

與文徵明書

寅白:徵明君卿:竊嘗聽之,纍籲可以當泣,痛言可以譬哀。故薑氏嘆於室,而堅城為之隳堞;荊軻議於朝,而壯士為之徵劍。良以情之所感,木石動容;而事之所激,生有不顧也。昔每論此,廢書而嘆;不意今者,事集於僕。哀哉哀哉!此亦命矣!俯首自分,死喪無日,括囊泣血,群於鳥獸。而吾卿猶以英雄期僕,忘其罪纍,殷勤教督,罄竭懷素。缺然不報,是馬遷之誌,不達於任侯;少卿之心,不信於蘇季也。

計僕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滌血。獲奉吾卿周鏇。頡頏婆娑,皆欲以功名命世。不幸多故,哀亂相尋,父母妻子,躡踵而沒,喪車屢駕,黃口嗷嗷,加僕之跌宕無羈,不問生産,何有何亡,付之談笑。鳴琴在室,坐客常滿,而亦能慷慨然諾,周人之急。嘗自謂布衣之俠,私甚厚魯連先生與硃傢二人,為其言足以抗世,而惠足以庇人,願賫門下一卒,而悼世之不嘗此士也。

蕪穢日積,門戶衰廢,柴車索帶,遂及藍縷。猶幸藉朋友之資,鄉麯之譽,公卿吹噓,援枯就生,起骨加肉,蝟以微名,冒東南文士之上。方斯時也,薦紳交遊,舉手相慶,將謂僕濫文筆之縱橫,執談論之戶轍。歧舌而贊,並口而稱。牆高基下,遂為禍的。側目在旁,而僕不知;從容晏笑,已在虎口。庭無繁桑,貝錦百匹;讒舌萬丈,飛章交加。至於天子震赫,召捕詔獄。身貫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洟泗橫集,而後昆山焚如,玉石皆毀;下流難處,眾惡所歸。繢絲成網羅,狼眾乃食人,馬氂切白玉,三言變慈母。海內遂以寅為不齒之士,握拳張膽,若赴仇敵。知與不知,畢指而唾,辱亦甚矣!整冠李下,掇墨甑中,僕雖聾盲,亦知罪也。

當衡者哀憐其窮,點檢舊章,責為部郵。將使積勞補過,循資乾祿。而蘧篨戚施,俯仰異態;士也可殺,不能再辱。嗟乎吾卿!僕幸同心於執事者,於茲十五年矣!錦帶縣髦,迨於今日,瀝膽濯肝,明何嘗負朋友?幽何嘗畏鬼神?茲所經由,慘毒萬狀。眉目改觀,愧色滿麵。衣焦不可伸,履缺不可納;僮奴據案,夫妻反目;舊有獰狗,當戶而噬。反視室中,甂甌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長物。西風鳴枯,蕭然羈客;嗟嗟咄咄,計無所齣。將春掇桑椹,鞦有橡實,餘者不迨,則寄口浮屠,日願一餐,蓋不謀其夕也。籲欷乎哉!如此而不自引決,抱石就木者,良自怨恨。筋骨柔脆,不能挽強執銳,攬荊吳之士,劍客大俠,獨當一隊,為國傢齣死命,使功勞可以紀錄。乃徒以區區研摩刻削之材,而欲周濟世間,又遭不幸,原田無歲,禍與命期,抱毀負謗,罪大罰小,不勝其賀矣!

竊窺古人,墨翟拘囚,乃有薄喪;孫子失足,爰著兵法;馬遷腐戮,《史記》百篇;賈生流放,文詞卓落。不自揆測,願麗其後,以閤孔氏不以人廢言之誌。亦將括舊聞,總疏百氏,敘述十經,翱翔蘊奧,以成一傢之言。傳之好事,托之高山,沒身而後,有甘鮑魚之腥而忘其臭者,傳誦其言,探察其心,必將為之撫缶命酒,擊節而歌嗚嗚也。嗟哉吾卿!男子闔棺事始定,視吾舌存否也?僕素佚俠,不能及德,欲振謀策操低昂,功且廢矣。若不托筆劄以自見,將何成哉?闢若蜉蝣,衣裳楚楚,身雖不久,為人所憐。僕一日得完首領,就柏下見先君子,使後世亦知有唐生者。歲月不久,人命飛霜,何能自戮塵中,屈身低眉,以竊衣食,使朋友謂僕何?使後世謂唐生何?素自輕富貴猶飛毛,今而若此,是不信於朋友也。寒暑代遷,裘葛可繼,飽則夷猶,飢乃乞食,豈不偉哉?黃鵠舉矣,驊騮奮矣!吾卿豈憂戀棧豆嚇腐鼠邪?此外無他談,但吾弟弱不任門戶,傍無伯叔,衣食空絕,必為流莩。僕素論交者,皆負節義。幸捐狗馬餘食,使不絕唐氏之祀。則區區之懷,安矣樂矣,尚復何哉!唯吾卿察之。

答文徵明書

寅頓首徵明足下無恙幸甚!昔僕穿士擊革,纏雞握雉,恭雜輿隸屠販之中,便投契足下,是猶酌湜沚以,采葛覃而為綌也。取之側陋,施之廊廟,冠劍之次,人以為不類,僕竊謂足下知人。比來癡叔未死,狂奴若故,遂緻足下投杼,甚愧甚愧!且操奇邪之行,駕孟浪之說,當誅當放,載在禮典,寅固知之。然山鵲莫喧,林鶚夜眠;鬍鷹聳翮於西風,越鳥附巢於南枝;性靈既異,趨從乃殊。是以天地不能通神功,聖人不能齊物緻;農種粟,女造布,各緻其長焉。故陳張以俠正,而從斷金之好;溫荊以偏淳,而暢伐木之義。蓋古人忘己齊物,等眾辯於鷇音;齣門同人,戒伏戎之在莽也。寅束發從事二十年矣,不能翦飾,用觸尊怒;然牛順羊逆,願勿相異也。謹覆。

又與徵仲書

寅與文先生徵仲交三十年,其始也草而儒衣,先太僕愛寅之俊雅,謂必有成,每每良燕必呼共之。爾後太僕奄謝,徵仲與寅,同在場屋,遭鄉禦史之謗,徵仲周鏇其間,寅得領解。北至京師,朋友有相忌名盛者,排而陷之,人不敢齣一氣,指目其非;徵仲笑而斥之。傢弟與寅異炊者久矣,寅視徵仲之自處傢也,今為良兄弟,人不可得而間。寅每以口過忤貴介,每以好飲遭鳩罰,每以聲色花鳥觸罪戾;徵仲遇貴介也,飲酒也,聲色也,花鳥也,泊乎其無心,而有斷在其中,雖萬變於前,而有不可動者。昔項槖七歲而為孔子師,顔路長孔子十歲,寅長徵仲十閱月,願例孔子以徵仲為師,非詞伏也,蓋心伏也。詩與畫寅得與徵仲爭衡;至其學行,寅將捧麵而走矣。寅師徵仲,惟求一隅共坐,以消鎔其渣滓之心耳,非矯矯以為異也;雖然,亦使後生小子,欽仰前輩之規矩豐度,徵仲不可辭也。

真心實話,誰謂子畏狂徒者哉?(袁中郎評)




《李敖精編:齊民要術·唐伯虎全集·陶淵明集》:一段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李敖,這個名字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乃至文化史上,都烙印下深刻的印記。他以其犀利、潑辣、不畏權勢的批判精神,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洞察,構建瞭一個獨樹一幟的思想體係。而《李敖精編:齊民要術·唐伯虎全集·陶淵明集》,正是李敖以他獨特的視角和編撰方式,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與三位在中國文化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人物——賈思勰、唐寅、陶淵明——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思想對話。這並非簡單的作品堆砌,而是李敖藉由這三位先行者的思想火花,摺射齣他對中國農業文明、藝術精神與人生哲學的深刻反思與獨到見解。 一、 《齊民要術》:李敖與中國農業文明的對話 《齊民要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農學著作,由北魏農學傢賈思勰所著。它不僅是一部記錄古代農業生産技術的百科全書,更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智慧結晶。李敖之所以將《齊民要術》納入其精編集,絕非偶然。在他看來,農業文明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其中蘊含著樸素而深刻的哲學思想。 李敖在對《齊民要術》的解讀中,並非僅僅停留在技術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所代錶的“順天應時”、“因地製宜”的農業倫理。他看到瞭賈思勰在書中對氣候、土壤、水文、作物生長規律的細緻觀察與總結,這體現瞭一種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態度。在李敖看來,這種態度,正是現代社會在過度開發和掠奪式生産中常常忽略的寶貴財富。他會藉由《齊民要術》中的例子,批判現代社會中一些違背自然規律、急功近利的生産方式,並強調迴歸土地、尊重自然的意義。 此外,李敖還會關注《齊民要術》所展現的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的特點。他可能會探討這種經濟模式下的社會結構、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它所塑造的中國人勤勞、樸實的民族性格。在對比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下,李敖或許會思考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保留和發揚其精髓。他可能會引用書中關於農具製造、病蟲害防治、作物栽培等具體內容,來論證古人的智慧,並以此反襯現代科技的某些盲點。 李敖對《齊民要術》的編選,也摺射齣他對“民生”的關注。在許多論述中,他都強調“民生”是國傢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石。而農業,直接關乎“民生”的最基本需求。他可能會藉由《齊民要術》的實用價值,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糧食的來之不易,不要沉溺於虛浮的消費,而應腳踏實地,關注生産,關注最根本的民生問題。 二、 唐伯虎全集:李敖對藝術傢精神的追尋 唐伯虎,這位明代江南纔子,以其詩、書、畫聞名於世。然而,在民間傳說中,他更是一位風流倜儻、遊戲人間的“畫壇怪傑”。李敖選取唐伯虎的作品,意在揭示其作品背後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並以此來探討藝術傢的生存睏境與精神自由。 李敖對唐伯虎的解讀,往往會超越錶麵的“纔子佳人”或“放蕩不羈”。他會深入分析唐伯虎詩文中的情感錶達,以及其畫作中獨特的筆墨意趣。他或許會著重關注唐伯虎在仕途失意後的心境,以及他如何在繪畫和詩歌中尋求精神的慰藉和寄托。李敖認為,真正的藝術傢,往往是在睏境中更能展現其精神的韌性和創造力。 在李敖的視角下,唐伯虎的“玩世不恭”,可能是一種對現實的無奈,也是一種對不公的嘲諷,更是一種對自由靈魂的堅守。他會挖掘唐伯虎作品中隱藏的社會批判,以及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反思。例如,唐伯虎描繪的市井生活,或許並非簡單的寫實,而是包含瞭對社會階層固化、人情冷暖的深刻體察。 李敖還會藉由唐伯虎的人生經曆,來討論知識分子的生存睏境。他可能會對比唐伯虎的纔華與他所遭遇的命運,引發對社會對人纔的評價體係、對藝術價值的認可程度等問題的思考。在李敖看來,藝術傢不僅需要纔華,更需要一種獨立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纔能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其藝術的純粹性。 此外,李敖對唐伯虎筆下的女性形象,以及他所描繪的山水景色,也可能有著獨到的解讀。他會從中看到唐伯虎對美的追求,對生命的熱愛,以及他對人生無常的感悟。通過唐伯虎,李敖試圖引導讀者思考: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保留對藝術和美的純粹追求?藝術傢如何在現實的泥沼中,保持精神的潔淨與自由? 三、 陶淵明集:李敖與中國隱逸文化的對話 陶淵明,這位東晉時期的田園詩人,以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成為中國隱逸文化的代錶人物。李敖之所以將陶淵明集納入精編,無疑是對中國傳統士人心境的一種探索,也是對現代社會浮躁心態的一種反撥。 李敖對陶淵明的解讀,會聚焦於其“歸隱”背後的深層動因。他會分析陶淵明對官場的厭倦,對功名利祿的淡泊,以及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李敖看來,陶淵明的選擇,並非簡單的消極避世,而是一種主動的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定義。他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和內心的寜靜,而非物質上的富足和社會的認同。 李敖可能會藉由陶淵明的詩歌,來探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士人情懷”。他會分析陶淵明詩歌中所體現的淡泊名利、崇尚自然、不與世俗同流閤汙的精神。在李敖看來,這種精神,在充滿競爭和誘惑的現代社會,顯得尤為珍貴。他會藉陶淵明的例子,批評那些為瞭追逐名利而喪失自我、扭麯人格的行為。 同時,李敖也可能會辯證地看待陶淵明的隱逸。他不會簡單地將陶淵明視為一個超脫世俗的聖人,而是會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其選擇的閤理性與局限性。他或許會思考,在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的時代,隱逸是否是知識分子一種無奈而又閤理的生存方式。 通過陶淵明,李敖試圖引導讀者思考: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否還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精神的田園”?我們如何在追逐事業成功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寜靜?李敖或許會藉用陶淵明的詩句,來反思現代人對“成功”的定義,以及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丟失瞭生命中最本質的幸福。 李敖的編撰:一種思想的再激活 《李敖精編:齊民要術·唐伯虎全集·陶淵明集》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收錄瞭三位重要人物的作品,更在於李敖作為編者,賦予瞭這些作品新的生命和意義。他以其獨到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從賈思勰的農學智慧中看到瞭對自然的尊重和民生的關懷;從唐伯虎的藝術創作中挖掘齣藝術傢不屈的精神和對自由的追求;從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體悟到人生價值的迴歸和內心的寜靜。 這本書,更像是一次李敖與中國曆史長河中三位傑齣靈魂的對話。他並非簡單地介紹這些人物,而是藉由他們的思想和作品,來批判當下,反思曆史,並為現代人提供一種審視自身、理解生活的新視角。在這部精編集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字,更是李敖思想的延伸,是他對中國文化血脈的梳理,以及他對人類共同睏境的深刻追問。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這場思想的盛宴,在古人的智慧和李敖的解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這套書的第一個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我本來就對古典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常常覺得許多經典作品晦澀難懂,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這套“李敖精編”係列,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把金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門。《齊民要術》部分,雖然內容是關於農耕,但我通過李敖先生的講解,竟然讀齣瞭許多關於生活哲學的東西。他不僅僅在教你如何耕種,更在告訴你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把握生命的時節。文字通俗易懂,卻又不失深度,我常常在閱讀中驚嘆於古人的智慧,也對李敖先生的學識和洞察力佩服不已。

評分

讀陶淵明的詩文,一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田園之樂,他的歸隱情懷,總能在喧囂的生活中給我帶來一絲寜靜。這套書中“陶淵明集”的部分,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覺得陶淵明的詩文是超然物外的,但通過李敖先生的精編和解讀,我發現他的詩歌背後,其實也蘊含著他對現實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他筆下的“茅捨”、“雞犬”、“南山”,不僅僅是景物,更是他心靈的寫照,是他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我反復品讀他的《歸去來兮辭》,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關於自由,關於選擇,關於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編排也很有心,將他的詩歌、辭賦、散文穿插在一起,讓我能更全麵地認識這位偉大的詩人。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優秀的圖書,是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與讀者産生心靈的共鳴。這套書,尤其是“唐伯虎全集”部分,就做到瞭這一點。我一直以為唐伯虎隻是個纔華橫溢的畫傢,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更豐富的一麵。他的詩詞,很多都帶著一種獨特的豁達和幽默,仿佛他就在我身邊,和我分享著生活中的點滴感悟。我尤其喜歡那些描寫友誼和生活樂趣的作品,字裏行間流淌著真摯的情感。李敖先生的精編,並沒有一味地拔高,而是真實地展現瞭唐伯虎的纔情和個性,讓我覺得他更親切,也更立體。這本書的裝幀也很精美,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絕對是我書架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評分

我一直對唐伯虎充滿好奇,總覺得他是個灑脫不羈的纔子,但關於他的作品,我總覺得零散,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這套書中的“唐伯虎全集”,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以為會是一些零散的詩文,沒想到它居然如此係統地整理瞭唐伯虎的創作。我看到瞭他早期的青澀,也看到瞭他晚年的沉澱。他的畫作,雖然這裏是以文字為主,但文字的描述也極其生動,讓我能想象齣那些山水人物的意境。更讓我著迷的是他的詩文,很多作品都充滿瞭文人的雅趣和市井的煙火氣,展現瞭他豐富的情感世界。我特彆喜歡他那些描繪生活場景的詩,字裏行間透露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感悟。李敖先生的解讀也恰到好處,沒有喧賓奪主,而是巧妙地引導讀者去理解唐伯虎的創作心境和藝術價值。

評分

這套書真是太令人驚喜瞭!拿到它的時候,我還在猶豫是不是要買,畢竟“李敖精編”這幾個字,總覺得會比較嚴肅,甚至有些枯燥。但翻開第一頁,我纔發現自己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首先,《齊民要術》的部分,我一直覺得古代農業著作離我們太遠,很難讀懂,但李敖先生的精編,讓這些古老的智慧變得鮮活起來。他不僅僅是羅列條目,而是通過深入淺齣的講解,將那些關於耕種、養殖、加工的細節,解釋得既有道理又充滿趣味。我尤其喜歡他對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的農事安排的細緻描述,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古代的田野,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農民的辛勞。他還會穿插一些對當時社會經濟、風俗習慣的解讀,讓你不隻瞭解農業技術,更能窺見曆史的脈絡。這種將學術研究與人文關懷相結閤的編纂方式,讓我在閱讀中收獲瞭知識,也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

評分

還不錯的吧

評分

書不錯 排版挺不錯的 趁著活動 價格還挺美好的囤一波,以後慢慢讀~

評分

書很好,價格也實惠,購書隻選京東

評分

最主要的是,買這種類型的書,至少原文的質量,是有一定保障的,總比網上各路版本要靠譜一些。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書頁及印刷內容,以及李敖的一些注解,也都不錯。

評分

京東買書一如既往的靠譜。速度也很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