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顧炎武集·二麯集·唱經堂纔子書

李敖精編:顧炎武集·二麯集·唱經堂纔子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顧炎武
  • 李敖
  • 清代文學
  • 明清史料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古籍
  • 文學
  • 曆史
  • 纔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65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401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0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2
字數:336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0”選錄瞭顧炎武的《顧炎武集》、李顒的《二麯全集》、金聖嘆的《唱經堂纔子書》和顔元、李塨的《顔李叢書》。《顧炎武集》主張經世緻用,重視調查研究,批評君主專製與科舉製度,均為炎武學術思想的一部分。《二麯集》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名著,有其獨特的思想內容和學術價值。《唱經堂纔子書》是金聖嘆作品集,他的作品批點文字“靈心妙舌,開後人無限眼界,無限文心”。《顔李叢書》反對程硃的守靜與虛學,提倡實用主義。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顧炎武集

導讀 / 002

亭林文集捲之一 / 003

北嶽辨 / 003

革除辨 / 006

原姓 / 007

郡縣論九篇 / 008

錢糧論二篇 / 013

生員論三篇 / 016

亭林文集捲之二 / 021

音學五書序 / 021

音學五書後序 / 022

初刻日知錄自序 / 023

左傳杜解補正序 / 024

營平二州史事序 / 024

金石文字記序 / 025

鈔書自序 / 026

西安府儒學碑自序 / 027

儀禮鄭注句讀序 / 028

廣宋遺民錄序 / 029

硃子鬥詩序 / 030

程正夫詩序 / 032

萊州任氏族譜序 / 032

呂氏韆字文序 / 034

勞山圖誌序 / 034

亭林文集捲之三 / 036

與友人論學書 / 036

與友人論易書二首 / 037

與友人論父在為母齊衰期書 / 040

與友人論服製書 / 042

與友人論門人書 / 043

與友人辭祝書 / 044

病起與薊門當事書 / 044

與李湘北書 / 045

答湯荊峴書 / 045

與葉訒庵書 / 046

與史館諸君書 / 047

與公肅甥書二首 / 048

答原一公肅兩甥書 / 049

與彥和甥書 / 050

與施愚山書 / 050

答汪苕文書 / 051

答俞右吉書 / 051

與戴楓仲書 / 052

與李星來書 / 053

答李紫瀾書 / 053

答曾庭聞書 / 054

復陳藹公書 / 054

亭林文集捲之四 / 056

答李子德書三首 / 056

與潘次耕書 / 061

答次耕書 / 062

與李中孚書二首 / 064

答王山史書 / 065

與王山史書 / 066

與王仲復書 / 066

復張又南書 / 067

與三侄書 / 067

與李霖瞻書 / 068

與王虹友書 / 068

與周籀書書 / 068

與人書二十五首 / 069

亭林文集捲之五 / 077

聖慈天慶宮記 / 077

裴村記 / 078

齊四王塚記 / 079

五颱山記 / 080

拽梯郎君祠記 / 082

復庵記 / 083

貞烈堂記 / 083

楊氏祠堂記 / 084

華陰王氏宗祠記 / 085

書孔廟兩廡位次考後 / 087

書廣韻後 / 088

讀宋史陳遘 / 089

汝州知州錢君行狀 / 089

吳同初行狀 / 090

書吳潘二子事 / 091

歙王君墓誌銘 / 093

山陽王君墓誌銘 / 094

富平李君墓誌銘 / 095

謁攢宮文四首 / 097

華陰縣硃子祠堂上梁文 / 098

亭林文集捲之六 / 099

軍製論 / 099

形勢論 / 101

田功論 / 102

錢法論 / 103

子胥鞭平王之屍辨 / 105

顧與治詩序 / 106

方月斯詩草序 / 106

天下郡國利病書序 / 107

肇域誌序 / 107

下學指南序 / 108

吳纔老韻補正序 / 108

書故總督兵部尚書孫公清屯疏後 / 109

廣師 / 110

與盧某書 / 110

答友人論學書 / 111

與友人辭往教書 / 112

規友人納妾書 / 113

答徐甥公肅書 / 113

與楊雪臣 / 114

與戴耘野 / 115

與潘次耕 / 116

答毛錦銜 / 116

與毛錦銜 / 117

日知錄捲二十九 / 118

拜稽首 / 118

稽首頓首 / 119

百拜 / 120

九頓首三拜 / 121

東嚮坐 / 121

坐 / 122

土炕 / 123

冠服 / 123

衩衣 / 124

對襟衣 / 125

鬍服 / 125

左衽 / 128

行幐 / 128

樂府 / 129

寺 / 129

省 / 130

職官受杖 / 131

押字 / 133

邸報 / 134

範文正公 / 134

辛幼安 / 135

騎 / 135

馹 / 136

驢騾 / 137

軍行遲速 / 138

木罌渡軍 / 139

海師 / 139

海運 / 140

燒荒 / 141

傢兵 / 141

少林僧兵 / 142

毛葫蘆兵 / 143

方音 / 143

國語 / 144

樓煩 / 145

吐蕃迴紇 / 146

西域天文 / 147

三韓 / 148

大秦 / 150

乾陀利 / 150

夷狄 / 150

徙戎 / 152

二麯集

導讀 / 158

二麯集 / 159

學髓 / 159

靖江語要 / 163

锡山語要 / 163

盩厔答問 / 164

富平答問 / 165

答張敦庵 / 166

觀感錄序 / 167

四書反身錄 / 169

中庸 / 169

論語下 / 170

孟子下 / 173

唱經堂纔子書

導讀 / 176

語錄纂捲之一 / 177

雜華林 / 177

語錄纂捲之二 / 203

雜華林 / 203

聖人韆案 / 230

序 / 230

對朕案第一 / 231

不及案第二 / 232

不染案第三 / 233

階級案第四 / 233

一宿案第五 / 234

不會案第六 / 234

鏡像案第七 / 235

鹽醬案第八 / 235

承當案第九 / 236

許斧案第十 / 237

藏頭案第十一 / 238

弄巧案第十二 / 239


精彩書摘

北嶽辨

古之帝王,其立五嶽之祭,不必皆於山之巔,其祭四瀆,不必皆於其水之源也。東嶽泰山於博,中嶽泰室於嵩高,南嶽灊山於灊,西嶽華山於華陰,北嶽恒山於上麯陽,皆於其山下之邑。然四嶽不疑而北嶽疑之者,恒山之綿亙幾三百裏,而麯陽之邑於平地,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裏,此馬文升所以有改祀之請也。河之入中國也,自積石而祠之臨晉;江齣於岷山而祠之江都;濟齣於王屋而祠之臨邑,先王製禮,因地之宜而弗變也。考之《虞書》:“十有一月朔,巡狩至於北嶽。”《周禮》:“並州其山鎮曰恒。”《爾雅》:“恒山為北嶽。”注並指為上麯陽。三代以上雖無其跡,而《史記》雲:“常山王有罪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邦。《漢書》雲:“常山之祠於上麯陽。”應劭《風俗通》雲:“廟在中山上麯陽縣。”《後漢書》:“章帝元和三年春二月戊辰,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嶽於上麯陽。”《郡國誌》:“中山國上麯陽,故屬常山。恒山在西北。”則其來舊矣。《水經注》乃謂此為恒山下廟,漢末喪亂,山道不通,而祭之於此。則不知班氏已先言之,乃孝宣之詔太常,非漢末也。《魏書》:“明元帝泰常四年鞦八月辛未,東巡,遣使祭恒嶽。太武帝太延元年鼕十一月丙子,幸鄴。十二月癸卯,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嶽太平真君。四年春正月庚午,至中山。二月丙子,車駕至於恒山之陽,詔有司刊石勒銘。十一年鼕十一月,南徵,徑恒山,祀以太牢。文成帝和平元年春正月,幸中山,過恒嶽,禮其神而反。明年,南巡,過石門,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禮恒嶽。”夫魏都平城,在恒山之北,而必南祭於麯陽,遵古先之命祀而不變者,猶之周都豐鎬,漢都長安,而東祭於華山,仍謂之西嶽也。故吳寬以為帝王之都邑無常,而五嶽有定。曆代之製,改都而不改嶽。太史公所謂“秦稱帝都鹹陽,而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者也。《隋書》:“大業四年,鞦八月辛酉,帝親祠恒嶽。”《唐書》定州麯陽縣:“元和十五年,更恒嶽曰鎮嶽,有嶽祠。”又言:“張嘉貞為定州刺史,於恒嶽廟中立頌。”予嘗親至其廟,則嘉貞碑故在。又有唐鄭子春、韋虛心、李荃、劉端碑文凡四,範希朝、李剋用題名各一,而碑陰及兩旁刻大曆、貞元、元和、長慶、寶曆、太和、開成、會昌、大中、天祐年號某月某日祭,初獻、亞獻、終獻某官姓名,凡百數十行。宋初,廟為契丹所焚。淳化二年重建,而唐之碑刻未嘗毀。至宋之醮文碑記尤多,不勝錄也。自唐以上徵於史者如彼,自唐以下得於碑者如此,於是知北嶽之祭於上麯陽也,自古然矣。古之帝王望於山川,不登其巔也,望而祭之,故五嶽之祠皆在山下;而肆覲諸侯,考正風俗,是亦必於大山之陽,平易廣衍之地,而不在險遠曠絕之區也明甚。且一歲之中,巡狩四嶽,南至湘中,北至代北,其勢有所不能。故《爾雅》諸書並以霍山為南嶽,而漢人亦祭於灊。禹會諸侯於塗山,塗山,近灊之地也。《水經注》曰:“上麯陽故城,本嶽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山,歲十一月至於北嶽,侯伯皆有湯沐邑以自齋潔。周衰,巡狩禮廢,邑郭仍存。秦以立縣,縣在山麯之陽,是曰麯陽。有下,故此為上矣。”而文升乃謂宋失雲中,始祭恒山於此,豈不謬哉!五鎮惟醫無閭最遠,自唐於柳城郡東置祠遙禮,而宋則附祭於北嶽之祠。然則宋人之遙祭者,北鎮也,非北嶽也。世之儒者,唐宋之事且不能知也,而況與言三代之初乎?先是倪嶽為禮部尚書,已不從文升議,而萬曆中,瀋鯉駁大同撫臣鬍來貢之請,又申言之,皆據經史之文而未至其地。予故先至麯陽,後登渾源,而書所見以告後之人,無惑乎俗書之所傳焉。


馬文升疏曰:“《虞書》:肇十有二州,蓋每州錶山之高大者以為鎮,而恒山為北嶽,在今大同府渾源州。曆秦、漢、隋、唐俱於山所緻祭。五代河北失據,宋承石晉割賂之後,以白溝為界, 遂祭恒山於真定府麯陽縣,文之曰:地有飛來石,不經甚矣。然宋都汴,而真定為其北邊,是亦不得已權宜之道也。迨我太祖高皇帝建都金陵,視真定為遠,因循未曾厘正。文皇帝遷都北平,真定反在都南,當時禮官不能建明,尚循舊陋,禮官罪也。夫《周禮》曰:恒山為並州鎮,在正北。《一統誌》曰:恒山在渾源州南二十裏。又渾源廟址猶存,故老傳說,的的不虛,乞行禮部再加詳考。如臣言是,即令山西並大同巡撫官員斟酌工費,於渾源州恒山廟舊址增修如製,以祀北嶽。撰文勒石,昭示將來。”渾源之說始於此。自成化以前,初無此語。端肅似未曾見十七史者,道聽途說,一至於此。渾源之廟並無古跡,不知作於何時。如泰山、華山之上亦各有宮,而大廟俱在其下,特麯陽相距稍遠,而今製又分直隸、山西二轄,人遂因此疑之。疏中所雲“故老傳說”,正足見其不齣於史書,而得諸野人之口。後人知其不通,乃更為之說雲:舜北狩,大雪,止於麯陽。有石飛來,因而望祀。不知此誰見之而誰傳之?蓋又文升之蛇足也。

革除辨

革除之說何自而起乎?成祖以建文四年六月己巳即皇帝位,夫前代之君若此者,皆即其年改元矣。不急於改元者,本朝之傢法也;不容仍稱建文四年者,曆代易君之常例也。故七月壬午朔詔文一款一“今年仍以洪武三十五年為紀,其改明年為永樂元年”。並未嘗有革除字樣,即雲革除,亦革除七月以後之建文,未嘗並六月以前及元二三年之建文而革除之也。故建文有四年而不終,洪武有三十五年,而無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年。夫《實錄》之載此明矣。自六月己巳以前書四年,庚午以後特書洪武三十五年,此當時據實而書者也。第儒臣淺陋,不能上窺聖心,而嫌於載建文之號於成祖之《錄》,於是創一無號之元年以書之史。使後之讀者彷徨焉不得其解,而革除之說自此起矣。夫建文無《實錄》,因成祖之事不容闕此四年,故有元年以下之紀。使成祖果革建文為洪武,則於建文之元,當書洪武三十二年矣。又使不紀洪武,而但革建文,亦當如《太祖實錄》之例書己卯矣。今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書於成祖之《錄》者,犁然也。是以知其不革也。既不革矣,乃不冠建文之號於元年之上,而但一見於洪武三十一年之中,若有所闢而不敢正書,此史臣之失,而其他奏疏文移中所雲洪武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年者,則皆臣下奉行之過也。且《實錄》中每書必稱建文君,成祖即位後與世子書,亦稱建文君,而後之人至目為革除君。夫建文不革於成祖,而革於傳聞,不革於詔書,而革於臣下奉行者之文,是不可以無辯。或曰,洪武有三十五年矣,無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年,可乎?考之於古,後漢高祖之即位也,仍稱天福十二年,其前則齣帝之開運三年。故天福有十二年,而無九、十、十一年,是則成祖之仍稱洪武,豈不暗閤者哉?

原姓

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一再傳而可變,姓韆萬年而不變。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踐土之盟,其載書曰:晉重、魯申、衛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荀偃之稱齊環,衛太子之稱鄭勝、晉午是也。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公子彄、公子益師是也。最下者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然則氏之所由興,其在於卿大夫乎?故曰:諸侯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若謚、若邑、若官為氏。氏焉者,類族也,貴貴也。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女子則稱姓。古者男女異長,在室也稱姓,冠之以序,叔隗、季隗之類是也;已嫁也,於國君則稱姓,冠之以國,江芊、息媯之類是也;於大夫則稱姓,冠以大夫之氏,趙姬、盧蒲薑之類是也。在彼國之人稱之,或冠以所自齣之國若氏,驪姬、梁嬴之於晉,顔懿姬、鬷聲姬之於齊是也;既卒也,稱姓,冠之以謚,成風、敬嬴之類是也;亦有無謚而仍其在室之稱,仲子、少薑之類是也。範氏之先,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士會之帑處秦者為劉氏,夫概王奔楚為堂溪氏,伍員屬其子於齊為王孫氏,智果彆族於太史為輔氏,故曰:氏可變也。孟孫氏小宗之彆為子服氏,為南宮氏;叔孫氏小宗之彆為叔仲氏。季孫氏之支子曰季公鳥、季公亥、季寤,稱季不稱孫,故曰貴貴也。魯昭公娶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崔武子欲娶棠薑。東郭偃曰:“男女辨姓。今君齣自丁,臣齣自桓,不可。”夫崔之與東郭氏,異昭公之與夷昧,代遠,然同姓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也。故曰姓不變也。是故氏焉者,所以為男彆也,姓焉者,所以為女坊也。自秦以後之人,以氏為姓,以姓稱男,而周製亡,而族類亂。作原姓。竊謂秦以後以氏為彆,同氏者婚姻不通,以族望為類族,貴貴周製之遺意故在也。锡恭識。

郡縣論九篇

郡縣論一

知封建之所以變而為郡縣,則知郡縣之敝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有聖人起,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蓋自漢以下之人,莫不謂秦以孤立而亡。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廢,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於秦也。封建之廢,非一日之故也,雖聖人起,亦將變而為郡縣。方今郡縣之敝已極,而無聖人齣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貧,中國之所以日弱,而益趨於亂也。何則?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古之聖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國;今之君人者,盡四海之內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製之,科條文簿日多於一日,而又設之監司,設之督撫,以為如此,守令不得以殘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凜凜焉救過之不給,以得代為幸,而無肯為其民興一日之利者,民烏得而不窮,國烏得而不弱?率此不變,雖韆百年,而吾知其與亂同事,日甚一日者矣。然則尊令長之秩,而予之以生財治人之權,罷監司之任,設世官之奬,行闢屬之法,所謂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而二韆年以來之敝可以復振。後之君苟欲厚民生,強國勢,則必用吾言矣。

郡縣論二

其說曰:改知縣為五品官,正其名曰縣令。任是職者,必用韆裏以內習其風土之人。其初曰試令,三年,稱職,為真;又三年,稱職,封父母;又三年,稱職,璽書勞問;又三年,稱職,進階益祿,任之終身。其老疾乞休者,舉子若弟代;不舉子若弟,舉他人者聽;既代去,處其縣為祭酒,祿之終身。所舉之人復為試令。三年稱職為真,如上法。每三四縣若五六縣為郡,郡設一太守,太守三年一代。詔遣禦史巡方,一年一代。其督撫司道悉罷。令以下設一丞,吏部選授。丞任九年以上得補令。丞以下曰簿、曰尉、曰博士、曰驛丞、曰司倉、曰遊徼、曰嗇夫之屬,備設之,毋裁。其人聽令自擇,報名於吏部;簿以下得用本邑人為之。令有得罪於民者,小則流,大則殺;其稱職者,既傢於縣,則除其本籍。夫使天下之為縣令者,不得遷又不得歸,其身與縣終,而子孫世世處焉。不職者流,貪以敗官者殺。夫居則為縣宰,去則為流人,賞則為世官,罰則為斬絞,豈有不勉而為良吏者哉!

郡縣論三

何謂稱職?曰:土地闢,田野治,樹木蕃,溝洫修,城郭固,倉廩實,學校興,盜賊屏,戎器完,而其大者則人民樂業而已。夫養民者,如人傢之畜五牸然:司馬牛者一人,司芻豆者復一人,又使紀綱之僕監之,升鬥之計必聞之於其主人,而馬牛之瘠也日甚。吾則不然。擇一圉人之勤乾者,委之以馬牛,給之以牧地,使其所齣常浮於所養,而視其肥息者賞之,否則撻之。然則其為主人者,必烏氏也,必橋姚也。故天下之患,一圉人之足辦,而為是紛紛者也。不信其圉人,而用其監僕,甚者並監僕又不信焉,而主人之耳目亂矣。於是愛馬牛之心,常不勝其吝芻粟之計,而畜産耗矣。故馬以一圉人而肥,民以一令而樂。

郡縣論四

或曰:無監司,令不已重乎?子弟代,無乃專乎?韆裏以內之人,不私其親故乎?夫吏職之所以多為親故撓者,以其遠也。使並處一城之內,則雖欲撓之而有不可者。自漢以來,守鄉郡者多矣。麯阜之令鮮以貪酷敗者,非孔氏之子獨賢,其勢然也。若以子弟得代而慮其專,蕞爾之縣,其能稱兵以叛乎?上有太守,不能舉旁縣之兵以討之乎?太守欲反,其五六縣者肯捨其可傳子弟之官而從亂乎?不見播州之楊傳八百年,而以叛受戮乎?若曰:無監司不可為治,南畿十四府四州何以自達於六部乎?且今之州縣,官無定守,民無定奉,是以常有盜賊戎翟之禍,至一州則一州破,至一縣則一縣殘,不此之圖,而慮令長之擅,此之謂不知類也。

郡縣論五

天下之人各懷其傢,各私其子,其常情也。為天子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聖人者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夫使縣令得私其百裏之地,則縣之人民皆其子姓,縣之土地皆其田疇,縣之城郭皆其藩垣,縣之倉廩皆其囷窌。為子姓,則必愛之而勿傷;為田疇,則必治之而勿棄;為藩垣囷窌,則必繕之而勿損。自令言之,私也,自天子言之,所求乎治天下者,如是焉止矣。一旦有不虞之變,必不如劉淵、石勒、王仙芝、黃巢之輩,橫行韆裏,如入無人之境也。於是有效死勿去之守,於是有閤從締交之拒,非為天子也,為其私也。為其私,所以為天子也。故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也。公則說,信則人任焉。此三代之治可以庶幾,而況乎漢、唐之盛,不難緻也。

郡縣論六

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貧。用吾之說,則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且以馬言之:天下驛遞往來,以及州縣上計京師,白事司府,迎候上官,遞送文書,及庶人在官所用之馬,一歲無慮百萬匹,其行無慮萬萬裏。今則十減六七,而西北之馬騾不可勝用矣。以文冊言之:一事必報數衙門,往復駁勘必數次,以及迎候、生辰、拜賀之用,其紙料之費率諸民者,歲不下巨萬。今則十減七八,而東南之竹箭不可勝用矣。他物之稱是者,不可悉數。且使為令者得以省耕斂,教樹畜,而田功之獲,果蓏之收,六畜之孳,材木之茂,五年之中必當倍益。從是而山澤之利亦可開也。夫采礦之役,自元以前,歲以為常,先朝所以閉之而不發者,以其召亂也。譬之有窖金焉,發於五達之衢,則市人聚而爭之;發於堂室之內,則唯主人有之,門外者不得而爭也。今有礦焉,天子開之,是發金於五達之衢也;縣令開之,是發金於堂室之內也。利盡山澤而不取諸民,故曰此富國之策也。

郡縣論七

法之敝也,莫甚乎以東州之餉,而給西邊之兵,以南郡之糧,而濟北方之驛。今則一切歸於其縣,量其衝僻,衡其繁簡,使一縣之用,常寬然有餘。又留一縣之官之祿,亦必使之溢於常數,而其餘者然後定為解京之類。其先必則壤定賦,取田之上中下,列為三等或五等,其所入悉委縣令收之。其解京曰貢、曰賦:其非時之辦,則於額賦支銷,若盡一縣之入用之而猶不足,然後以他縣之賦益之,名為協濟。此則天子之財,不可以為常額。然而行此十年,必無盡一縣之入用之而猶不足者也。

郡縣論八

善乎葉正則之言曰:“今天下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州縣之敝,吏胥窟穴其中,父以是傳之子,兄以是傳之弟。而其尤桀黠者,則進而為院司之書吏,以掣州縣之權,上之人明知其為天下之大害而不能去也。使官皆韆裏以內之人,習其民事,而又終其身任之,則上下辨而民誌定矣,文法除而吏事簡矣。官之力足以禦吏而有餘,吏無所以把持其官而自循其法。昔人所謂養百萬虎狼於民間者,將一旦而盡去,治天下之愉快,孰過於此!

郡縣論九

取士之製,其薦之也,略用古人鄉舉裏選之意;其試之也,略用唐人身言書判之法。縣舉賢能之士,間歲一人試於部。上者為郎,無定員,郎之高第得齣而補令;次者為丞,於其近郡用之;又次者歸其本縣,署為簿尉之屬。而學校之設,聽令與其邑之士自聘之,謂之師不謂之官,不隸名於吏部。而在京,則公卿以上仿漢人三府闢召之法,參而用之。夫天下之士,有道德而不願仕者,則為人師;有學術纔能而思自見於世者,其縣令得而舉之,三府得而闢之,其亦可以無失士矣。或曰:間歲一人,功名之路無乃狹乎?化天下之士使之不競於功名,王治之大者也。且顔淵不仕,閔子辭官,漆雕未能,曾皙異撰,亦何必於功名哉!



《李敖精編:顧炎武集·二麯集·唱經堂纔子書》 一、 編纂緣起與價值 李敖先生,一代思想巨匠,其學識淵博,涉獵廣泛,以其犀利之筆,直擊時弊,辨析史實,滌蕩思想,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此次精編,旨在匯集李敖先生對於中國古典學術名著——顧炎武的《日知錄》(部分精選)、王陽明心學集大成之《傳習錄》(原稱“二麯集”),以及其自身對明清之際纔子佳人小說之精闢評析與選編——《唱經堂纔子書》(亦稱《纔子書》)——的精華部分,集結成冊。此舉不僅是對李敖先生學術思想的一次係統性梳理與呈現,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一次深度解讀與再發現。 顧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傢、史學傢,其“有亡國,有亡天下”之論,深刻揭示瞭國傢存亡與文化傳承的緊密聯係。其治學嚴謹,考據精審,《日知錄》以其百科全書式的廣博,涵蓋經史、音韻、天文、地理、典章製度等方方麵麵,是瞭解明清之際社會現實與學術風貌的必讀之作。李敖先生對顧炎武的推崇,源於其對民族獨立、文化自覺的深刻關懷,他從顧炎武的著作中,看到瞭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經世緻用、憂國憂民的精神內核,並以此對照現代社會的種種睏境,提齣瞭諸多發人深省的見解。 王陽明,明代傑齣的哲學傢、軍事傢、教育傢,其“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等思想,構建瞭影響深遠的陽明心學體係。其言論與事跡,多收錄於《傳習錄》。李敖先生對王陽明的心學,既有欣賞其“事功”與“緻用”的一麵,亦不乏對其思想中潛在的“唯心”傾嚮的審慎辨析。本次精編,精選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論述,展現其思想的脈絡與光輝,並輔以李敖先生獨到的點評,力求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陽明先生“立德、立言、立功”的聖賢風範,以及李敖先生對這種中國傳統哲學高峰的深刻對話。 而《唱經堂纔子書》,則是李敖先生對明清時期“纔子佳人”小說這一獨特文學現象的係統研究與編選。此類小說,以其麯摺的情節、浪漫的愛情、理想化的結局,在市井社會中流傳甚廣,但也常被視為“通俗”而受到學術界的忽視。李敖先生卻從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中,挖掘齣瞭其反映社會現實、寄托民眾情感、以及在文學形式上的創新之處,展現瞭其對文學作品的穿透力與超越時代的眼光。他不僅對這些作品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與評介,更以其獨特的視角,揭示瞭這些小說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信息,以及其在中國小說史上的獨特地位。 《李敖精編:顧炎武集·二麯集·唱經堂纔子書》的編纂,並非簡單地將李敖先生的文字堆砌,而是經過精心篩選、組織與解讀,力求呈現齣李敖先生在解讀這些經典時的思想脈絡、批判精神與人文關懷。本書旨在: 1. 係統呈現李敖先生的學術視野: 通過匯集他對顧炎武、王陽明及明清纔子書的深入研究,展現李敖先生在曆史、哲學、文學等多個領域的廣闊視野和獨到見解。 2. 傳承與解讀中國古典名著: 在李敖先生的導讀下,重新審視顧炎武的經世緻用精神,王陽明的陽明心學體係,以及明清纔子書的文學價值,讓讀者得以跨越時空,與經典進行深刻對話。 3. 發掘李敖先生的批判性思維: 李敖先生的評析,往往寓批評於褒揚,寓褒揚於批評,其對傳統的反思與揚棄,對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本書將著重體現其批判性思維的獨到之處。 4. 展現李敖先生的文學纔情: 在評析纔子書的部分,讀者將有機會領略李敖先生的文學纔華,其文字之犀利、視角之獨特,以及其對文學作品的深厚情感。 5. 為讀者提供一條深入理解李敖先生思想的路徑: 本書不僅是李敖先生學術思想的展示,更是一扇通往他思想世界的窗口,引導讀者從他對古典名著的解讀中,理解其整體的思想體係和精神追求。 二、 核心內容概述(基於對所提及的著作及其與李敖先生的關聯的理解,而非書中具體篇目) 1. 顧炎武精選與李敖評析 顧炎武之“經世緻用”精神: 李敖先生尤其推崇顧炎武“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警世之語,以及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時代擔當。本次精編將精選《日知錄》中關於國傢製度、社會經濟、曆史考證等方麵的代錶性篇章,展現顧炎武深厚的史學功底和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李敖對顧炎武的解讀: 李敖先生並非簡單地贊美顧炎武,而是深入分析其思想的時代背景,探討其“士大夫精神”的形成,並將其與現代社會中知識分子的責任聯係起來。他會剖析顧炎武的“存亡”論,將其置於中國曆史的宏大敘事中,並從現代化的視角,審視其思想的局限性與超越性。李敖先生的評析,將帶領讀者跳齣書本,理解顧炎武思想的現實意義。 考據與辨析的智慧: 顧炎武的《日知錄》以嚴謹的考據著稱,李敖先生在評介時,也會藉此機會展現其自身在史料辨析方麵的功力。他可能通過對某些曆史事件、典籍的重新梳理,展示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剝離曆史的迷霧,還原事實真相。 2. 王陽明“二麯集”(《傳習錄》)精選與李敖評析 陽明心學的核心要義: 本次精編將精選《傳習錄》中關於“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等核心概念的論述,力求清晰地呈現王陽明思想的邏輯體係。讀者將得以一窺這位明代聖賢如何將儒傢思想推嚮一個新的高峰。 李敖對王陽明心學的辯證看待: 李敖先生對王陽明心學,既有對其“事功”實踐的肯定,認為其思想具有積極的入世精神,也可能對其“唯心”傾嚮進行審慎的批判。他可能會探討王陽明思想在後世的演變,以及其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復雜影響。通過李敖先生的評析,讀者將能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陽明心學的精髓及其爭議之處。 “緻良知”的現實意義: 李敖先生可能會將“緻良知”的思想,與現代社會中道德滑坡、價值缺失等問題聯係起來,探討其在現代語境下的當代價值。他會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現代社會中,保持內心的清明與道德的原則。 3. 《唱經堂纔子書》(及相關評析) 纔子佳人小說的價值重估: 李敖先生在評介纔子佳人小說時,顛覆瞭傳統學術界對其“通俗”、“無聊”的偏見。他認為這些小說不僅承載瞭普通民眾對美好愛情的嚮往,也反映瞭當時的社會風俗、倫理觀念,甚至在文學敘事方式上,對後世小說産生瞭深遠影響。 李敖的獨特評點: 本次精編將收錄李敖先生對部分纔子佳人小說的精闢評析,他的文字犀利、幽默,充滿智慧。他會從曆史、文化、文學等多個角度,深入剖析這些作品的特點,挖掘其被忽視的價值。他可能會藉這些作品,探討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婚戀觀、女性地位,以及民眾的娛樂文化。 對文學“雅俗”界限的挑戰: 李敖先生對纔子佳人小說的關注,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學評價體係的一種挑戰。他證明瞭,即便是被視為“通俗”的作品,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藝術價值,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和品味。 三、 本書的閱讀價值與意義 《李敖精編:顧炎武集·二麯集·唱經堂纔子書》不僅是一套精美的學術選集,更是一次與李敖先生思想的深度對話,一次對中國古典文化經典的再發現。 對知識分子的啓示: 通過李敖先生對顧炎武的解讀,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知識分子責任的思考。在當下社會,我們如何繼承和發揚“經世緻用”的精神,如何承擔起“天下興亡”的道義擔當,是每一位知識分子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對人生智慧的探索: 王陽明心學所倡導的“緻良知”,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李敖先生的解讀,將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迴內心的寜靜,堅守道德的底綫,實現“知行閤一”的人生。 對文化傳統的尊重與反思: 李敖先生對纔子佳人小說的另闢蹊徑的解讀,展現瞭他尊重並深入挖掘一切有價值的文化遺産的態度。本書也鼓勵讀者以開放的視野,重新審視那些被低估的文化現象,從中汲取營養。 開啓獨立思考之門: 李敖先生以其獨立、批判、不畏權勢的思想,影響瞭無數讀者。閱讀本書,將有助於讀者學習他的批判性思維方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不人雲亦雲,不盲目崇拜。 領略李敖先生獨特的文風: 除瞭思想的深度,李敖先生的文字本身就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的語言犀利、精準、充滿智慧與幽默感,閱讀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結論: 《李敖精編:顧炎武集·二麯集·唱經堂纔子書》是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學術著作。它不僅精選瞭三部重要的中國古典學術名著的精華,更重要的是,它匯集瞭李敖先生對這些經典——顧炎武的經世緻用,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以及明清纔子書的文學價值——所進行的獨到、深刻、充滿批判性的解讀。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藩籬,與一代思想巨匠李敖先生並肩,一同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與復雜,汲取智慧,激發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在曆史長河中的位置。它是一份獻給求知者、思索者、以及所有熱愛中國文化者的珍貴禮物。

用戶評價

評分

看到《李敖精編》中包含顧炎武、二麯以及唱經堂纔子書,我的腦海中立即勾勒齣一幅跨越不同時代、不同思想流派的宏大圖景。顧炎武的實學精神,二麯(此處大概率指嚮瞭黃宗羲,其著作《明夷待訪錄》常被視為“二麯集”的代錶)對政治製度的深刻反思,以及“唱經堂纔子書”所代錶的士人文學的抒情與象徵,這三者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內在聯係?李敖先生以他獨到的眼光,將它們匯集在一起,是否意在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不同層麵的演變與傳承?我尤其期待的是,李敖先生如何在這三者之間找到共鳴點,或者揭示它們之間的張力與矛盾。例如,顧炎武的經世緻用,與纔子書中可能存在的某種浪漫主義傾嚮,在李敖先生的解讀下,又會呈現齣怎樣的化學反應?這種編排,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價值,足以引發讀者深入思考。

評分

《李敖精編:顧炎武集·二麯集·唱經堂纔子書》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知識的召喚力。提到“二麯集”,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王陽明先生的陽明心學,以及明代士人心中的那份傢國情懷。顧炎武的思想,雖然常被歸類為“樸學”,但其背後蘊含的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沉憂慮,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創新,我認為是與陽明心學有著精神上的某種契閤的。李敖先生以他一貫的犀利視角,精編這兩部分內容,定能揭示齣其中更深層的聯係和思想張力。我好奇的是,李敖先生是否會像他在其他著作中那樣,以一種“撥亂反正”的態度,重新審視這些古代思想傢,挖掘齣被忽視的價值,或者批駁那些流傳甚廣但似是而非的觀點?“唱經堂纔子書”這部分,更是充滿瞭神秘感,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動蕩年代裏,文人墨客藉書抒懷,以筆為刀的過往。這套書,我預感將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我對李敖先生的文字風格一直十分欣賞,他那種既有學理深度又不失批判精神的寫作方式,總能讓人耳目一新。這次的《李敖精編》係列,尤其當我看到其中包含顧炎武、二麯以及唱經堂纔子書,我的好奇心被極大地激發瞭。我期待李敖先生不僅僅是簡單地整理和編選,更希望他在其中注入他個人的思考和解讀。比如,在顧炎武的著作中,李敖先生會如何評價他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二麯集”中,他又會對明末清初的思想傢們的掙紮與無奈,發齣怎樣的感慨?而對於“唱經堂纔子書”,以李敖先生的文學修養,想必會對其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有獨到的見解。我設想,整部作品讀下來,將不僅僅是曆史文獻的集閤,更像是一場與李敖先生一同進行的思想之旅,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層結構的探尋。

評分

終於等到這套《李敖精編》的齣版,對於我這種常年混跡於舊書攤,搜尋古籍殘篇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天降甘霖。一直以來,對顧炎武的《日知錄》心嚮往之,但零散的版本,價格不菲,也總覺不那麼係統。這次李敖先生親自操刀精編,想必他對顧氏著作的理解早已深入骨髓。我尤其期待的是,李敖先生的眼光和筆觸,他如何從浩如煙海的顧炎武論著中,提煉齣最精華的部分,又如何通過自己的解讀,讓這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巨匠,在當代讀者麵前煥發新的生命力。顧炎武“從天下之大,而有日新之憂”的治世情懷,以及“經世緻用”的學術態度,在當下社會尤顯珍貴。我希望這套書不僅能讓我更係統地學習顧炎武的思想,更能從中汲取到應對現實挑戰的智慧。李敖先生對史學和文學的深刻洞察,定能讓這套書超越一般的學術著作,成為一部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

評分

作為一名曾經的文學愛好者,我一直對“纔子書”這個概念頗感興趣。在古代,這些作品往往是士人消遣,也是他們錶達情感、寄托抱負的重要載體。李敖先生精選並整理的“唱經堂纔子書”,這讓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又增加瞭一層。不同於純粹的學術研究,纔子書往往帶有更強烈的個人情感和時代印記。李敖先生對文學的品鑒能力有目共睹,他所挑選的“纔子書”,想必不是流俗之作,而是其中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的作品。我希望通過這部分內容,能更直觀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他們的愛恨情仇,以及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他們是如何以筆墨來排遣內心苦悶,或者寄托理想的。李敖先生的點評,想必會為這些作品增添更多解讀的維度,讓我們在欣賞文學之美的同時,也能窺見其背後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圖景。

評分

包裝完好而且內容翔實,好評

評分

很好的書,有新知。書到用時方恨少!

評分

不錯,寶貝已收到。比想像的好用。

評分

書不錯 排版挺不錯的 趁著活動 價格還挺美好的囤一波,以後慢慢讀~

評分

不錯,寶貝已收到。比想像的好用。

評分

注釋較少,看著費勁。

評分

李敖編的,跟其他的版本有什麼區彆呢?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東西很好,十分的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