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米芾-历代名家书法经典-(三)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3-5-1 0:00:00
ISBN:9787514907742
页码:77
目录
昊江舟中诗卷
虹县诗帖
致临沂使君帖
法华台诗帖
道林诗帖
砂步诗帖
翰牍九帖之来戏帖
翰牍九帖之致伯修老兄尺牍
翰牍九帖之晋纸帖
翰牍九帖之适意帖
翰牍九帖之贺铸帖
翰牍九帖之丹阳帖
翰牍九帖之致伯充尺牍
翰牍九帖之惠柑帖
翰牍九帖之戏成诗帖
苏太简参政帖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内容简介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有“米襄阳”之称。长期居润州停(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马北宋四家之一。 米芾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暑研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这本《历代名家书法经典 米芾(三) 9787514907742》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封面材质,摸上去有种厚重的手感,让人立刻感觉到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不仅保护了视力,更烘托出了古代墨韵的古朴气息。每一页的排版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拥挤感,让观者可以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那遒劲或秀逸的笔画之上。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平摊时毫无压力,即便是初次接触书法名帖的读者,也能轻松翻阅,不必担心书页脱落。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以看出出版社在制作这套经典系列时的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一本临摹帖,更是一件可以陈列和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捧在手里,就仿佛能感受到穿越时空而来的墨香与气韵,为接下来的学习和欣赏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物质载体。
评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类经典系列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它们不只是简单地复制古人的手迹,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对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一种抢救性保存和积极推广。每一笔一划中都蕴含着古代文人的学识、修养乃至当时的社会风貌,学习者在临摹过程中,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文化对话”。我特别欣赏这种出版物能够将深奥的书法理论,通过直观的范例展示出来,让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例如“中锋”、“侧锋”、“涨墨”等,不再是空泛的描述,而是可以直接在字帖上找到对应的实体证据。这对于提升我们对传统美学的整体认知,培养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鉴赏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了这套系列中其他几本的风格,尤其是那些侧重于魏晋风骨或者唐代法度的卷册,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时代烙印,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完整而立体的中国书法史画卷。我发现,正是这种系列化的编排,使得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大师之间的对话变得可能。比如,品读完欧阳询的险峻瘦硬,再回过头来看其他几卷中展现的温润内敛,那种强烈的对比和递进关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的理解边界。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无疑是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地图,让我们不至于在浩瀚的书法星空中迷失方向,而是能够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层层深入,体会到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文化重量与精神追求。这种宏观的视角和细致的对比分析,是单一选本难以比拟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总觉得,真正好的艺术书籍,应该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一种心流状态,让人在专注于眼前一笔一划的描摹中,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套《历代名家书法经典》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成功。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气韵生动、活泼自然的艺术气息,能够有效地将外界的纷扰隔绝开来。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迫使我的思绪慢下来,去感受那份穿越千年时光的沉静力量。比起那些仅仅追求字迹工整的练习册,它提供的更多是一种审美熏陶和精神滋养,它教会的不是如何“写得像”,而是如何通过笔墨来“表达内心的世界”,这种对“神”的追求,才是它真正价值所在,也是我愿意反复研读和珍藏它的根本原因。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选择一本好的入门或进阶教材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学习路径的效率和最终达到的审美高度。这套丛书在选材上的眼光和对临帖难度的分级处理,显得尤为贴心和专业。他们似乎深谙学习者从最初对笔法的懵懂模仿,到后期追求神韵意境的转变过程。每一幅精选的碑帖,其清晰度和还原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标准,即便是那些墨色斑驳、细节难以辨认的传世之作,经过精心的制版扫描,依然能让人清晰捕捉到笔锋的提按顿挫。这种近乎“复刻”的视觉体验,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对古人笔意的揣摩难度,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瑰宝,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激发了动手实践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