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的艺术史

可视的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军著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
  • 视觉艺术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欣赏
  • 西方艺术
  • 艺术流派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3853
商品编码:10111601193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军 著 著作 定  价:188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页  数:403 装  帧:精装 ISBN:9787301263853 导论 从"可视的艺术史"谈起  /1
 收藏与展览的考古学
 "收藏"的观念 /25
一 什么是"收藏"? /26
二 收藏什么? /31
三 为什么收藏? /42
第二章 从mouseion 到奇珍室:博物馆收藏的起源 /51
一 亚历山大里亚缪斯神庙的真相 /52
二 "奇珍室":藏品的博物馆 /58
第三章 佛罗伦萨乌菲奇画廊与艺术博物馆的生成 /69
一 乌菲奇之前的古代艺术品收藏 /72
二 乌菲奇之前的当代艺术品收藏  /77
三 乌菲奇之前的美第奇家族收藏 /79
四 瓦萨里:历史、艺术与机构  /86
五 乌菲奇的综合 /98
第四章 美术学院陈列馆与沙龙:博物馆的展览制度 /103
一 佛罗伦萨设计学院开启先河 /104
二 法国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收藏制度 /106
三 法国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展览制度 /110
四 沙龙的"制度创新" /11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什么是博物馆?什么是艺术史?什么是可视的艺术史?
什么是图像和图像的自主性?图像在表现内容的同时,又如何表现自己?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以作者在欧洲研究和工作期间实地考察、采集的大量**手资料为基础,尝试以跨媒介艺术史的视野、细腻的图像分析和充分的个案讨论,穿越历史迷雾,在现代博物馆体制、现代艺术史叙事与前现代的教堂体制和空间布局之间,建构起鲜为人知的因果联系。
李军 著 著作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6—1997、2002—2004年、2011—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巴黎靠前艺术城、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大学、哈佛大学本部和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代表作品:专著《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 《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译著《宗教艺术论》 《拉斐尔的异象灵见》;主编“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
好的,以下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旨在与《可视的艺术史》内容完全无关,专注于描述一本关于“城市与建筑的演变”的著作。 --- 城市之魂:从巴别塔到摩天楼的物质叙事 导言:凝固的时间与流动的空间 本书并非对艺术形式的视觉元素进行剖析,而是深入探究人类文明赖以栖居的物质载体——城市——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塑造、被重塑,并最终反哺人类社会结构的。我们摒弃了将建筑仅仅视为“艺术品”的传统视角,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学、经济学、技术进步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熔炉中进行考察。《城市之魂:从巴别塔到摩天楼的物质叙事》是一部关于空间、权力和记忆的编年史,它试图揭示,我们脚下的街道、耸立的建筑以及隐藏在墙体之内的结构,如何无声地讲述着人类文明最宏大也最私密的篇章。 第一部:起源的印记——早期定居与秩序的构建 人类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并非源于工具的改进,而是对空间的集体规划。本部分追溯了最早的定居点,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规划严谨的城邦,到印度河流域(如摩亨佐-达罗)中惊人的卫生系统和城市网格。我们重点分析了早期城市规划中权力结构的体现:神庙或金字塔如何作为视觉和精神的中心点,确立统治的合法性。 主题聚焦: 早期几何学与宇宙观的融合: 探讨古代文明如何将天体运行的规律,映射到城邦的布局之中,例如埃及的轴线对称与凯尔特人的圆形堡垒。 防御与内聚: 分析城墙不仅仅是军事设施,更是社会认同与排他性的物理边界。厚重的城墙如何定义了“内部人”与“外部人”。 材料革命的早期影响: 泥砖、夯土与巨石的运用,如何受制于地理条件,并反过来限制了城市的发展规模与形态。 第二部:古典的张力——尺度、公共性与帝国的心脏 随着古典文明的兴起,城市不再仅仅是生存的堡垒,而成为文化和政治哲学的载体。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古希腊的波利斯(Polis)与古罗马的乌尔比斯(Urbs)如何定义了“公共领域”的概念。 我们对雅典的集市(Agora)和罗马的广场(Forum)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阐明了它们在民主实践和帝国统治中的不同作用。罗马的工程奇迹——引水道、浴场和巴西利卡——展现了国家权力对日常生活渗透的深度。这种尺度上的宏大叙事,是后世所有城市管理者难以企及的模板。 深度剖析: 街道的政治学: 罗马的街道如何服务于军事调动和信息传递,而非单纯的交通需求。 万神殿的结构悖论: 分析巨大的混凝土穹顶如何在技术与神学之间找到平衡,探讨其对后世建筑材料的深远影响。 中世纪的过渡: 考察罗马帝国衰落后,城市如何退缩至主教的庇护之下,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紧凑型结构,以及手工业行会(Guilds)对城市空间布局的隐性控制。 第三部:文艺复兴的理性回潮与巴洛克的感官操纵 从中世纪的有机生长转向文艺复兴对理性、和谐与古典比例的回归,城市规划经历了一次意识形态的转向。本部分聚焦于理想城市(Ideal City)的概念,分析了斯福尔扎的米兰、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画作中蕴含的几何秩序,以及建筑师如阿尔伯蒂和帕拉迪奥如何试图用数学公式重塑人类居住的环境。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巴洛克时代,重点研究巴黎(如奥斯曼男爵的改造前身)和罗马,在绝对君主制下,城市如何成为展示王权威仪的巨大舞台。 关键议题: 透视法的统治: 建筑师如何利用单点透视法来引导视线,强化宏伟轴线的权威感。 剧场化的城市景观: 探讨喷泉、凯旋门和林荫大道如何被设计成供人“观看”的序列,而非仅仅是功能性的空间。 技术的隐秘角落: 研究早期的排水和通风系统,如何在城市“美化”的表象下,努力应对人口密度带来的卫生危机。 第四部:工业革命的断裂——速度、垂直化与社会隔离 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古老的城市肌理撕裂并重构。蒸汽机、钢铁和电力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垂直尺度感和对时间与距离的认知。 本部分详述了工厂的崛起如何迫使工人阶级聚集在恶劣的“工人棚户区”,以及富裕阶层如何通过规划郊区住宅来逃离污染与拥挤,从而在空间上固化了阶级鸿沟。 案例研究与批判: 钢铁骨架的诞生: 分析早期钢结构的使用,以及电梯如何成为解放建筑高度的关键技术。 大尺度的社会工程: 审视19世纪末期,诸如伦敦、纽约等大都市为应对交通压力而进行的宏大工程(如地铁系统),以及这些工程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分割了城市社群。 现代主义的宣言: 探讨勒·柯布西耶等先驱如何主张推倒旧城,代之以功能至上的、高度理性的“光辉城市”构想,及其对传统居住形态的颠覆性影响。 第五部:战后重建与全球化景观的碎片化 二战结束后,城市面对的挑战不再是缓慢的增长,而是极速的修复与扩张。本部分探讨了战后“快速住房”的模式,以及全球化浪潮下,城市空间如何被跨国资本和标准化设计所主导。 我们分析了从有机城市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转变,考察了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如何导致中心城市的空心化,以及全球门户城市如何通过标志性建筑(Iconic Architecture)来争取国际关注。 结论: 城市是人类不断进行自我定义、自我否认和自我重建的永恒工地。《城市之魂:从巴别塔到摩天楼的物质叙事》旨在提供一个理解我们周围环境的工具箱,使读者能够超越建筑的表皮,去阅读那些由砖石、钢铁、玻璃和时间共同刻写下的,关于权力、信仰和生存的宏大叙事。最终,城市史就是人类精神史的物质化体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完全没有传统艺术史书籍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的感觉,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却又极其风趣幽默的朋友,带着你穿越时空,漫步在人类文明的艺术长廊中。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又不失亲切感,他总能找到一个非常恰当的角度来切入一个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比如,在描述巴洛克艺术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时,文字描述的场景感极强,让你仿佛能听到音乐的激昂和雕塑人物的低语。更让我赞叹的是,它并没有局限于西方主流艺术,而是非常审慎地将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形式纳入考量,让读者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拿出手机去搜索书中提到的某个冷门但极具启发性的文化背景资料,这表明作者成功地激起了我的求知欲,让我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这种“引导式”的学习体验,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找到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艺术灵魂的对话。

评分

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这本书的选材非常注重“广度与深度”的平衡。它既没有忽略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杰作,同时也发掘和介绍了许多在主流艺术史叙事中容易被遗漏的边缘艺术或地方性艺术实践。这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丰富而不单调。比如,书中对某些非西方古代文明的装饰艺术的介绍,其文字的精炼和配图的冲击力,丝毫不亚于对达芬奇作品的分析。这种包容性和全球视野,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它不是一份高高在上的“定论”,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探索艺术世界中那些未被充分发掘的宝藏。读完之后,我不再满足于在博物馆里走马观花地看画,而是开始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去观看——这些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它想对同时代的人说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求知欲,是任何一本平庸的艺术史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很多艺术流派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的标签上,比如“印象派就是模糊的光影”、“立体派就是把东西切碎了重组”。然而,这本厚重的作品,真正教会了我如何“解构”艺术。它深入到技术层面,但又用极其易懂的方式来阐释那些复杂的技法演变。比如,关于油画颜料的改良如何直接影响了文艺复兴后期色彩的饱和度,或者透视法从早期尝试到成熟运用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书中都有详尽的分析,而且配图精准到位,将技术与美学成果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显示出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匠人精神。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材料学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深深植根于当时的材料科学、社会经济结构乃至哲学思潮之中。读完某个章节,我甚至能更理性地去评价一幅画作的“成功”之处,不再仅仅凭感觉,而是能从技术实现和时代语境两个维度去审视它。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简直是艺术史学习的一场视觉盛宴。我原本以为艺术史这种东西,无非就是年代、流派、人名、作品的堆砌,读起来枯燥乏味,估计又要靠咖啡因硬撑着熬过去。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密密麻麻的文字看得我头晕眼花,而是真正做到了“将艺术史可视化”。翻开任何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高清、色彩饱满的画作复制品,感觉就像是把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直接搬到了我的书桌上。而且,作者在排版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图文的结合简直是天作之合。他们没有简单地把图片塞在文字旁边,而是通过信息图表、时间轴的梳理,将复杂的艺术演变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比如,当讲到文艺复兴如何从哥特式艺术中挣脱出来时,书中会用对比图的形式,并肩展示两者的风格差异,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远胜于干巴巴的文字描述。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救星。它让我不再是“记住”艺术史,而是真正“看懂”了艺术史的演变轨迹。我甚至会花好长时间对着某一幅画的细节图研究,因为排版和注释,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画家的笔触和构图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似乎有意避开了那种严格的线性时间轴叙事,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启发性的“主题式串联”。一章可能从古希腊的雕塑讲起,但下一章可能就会跳跃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绘画,但两者之间却通过某种共通的“人体表达”或“理想化”的主题被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避免了阅读疲劳,也更容易让人建立起跨越时代的艺术关联性思维。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艺术作品,其实都在回应着人类永恒不变的某些核心命题。这种“网状”的知识结构,对我来说比那种“A-B-C”的年代顺序更有助于记忆和理解。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美”的定义的探讨,也极其富有思辨性,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一些审美观念,促使我们反思,什么是艺术,谁来定义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