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的起源
原价:23.8元
作者:
出版社:北京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5月
ISBN:9787200092677
字数:159000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9787200092677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艺术的起源》是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社会的经济组织和精神生活之间,尤其在艺术方面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相互关系这样一种主张,并探讨了原始艺术变迁的心理和经济基础。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编者的话
导读探讨艺术的原始奥秘
第一章艺术科学的目的
第二章艺术科学的方法
第一节艺术科学问题的两种形式
第二节艺术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原始民族
第一节原始民族的概念
第二节生产方式对文化、宗教、家族的影响
第四章艺术
第五章人体装饰
第一节原始装饰的意义和分类
第二节原始民族的时尚
第三节原始装饰的目的与功能
第六章装潢编者的话
导读探讨艺术的原始奥秘
第一章艺术科学的目的
第二章艺术科学的方法
第一节艺术科学问题的两种形式
第二节艺术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原始民族
第一节原始民族的概念
第二节生产方式对文化、宗教、家族的影响
第四章艺术
第五章人体装饰
第一节原始装饰的意义和分类
第二节原始民族的时尚
第三节原始装饰的目的与功能
第六章装潢
第一节什么是原始的装潢
第二节原始装潢艺术的原型
第三节原始装潢的其他功能
第四节原始装潢中的节奏和对称
第五节原始装潢与原始文化
第七章造型艺术
第一节驯鹿时期的形象艺术
第二节大洋洲人的岩洞绘画、雕刻和树皮图画
第三节布须曼人的图画
第四节北极人的图画和雕刻
第五节西南因纽特人的面具
第六节总结
第八章舞蹈
第一节大洋洲的科罗薄利舞
第二节其他原始民族的舞蹈的两种形式
第三节原始舞蹈的意义
第九章诗歌
第一节原始诗歌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诗歌的概念原始民族的抒情诗
第三节对原始抒情诗的评价
第四节原始民族的叙事诗
第五节原始民族的戏曲
第十章音乐
第一节音乐、诗歌、舞蹈密不可分
第二节音乐是一种独立的艺术
第三节原始民族的音乐
第四节音乐的起源
第五节音乐的功能
第十一章结论
作者介绍
(德)格罗塞,德国著名的艺术史家、社会学家,公认的现代艺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掌握得极佳,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起初,作者似乎在铺陈一个宏大的背景,各种人名、地名、学派轮番登场,让人有点喘不过气。但很快,随着论述的深入,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开始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模仿”与“创造”之间张力的探讨。在艺术史上,这是一个绕不开的永恒主题,但这本书却提供了非常新颖的解读角度,它不再将文艺复兴视为对古典的简单回归,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精神革命”,是旧有规范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重构。书中对一些关键性文献的引用非常精准且富有洞察力,那些被引用的片段往往能立刻点亮读者心中的疑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西方艺术史的底层逻辑有了一个更稳固的认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好看”,而是开始探究“为什么会这样”。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立刻就被它的内容深度所震撼了。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的著作,很多都停留在对作品的表层描述,或者只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线。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仿佛带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起源”这个概念本身。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挖掘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边缘线索,比如工匠阶层的崛起对创作主体性的影响,或者赞助人制度如何塑造了艺术的审美方向。文字的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其中蕴含的复杂信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形式追随功能”的讨论,它颠覆了我以往对古典艺术的刻板印象,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纯粹的美学选择背后,其实蕴含着多么强烈的社会目的性。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有巧思,关键术语的处理很到位,方便读者进行索引和查阅,看得出出版社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视野广阔得令人惊叹,它没有局限在欧洲的几个艺术中心,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地中海世界,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在艺术理念上的交流与冲突。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侧重于绘画或雕塑的论述,但作者巧妙地将其拓展到了建筑美学、仪式服饰乃至城市规划的层面,形成了一种全景式的考察。这种跨界整合的能力,让原本单薄的艺术史研究变得丰满而具有生命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材料科学对艺术媒介影响的那一部分,作者细致地描述了新颜料的发现如何直接促成了色彩表现力的飞跃,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相互驱动关系,阐述得非常到位,充满了令人兴奋的细节。对于那些渴望跳出传统艺术史框架,寻求更全面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XX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那种复古的油画质感,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思想碰撞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艺术巨匠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的。这本书的装帧很用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版,细节也还原得很好。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他没有一味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构建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我特别欣赏他那种跨学科的视角,能把当时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潮和艺术实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联想。比如,他对早期绘画中光影运用的分析,就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对“可见世界”认知转变的哲学意义,这点非常深刻。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它需要的不是一点点背景知识,而是相当的耐心和思考深度。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的艺术普及读物那样轻松愉悦,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和严谨,几乎没有多余的抒情,所有的论证都建立在坚实的考据之上。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琢磨其中关于“符号系统”演变的部分,作者如何将早期的宗教母题,一步步转化为更世俗化、更具个体情感表达的图像语言,这个过程的内在逻辑推演极其严密。每次我以为自己理解了某个章节的核心观点时,下一段文字总能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维度。这本书更适合作为案头工具书,随时翻阅,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成为你艺术思考中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