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梅洛迪·伯贝尔为儿童创作的六手联弹作品集。它的编排由浅至深,旋律通俗易懂。六手联弹是一种既有活力又激动人心的演奏方式,组合可以多种多样:一位老师和两个学生,一位家长和两个孩子,还有*喜欢的——三个好朋友。演奏六手联弹时令人兴奋,排练时更因为大家都在分享对音乐的爱而其乐无穷。 (美)梅洛迪·伯贝尔 著;茅为蕙 译 著作 梅洛迪·伯贝尔,当代美国活跃于钢琴音乐教育领域的音乐人。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音乐教育系毕业时获得*高荣誉奖,之后叉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获音乐表演硕士学位。她不但拥有自己的音乐工作室,也是一位拥有二十余年公共学校音乐授课经历的很好教师。她擅于通过独具特色的创作,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我入手这本《俄罗斯五人组:钢琴改编作品集》纯粹是出于对民族乐派的好奇心。我厌倦了那些充斥着德奥传统的教材,想找点更具异域风情和民间色彩的东西来放松一下。这套书里收录的格林卡、鲍罗金等作曲家的钢琴改编作,确实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些充满东方色彩的和声进行和旋律线条,听起来既宏大又带着一丝质朴的野性。书的装订采用了非常耐用的胶装,即便我经常需要将它平压在琴架上进行研究,它也能保持平整,这点很值得称赞。其中几首穆索尔斯基的民间旋律改编,简直就是对钢琴音色的“野蛮”开发,听起来非常过瘾。不过,我必须指出,由于这些作品很多是从管弦乐或歌剧改编而来,有些段落的钢琴表现力确实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大乐队音响的还原上,纯钢琴版本听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这或许是改编作品的宿命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带来新鲜感的练习曲集。
评分我最近购入的这本《巴赫平均律键盘曲全集》简直是钢琴学习者的一本“圣经”。作为一名严肃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我深知巴赫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技巧的试金石,更是对和声学、对位法理解的终极考验。这套书的排版非常人性化,双钢琴对位的部分,两声部的清晰度区分得很好,这在阅读复杂赋格时至关重要,避免了视觉上的混乱。我尤其欣赏编辑团队在序言部分对巴赫创作背景的深入剖析,这让我对C大调前奏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指法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哲学和精神层面。当然,难度是毋庸置疑的,我已经尝试攻克了几个升F小调的赋格,那复杂的声部交织,简直让人头脑发热。但每一次成功地演奏出清晰的旋律线条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唯一的不足可能在于,对于初学者来说,直接面对全集可能会有些望而生畏,或许增加一些针对性练习的导读会更好,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我一直对浪漫主义时期那些充满激情的炫技作品情有独钟,所以这本《李斯特炫技练习曲精选》对我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李斯特的音乐总是那么张扬、那么光芒四射,他把钢琴的潜力挖掘到了极致。这本选集收录的曲目质量非常高,包含了《森林之歌》、《钟》以及几首不太常见的帕格尼尼练习曲的改编版。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里包含了大量的演奏批注,这些批注看起来像是出自某位早期李斯特学生的笔记,对于理解那些看似疯狂的琶音和快速音阶的“意图”非常有帮助。比如在处理《钟》的时候,书中强调了对击键力量的控制,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速度,这个细节让我的演奏瞬间有了质感。虽然书的开本稍微小了一点,在钢琴旁边摊开时,有时需要频繁翻页,影响了连续练习的流畅性,但我依然愿意为了这些宝贵的演奏指导而忍受这个小小的缺陷。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指尖速度”的探索欲。
评分这套《肖邦夜曲精选集》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那种典雅的深蓝色封皮,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充满了艺术气息。我一直很喜欢肖邦的音乐,尤其是他的夜曲,那种独属于深夜的宁静与忧郁,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选集收录的曲目非常全面,从Op.9的几首经典到后期的作品,几乎涵盖了肖邦夜曲的精华。我对其中Op.48 No.1的演绎版本非常满意,指法标记清晰到位,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能得到这样专业的参考简直太棒了。不过,我个人觉得在一些复杂的踏板处理上,书中的提示可以更细致一些,毕竟夜曲的音色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踏板的微妙控制。尽管如此,光是能系统地研习这些不朽的作品,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打算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就沉浸在这套书的旋律里,慢慢体会肖邦笔下的“夜之歌”。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墨迹清晰,即使长时间练习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是对演奏者非常友好的细节。
评分作为一位从事音乐教育多年的教师,我对于教材的选择极为挑剔,而这本《德彪西印象派钢琴小品集》完全符合我的教学理念。德彪西的音乐是色彩的海洋,是光影的流动,而这本书出色地捕捉到了这种“印象”的精髓。选曲方面非常恰到好处,既有《月光》这样的入门级名作,也有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版画》中的选段,非常适合从中级向高级过渡的学生。书中的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尤其是那些和弦的排列和模糊的乐句标记,在清晰度上做到了极致,完全避免了因看错音符而导致的教学延误。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和弦结构时,对“模糊性”的尊重,不像一些传统教材那样过于强调清晰的轮廓。唯一的遗憾是,对于德彪西作品中特有的踏板模糊效果,本书虽然有所提及,但没有提供一个统一的符号系统来指导如何逐步实现这种“雾蒙蒙”的音响,这需要教师额外补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