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禮記·康濟錄·鹽鐵論

李敖精編:禮記·康濟錄·鹽鐵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李敖
  • 禮記
  • 康濟錄
  • 鹽鐵論
  • 先秦
  • 儒傢
  • 曆史
  • 文化
  • 經典
  • 論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51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1947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1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1”選錄瞭本冊節錄瞭戴聖的《禮記》、李覯的《直講李先生文集》、倪國璉的《康濟錄》、洪亮吉的《洪北江先生遺集》、佚名的《儀禮》、辜湯生的《張文襄幕府紀聞》、桓寬的《鹽鐵論》。《禮記》著重講述瞭禮儀、文化等方麵的關於禮的問題。《直講李先生文集》此書是其一生著述的匯編,作者這種欲藉經典而改良現存社會製度的思想,對宋儒有較大的影響。《鹽鐵論》是西漢桓寬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整理撰寫的重要史書,書中記述瞭漢武帝時期關於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是研究西漢經濟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禮記

導讀 / 002

禮運 / 003

學記 / 018

樂記 / 026

中庸 / 032

儒行 / 054

大學 / 061

直講李先生文集

導讀 / 074

禮論第一 / 075

富國策第一 / 078

富國策第五 / 083

富國策第六 / 087

安民策第一 / 090

平土書序 / 093

潛書 / 095

原文 / 097

常語上 / 099

常語下 / 101

康濟錄

導讀 / 104

捲一?前代救援之典 / 105

捲二?先事之政 / 133

一、教農桑以免凍餒 / 133

二、講水利以備旱澇 / 139

三、建社倉以便賑貸 / 145

四、嚴保甲以革奸頑 / 150

五、奏截留以資急用 / 156

六、稽常平以杜侵欺 / 159

捲四上?事後之政 / 165

一、贖難賣以全骨肉 / 165

二、憐初泰以大撫綏 / 170

三、必賞罰以風繼起 / 175

四、籌匱乏以防薦飢 / 180

五、尚節儉以裕衣食 / 184

六、敦風俗以享太平 / 189

洪北江先生遺集

導讀 / 196

鬼神篇 / 197

天地篇 / 199

仙人篇 / 202

治平篇 / 204

生計篇 / 206

儀禮

導讀 / 210

士冠禮 / 211

張文襄幕府紀聞

導讀 / 216

弁言 / 217

捲上 / 218

南京衙門 / 218

不排滿 / 218

虎門軼事 / 219

曹參代蕭何 / 220

大臣遠略 / 220

上流人物 / 221

書生大言 / 222

五霸罪人 / 222

清流黨 / 222

孔子教 / 223

新算學 / 224

孟子改良 / 224

踐跡 / 225

務外 / 226

生子 / 227

為人 / 227

公利私利 / 228

權 / 228

亷吏不可為 / 229

愛國歌 / 230

半部《論語》 / 231

理財 / 231

王顧左右而言他 / 232

官官商商 / 232

愛官 / 233

亡八蛋 / 233

禁嫖賭 / 233

倒馬桶 / 234

賤種 / 235

貴族 / 235

翩翩佳公子 / 236

庸言庸行 / 237

不吹牛毴 / 237

頌詞 / 238

馬路 / 239

大人有三待 / 239

不問民 / 240

捲下 / 241

真禦史 / 241

西洋議院考略 / 242

國會請願書 / 243

馬拉馬夫 / 244

夷狄之有君 / 244

爛報紙 / 245

讀書人 / 245

督撫學堂 / 246

女子改良 / 247

高等人 / 247

費解 / 248

不解 / 248

狗屁不通 / 248

看畫 / 249

華僑 / 250

照像 / 250

發財票 / 251

賣窮 / 251

不枉受窮 / 252

葉君傳 / 252

英將戈登事略 / 254

贈日本國海軍少佐鬆枝新一氏序 / 257

士說 / 258

在德不在辮 / 259

自大 / 260

依樣葫蘆 / 261

學術 / 261

風俗 / 262

政體 / 263

看招牌 / 264

愛纔 / 265

不自貴重 / 265

不拜客 / 266

自強不息 / 267

猶龍 / 267

鹽鐵論

導讀 / 270

本議第一 / 271

力耕第二 / 274

通有第三 / 276

錯幣第四 / 279

禁耕第五 / 281

復古第六 / 283

非鞅第七 / 285

晁錯第八 / 288

刺權第九 / 289

刺復第十 / 291

論儒第十一 / 294

憂邊第十二 / 297

園池第十三 / 299

輕重第十四 / 301

未通第十五 / 303

地廣第十六 / 306

貧富第十七 / 309

毀學第十八 / 311

褒賢第十九 / 314

相刺第二十 / 316

殊路第二十一 / 319

訟賢第二十二 / 321

遵道第二十三 / 323

論誹第二十四 / 325

孝養第二十五 / 327

刺議第二十六 / 329

利議第二十七 / 330

國疾第二十八 / 332

散不足第二十九 / 335

救匱第三十 / 340

鹽鐵箴石第三十一 / 342

除狹第三十二 / 343

疾貪第三十三 / 345

後刑第三十四 / 347

授時第三十五 / 348

水旱第三十六 / 350

崇禮第三十七 / 352

備鬍第三十八 / 354

執務第三十九 / 357

能言第四十 / 359

鹽鐵取下第四十一 / 360

擊之第四十二 / 362

結和第四十三 / 364

誅秦第四十四 / 366

伐功第四十五 / 368

西域第四十六 / 370

世務第四十七 / 372

和親第四十八 / 374

繇役第四十九 / 376

險固第五十 / 378

論勇第五十一 / 380

論功第五十二 / 382

論鄒第五十三 / 384

論菑第五十四 / 385

刑德第五十五 / 388

申韓第五十六 / 391

周秦第五十七 / 393

詔聖第五十八 / 396

大論第五十九 / 398

雜論第六十 / 400


精彩書摘

南京衙門

餘同鄉李忠毅公之文孫龍田司馬,名惟仁,嘗詆論曾文正公曰:“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餘謂曾文正功業及大節所在,固不可輕議,然論其學術及其所以籌劃天下之大計,亦實有不滿人意者。《文正公日記》內自言曰:“古人有得名望如予者,未有如予之陋也。”或問於何處可以見曾文正陋處?餘曰:“看南京製颱衙門,規模之笨拙,工料之粗率,大而無當,即可知曾文正公之陋處也。”

不排滿

或問餘曰:“曾文正公所以不可及處,何在?”餘曰:“在不排滿。”當時粵匪既平,兵權在握。天下豪傑之士半屬門下,部麯及昆弟輩又皆梟雄,恃功驕恣,朝廷褒賞未能滿意,輒齣怨言。當日情形,與東漢末季黃巾起事,何大將軍領袖群雄,袁紹董卓輩飛揚跋扈無少異。倘使文正公稍有猜忌,微萌不臣之心,則天下之決裂必將有甚於三國者。天下既決裂,彼耽耽環而伺我者,安肯袖手旁觀?有不續兆五鬍亂華之禍也哉!孔子曰:“微管仲,善其被發左祍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吾其翦發短衣矣!”

虎門軼事

前哲有言:“人必有性情而後有氣節,有氣節而後有功業。”餘謂當日中興人材,其節操風采最足動人景慕者,莫如彭剛直公。猶憶庚申年中法構釁,剛直公以欽差大臣守粵省虎門時,餘初入張文襄幕,因識剛直公左右,得聞其軼事。當時孝欽皇太後垂念老臣,不時賞賜參貂食物等品。每逢賞品賫至,剛直公一睹天傢物,輒感激涕零,哭失聲。庚子年辜鴻銘部郎名湯生撰西文《尊王篇》有曰:“當時匪蹤蔓延,十三省大局糜爛,又值文宗龍馭上賓,皇太後以一寡婦輔立幼主,卒能廓清禍亂,蓋皇太後之感人心係人望者,不徒臨政之憂勤也。三十年來迭遭變故,倫常之間亦多隱痛,故將相大臣罔不體其艱難,同心愛戴,雲雲。”據聞辜部郎《尊王篇》之作,蓋有感於當日所聞剛直公虎門哭失聲一事。

曹參代蕭何

梁啓超曾比李文忠為漢大將軍霍光,謂其不學無術也。餘謂文忠可比漢之曹參。當鹹同間,中興人材除湘鄉曾文正外,皆無一有大臣之度,即李文忠亦可謂之功臣而不可謂之大臣。蓋所謂大臣者,為其能定天下之大計也,孟子所謂“及是時修其政刑者也”。當時粵匪既平,天下之大計待定者有二:一曰辦善後,一曰禦外侮。辦善後姑且不論,至禦外侮一節,當時諸賢以為西人所以強盛而狎侮我者,因其有鐵艦槍炮耳。至彼邦學術製度文物,皆不過問,一若得鐵艦槍炮即可以抵禦彼族。此文正公所定禦外侮之方略也,亦可謂陋矣。洎文忠繼文正為相,一如曹參之代蕭何,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如此又何怪甲午一役,大局決裂,乃至於不可收拾哉。

大臣遠略

餘同鄉故友蔡毅若觀察,名锡勇,言幼年入廣東同文館肄習英文,嗣經選送京師同文館肄業。偕同學入都,至館門首剛下車卸裝,見一長髯老翁,歡喜迎入,慰勞備至。遂帶同至館捨,遍導引觀,每至一處則告之曰,此齋捨也,此講堂也,此飯廳也,指示殆遍。其貌溫然,其言靄然。諸生但知為長者,而不知為何人。後詢諸生曰:“午餐未?”諸生答曰:“未餐。”老翁即傳呼提調官,鏇見一紅頂花翎者旁立,貌甚恭。諸生始知適纔所見之老翁,乃今日當朝之宰相文中堂也。於此想見我朝前輩溫恭愷悌之風度也。餘謂文文忠風度固不可,及而其遠略亦實有過人者。中國自馳海禁後,欲防外患,每苦無善策。粵匪既平,曾文正諸賢籌劃方略,皇皇以倡辦製造廠、船政局為急務。而文忠獨創設同文館,欲培洋務人材,以通西洋語言文字、學術製度為銷外患之要策。由此觀之,文文忠之遠略,有非曾文正諸賢所可及也。

上流人物

國朝張縉《示張在人書》曰:“凡人流品之高下,數言可決者,在見己之過,見人之過;誇己之善,服人之善而已。但見己之過,不見世人人之過;但服人之善,不知己有一毫之善者,此上流也。見己之過,亦見世人之過;知己之善,亦知世人之善,因之取長去短,人我互相為用者,其次焉者也。見己之過,亦見世人之過;知己之善,亦知世人之善,因之以長角短,人我分疆者,又其次焉者也。世人但見人之過,不見己之過;但誇己之善,不服人之善者,此下流也。”餘昔年至西洋,見各國都城皆有大戲園,其規模之壯麗,裝飾之輝煌,固不必說,但每演一劇,座客幾萬人,肅然無聲。今日中國所創開各文明新舞颱,固欲規仿西製也。然每見園中觀劇座客舉止囂張,語言龐雜,雖有佳劇妙音,幾為之奪。由此觀之,中國比西洋各國之有教無教即可概見。嘗聞昔年郭筠仙侍郎名鬆濤,齣使西洋見各國風俗之齊整,迴國語人曰:“孔孟欺我也。”若郭侍郎者,可謂服人之善,而不知己有一毫之善,是之謂上流人物。

書生大言

甲申年,張幼樵在馬江棄軍而遁,後又入贅閤肥相府,為世所詬。餘謂好大言原是書生本色。蓋當時清流黨群彥之不滿意於李文忠,猶如漢賈生之不滿意於絳侯輩;夫絳侯輩固俗吏也,賈生固經學儒生也。然當時若文帝竟能棄其舊而謀其新,命賈生握兵符為大將,果能係單於之頸,而不為張佩綸馬江之敗衄者幾希!至入贅相府一節,此猶見閤肥相國雅量,尚能愛纔,若漢之絳侯,陳平輩,試問肯招賈生入贅為婿耶?

五霸罪人

庚子拳匪肇釁,兩宮廵狩西安。李文忠電奏有曰:“毋聽張之洞書生見解。”當時有人將此語傳入張文襄。文襄大怒曰:“我是書生,他是老奸巨滑。”至今文襄門下論及李文忠,往往痛加底詈。餘曰:“昔孟子有言,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餘謂今之李文忠,曾文正之罪人也;今之督撫,又李文忠之罪人也。”

清流黨

或問餘曰:“張文襄比曾文正何如?”餘曰,張文襄儒臣也,曾文正大臣也,非儒臣也。三公論道,此儒臣事也;計天下之安危,論行政之得失,此大臣事也。國無大臣則無政,國無儒臣則無教。政之有無關國傢之興亡,教之有無關人類之存滅,且無教之政終必至於無政也。當同光間清流覺之所以不滿意李文忠者,非不滿意李文忠,實不滿意曾文正所定天下之大計也。蓋文忠所行方略,悉由文正手所規定,文忠特不過一漢之曹參,事事遷蕭何約束耳。至文正所定天下大計之所以不滿意於清流黨者,何為其僅計及於政,而不計及於教。文忠步趨文正,更不知有所謂教者,故一切行政用人,但論功利而不論氣節;但論材能而不論人品。此清流黨所以憤懣不平,大聲疾呼,亟欲改弦更張,以挽迴天下之風化也。蓋當時濟濟清流,猶似漢之賈長沙、董江都一流人物,尚知六經大旨,以維持名教為己任。是以文襄為京魯時,精神學術無非注意於此。即初齣膺對疆重任,其所措施亦猶是欲行此誌也。洎甲申馬江一敗,天下大局一變,而文襄之宗旨亦一變。其意以為非效西法圖富強無以保中國,無以保中國即無以保名教。雖然文襄之效西法,非慕歐化也;文襄之圖富強,誌不在富強也。蓋欲藉富強以保中國,保中國即所以保名教。吾謂文襄為儒臣者以此。厥後文襄門下如康有為輩,誤會宗旨,不知文襄一片不得已之苦心,遂倡言變法行新政,卒釀成戊戍庚子之禍。東坡所謂“其父殺人報仇,其子必且行劫”,此張文襄《勸學篇》之所由作也。嗚呼,文襄之作《勸學篇》,又文襄之不得已也,絕康梁並以謝天下耳。韓子曰:“荀子大醢而小疵。”吾於文襄亦雲然。

孔子教

一日,餘為西友延至其傢宴會,華客唯餘一人,故眾西客推餘居首座。及坐定,宴間談及中西之教,主人問餘曰:“孔子之教有何好處?君試言之。”餘答曰:“頃間諸君推讓不肯居首座,此即是行孔子之教。若行今日所謂爭競之教,以優勝劣敗為主,勢必俟優勝劣敗決定後,然後舉箸,恐今日此餐大傢都不能到口。”虛客粲然。《傳》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孔子“六經”之所謂道者,君子之道也。世必有君子之道,然後人知相讓。若世無君子之道,人不知相讓,則飲食之間,獄訟興焉;樽俎之地,戈矛生焉。餘謂教之有無,關乎人類之存滅,蓋以此也。

新算學

辜鴻銘部郎雲,日本故相伊藤候甲午後解職來遊中國,於武昌。適餘所譯《論語》英文告成付刊,即持一部贈之。伊藤侯謂餘曰:“聞君素精西學,尚不知孔子之教,能行於數韆年前,不能行於今日之二十世紀乎?”餘答曰:“孔子教人之法,譬如數學傢之加減乘除,前數韆年其法為三三如九,至如今二十世紀其法亦仍是三三如九,固不能改如九為如八也。”雲雲。予聞此言,謂辜部郎曰:“君今尚不知目今二十世紀數學之改良乎?前數學謂三三如九,今則不然。我藉洋款三三如九,則變作三三如七矣。俟我還洋款三三如九,則變作三三如十一。君尚不知此,無怪乎人謂君不識時務也。”

孟子改良

陶靖節詩雲:“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此言詩書自遭狂秦之火,至漢代真讀書人始稍能伸眉吐氣,然亦老矣。檢收殘編,亦多失其真。且當時守舊黨如董仲舒輩,欲售其頑固之奸,恐亦不免改竄原文。近有客自遊日本迴,據雲在日本曾見有未遭秦火之《孟子》原本,與我今所謂《孟子》七篇多有不同。譬如首章,其原本雲:“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韆裏而來,仁義之說可得聞乎?’孟子對曰:‘王何必仁義,亦有富強而已矣’”,雲雲。又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一章,其原本雲:“孟子道性惡,言必稱洋人”,雲雲。



《三史探微:周秦漢的思想脈絡》 《三史探微:周秦漢的思想脈絡》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古代早期重要典籍,梳理周秦漢時期思想發展脈絡的學術著作。本書並非對某一具體文獻的注解或改編,而是以宏觀視角,選取三部極具代錶性的史學與思想著作——《禮記》中的核心篇章、《康濟錄》的生存智慧以及《鹽鐵論》的經濟辯論——作為切入點,試圖勾勒齣彼時中國社會從禮樂崩壞到百傢爭鳴,再到帝國初建的復雜思想圖景。 本書的構思,源於對中國文化基因源頭的追尋。周秦漢三代,是中國文化奠基的關鍵時期,其間孕育的思想火花,至今仍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禮記》,作為儒傢思想的重要載體,記載瞭周代禮樂製度的方方麵麵,反映瞭其對理想社會秩序的構想;《康濟錄》,雖然在後世的學術評價中褒貶不一,卻真實記錄瞭亂世中普通民眾對於生存的掙紮、對世事的觀察與反思,蘊含著民間智慧與樸素的哲學;《鹽鐵論》,則是西漢時期一場激烈的經濟思想辯論的産物,直接觸及瞭國傢治理、經濟政策與民生福祉等核心問題。這三部文獻,各自代錶瞭不同階層、不同視角、不同議題下的思想錶達,將它們並置解讀,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彼時中國思想界的多元與碰撞。 本書的結構設計,力求展現一種遞進式的理解。 第一部分:秩序的失落與重建——《禮記》的周道想象 《禮記》,作為“三禮”之一,內容龐雜,涵蓋祭祀、朝聘、喪葬、鄉射、學記等諸多方麵,它不僅僅是儀禮的記錄,更是周公製禮作樂精神的體現,是儒傢理想社會藍圖的藍本。在本書中,我們將不拘泥於對《禮記》全書的逐字翻譯或考據,而是精選其中與“禮”之精神本質、與社會秩序建構緊密相關的篇章進行深入的解讀。 我們將重點分析《禮記》中關於“人道”的闡述,如《大學》中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中庸》中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些都揭示瞭儒傢對於個體修養與社會責任的深刻認知。同時,我們將探討《禮記》如何通過詳盡的禮儀規範,試圖構建一個等級分明、各安其位、和諧運轉的社會。《禮》之於周代,不僅僅是形式,更是內在的道德約束與行為準則。然而,春鞦戰國的亂世,恰恰是周禮崩壞的時代。本書將通過對《禮記》中理想秩序的描繪,反襯齣那個時代政治動蕩、禮崩樂壞的現實,從而引齣思想的活躍與變革。 我們還將審視《禮記》對“教育”的重視,如《學記》中“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以及關於“教學相長”、“長善救失”等教育理念。這體現瞭儒傢認為通過教育可以培養君子,實現社會理想的信心。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在社會秩序劇烈變動的時代,如何通過教育來維係或重塑社會的價值體係。 第二部分:亂世的生存哲學——《康濟錄》的民間洞見 《康濟錄》是一部在學術界存在爭議的著作,但其價值恰恰在於其非主流的視角。它往往被視為記錄市井俚語、民間故事、以及一些帶有宿命論色彩的生存智慧的匯編。本書將嘗試以一種更開放的心態來解讀《康濟錄》,將其視為亂世中普通民眾,甚至是部分士人,在官方意識形態之外,對現實世界的另一種認知與應對方式。 我們將聚焦《康濟錄》中關於“知命”、“安分”、“順時”等觀念的探討。在劇烈的社會動蕩和長期的戰亂中,個體力量顯得微不足道。這種情況下,“知命”並非完全的消極避世,而是一種在承認個體局限性前提下,尋求內心平靜的策略。對“勢”的洞察,對“時機”的把握,以及對“因緣”的理解,構成瞭《康濟錄》中一套獨特的生存哲學。 本書還將分析《康濟錄》中體現齣的對“利益”與“風險”的樸素考量。在生存壓力麵前,人們會自然地權衡得失,做齣趨利避害的選擇。《康濟錄》中的許多敘述,雖然語言樸實,卻摺射齣一種現實主義的生存智慧,與儒傢理想化的秩序構建有所不同,也與道傢順應自然的超脫有所區彆。 我們將嘗試辨析《康濟錄》中是否包含對當時社會弊病、政治腐敗的隱晦批評,以及其對“賢愚”、“禍福”等現象的觀察。這些民間洞見,雖然可能缺乏係統性的理論框架,但它們是那個時代社會肌體的真實脈動,是士人與民眾在官方敘事之外,對生存睏境的迴應。本書認為,理解《康濟錄》,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把握周秦漢時期社會思想的復雜性,特彆是那些不被主流文獻所充分記錄的聲音。 第三部分:帝國的經濟邏輯——《鹽鐵論》的辯論與決策 《鹽鐵論》,作為西漢中期一場圍繞國傢經濟政策展開的辯論記錄,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思想價值。本書將不對《鹽鐵論》的原文本進行全盤復製或詳細注解,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案例,深入剖析其中關於“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政策辯論所揭示的經濟思想。 我們將重點解讀辯論雙方——“文學”(代錶儒傢或新興的士人階層)與“gcd”(代錶政府官僚)——的核心論點。gcd一方,強調鹽鐵官營是國傢財政的根本,是維持邊疆穩定、抑製豪強、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他們從“利天下”的角度齣發,認為國傢壟斷重要資源,可以避免私人資本的過度擴張,防止市場失靈,並為國傢提供充足的財政收入。 而文學一方,則從“仁義”和“民本”的角度齣發,認為鹽鐵官營是一種“與民爭利”的行為,會加劇民眾的負擔,破壞傳統的自由市場精神。他們強調“民富則國強”,主張政府應以德治為先,減輕賦稅,鼓勵農業,而不是通過壟斷來獲取財政收入。他們對gcd的“富國強兵”邏輯提齣質疑,認為過度依賴經濟手段,忽視瞭道德倫理的重要性。 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這場辯論所摺射齣的早期國傢主義與自由市場思想的衝突,以及重農抑商與工商皆本的爭論。我們將分析《鹽鐵論》背後所反映的西漢王朝麵臨的經濟挑戰:如何平衡國傢財政需求與民眾生計,如何處理新興地主階級與傳統士大夫的利益關係,以及如何確立國傢在經濟生活中的角色。 我們還將探討《鹽鐵論》中關於“法”與“情”、“公”與“私”、“治”與“亂”等相互關聯的哲學思考。gcd以“法”和“公”來辯護其政策的閤理性,而文學則強調“情”和“仁義”,以及對“私”的警惕。這場辯論,不僅僅是經濟政策的爭論,更是對國傢治理理念、社會公平以及何為“善治”的深刻探討。 結語:思想的交響與時代的印記 《三史探微:周秦漢的思想脈絡》並非一部簡單的文獻匯編,也不是某一部經典的總集。它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是對中國早期思想史的一次深度挖掘。通過對《禮記》理想秩序的審視,對《康濟錄》民間生存智慧的洞察,以及對《鹽鐵論》經濟辯論的剖析,本書試圖勾勒齣周秦漢時期思想的多元性、復雜性與深刻性。 本書相信,理解這些早期的思想成果,對於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根源,以及當下中國社會麵臨的諸多挑戰,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它提示我們,思想的演進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理想與現實,秩序與變革,國傢與個體,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碰撞、融閤,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的精神世界。本書將以一種嚴謹又不失溫度的筆觸,邀請讀者一同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思想史,感受先哲們留下的智慧火光。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對“通識”的渴望。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識淹沒,而真正能夠構建起一套完整認知體係的通識教育,似乎變得越來越稀缺。《李敖精編:禮記·康濟錄·鹽鐵論》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機會,讓我能夠通過李敖先生這位“通識巨匠”的視角,去接觸、去理解那些影響中國曆史和文化深遠的經典。我猜測,李敖先生不會僅僅停留在對原文的解讀,他更會運用他博學的知識,將這些古籍與政治、經濟、文化、甚至現代社會的熱點問題聯係起來,讓讀者在品讀古籍的同時,也能夠深刻理解當下。我尤其好奇,他會如何處理《鹽鐵論》中那些關於國傢壟斷、商業利益與民生福祉的論辯,這在我看來,是極具現實意義的。我設想著,在閱讀過程中,我可能會不斷地恍然大悟,也會時不時地發齣“原來如此”的驚嘆。

評分

不得不說,翻開這本《李敖精編:禮記·康濟錄·鹽鐵論》的瞬間,我的腦海裏就充斥著一種莫名的衝動,想要立即投入到那古老智慧的海洋中去。我並非曆史學或哲學專業的科班齣身,對於這些經典著作,我更多的是一種仰望和好奇。但李敖先生,這位嚮來以“鬥士”和“怪傑”形象示人的學者,他的精編,在我看來,絕非簡單的注釋和匯編。我期待的是他獨到的眼光,能夠從中提煉齣那些最能夠激發思考、最具現實意義的論斷。想象一下,當李敖先生用他那標誌性的犀利語言,去解構《禮記》中那些關於人倫、關於社會秩序的篇章,又或者將《康濟錄》中那些關乎民生疾苦的曆史片段,與當今的社會問題進行對照,再以《鹽鐵論》為切入點,探討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永恒命題,那該是多麼震撼的閱讀體驗!我甚至已經準備好瞭筆和紙,準備在那些讓我拍案叫絕的語句旁,寫下自己的感悟,或是與李敖先生的觀點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拿到這本《李敖精編:禮記·康濟錄·鹽鐵論》,我立刻被它蘊含的厚重感所吸引。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敬意的讀者,我深知《禮記》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一部典籍,更是中華文明的基石之一。而“康濟錄”和“鹽鐵論”,更是曆史長河中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篇章。我期待李敖先生能夠以他獨有的方式,將這些沉甸甸的經典,以一種更容易被現代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我想象著,他會在其中穿針引綫,將看似獨立的文本,串聯成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他會如何解讀“禮”的內涵,又如何剖析“康濟”之道,更不用說,關於“鹽鐵”的論辯,那可是直接關係到國傢經濟命脈和民生福祉的重大議題。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能引發我對於曆史、對於社會、對於人生的深刻思考,讓我能夠從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評分

剛拿到這本《李敖精編:禮記·康濟錄·鹽鐵論》的時候,說實話,心裏還是有點忐忑的。畢竟,“禮記”這東西,總會讓人聯想到中學時代枯燥乏味的背誦和解釋,古籍的晦澀與現代生活的脫節,似乎是難以逾越的鴻溝。但李敖先生的名字,又像一顆定心丸,讓我對這次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覺得,李敖先生的文章,無論談論的是什麼話題,都有一種穿透性的力量,他能將最復雜、最沉重的東西,用最犀利、最幽默的方式剖析開來,讓讀者在捧腹大笑之餘,又忍不住陷入沉思。所以,我滿心歡喜地翻開瞭書,期待著他能如何帶領我領略《禮記》的精髓,如何解讀“康濟錄”的曆史脈絡,又如何從“鹽鐵論”中挖掘齣與當下社會息息相關的思想火花。我想象著,那些古代的智慧,在李敖先生的筆下,或許會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不再是塵封的古董,而是鮮活的思想,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共鳴。我甚至已經開始思考,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會有怎樣的改變,我會有怎樣的新視角去審視這個世界。

評分

坦白講,拿到《李敖精編:禮記·康濟錄·鹽鐵論》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既興奮又充滿探究欲的。李敖先生的名字,自帶一種“敢為天下先”的標簽,他對待經典的解讀,總是充滿瞭他獨立的思考和尖銳的批判。我深知,《禮記》、《康濟錄》、《鹽鐵論》這三部著作,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承載著古代的智慧,也反映著曆史的變遷。而我最期待的,就是李敖先生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文本,與他那充滿活力和思辨的筆觸結閤起來。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可能會在解讀《禮記》時,批判其虛僞之處;在探討“康濟錄”時,揭示其曆史局限;在審視“鹽鐵論”時,找到與當下經濟體製的關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他會如何用他那“非主流”的視角,為我們展現這些經典新的生命力,讓它們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古籍,而是能夠與我們當下生活産生共鳴的思想源泉。

評分

不錯?

評分

值得一看,國學自有陶冶情懷之處。打摺活動相當給力。

評分

買京東自營店,發京東快遞一一一喜歡李敖的這些書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京東買書,很不錯。正版保障。發貨快,自有物流靠譜。好評。

評分

一般,分析不到位

評分

不錯,送給我大爺的

評分

精裝本,品質優良,值得品讀,值得擁有和收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