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历史
  • 中公
  • 试卷
  • 冲刺
  • 初级中学
  • 2017
  • 教材
  • 教资
  •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121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2911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是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根据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新真题精心编写。从基本寻常的题目出发,深入浅出地做了详尽的解析。分析考试趋势,使考生能透彻地理解教师资格考试之精华,从而使考生在后冲刺阶段能有效的提高实战能力。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教师资格考前冲刺》(2017修订版) 本书内容精要,紧扣考试大纲,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考试考生提供一套高效、实用的考前备考方案。 一、 考试导向,精准定位 本书紧密对接2017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历史学科的最新考试大纲,深入剖析考试的重点、难点和考查方向。我们深知,考前冲刺阶段,时间宝贵,效率至上。因此,本书将所有内容聚焦于考试核心,剔除冗余信息,力求让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关键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实现考前实力的最大化提升。 二、 学科知识,系统梳理 本书将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分为三大板块,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 1. 中国古代史(上古至1840年): 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重点梳理中华文明的源头,包括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如河姆渡、半坡)、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态、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深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铁器牛耕、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百家争鸣,重点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变法改革,如商鞅变法)。 秦汉帝国的统一与发展: 详细阐述秦朝的统一大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措施),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发展(郡县制、皇帝制度),汉武帝时期对内和对外的政策(推恩令、休养生息、丝绸之路),以及东汉时期的社会变迁。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融合: 重点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民族融合,介绍曹魏、蜀汉、东吴的兴衰,西晋短暂的统一,以及北方的民族大迁徙与政权更迭。同时,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新发展(玄学、佛教的传播),以及科技和艺术的成就。 隋唐盛世的辉煌: 详细介绍隋朝的统一与制度建设(科举制、大运河),唐朝的政治清明与经济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遣唐使、长安的国际地位),以及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宋元时期的转型与挑战: 重点分析宋朝经济的显著发展(商品经济、市民文化、对外贸易),科技的巨大进步(四大发明),以及政治上的积弱与改革(冗官、冗兵、冗费,王安石变法)。同时,梳理元朝的统一、疆域辽阔及对多元文化的整合。 明清时期的专制与危机(1840年前): 深入分析明朝的君主专制强化(内阁、宦官),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对外关系的变化(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重点梳理清朝的统一与巩固(康乾盛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以及在世界历史潮流中的相对停滞。 2. 中国近现代史(1840年至今): 晚清的屈辱与抗争(1840-1912): 详细梳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入介绍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同时,详细阐述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尝试,以及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影响。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北洋军阀统治: 重点分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与主要措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的北洋军阀统治,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社会的新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1949): 详细梳理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国民革命的兴衰,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与伟大胜利,以及解放战争的进程和最终结果。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1978): 重点介绍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初步发展,以及“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等重要发展时期。同时,客观分析这一时期的成就与探索中的失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深入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与地位。重点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国家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3. 世界史(古代至近代): 古代文明的曙光: 介绍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成就,如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等。 中古时代的欧洲与亚洲: 重点梳理欧洲的封建社会(庄园经济、教会势力),拜占庭帝国,以及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扩张。同时,介绍东亚(中国)、西亚、南亚等地的中古文明。 近代世界的开端(15-18世纪): 详细阐述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兴起与发展,早期殖民扩张,以及科学革命的诞生。 步入近代(18世纪-19世纪): 重点分析启蒙运动及其思想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及其深远影响。 三、 教学能力,实战模拟 本书在学科知识梳理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教学能力的训练,将其视为考试的另一重要维度。我们模拟真实考场情境,设计了以下教学能力考查模块: 1.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明确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包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练习巩固、小结、板书设计)、教学评价、教具准备等。 模拟练习: 提供多套高质量的模拟教学设计题目,涵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引导考生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强调设计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创新性,要求考生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能根据具体的学情进行调整。 2. 教学实施: 试讲技巧: 详细解析试讲的注意事项,包括语言表达、仪态仪表、课堂互动、时间把控、逻辑清晰度等。 模拟试讲: 针对教学设计中确定的教学内容,提供完整的试讲环节指导。考生需要学习如何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解,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处理课堂突发情况,从而展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 3. 教学评价: 评价原则: 介绍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如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操作性等。 评价方式: 详细阐述不同评价方式的应用,包括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练习反馈)和总结性评价(单元测试、期末考试)。 案例分析: 提供典型的教学评价案例,引导考生分析案例中教师的评价行为是否恰当,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 考前冲刺,提质增效 本书的“考前冲刺”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点突破: 提炼历年考试真题和考情分析,明确高频考点、易错点和考生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通过专题形式进行深入讲解和强化训练,帮助考生实现重点突破。 2. 难点解析: 针对抽象概念、复杂史实、以及不同观点的辨析等难点,进行层层剥离,化繁为简,提供清晰易懂的理解思路和记忆方法。 3. 题型解析与实战演练: 详细分析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如选择题、史料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教学设计题等,并提供大量精选的模拟题,帮助考生熟悉题型特点,掌握解题技巧,并通过实战演练提升应试能力。 4. 答题规范: 强调答题的规范性,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史论结合的恰当性等。通过范例展示,指导考生如何写出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观点明确的答案。 5. 心理调适: 提供考前心理调适建议,帮助考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考前焦虑,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 五、 适用对象 本教材适用于参加2017年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的所有考生,包括: 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类专业三年级及以上学生。 全日制普通院校非师范类专业二年级及以上学生,需在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前补修教学技能课程或通过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认可的相应课程。 户籍或人事关系在当地的已毕业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生。 户籍或人事关系在当地的已毕业的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需在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前补修教学技能课程或通过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认可的相应课程。 符合其他认定条件的社会人员。 本书诚挚地希望成为您考前备考路上的得力助手,助您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顺利迈入神圣的教育事业!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教学能力”那一部分的解析,我感觉是这本书相对薄弱的一环,也是我最希望它能有所突破的地方。历史学科的教学能力,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复杂的历史信息转化为适合初中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提供的范例或者解析,更多地停留在了对“教什么”的确认上,比如“这个知识点应该怎么界定”、“这个时间线如何呈现”。然而,对于“怎么教”——即具体的教学策略、课堂互动设计、如何处理学生的错误认知、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设计——这些核心的教学艺术,呈现得相对简单和概念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真实的课堂情境模拟,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活动建议,而不是空泛的教育理论术语堆砌。毕竟,未来站在讲台上,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而是一位能够引导他们思考的“设计师”,这一点上,这本书的侧重似乎有些跑偏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知识点梳理逻辑,我个人感觉有些地方处理得略显生硬,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跨越时期的大概念时,总觉得少了那么点流畅性,像是把知识点硬生生地塞进了预设的框架里,而不是自然地由浅入深展开。比如在涉及到近代史的某些关键转折点时,它提供的解读似乎更偏向于标准答案式的结论,对于深层次的史料分析或者不同学派的观点碰撞,涉及得相对保守,这对于要求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的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来说,未免有点不够“活”。我更期待的是那种能够启发思考,引导我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着我之前做的笔记,去补充和连接那些我认为比较薄弱的环节。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点清单”的集合,而非一个完整的、自洽的“知识体系构建工具”。当然,作为冲刺阶段的复习材料,这种直接明了也算是一种效率的体现,只是对于追求学术深度的我来说,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东西,无法完全沉浸其中。

评分

我特别留意了试卷部分的设置,毕竟“冲刺”二字,核心还是在模拟实战。我做了其中一套模拟卷后,最大的感受是它的难度梯度设置得比较跳跃,有的题目设置得确实非常刁钻,考察的细节深度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感觉像是直接对标了那种最难的“偏题怪题”。但紧接着,下一道题又回到了非常基础的概念辨析层面,这种忽高忽低的强度,让我很难把握一个稳定的复习节奏。理想中的冲刺卷,应该像一个平稳上升的坡度,逐步加深难度,让考生在完成最后一两套试卷时,自然达到临考状态。但这套卷子的感觉是,它试图通过堆砌难题来“吓唬”考生,从而达到“压强度”的目的。虽然能测试出我的知识盲区,但同时也造成了时间分配上的混乱,因为你不知道下一道题是需要你用五分钟去抠细节,还是三十秒就能快速作答。这种不一致性,对培养考场上的稳定心态,其实是一种隐形的干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能抓住眼球的,封面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白色纸张,配上那种很标准的、略显严肃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种正儿八经的备考氛围里。我记得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厚度,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肯定很扎实。虽然我对这次考试的信心也没说有多足,但光是翻开书本闻到那种油墨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就仿佛已经闻到了考场里特有的紧张气息。内页的排版也算是清晰,章节之间的划分比较明确,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知识点的考生来说是个不小的优势。不过,坦白说,我更看重的是它作为“考前冲刺”材料的实际效用,而不是单纯的“颜值”。我希望它能在关键时刻提供给我那种“一击即中”的精准度,而不是那种面面俱到却缺乏重点的冗长叙述。毕竟时间紧迫,每一页都得用在刀刃上,这本书的整体视觉呈现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是那种老牌教辅机构特有的、略显保守但求稳不求奇的风格,希望内容也能匹配得上这份沉稳。

评分

在使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对于某些地方性历史知识点的覆盖,显得有些地域性的不平衡。也许是受限于出版资源的集中化,它在处理一些全国性的、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历史事件时,覆盖面算是到位了。但是,一旦涉及到一些在不同省份可能被重点强调的、或者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脉络时,它的介绍就显得非常简略,甚至有些概念的选取标准,与我所在地区常年来的教学侧重点存在微妙的差异。这对我来说是个小小的挑战,因为在冲刺阶段,我更依赖教材来弥补我自身的知识结构漏洞,而不是用来验证我已经掌握的部分。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来填补这些看起来像是“遗漏”的地方,这无疑增加了我的复习负担。因此,对于正在紧锣密鼓备考的读者而言,如果期待这本书能做到“一册通吃所有可能考点”,可能需要抱有更审慎的态度,它更像是一个全国通用框架的优秀填充物,但对于地方性的细微差异,可能还需要自己去“打补丁”。

评分

以为是很大的一本,没想到到手后是小小的一本,不过很方便拿

评分

中公教育出版的考试复习资料挺不错的

评分

考试用书,质量不错,已经使用完了。很满意!

评分

不错还可以,不错还可以,不错还可以,不错还可以,

评分

收到书了!快递速度很快!一天半就到了,仔细看了一下,内容挺全的。

评分

很实用的教材,资料齐全,很开心的一次购物

评分

挺好的,几套历年考题都有讲解视频,每题后面都有一个二维码微信扫一下就可以看到那题的讲解视频。非常方便,节时

评分

特别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特别好!

评分

书不错,就是希望下半年考试能顺顺利利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