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布封(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18世纪时期法国最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1707年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他原名乔治·路易·勒克莱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封。布封在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1728年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又学了两年医学。1730年,他结识一位年轻的英国公爵,一起游历了法国南方、瑞士和意大利。在这位英国公爵的家庭教师、德国学者辛克曼的影响下,刻苦研究博物学。26岁时,布封进入法国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曾发表过有关森林学的报告,还翻译了英国学者的植物学论著和牛顿的《微积分术》。1739年,布封被任命为皇家花园总管,直到逝世。布封任总管后,除了扩建皇家花园外,还建立了“法国御花园及博物研究室通讯员”的组织,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矿物样品和标本。布封利用这种优越的条件,毕生从事博物学的研究,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36卷的巨著《自然史》。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这是布封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
《自然史》这部自然博物志巨著,包含了《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详细而科学的描述,并因其文笔优美而闻名于世,至今影响深远。他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还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性格,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变得形神兼备、趣味横生。
正是在布封的主导和推动下,在其合作者E.L.·多邦东和M.·多邦东的协助下,邀请同时代法国著名设计工程师、雕刻师和博物学家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手工雕刻插图,最初这些插图雕刻在42块手工调色木板上,每块木板上雕刻24幅图,没有任何文字解释。在这1008幅图中,其中973幅是鸟类,35幅是其他动物(包括28种昆虫、3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和4种珊瑚)。自1765年到1783年间,巴黎出版商庞库克公司(Panckoucke)将这1008幅图以Planches enluminées d'histoire naturelle(1765)为书名,分10卷陆续出版,距今已经过去两百多年。
在中文世界,上海九久读书人以“布封:鸟的世界”为题,首次将这1008幅图整理并结集出版。除了精心修复图片,保持其古典和华丽特色的同时,编者还邀请译者精准翻译鸟类名称,并增加相关的知识性条目介绍,力图将这套鸟类图鉴丛书打造成融艺术欣赏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深具收藏价值的博物艺术类图书,以飨中文世界的读者。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超越时代、触及生命本质的经典著作情有独钟。最近,我重新拾起了几本陈年的博物学读物,虽然它们并非您提到的那本具体的著作,但其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界的深邃理解,却让我回想起了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动物,并非冷冰冰的标本,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生命。他会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它们的忧愁与喜悦,它们的狡黠与忠诚。我尤其记得他关于某种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关系的描述,他并非简单地将它们视为生死相搏,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共生关系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我对自然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思考,在追问生命的意义。我常常会因为他某段文字中的某一个比喻而驻足良久,那是一种智慧的闪光,让人豁然开朗。他对待自然,并非居高临下,而是怀着一种平等的态度,仿佛在与一位位沉默的朋友对话。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是任何科学研究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最近在整理书架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关于自然哲学的译本,虽然它并非专门讲解某一类生物,但其中关于生命起源、演化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探讨,却让我深感振奋。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看似零散的自然现象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宏伟的生命画卷。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秩序”与“混沌”辩证关系的阐述,他认为,看似混乱的自然界,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规律和演变。他还会时不时地引用历史上的科学发现,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的论证方式,让人不得不信服。读这本书,我仿佛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俯瞰着整个自然界,感受着生命的脉动和宇宙的浩瀚。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涉及具体的动物种类,但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对生命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与任何一部优秀的博物学著作都是共通的。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追寻,是一种永恒的主题,它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评分我近期对古典博物学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搜寻和阅读一些早期博物学家留下的珍贵文本。虽然我手头没有您提到的那本《布封:鸟的世界(第二册)》,但我在阅读另一位名家关于海洋生物的论述时,体会到了类似的精神。这位作者的文字,与其说是科学报告,不如说更像是一首首献给海洋的赞歌。他用极其生动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深海的幽暗、珊瑚礁的斑斓,以及那些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他描述海藻的摇曳,鱼群的穿梭,鲸鱼的低吟,每一个词语都充满了画面感和生命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不仅仅关注生物的形态,更着重于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它们如何相互依存,如何共同构建这个神秘而庞大的世界。他将科学观察与文学想象完美地融合,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对海洋生物产生深深的敬畏和喜爱。这种对自然的深情致敬,以及对生命多样性的赞美,是我认为所有优秀博物学著作都应该具备的特质。
评分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古老的手稿,虽然并非是直接关于我所熟知的鸟类学著作,但其内涵却让我联想到了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书中详尽地描绘了某个地区独特的植被和地貌,以及生活在其间的各种生物。作者的文笔并非华丽,却有着一种朴实而深刻的洞察力,他对自然的描绘,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式的赞美,而是对每一个细节的细致刻画,仿佛他亲手触摸过每一片叶子,聆听过每一次鸟鸣。我尤其欣赏他对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强调,他会描述一朵花的授粉过程,接着就会讲到与之相关的昆虫,再然后可能还会涉及它们的天敌。这种生态学的视角,在那个时代是相当超前的。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自然探索,你会被带到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遵循着自己的节奏,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虽然这本书的主题并非集中于鸟类,但我总觉得,一位真正伟大的博物学家,其视角是广阔而包容的,他能从万物生灵中看到共同的法则和生命的奥秘。我相信,任何关于自然界的深刻著作,都离不开这种对生命整体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真是太巧了,最近正好在重温一些老朋友的经典著作,翻着翻着就到了布封的动物学巨著。虽然我手头的这本是精选本,并没有完全涵盖他庞大的《自然史》,但即便只是其中的片段,也足够让人惊叹。布封的文字,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他能将最寻常的动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喜欢他那种深入观察、细致入微的描述,比如他谈论某种鸟类时,不仅仅是罗列它们的体貌特征,而是会深入到它们的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繁殖行为,甚至包括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态位。读他的书,你会觉得自己在和一位博学而充满热情的博物学家一同漫步在野外,他会指给你看,告诉你关于这些小生命的一切。有时候,他还会加入一些哲学思考,比如探讨生命的意义,或者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这种将科学观察与人文关怀巧妙结合的写法,在今天的很多科普读物中已经很难见到了。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脑海里勾勒出他笔下的画面,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单纯的图文并茂所无法比拟的。虽然我没有读过您提到的那本《布封:鸟的世界(第二册)》,但我相信,既然是布封的作品,其精髓定然是相似的。他对于动物世界的理解,那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态度,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