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中國方案1 0 |
| 作者: | 李稻葵 |
| ISBN: | 9787505739413 |
| 齣版社: | 中國友誼齣版公司 |
| 定價: | 49.00元 |
| 其他信息( 僅供參考,以實物為準) | |
| 開本:16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 齣版時間:2017-03-01 | 版次:1 |
| 頁碼: | 字數: |
| 內容簡介 |
| 國傢主席*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上發錶的主旨演講,嚮世界描繪瞭站上新起點的中國經濟,也為擘畫全球經濟增長新藍圖開齣“中國方案”。事實上,“中國方案”已在多個場閤被提及。它昭示瞭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社會主義大國的曆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於世界經濟的影響愈發深遠。中國的獨特發展模式,開始推動全球經濟變革,而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也更加明顯地使中國無法獨善其身。 本書圍繞中國和世界的經濟關係和發展狀況,對國內國際熱點經濟現象分析與趨勢預測,使更多讀者能夠進一步瞭解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內在聯係與相互作用,洞悉現象背後的經濟本質和國際規則,為未來“中國方案”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知識沉澱。 |
| 圖書目錄 |
| 章走嚮世界舞颱的中央 讓世界理解中國夢 / 李稻葵 中國正在超過美國,走嚮世界舞颱中央 / 王小東 中俄關係是中國在世界舞颱中央的重要前提 / 肖 斌 中國新形勢下的對外開放需先處理好國內改革問題 / 陶 然 中國目前不能西方製度,仍需堅守 / 何茂春 多世界沒有舞颱中央 / 潘 維 “中國故事”應更多到西方去講 / 張海濱 中國對外關係麵臨雙重身份和利益的衝突 / 賈慶國 中國外交應摒棄意識形態阻礙 / 肖 斌 第二章 開放的容度——他國模式的中國之鑒 中國嚮上,應該從美、日、德學什麼? / 李稻葵 中國應學習發達國傢扁平化社會治理的體製 / 吳白乙 確立中國新道統:吸收改造西方普世價值 / 王義桅 德國對中國的啓示:建立“大空間經濟” / 李 維 德國經濟的基石:重視職業技能培訓 / 連玉如 “工匠精神”:日本製造業發展的動力 / 馮昭奎 日本經驗:開徵遺産稅保障社會公平 / 劉江永 德美農業:更保護小農模式而非規模化農場 / 董正華 第三章贏得亞洲——中國建立權勢中心的站 穩據中國的戰略後院:南下東南亞是必然 / 李稻葵 亞太地區滑嚮新冷戰? / 任衛東 中國與東南亞國傢雙方認知落差造成戰略互信受損 / 許利平 中國周邊不穩定因素隨經濟增長而增加 / 肖 斌 參與中亞中東安全治理將考驗中國域外治理能力 / 樊吉社 中國“亞投行”叩響全球治理改革大門 / 王天龍 打破東北亞安全睏境:加快建設多邊機製 / 王俊生 中國對朝鮮“戰略緩衝區”的矛盾與睏境 / 梁雲祥 第四章未來10 年中美關係走嚮何方 變革的競爭 / 李稻葵 中國調整周邊外交戰略製衡美國 / 李 文 中國應避開美國鋒芒推進“西進”戰略 / 陳紹鋒 中國市場經濟不能套用美國模式 / 景躍進 東盟不會參與美國主導的反華聯盟 / 韋 民 美聯儲加息可能引爆我國經濟危機 / 王天龍 人民幣PK 美元:亞投行的真正挑戰 / 江 湧 危機管控水平決定未來十年中美關係走嚮 / 徐占忱 學習美國:摒去受害者心態 / 劉衛東 實力是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基礎 / 餘 聞 建立令人尊敬的價值觀是中國美國的基礎 / 閻學通 第五章 在21 世紀重現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是中國嚮上的必由之路 / 何茂春 一帶一路:憑藉經濟實力改變世界規則 / 李稻葵 中國實施“小多邊”對外戰略打造權勢中心 / 葉海林 中國可藉“一帶一路”破解美國TPP / 王義桅 中國“絲綢之路”戰略麵臨政治安全風險 / 肖 斌 警惕“一帶一路”或成為“中國的麻煩,美國的機會” / 薛 力 我國應增加對“一帶一路”油氣儲備的投資 / 王海濱 第六章“中國時刻”離我們還有多遠 “中國時刻”開啓:中國有能力改變國際規則 / 丁一凡 迎接“中國時刻”:漸進式改變國際規則是國內發展的訴求 / 李稻葵 世界權力格局正在進入“新常態” / 景躍進 中國從地區性強國嚮全球性強國轉變 / 王 勇 中國提供“全球治理”方案尚有巨大缺口 / 龐中英 中國可以通過國際閤作建立自己的話語權 / 李安山 |
| 文摘|序言 |
| 1.這本書的可讀性較強,用更加宏觀的視角,將中國放在21世紀的國際格局當中去分析,闡述瞭中國未來可能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2.中國與周邊國傢尤其與美國等國傢的關係一直是國內外較為關注的熱點話題,不僅關係到中國經濟和民族的復興計劃,也與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息息相關; 3.經濟學傢李稻葵聯袂內外政府、産業和學術精英等經濟學、政治學領域的性人物,很多觀點值得深入學習和瞭解。 |
| 作者介紹 |
| 李稻葵: 經濟學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弗裏曼講席教授,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E)主任,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Schwarzman Scholars)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議程委員會委員。曾任世界銀行項目顧問、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留美經濟學會(CES)會長等職。 |
拿到這本書,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這讓我覺得它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封麵設計大氣而又不失細節,燙金的書名在燈光下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一直在思考,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體係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自身的發展模式究竟有什麼特彆之處。“中國方案”這個詞,總能引起我的遐想,它是否代錶著一種新的發展範式?李稻葵教授的研究一直以其深度和廣度著稱,我相信在這本書中,他定能為我們提供一個係統而全麵的解讀。我猜想,書中會深入剖析中國經濟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一係列創新性的政策和舉措來應對這些挑戰。例如,在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係、推動科技進步、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麵,“中國方案”有哪些獨特的智慧和經驗?“1.0”這個版本,讓我覺得這本書是在描繪一個基礎性的框架,我迫切地想知道這個框架的構成要素,以及它如何支撐起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這本書,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國經濟內在邏輯和發展動力的絕佳機會。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書脊設計所吸引。那簡潔而富有設計感的字體,與封麵遙相呼應,傳遞齣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氣質。我一直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非常好奇,尤其是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未來的方嚮又在哪裏?“中國方案”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話題性,它意味著一種獨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我猜想,這本書會從一個宏觀的視角,梳理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分析其中的關鍵節點和決策。作者李稻葵教授在經濟學界擁有極高的聲譽,他的學術觀點往往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我非常期待他能夠在這本書中,係統地闡述“中國方案”的核心要素,包括它所包含的理念、原則、政策工具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適應性。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預測和建議,為讀者提供一些思考的維度。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理論的闡述,更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中國經濟的“中國性”,以及它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和貢獻。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源於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次學術講座中聽到瞭李稻葵教授的分享,他對中國經濟的見解獨到而深刻,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齣版信息時,便毫不猶豫地購入。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講究,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做瞭很多努力,硬殼封麵,鎖綫裝訂,都讓這本書的質感非凡。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便是作者嚴謹而清晰的邏輯。雖然我不是經濟學專業齣身,但作者善於將復雜的理論用相對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配閤恰當的案例分析,使得閱讀過程並不枯燥。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深入理解“中國方案”是如何在實踐中孕育和發展的,它是否涵蓋瞭宏觀調控、産業政策、金融改革、社會保障等多個層麵?又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和競爭力?“1.0”這個版本號,也讓我很好奇,是否意味著未來還會有“2.0”、“3.0”等版本,這是否也從側麵反映瞭中國經濟改革的動態性和持續性?我非常希望能從中汲取養分,提升自己對中國經濟的認知水平,也為理解國傢宏觀政策提供更堅實的理論基礎。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都非常舒適,閱讀體驗極佳。我購買這本書,是因為我一直關注中國的經濟發展,並且對“中國方案”這個概念感到非常好奇。在國際舞颱上,中國經濟的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很多人對這個“方案”的內涵並不十分瞭解。李稻葵教授的名字,對我來說,本身就是質量的保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本“說明書”一樣,為我揭示“中國方案”的精髓。它會不會從曆史的角度,解釋“中國方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完善的?會不會詳細解讀其中的經濟學原理和政策工具?例如,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科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麵,“中國方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1.0”這個版本號,也暗示瞭這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體係,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這個體係的初步形態,並對其未來的發展方嚮有所預判。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幫助普通讀者理解中國經濟奇跡的“通俗讀物”,我非常期待它帶來的啓發。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一種沉穩而富有力量的藍色基調,搭配燙金的書名和作者姓名,顯得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現代的活力。拿到手中的觸感也很好,紙張的質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排版疏朗,讀起來賞心悅目。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未來的走嚮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全球經濟格局不斷變化的當下,瞭解“中國方案”的內涵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從目錄和作者的背景來看,就足以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李稻葵教授作為國內經濟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其研究成果嚮來備受關注。這本書的書名“中國方案1.0”本身就透露齣一種開創性和階段性的意味,似乎預示著中國在探索自身發展道路上,已經形成瞭一套初步但成熟的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涵蓋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就的深刻剖析,以及對當前麵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機遇的深入洞察。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從專傢視角理解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領略作者的真知灼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