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中国方案1 0 |
| 作者: | 李稻葵 |
| ISBN: | 9787505739413 |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 定价: | 49.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胶订 |
| 出版时间:2017-03-01 | 版次:1 |
| 页码: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国家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向世界描绘了站上新起点的中国经济,也为擘画全球经济增长新蓝图开出“中国方案”。事实上,“中国方案”已在多个场合被提及。它昭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愈发深远。中国的独特发展模式,开始推动全球经济变革,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也更加明显地使中国无法独善其身。 本书围绕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关系和发展状况,对国内国际热点经济现象分析与趋势预测,使更多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洞悉现象背后的经济本质和国际规则,为未来“中国方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知识沉淀。 |
| 图书目录 |
| 章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让世界理解中国梦 / 李稻葵 中国正在超过美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 王小东 中俄关系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前提 / 肖 斌 中国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需先处理好国内改革问题 / 陶 然 中国目前不能西方制度,仍需坚守 / 何茂春 多世界没有舞台中央 / 潘 维 “中国故事”应更多到西方去讲 / 张海滨 中国对外关系面临双重身份和利益的冲突 / 贾庆国 中国外交应摒弃意识形态阻碍 / 肖 斌 第二章 开放的容度——他国模式的中国之鉴 中国向上,应该从美、日、德学什么? / 李稻葵 中国应学习发达国家扁平化社会治理的体制 / 吴白乙 确立中国新道统:吸收改造西方普世价值 / 王义桅 德国对中国的启示:建立“大空间经济” / 李 维 德国经济的基石: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 连玉如 “工匠精神”: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动力 / 冯昭奎 日本经验:开征遗产税保障社会公平 / 刘江永 德美农业:更保护小农模式而非规模化农场 / 董正华 第三章赢得亚洲——中国建立权势中心的站 稳据中国的战略后院:南下东南亚是必然 / 李稻葵 亚太地区滑向新冷战? / 任卫东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双方认知落差造成战略互信受损 / 许利平 中国周边不稳定因素随经济增长而增加 / 肖 斌 参与中亚中东安全治理将考验中国域外治理能力 / 樊吉社 中国“亚投行”叩响全球治理改革大门 / 王天龙 打破东北亚安全困境:加快建设多边机制 / 王俊生 中国对朝鲜“战略缓冲区”的矛盾与困境 / 梁云祥 第四章未来10 年中美关系走向何方 变革的竞争 / 李稻葵 中国调整周边外交战略制衡美国 / 李 文 中国应避开美国锋芒推进“西进”战略 / 陈绍锋 中国市场经济不能套用美国模式 / 景跃进 东盟不会参与美国主导的反华联盟 / 韦 民 美联储加息可能引爆我国经济危机 / 王天龙 人民币PK 美元:亚投行的真正挑战 / 江 涌 危机管控水平决定未来十年中美关系走向 / 徐占忱 学习美国:摒去受害者心态 / 刘卫东 实力是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 / 余 闻 建立令人尊敬的价值观是中国美国的基础 / 阎学通 第五章 在21 世纪重现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上的必由之路 / 何茂春 一带一路:凭借经济实力改变世界规则 / 李稻葵 中国实施“小多边”对外战略打造权势中心 / 叶海林 中国可借“一带一路”破解美国TPP / 王义桅 中国“丝绸之路”战略面临政治安全风险 / 肖 斌 警惕“一带一路”或成为“中国的麻烦,美国的机会” / 薛 力 我国应增加对“一带一路”油气储备的投资 / 王海滨 第六章“中国时刻”离我们还有多远 “中国时刻”开启:中国有能力改变国际规则 / 丁一凡 迎接“中国时刻”:渐进式改变国际规则是国内发展的诉求 / 李稻葵 世界权力格局正在进入“新常态” / 景跃进 中国从地区性强国向全球性强国转变 / 王 勇 中国提供“全球治理”方案尚有巨大缺口 / 庞中英 中国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建立自己的话语权 / 李安山 |
| 文摘|序言 |
| 1.这本书的可读性较强,用更加宏观的视角,将中国放在21世纪的国际格局当中去分析,阐述了中国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与美国等国家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和民族的复兴计划,也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息息相关; 3.经济学家李稻葵联袂内外政府、产业和学术精英等经济学、政治学领域的性人物,很多观点值得深入学习和了解。 |
| 作者介绍 |
| 李稻葵: 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Schwarzman Scholars)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议程委员会委员。曾任世界银行项目顾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会长等职。 |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让我觉得它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封面设计大气而又不失细节,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自身的发展模式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中国方案”这个词,总能引起我的遐想,它是否代表着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李稻葵教授的研究一直以其深度和广度著称,我相信在这本书中,他定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解读。我猜想,书中会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和举措来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在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中国方案”有哪些独特的智慧和经验?“1.0”这个版本,让我觉得这本书是在描绘一个基础性的框架,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个框架的构成要素,以及它如何支撑起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内在逻辑和发展动力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都非常舒适,阅读体验极佳。我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且对“中国方案”这个概念感到非常好奇。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很多人对这个“方案”的内涵并不十分了解。李稻葵教授的名字,对我来说,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说明书”一样,为我揭示“中国方案”的精髓。它会不会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中国方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完善的?会不会详细解读其中的经济学原理和政策工具?例如,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中国方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0”这个版本号,也暗示了这是一个不断演进的体系,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这个体系的初步形态,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预判。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帮助普通读者理解中国经济奇迹的“通俗读物”,我非常期待它带来的启发。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脊设计所吸引。那简洁而富有设计感的字体,与封面遥相呼应,传递出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气质。我一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非常好奇,尤其是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未来的方向又在哪里?“中国方案”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它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我猜想,这本书会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分析其中的关键节点和决策。作者李稻葵教授在经济学界拥有极高的声誉,他的学术观点往往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我非常期待他能够在这本书中,系统地阐述“中国方案”的核心要素,包括它所包含的理念、原则、政策工具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建议,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的维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的阐述,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中国性”,以及它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和贡献。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次学术讲座中听到了李稻葵教授的分享,他对中国经济的见解独到而深刻,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时,便毫不犹豫地购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做了很多努力,硬壳封面,锁线装订,都让这本书的质感非凡。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作者严谨而清晰的逻辑。虽然我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但作者善于将复杂的理论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配合恰当的案例分析,使得阅读过程并不枯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方案”是如何在实践中孕育和发展的,它是否涵盖了宏观调控、产业政策、金融改革、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又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竞争力?“1.0”这个版本号,也让我很好奇,是否意味着未来还会有“2.0”、“3.0”等版本,这是否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动态性和持续性?我非常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对中国经济的认知水平,也为理解国家宏观政策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一种沉稳而富有力量的蓝色基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姓名,显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现代的活力。拿到手中的触感也很好,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疏朗,读起来赏心悦目。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未来的走向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当下,了解“中国方案”的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目录和作者的背景来看,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李稻葵教授作为国内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其研究成果向来备受关注。这本书的书名“中国方案1.0”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开创性和阶段性的意味,似乎预示着中国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初步但成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涵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就的深刻剖析,以及对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机遇的深入洞察。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专家视角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领略作者的真知灼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