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全生产史(1949-2015)》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焕宁作序,叙述了1949—2015年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旨在探索归纳安全生产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特点,阐释和回答安全生产工作领域的普遍性问题,帮助目前正在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同志、有志于安全生产事业的青年一代,加深对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所面临严峻挑战的认识,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本书以构成安全生产的要素(如安全监管体制、安全法治、安全文化、安全科技等及安全生产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文件、重特大事故等)为纲目,设置了我国安全生产所经历的各个重要时期,安全生产方针、理念、原则等的提出和确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沿革,煤矿安全生产及其监察监管体制改革发展,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历程,安全文化建设的逐步加强,安全生产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工作进展,职业卫生工作的发展变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建设,事故报告查处和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十一个章目和若干小节。既是一部研究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过程的史学专著,也可作为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业务培训教材,以及高等院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未来有必要开设“安全生产史”课程的教科书。
[序言]以史为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中国安全生产史(1949—2015)》序
绪论
第一章 我国安全生产所经历的各个重要时期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劳工保护方面的初步探索和根据地革命政权的积极实践
第二节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第三节 大跃进对安全生产的冲击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恢复发展
第四节 “十年动乱”的干扰破坏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全生产工作的拨乱反正
第五节 事故易发期的来临及党和国家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六节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及其原因分析
第七节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相配套的安全生产奋斗目标
第二章 安全生产方针、理念、原则等的提出与确立
第一节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第二节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和安全生产红线意识
第三节 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发展战略
第四节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沿革
第一节 工业经济部门负责行业监管,劳动部门履行综合监管和行政监察职责(1949.10-1998.
第二节 国家综合经济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对安全生产实施监管监察(1998.6-2003.
第三节 国务院设立专门机构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2003.
第四节 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第五节 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和大型企业安全生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原则
……
第四章 煤矿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体制改革发展
第五章 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历程
第六章 安全文化建设的逐步加强
第七章 安全生产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八章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工作进展
第九章 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发展变化
第十章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建设
第十一章 事故报告查处和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后记
参考文献
我最近刚接触到这本《中国安全生产史(1949-2015)》,初读之下,就被其宏大的时间跨度和深刻的专题性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工业发展历史的爱好者,我一直认为,研究一个国家的进步,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增长的数字上,更要审视其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为了减轻这些代价所做的努力。安全生产,正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成熟度的重要维度之一。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到“大跃进”时期的激情燃烧,再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浪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必然会投射到安全生产的理念和实践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仅是列举一些法律条文的更新,更希望能深入剖析政策制定的逻辑、行业协会的作用、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投入与挑战,以及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情况。我想,这本书或许能回答: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理念是如何一步步被重视起来的?那些曾经被忽视的风险,是如何在一次次的事故中被唤醒,并最终促成制度性的变革?我相信,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曲折与辉煌,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进步的动力。
评分翻开《中国安全生产史(1949-2015)》,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这本书似乎承载着一部中国工业化的缩影,而安全生产,则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隐痛”与“觉醒”。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就是一部与风险博弈的历史,而安全生产的史学研究,则是对这场博弈最直接的回顾与反思。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在安全生产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从最初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下的统一管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方博弈的治理模式,其间的权力结构、责任划分,都必然经历了深刻的演变。同时,我也非常关注那些具体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比如矿山、化工、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它们在中国工业体系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又承受着怎样的安全压力?书中是否能够呈现一些典型案例,分析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事后改进的措施?我更希望能看到,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动者的声音是如何被听见,他们的安全诉求是如何被回应的。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关于生命、责任与进步的深刻叙事。
评分读到《中国安全生产史(1949-2015)》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场景:尘土飞扬的矿井,轰鸣的工厂车间,高耸的建筑工地……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建设者挥洒汗水、铸就辉煌的缩影。然而,在光鲜成就的背后,安全生产始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空白,它试图从历史的视角,系统地梳理出中国安全生产的发展脉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理论探索、技术进步以及管理模式的变迁。例如,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口号,到市场经济时代对风险管理的精细化要求,中间必然经历了无数的探索、修正与调整。书中是否能够呈现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事后采取的改进措施,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我更希望能看到,在这段历史中,安全生产理念是如何深入人心,并最终转化为切实有效的行动,从而保障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评分《中国安全生产史(1949-2015)》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关切。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历史略有研究的读者,我深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指标。我非常好奇,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中国的安全生产体系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条文,更应该是政策制定的背后逻辑,以及这些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是如何被解读、被执行,又遇到了哪些阻力?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一些生动的历史细节,比如在特定的年代,工人们是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工作,他们的安全意识又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那些曾经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是如何被记录、被调查、被处理的?而这些事件,又如何成为推动制度进步的催化剂?我相信,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细致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如何努力平衡安全与效率,从而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一本厚重的著作,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轨迹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宏观叙事之下,普通人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变迁。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安全生产史(1949-2015)》,直观地揭示了其核心关注点。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15年,这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工业化进程加速,无数的建设者投身于国家发展的洪流。在这个过程中,安全生产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工人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政策导向、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相应的监管体系的演变。从最初的摸索与借鉴,到改革开放后的观念转变,再到新世纪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每一个阶段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经验教训和智慧。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那些曾经震动全国的安全事故,以及它们如何推动了相关制度的改革,让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浮现出鲜活的人物故事和深刻的反思。毕竟,历史的厚重感,往往就蕴藏在这些细节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