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与秦代文明

东周与秦代文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勤 著
图书标签:
  • 东周
  • 秦代
  • 历史
  • 文明
  • 考古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制度
  • 统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97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507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7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张光直从弘扬中国古代文明的立场出发,筹划了一套中国古代早期文明丛书的编撰出版。他自己写了《商代文明》,匹兹堡大学的许倬云写了《西周文明》,而李学勤则写了这本《东周与秦代文明》。作为一本大家写的先秦史读物,本书侧重反映东周与秦代考古方面的发现和研究成果,非常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入门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在掌握大量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将考古成果与历史理论和文献相结合,先以诸侯国为单位,分述东周与秦代各诸侯国的文物考古材料及有关历史问题,然后分类研究当时的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丝织品及制造技术、货币、玺印、简牍、帛书、帛画、文字等,全面勾勒处于巨大变革时期的东周和秦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是一部材料与观点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考古和文化史专著。本书上世纪80年代首次出版,曾被译为英、日文出版,产生较大影响。2007年版吸收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周与秦代考古方面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此次在2007版的基础上首次推出精装本。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等。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和文献学。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新出青铜器研究》、《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走出疑古时代》等。

目录

1984年版序言1
第一部分1
第一章 导论3
第二章 周14
第三章 晋30
第四章 韩、赵、魏45
第五章 晋附近列国60
第六章 中山71
第七章 燕80
第八章 齐94
第九章 泗上诸侯103
第十章 楚115
第十一章 楚以北列国126
第十二章 徐、吴、越138
第十三章 巴、蜀与滇148
第十四章 秦162
第十五章 统一后的秦176
第十六章 社会等级190
第二部分203
第十七章 青铜器205
第十八章 青铜农具和建筑饰件219
第十九章 铜镜227
第二十章 铁器239
第二十一章 金银器、玉器253
第二十二章 漆器262
第二十三章 丝织品274
第二十四章 货币282
第二十五章 玺印300
第二十六章 简牍310
第二十七章 帛书、帛画323
第二十八章 文字332
第二十九章 结论341
第三十章 新发现和新研究354
第三十一章 跨世纪的进展377
新版后记396

前言/序言

  拙作《东周与秦代文明》的新版,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在这里我要对为此辛劳的出版社各位先生敬表谢意。
  《东周与秦代文明》撰写的缘起,是美国哈佛大学张光直先生给我的一个电话。1980年,张光直先生所著《商代文明》出版,由于书的成功,他计划组织一系列从考古学论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书,已约定匹茨堡大学许倬云教授写《西周文明》,当时在哈佛访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仲殊先生写《汉代文明》,于是问我愿否撰写其间一段。我原想秦代一般是与汉代连写,但王仲殊先生书的规模已定,同时秦也是东周大国,就接受把书题称作《东周与秦代文明》了。
  1981到1982年,我应邀至英国剑桥大学克莱亚堂(学院),获得了较多的写作时间。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丰富,我还常有机会前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图书馆,得以读到许多国内罕见的书刊。《东周与秦代文明》的中文稿,就是在那里一章一章积累起来的。我将文稿寄给张光直先生,经他译成英文,又返还我校改。书的英文版1985年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文版是198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与英文版有一点不同,“社会等级”一章,英文版依我本来安排,是在第二部分最后,“结论”的前面,中文版则遵照出版社意见,改到第一部分之末。另外,英文版附有参考书目和索引。
  1987年,日本专修大学五井直弘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姜镇庆先生一起,将这本书译为日文。日文版变动较大,首先是把第一部分除“导论”外浓缩成“城市与陵墓”一章,其次是书尾增补了“补论——最近的进展”。这个日文版由在东京的研文出版社于1991年印行,书题改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与文物》。
  《东周与秦代文明》在文物出版社的中文增订本,是1991年出版的,书末也补有“新发现和新研究”一章。日文版的“补论”材料下限是1987年,中文增订本该章则延长到1990年初。
  现在又过去了十几年,即将出版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新版,又加写了“跨世纪的进展”,涉及材料下限为2007年秋,可能对读者有些帮助。
  最后,将原在“新发现和新研究”章末的一段话移到这里:
  东周和秦代考古发现和研究,正在日新月异地向前迈进,丰硕宏富的成果不是新补的章节所能容括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时机通盘改写这本小书。海内外有些友人屡次要我按照这本小书的体例,再写几本有关其他时期的书,或许可统题为《考古学与中国文明》。对此我心向往之,谨对友人们的厚爱表示感谢。
  李学勤
  2007年10月26日


《帝国之光:汉唐盛世的政治、军事与文化镜像》 本书深入剖析了汉朝与唐朝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旨在全面展现其在政治制度革新、军事扩张与防御体系构建、以及文化艺术发展等多个维度上所达到的巅峰成就及其深远影响。我们摒弃传统的时间线叙事,转而聚焦于核心议题的比较分析与深度挖掘,力求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盛世图景”。 第一部分:权力的熔炉与制度的演变 第一章 汉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巩固与士人阶层的崛起 本章首先追溯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分析其如何为长远的帝国统治奠定物质基础。重点剖析了汉武帝时期对郡国并行制的根本性调整——推恩令的精妙设计及其对地方势力的有效削弱。我们将详细考察“察举制”的初期运作机制,探讨它如何打破了贵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为平民知识分子提供了进入权力中枢的通道,并讨论这种制度对后世选官制度的深远影响。同时,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引入,如何从理论层面为皇权提供了神圣化的合法性基础,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第二章 唐之变局:门阀衰落与科举的成熟 相较于汉代的察举,唐朝的政治格局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后,展现出新的活力。本章着重分析唐太宗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精细化运作,如何构建出制衡有效、执行力强的中央官僚体系。最为核心的议题是科举制度的全面推行与完善。我们将通过对试题内容、录取标准、以及通过科举入仕的群体特征进行考察,揭示科举如何有效地打破了关陇贵族集团的长期垄断,构建了一个更具流动性的精英阶层,为唐代的开放与包容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对“贞观之治”中君臣关系的深度剖析,尤其是魏征等直言敢谏的大臣如何影响决策过程,展现了早期唐代政治的健康生态。 第二部分:铁骑下的疆域与边防智慧 第三章 汉代的扩张与丝路的开辟:卫青、霍去病与张骞的足迹 本部分着重于汉代对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长期战略博弈。我们将超越简单的军事胜利描述,探讨汉朝在战略决策上的远见:从早期的和亲到卫青、霍去病对漠北的决定性打击,军事行动的背后是长期的经济与外交布局。书中将详细呈现丝绸之路开辟的艰辛历程,分析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是地理上的探索,更是农作物、手工业品和文化观念跨地域传播的起点,为后世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流定下了基调。 第四章 盛唐的气象:对东突厥与吐蕃的战略控制 唐朝在军事上的成功,建立在对外部环境深刻理解之上。本章分析了唐初如何通过“天可汗”体系,有效整合了漠北各部,实现了对草原的间接控制。对于与吐蕃的复杂关系,我们将从战争、和亲(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以及宗教交流等多角度进行辩证分析,展示唐朝在处理高原民族关系时的灵活策略。同时,对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是唐朝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覆盖广阔疆域的军事与行政管理体系的标志。 第三部分:兼容并蓄的文化交响 第五章 汉代儒学的独尊与经学传承 汉代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正统地位。本章将探讨《五经》如何在不同学派(如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竞争与融合中,最终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支柱。我们将分析经学如何渗透到律法、教育和士人修身各个层面,塑造了早期帝国对“礼”与“义”的集体认知。同时,对史学巨著《史记》和《汉书》的文学成就与史学规范的创新进行评价,突显汉代在记录历史方面的严谨性与艺术性。 第六章 开放与融合:唐代艺术与宗教的繁盛 唐代的文化特征是其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本章将重点探讨佛教在唐代的鼎盛,分析其在社会生活、哲学思辨乃至艺术创作(如敦煌壁画)上的巨大影响力。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我们将分析“初唐的格律奠基”、“盛唐的浪漫与现实主义的交织(李白、杜甫)”以及“中晚唐的精致化倾向”,并讨论胡乐胡舞等外来文化对唐代音乐舞蹈的革新作用。此外,对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和绘画(吴道子)的风格演变,揭示盛唐气象中那种磅礴大气与雍容华贵的审美取向。 结语:盛世的遗产与历史的投影 本书最后部分将总结汉唐盛世在治理理念、选官制度、边疆经营和文化包容性上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并简要探讨它们衰落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以期提供一个理解中华文明核心精神的独特视角。全书致力于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运用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展现一个鲜活、立体、充满张力的“汉唐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历史脉络并行推进,但又通过精妙的过渡和呼应,使之浑然一体。初读时可能会感觉信息量巨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发现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比如,当描绘完中原诸侯的合纵连横之后,作者会立刻转向巴蜀或吴越等地的文化发展,将这些看似边缘的文明,置于与核心区域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探讨。这种格局的转变,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历史视野,让人意识到“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的中心辐射模式。尤其是对于不同学派思想的梳理,作者采取了辩证分析的手法,既展示了其产生背景,也指出了其理论的局限性,使得论述立体饱满,极具思辨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沉浸其中,然后被引导着走向更深的思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艺术和礼仪颇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中关于物质文化和精神信仰部分的论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宝藏。作者对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结合运用,达到了令人称奇的程度。谈到青铜器的演变,他不仅仅描述了纹饰的变化,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所代表的权力象征和祭祀体系的变迁。那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比如早期竹简和丝帛的使用习惯,对当时社会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都描绘得活灵活现。更让人称道的是,作者没有将文化现象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政治经济的基石之上进行考察,揭示了礼制如何在权力斗争中被不断地重塑和利用。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礼”这个概念的理解,从一个抽象的道德规范,具象化成了一套支撑庞大社会运作的复杂操作手册。这种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分析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

坦白讲,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曾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而难以亲近,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擅长用生动的比喻和富含画面感的描述来解释复杂的历史概念。即便是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长期博弈的理论阐述,读起来也丝毫没有枯燥感。他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历史导游,不仅指明了方向,还为我们准备了最精妙的解说词。特别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即使是那些历史上评价两极分化的人物,作者也努力展现了他们行为的复杂动因,避免了简单地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这种既尊重史实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调,让人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阅读的过程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常常一不留神就读到了深夜,全然忘记了时间。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真的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风云变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而是用严谨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力,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又错综复杂的时代图景。比如,他对礼崩乐坏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政策,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以及最终产生的深远影响。读起来,就像是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风云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进行思想的交锋。这种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视野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能获得极大的知识增益。它远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历史画卷,每一个角落都值得驻足细品。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它对“文明转型期”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洞察。作者并没有将东周和秦朝简单地视为两个独立的阶段,而是着力描绘了它们之间那种充满张力和不可逆转的过渡关系。他成功地捕捉到了旧秩序瓦解时期的那种普遍的焦虑感和新生力量的勃勃生机。比如,对各国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不仅仅是介绍他们的主张,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些思想是如何针对当时社会核心矛盾提出的解决方案,以及哪一种解决方案最终在历史的残酷竞争中胜出。这种对历史必然性的探讨,并非宿命论式的推断,而是建立在对社会结构、资源分配和军事技术等硬性因素的扎实分析之上。读完之后,我对“历史的转折点”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某一个事件的爆发,而是一个漫长、复杂、充满内在逻辑的整合过程。这本书无疑是理解中国文明早期形态演化的重要基石。

评分

特好,李先生大作

评分

好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历史书籍收藏!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值得一读。

评分

好!!!!!!!!!!!!

评分

先秦史必备,大家之作,而且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