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民国经典国学教材,再现江湖
浅显易读的国学常识,民国中学生的国学教材。
★80年后重新面世,繁体首改大陆简体版本
遗珠蒙尘的国学经典,几乎被遗忘的大师之作。大陆简体版本,沧海遗珠,极具收藏价值。
★文经史哲,皆有涉猎;百家学派,各有所长
关于国学的一切,在这里都能找到。
中国言国学之人甚多,而通国学之人甚少。《国学大纲》——欲解国学本义不可不读之书
★精装小开本,轻巧便携
精装收藏版,带来更有质感的阅读体验;便携小开本,随时随地领悟国学菁华。
内容简介
《国学大纲》是学者汪震和王正己合著的一部国学论著。《国学大纲》原为民国中学生经典国学教材,其中所含国学常识,条理清晰,不甚艰深,又不失偏颇。文经史哲,皆有涉及;总论分述,各有所长。
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综述国学概义,余下各章分别从经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文学、文字学等方面入手,用语浅白,介绍全面,脉络清晰地将国学概况展示在读者眼前,能满足一般读者了解国学之需要。
作者简介
汪震,现代学者,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研究颇深,专攻哲学、伦理学等。著有《孔子哲学》《论理学》《中国心理学史上的戴震》等。为满足时人对于国学知识的需求,与王正己合著《国学大纲》,风靡一时。
王正己,国学大师,编著多已散佚,与王述达合编《国音学生字典》,与汪震合著《国学大纲》。
精彩书评
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季羡林
为什么要推动儿童读经运动?这首先基于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出现断层的深刻危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南怀瑾
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
——余光中
有人曾问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投资赚钱。但国学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能够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
——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
目录
目 录
壹 什么是国学 001
贰 经学 009
总论 诗 书 易 礼 乐 春秋 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四书
叁 史学 033
绪言 定义 甲骨文与历史的关系
分类 二十四史
肆 哲学 043
孔、墨、老 周秦各家 汉、魏、晋、唐宋 明 清
伍 自然科学 073
绪论 数学 天文学 物理学 结论
陆 文学 095
诗 戏剧 小说
柒 文章之派别 131
殷、周、汉 《文选》
捌 文字学 175
意义 历史 字书 甲骨文 金文 六书四声 韵书 诗韵 反切 双声叠韵
玖 清代学术史 189
学派分类(一) 学派分类(二)
王学、算学及校刊与辑佚
精彩书摘
贰 经学
一、总论
中国古籍浩繁,所以有分目录以便检阅的必要,首先分目录的人是汉朝的刘歆,他著有《七略》: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七种。《七略》不传,可是汉朝班固作《汉书·艺文志》,就是根据《七略》删改而成的。后来到了晋朝荀勖,把一切的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库全书》告成,目录上也以经史子集为纲。所以经书这个概念,实在有很久远的支配历史。
究竟(1)何以称书为经?(2)称书为经始于何人?(3)经数有多少?(4)什么书可以称经?(5)我们对称书为经的态度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是经学常识上要解答的。
要知何以称书为经,先解决经的意义是怎样。经字的初义本是编丝连贯的意思,《说文》:“经,织从丝也,从系,巠声。”后来引申有经术、经营、经过、经历、经常、经纪的意义,书的称经也是由于编丝缀属的情形得名,因为最早的书籍是一片一片的尺简有条不紊地缀属起来的,同编丝连贯的意义是一样的。汉人以经为万世不刊之典,所以把经训作常典路径来解释,这是后起的经的意义。
首次称书为经的是《庄子》。《天运篇》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这一篇东西在《庄子》的外篇中,大约作书的时代在庄子的本人以后,时代很难断定,最早仍在战国末年。
《庄子》书中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汉时刘歆的《七略》中有《六艺略》,也就是指着六经而言。到了汉代,《乐经》不传有人想《乐经》本无书,所以汉时只有五经。《白虎通·五经篇》说:“五经者何?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从汉武帝定儒家为一尊之后,政治变成经术化,文人们对于孔子的言行,不用说是尊若金科玉律了。即到东汉时,把孔子的言行录《论语》《孝经》加进五经去,成为七经。唐朝以《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诗》《书》《易》九书来试士,所以有九经的名字。唐朝及后蜀的石经,在九经以外,加刻《孝经》《论语》《尔雅》,于是叫着十二经,宋儒虚谈理性,崇尚《孟子》,于是把《孟子》补刻上去,就成了今日通行的十三经。或者把大戴《礼记》加入,名为十四经从前人读书有“四书”“九经”的话,“四书”就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所以经数的多少,没有一定标准。
经数既然没有一定的限制,那么什么书可以称经?我们可以解答着“什么书都可以称经”。我们把这些经书分解一下,就可看出称经的要素或成分是什么。《三礼》是政治上社会上礼节的条文记载;《三传》,《左氏传》是史,但也解释《春秋》,《公羊》《谷梁》也都是解释《春秋经》的;《诗》是古代文学作品集;《书》是古代政治记录;《易》是初民迷信思想的产物;《孝经》是孝的伦理学的扩大观;《尔雅》是文学训诂;《论语》《孟子》是传记言行录。这样分析出来,可知称经没有标准,所以说只要有人提倡,大家赞成,做到“约定俗成”的地步,什么书都可以称经。因此后人把《老子》称《道德经》,《庄子》称《南华经》,《楚辞》有《离骚经》,佛典称经,今人还有《三字经》《女儿经》,这是后话。
末后要问我们对称书为经的态度如何?从前面看来,称书为经是无准的,所以章学诚先生的《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上说:“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章氏“六经皆史”的主张,并非独创,唐刘知几《史通》已有此说,这种见解是很超卓的。
究竟六经内容是些什么?孔子时有无六经?可以这样简单地说:《诗经》的年代大约西周有一百多年,东周二百多年,是三百多年间文学作品总集,在孔子之前,多是用真挚的情感、美妙的技术来写当时政治社会风俗的,所以把《诗》认为是史未尝不可。《尚书》中有一部分是秦汉文章,有一部分是周朝宫廷档案,所以《尚书》可说是殷周政治史。《礼》在汉时称《礼经》,即今之《仪礼》,内容是冠、昏 、丧、祭等的礼节,这当然是社会风俗史。《乐》是音乐唱歌,假若不失传的话,在中国音乐史上一定坐在鼻祖的首席了。《易》是最有问题的东西,不过内容的思想,确是古代民族迷信的产物,所以《易经》可以看作古代的思想的记载。至于《春秋》是孔子时鲁国二百四十二年的编年史,内容有政府公报、天灾战争、任免官吏、制定章程等。
这样看来,“六经皆史”这句话并无大弊病。可是《诗经》不能明说它是史,只在文人描写的背景上,显示出历史的材料。《尚书》只是一篇一篇的档案,没有系统,没有组织,其为杂碎儿的史料无疑。《礼》《乐》《易》《春秋》都严格说起来,本身并不够历史的价值,名之为史料可矣。所以梁启超先生、胡适之先生、钱玄同师对六经用史料的眼光去看它们,确实是对的。所以说:“六经皆史料。”
前言/序言
初版序
国学为中国固有之学问,盖指我国欧学东来以前之学也。近数年来,梁任公、胡适之诸先生提倡于前,大学入学试验又每有国学常识之测验,中学学生国学常识之需要三倍于前。坊间已刊书多种,间或失之艰深,间或失之杂乱,间或失之偏畸;而试者又每以其个人之所研究、之所贡献,试之中学毕业生,于是而中学生苦?矣。
是篇之作,内容务求其普通,主张则兼录今人之新获,列以体系,写以国语;教学自修,均求其适。第因力求浅显,若干学者,若干学派,均不敢罗列;若干国学之支流,如名学、生理学、心理学等,亦均不得不割爱。至于何者应存,何者当废,尚希师友教之为幸!
暑假刊印,著者先后离平,同学范凯之先生代为校对,董鲁安先生为题封面,人文书店胡殿升先生代为校阅设计;谨志,并谢三先生。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再版自序
本书之作,所以辅佐中学生之升学:系统建于某一纲领之上,成于仓促之间,脱略疏忽,不相谋处甚多。刊印以来,甫逾半载,全书尽销,幸得再版。师友所教,谨以订正,尤谢钱疑古、黎劭西两师。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六日
国学大纲:中华智慧的千年回响 《国学大纲》并非一部虚构的奇幻史诗,也不是对遥远星际的探索,更非描绘现代都市中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它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思想精华、哲学智慧、历史积淀以及审美情趣。这部著作,如同一个宏大的博物馆,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一一陈列,引导读者穿越时空,深入理解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文明。 哲学与思想的殿堂: 《国学大纲》的首要篇章,如同开启一扇通往古代思想殿堂的大门。这里汇聚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智慧火花。儒家的仁爱、礼仪、中庸之道,是构建社会秩序与人际和谐的基石。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伦理。读者将在此领略到儒家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老子的《道德经》以其深邃的辩证法和对宇宙本源的独特阐释,启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庄子的逍遥游,则以其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了精神自由的境界,告诫人们不被外物所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洒脱。 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古代一种朴素的平等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对后世的社会改革和民间组织产生过重要影响。法家的严刑峻法、君权至上,虽然在历史上引发争议,但其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是超越军事范畴,成为一种普遍的战略智慧,在商业竞争、人生规划等领域都闪耀着光芒。 《国学大纲》并非仅仅罗列这些思想流派,它更注重梳理这些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会分析不同学派的观点如何碰撞、融合,又如何影响了历代帝王的治国理念,以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文学艺术的瑰宝: 除了深邃的思想,《国学大纲》还将引领读者步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璀璨星河。诗歌方面,从《诗经》的质朴民风,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唐诗的雄浑壮阔、宋词的婉约清丽,以及元曲的通俗洒脱,每一个朝代都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读者将有机会品读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乐观,李清照的凄婉哀怨。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表达、历史的缩影,以及民族心灵的写真。 散文方面,先秦的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言辞犀利、逻辑严谨的辩论;汉代的司马迁《史记》的雄浑史笔,叙事生动,文采斐然,开启了中国散文叙事的先河;唐宋八大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王谠,他们提出的古文运动,倡导朴实自然的文风,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散文作品,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抒情,都展现了古代文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方面,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到唐代的传奇,再到明清时期白话小说的蓬勃发展,如《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水浒传》的侠义江湖、《西游记》的神魔世界、《红楼梦》的世情百态,这些作品不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对社会现实、人情世故、民族心理的深刻洞察。它们以鲜活的人物、曲折的情节、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中国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 戏剧方面,《国学大纲》会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从元杂剧的跌宕起伏,到明清昆曲、京剧的成熟与繁荣。那些脍炙人口的剧目,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京剧的经典片段,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融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多种元素,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历史与文化的溯源: 《国学大纲》绝非凭空捏造的文化概念,它紧密地与中国历史的演进紧密相连。它会追溯中国文字的起源,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展示汉字演变的脉络。这不仅仅是文字学上的探讨,更是对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视觉呈现。 历史著作方面,《国学大纲》将提及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著作,如《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它们不仅是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著作,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图景,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国学大纲》还会涉足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科举制度、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全面的古代中国社会图景。它会探讨不同朝代的政治变革如何影响了社会发展,经济政策如何塑造了人民生活,科举制度如何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生存与发展。 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国学大纲》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梳理与介绍,更是对这些文化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以及如何影响后世的探讨。它会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如春节的团圆、清明的祭祀、端午的龙舟、中秋的赏月,这些节日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文化内涵。 在艺术方面,除了文学,还会提及中国的书法、绘画、建筑、音乐、器乐、戏曲等各个领域。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到故宫的宏伟壮丽,从古琴的悠扬深远到二胡的婉转动人,这些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基因。 《国学大纲》还会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如孝道、忠诚、诚信、仁义、礼智信等,探讨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体现,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它会引导读者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古老智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而言之,《国学大纲》是一部旨在全面、深入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著作。它不涉及奇幻的想象,也不描绘虚构的故事,而是立足于真实的历史文献、思想典籍和艺术作品,带领读者走进中华文明的千年殿堂,感受其博大精深,体会其永恒魅力。它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一次对民族根源的追溯,一次对智慧宝库的探索,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