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周禮》與《儀禮》、《禮記》閤稱三一禮,屬儒傢經書的經典之作,均代錶瞭古代東一方文化的精魂,流傳至今蓋兩韆餘年,其影響至深至巨。統治者尊奉它們為治國安邦的法寶,士大夫以通經緻用作為自己的終身抱負,平民百姓把它們當作修身處世的懿訓。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周禮捲一
天官塚宰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天官塚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
治官之屬: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宮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宮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庖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賈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內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甸師,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獸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敵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
《周禮·禮記·儀禮》:一部傳世的中華禮樂文明綱要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禮”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古以來,禮製便是規範社會秩序、維係人倫關係、塑造道德人格的重要基石。《周禮》、《禮記》、《儀禮》三部典籍,閤稱為“三禮”,它們不僅是記錄周代社會政治製度、宗法觀念、祭祀禮儀、人生習俗的珍貴史料,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哲學、曆史、社會、倫理等諸多領域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本次呈獻給讀者的是一套由宣紙六開精裝、綫裝四冊組成的《周禮·禮記·儀禮》,旨在以最精良的材質與裝幀,最大程度地呈現這部傳世經典的厚重與輝煌。 一、《周禮》:周代國傢機器的百科全書 《周禮》,又稱《周官》,相傳為周公所製。其核心價值在於它係統地、全麵地勾畫瞭周朝理想化的國傢政治體製。它並非僅僅記錄當時的實際運作,更多的是一種政治藍圖和製度設想,其內容之宏大、結構之嚴謹,堪稱中國古代政治學的鼻祖。 《周禮》全書共分《地官》、《天官》、《鼕官》、《夏官》、《春官》五篇,每一篇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的“官”來展開,分彆代錶瞭不同的職能部門。 《天官》 掌管百官之長,涉及宮廷的行政、禮儀、祭祀、膳食、醫療、教育、司天等方方麵麵。它如同周代中央政府的內部運作指南,詳細列舉瞭中央各級官職的設置、職責、品級、俸祿乃至升遷之道。這裏不僅有宏觀的製度設計,更有細緻入微的日常管理要求。 《地官》 負責民政、土地、農業、戶籍、賦稅、教化、法律等方麵。它是關於如何管理國傢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綱領,從田畝的劃分、農作物的種植,到人口的統計、賦稅的徵收,再到學校的設置、刑罰的運用,無不囊括其中。它體現瞭周代統治者對於農業立國、教化萬民的重視。 《春官》 掌管禮儀、祭祀、宗廟、學校、樂舞、天文、醫藥等與文化、精神生活相關的事務。它是周代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詳細記載瞭各種祭祀的程序、規製,以及學校的教育內容、音樂的種類與用途,甚至包括瞭占蔔、天文、醫藥等當時被視為與天道、人事密切相關的學問。 《夏官》 負責軍事、戰爭、兵器、軍隊的編製與訓練、邊防等。它是關於國傢軍事力量建設與運用的典章製度,詳細描述瞭軍隊的組織形式、兵種的劃分、武器的製造與裝備,以及行軍打仗的策略與紀律。 《鼕官》 雖已殘缺,但根據其所載內容,推測其主要涉及工程、製造、手工業、紡織、交通等與物質生産、工藝技術相關的事務。盡管篇幅不全,但從中仍可窺見周代在工藝製造、工程建設等方麵的成就與管理。 《周禮》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周代製度的記載,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政治哲學思想。它強調“明分職”、“監察百官”、“各司其職”,體現瞭早期分權製衡的理念;它重視“以禮治國”,將禮儀上升到國傢治理的高度;它關注“以德育人”,強調教育對於塑造國民道德的重要作用。雖然《周禮》的許多製度在後世已難以完全照搬,但其所體現的治國理念、管理智慧,對後世的政治思想、製度設計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學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禮記》:儒傢思想的百科全書與人生指南 《禮記》,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儒傢思想的重要文獻,內容極為豐富,涵蓋瞭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它以“禮”為核心,將“禮”的內涵、作用、實踐方法進行瞭深入闡釋,是理解儒傢思想精神實質和實踐綱領的必讀之書。 《禮記》共包含四十九篇,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對宏大政治理想的闡述,也有對日常倫理道德的規範,更有對人生修養的指導。 《大學》、《中庸》 是《禮記》中的精華篇章,也是儒傢“四書”之一。《大學》 提齣瞭“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修養和治國順序,強調瞭個人修養與國傢治理的內在聯係。《中庸》 則闡述瞭“中庸之道”,強調瞭持守中道、適度閤宜的處世哲學,是理解儒傢人生觀和宇宙觀的關鍵。 《禮運》 是一篇重要的政治哲學文獻,它描繪瞭“大道之行”的理想社會圖景,與“小康”社會形成對比,揭示瞭儒傢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方嚮的深刻思考,以及對於社會公平、和諧的追求。 《學記》 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教育學著作,係統論述瞭教育的重要性、教學原則、方法,以及師生關係等,強調瞭“教”“學”相長的理念,對於後世教育發展産生瞭巨大影響。 《樂記》 探討瞭音樂在社會教化、政治治理中的作用,提齣瞭“樂”與“禮”並重,認為音樂能夠陶冶情操,使人達到和諧的狀態。 《麯禮》 則是《禮記》中最具實踐性的篇章之一,詳細列舉瞭日常生活的各種禮節規範,從衣食住行到言談舉止,無不涵蓋,可以說是古代君子的行為準則和生活指南。 《錶記》、《坊記》、《儒行》 等篇章,則進一步闡述瞭儒傢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情操,以及儒者應有的品格和行為規範。 《禮記》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禮”的規定,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做人的教科書。它將“禮”內化為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外在的規範轉化為內在的自覺。它強調“人之所以為人”,在於其擁有仁愛之心、道德情操,而“禮”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習《禮記》,我們可以深刻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倫理道德體係、人生價值取嚮,以及儒傢思想對於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塑造作用。 三、《儀禮》:古代禮儀實踐的詳盡記錄 《儀禮》,是“三禮”中最早成書的文獻之一,主要記錄瞭周代士大夫階層在各種重要場閤下的具體禮儀活動。與《周禮》的製度性、《禮記》的哲學性不同,《儀禮》更側重於實際操作,是古代禮儀的“操作手冊”。 《儀禮》共包含十一篇,分彆記錄瞭士大夫在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禮、學禮、朝禮、聘禮、大射禮、鄉射禮、燕禮等十一種重要場閤下的詳細流程。 冠禮 記錄瞭男子成年的儀式,標誌著一個人從少年嚮成年男子的轉變。 婚禮 描述瞭古代結婚的各個環節,從納采、問名,到親迎,體現瞭古代婚姻製度和傢庭觀念。 喪禮 詳細記錄瞭葬禮的流程,從居喪、哭奠,到入土,體現瞭對死者的尊重和對生命的敬畏。 祭禮 記載瞭祭祀祖先、神祇的各種儀式,強調瞭孝道和感恩。 鄉飲酒禮、學禮 則反映瞭古代社會教育和社交的禮儀規範。 朝禮、聘禮 涉及瞭政治外交和國傢間的交往禮節。 大射禮、鄉射禮 則是古代重要的軍事和體育活動,通過射禮來訓練和選拔人纔。 燕禮 描述瞭宴請賓客的禮節,體現瞭待客之道。 《儀禮》的特點在於其詳盡的描述和精確的細節。它不僅記載瞭動作、程序,還包括瞭器物的使用、服飾的搭配、語言的禁忌等,幾乎是一步一景,一絲不苟。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正是古代禮製嚴謹性的體現。 《儀禮》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窺視古代社會生活最真實、最生動的窗口。通過《儀禮》,我們可以瞭解古代社會的等級製度、人際關係、風俗習慣,以及當時人們的道德觀念和精神追求。它讓我們感受到古代社會的莊重、肅穆、秩序井然,也體會到其中蘊含的人情世故和文化內涵。 宣紙六開,綫裝四冊:緻敬經典,傳承精髓 本次呈獻的《周禮·禮記·儀禮》以宣紙六開的精裝形式呈現,並采用傳統的綫裝四冊裝幀。 宣紙 作為中國傳統的名貴紙張,具有質地柔韌、潔白細膩、經久耐用、墨色濃淡適宜等優點,非常適閤承載經典文獻。六開的版式,開闊大氣,能夠更好地展現原文的章法結構,使閱讀體驗更加舒適,也更顯典籍的莊重與神聖。 綫裝 是中國傳統的書籍裝訂方式,古樸典雅,具有獨特的曆史韻味。四冊的分冊,便於攜帶與翻閱,也使整部巨著的閱讀更加係統與流暢。 這套精美的《周禮·禮記·儀禮》不僅是一套珍貴的文獻,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它承載著中華民族韆年的智慧與文化,是連接古今、傳承精髓的紐帶。 結語 《周禮·禮記·儀禮》三部經典,猶如中華文明的三座豐碑,共同構築瞭中國古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和精神體係。它們記載瞭周代政治製度的藍圖,闡釋瞭儒傢思想的精髓,記錄瞭古代禮儀實踐的細節。閱讀和研究這三部典籍,不僅是對曆史的追溯,更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這套以宣紙六開精裝、綫裝四冊呈現的《周禮·禮記·儀禮》,無疑將為廣大讀者提供一次沉浸式、高品質的閱讀體驗,引領大傢走進中國古代深邃的禮樂世界,感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